APP下载

跨学科视域下图书馆空间变革的现实逻辑与重构路径

2022-09-15史枚翎

图书馆学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跨学科变革实体

史枚翎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21)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为用户获取各类信息资源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途径,传统图书馆以信息资源提供为主要定位的时代已经过去。加之学科之间趋向于交叉融合发展,包括科研人员以及高校学生在内的用户群体对于跨学科沟通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因此如何在跨学科背景下为用户学习、科研与实践创新提供空间与资源的双重支持,是图书馆需要明确的重要议题。图书馆的功能定位不仅是提供文献资源,同时也应在促进知识的创造、沟通交流与利用,推进学术研究团体广泛交流,以及提升社会参与等方面担负起重要的战略引导与知识支撑作用。跨学科背景下,图书馆从“资源为王”到“服务为先”的关键转型[1],需要辅以空间层面的变革重构、基础设施层面的增设完善、资源层面的更新融合以及人员层面的培训提升。因此,图书馆需要将跨学科研究与交流作为重构学习与研究空间的重要前提,开展空间变革的探索实践,充分发挥图书馆在教育、学习、交流与创新实践中的支撑作用。

1 图书馆空间变革的成因分析

1.1 图书馆空间变革是图书馆服务功能革新的基础保障

寻迹图书馆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与进化,从古代“重藏轻用”的“藏书阁”,到如今图书馆的“智慧化”转型,图书馆的空间服务功能正从单一的“借阅浏览”向以用户交流、学习创新为中心的图书馆空间再造(如创客空间)转变升级,图书馆的空间建设也随着服务功能的变化而不断变革,并不断通过空间变革为图书馆服务革新提供基础保障[2]。在跨学科视域下,图书馆应该肩负起利用其实体馆藏、数字馆藏及其场馆空间,通过空间重构与资源融合,促进与各学院开展深度的教学合作[3],为用户建立交流分享、休闲娱乐的独立空间,为各研究团体搭建创新实践的重要平台,多方面确保图书馆馆藏资源与空间资源的可用性、易用性与实用性。

1.2 图书馆空间变革是图书馆服务理念重塑的重要支撑

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帮助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地获取各类信息资源,网络自媒体通过各类平台发布的优质内容也为用户获取信息资源提供了多种选择。因此,图书馆需要转变以往以馆藏资源服务为主的服务理念,通过加强实体和数字空间的布局建设,满足图书馆用户快速变化的需求[4]。图书馆在高校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在支持知识创新与知识传播方面,还是在发展大学的研究文化方面都不可或缺。跨学科视域下,高校图书馆还应在学术环境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通过图书馆空间变革以适应新的教学环境。牛津大学十分重视图书馆空间和基础设施建设,根据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Bodleian)2018—2022战略规划,计划建设一个跨学科的人文图书馆(Interdisciplinary Humanities Library),以此来增加资源、相关学术支持和专业知识的获取机会。

1.3 图书馆空间变革是适应技术环境发展变化的必然选择

数字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直接影响了用户对于图书馆的基本诉求,此外信息资源的海量增长、珍贵古籍的老化也为图书馆馆藏空间建设与资源长期保存提出了更高要求。图书馆只有拥抱技术变革并以此为契机进行全面的转型升级,才能灵活适应环境变化并满足用户需求[5]。而在这其中,图书馆的空间变革是必不可少的。空间变革不仅包含传统意义上的实体场馆空间,更包括了虚拟数字空间。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将“加强图书馆的数字基础设施并为研究和教育提供更多数字内容和资源”作为其战略计划中的关键优先事项,并通过多方合作、开发一个重大项目,建立可扩展、有弹性、可复制的馆藏存储基础设施,从而为保存所有博德利图书馆的数字资产提供基本保障[6]。

2 跨学科视域下图书馆空间变革的支撑内核

2.1 建设开放共享独立空间,为跨学科交流提供“据点”

与图书馆传统的研讨空间或学习空间相比,跨学科交流在空间层面要求相对独立,并且需要空间与相应技术设备、学科资源的配套融合,从而为教学、科研相关的跨学科交流提供保障。目前,多所高校图书馆已经在图书馆实体空间规划与布局方面进行积极探索,通过增设各类先进技术设备,建立诸如多媒体空间、学习空间、创客空间、体验空间和社交空间等[7]进行空间变革。如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高校均设立了多媒体空间供陈展参观或休闲娱乐。其中,北京大学陈展空间约600平方米,可提供各类中小型专题展览服务。另外建有“和声厅”,厅内提供了放映与音响设备作为多功能室,主要为读者提供一个交流、学习与娱乐的独立空间。武汉大学图书馆设立多功能阅览区,提供了双屏云桌面电脑以及虚拟现实设备供读者体验学习,并提供包括西方古典音乐与中国民族音乐在内的丰富多媒体资源。

2.2 建立资源流通渠道,促进虚实空间的跨学科研究

在跨学科视域下,图书馆的空间变革应是虚实结合的,不仅包含了实体场馆、实体馆藏资源变革,同时涵盖了包括虚拟馆藏在内的数字空间变革。图书馆作为高校的资源集散地,汇聚了不同载体形式与学科门类的资源,具备天然的跨学科服务优势,是促进高校跨学科研究与交流的重要桥梁。在跨学科交流中,图书馆主要发挥支持与促进的作用[8],破除不同学科之间交流的资源壁垒,为师生提供虚实资源流动的便利条件与机制保障。北京大学早在2013年便开始在各分馆之间实施通借通还服务,方便不同院系读者以及研究人员借阅图书,满足其跨学科研究需求。此外,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大数字人文实验室联合推出数字人文导航,并开办系列讲座对人文学科电子资源以及数字人文导航使用进行讲解,通过多方的协同合作实现了跨学科数字人文平台的搭建,为数字资源的跨学科融合、重构提供了保障。

2.3 打造“新学习景观”,提高跨学科服务的灵活性与适应性

在信息技术以及跨学科研究需求的推动下,读者对于图书馆环境有了新的诉求。牛津大学在进行图书馆用户需求调研中发现,除了获得安静舒适的阅读与学习空间之外,读者还希望在学习之余享受到诸如馆内咖啡厅、餐吧、跨学科互动空间等具有多重属性功能的空间体验[6]。因此,图书馆在原有学习、阅读属性之外,还应增加研讨、社交与娱乐属性。在图书馆的空间布局分区中,应充分考虑安静空间与休闲空间的融合,促进个人学习空间与研讨/社交的平衡,确保图书馆所提供的各类空间能够灵活适应读者的多样需求,打造具有跨学科服务适应性的“新学习景观”空间。

3 图书馆空间变革的现实逻辑

3.1 图书馆空间变革在学科层面的要素差异

在进行图书馆空间重构与革新之前,首先要厘清图书馆服务对象的一般特性。根据学科特点,大学一般可分为综合类、理工类、人文类、社科类与艺术类等,而不同种类的大学图书馆,主体用户的核心需求也会随着主体学科类型的差异而发生变化。综合类大学不同校区的图书馆要紧密结合分校区的学科分布情况进行适配的馆藏建设与空间布局。牛津大学在对其读者进行调研时发现,用户针对不同学科属性的图书馆存在一定的需求差异性[6]。下面以牛津大学的调查分类标准对图书馆用户需求的要素差异加以阐述说明。

3.1.1 人文图书馆

对于人文图书馆,用户研究除了使用一般性资源外,还会用到诸如手稿、档案等文本资源,以及声像资料等非文本原始资源、原生数字资源等,因此图书馆要提供能够满足研究人员同时使用多种类资源的设备与空间,如提供更大的桌子,提供小型分组讨论室、公共休息室,以及包括扫描仪、3D打印机、多媒体设备甚至是全息技术设备等技术资源。人文学科学者进行学科研究时可能会围绕同一兴趣点开展研究,数字资源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研究人员对于特定资源在馆藏空间上的依赖,降低学者针对同一主题研究在图书馆空间以及资源偶遇的概率,但与图书馆员和其他研究相同资源的学者达成连接的需求仍然存在。因此在跨学科背景下,图书馆应提供跨学科互动空间来为研究提供空间支持。

3.1.2 科学图书馆

科学图书馆一般围绕科学、工程、技术领域以及生物医学领域提供资源服务与支持,教职工以及学生群体普遍认为安静空间以及休息空间对于工作以及科研学习来说至关重要。与人文图书馆相同的是,科学图书馆希望设置咖啡厅、餐吧等共享休闲空间,并且能够提供储物柜,方便在用户离开座位时存储贵重物品。曼彻斯特大学图书馆甚至提供了睡眠舱供读者休息。此外在设施设备方面,可购置与PC端或笔记本电脑连接的大屏或双屏的屏幕显示器,对于图书馆用户进行数据分析研究具有一定帮助。在跨学科研究方面,科研人员特别是博士生希望图书馆能够提供跨学科教学空间,或可作为课堂、研讨、会议使用的多功能房间。

3.1.3 社会科学图书馆

社会科学专业的读者在图书馆资源利用种类上较为丰富,并且受长时间阅读或个人偏好等因素影响,倾向选择实体书阅读。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希望在图书馆获得线下数据分析工具的使用帮助,同时希望图书馆配备大型双屏幕帮助研究的分析呈现。此外,希望在阅览区提供可移动的椅子便于随时浏览阅读,提供共享休闲空间方便休息。在跨学科研究方面,用户在进行社会科学研究时,可能需要独立空间与相同或不同学科的群体进行访谈交流,而图书馆是他们与不同学科群体建立关联的最佳场所,因此希望图书馆能提供跨学科互动空间。

3.2 跨学科背景下图书馆空间变革的现实逻辑

3.2.1 空间变革的指导思想——学科融合枢纽

图书馆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文献资源存储与阅览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跨学科背景下用户需求的变化,迫切需要图书馆承担起学科融合枢纽的责任,搭建跨学科交流学习与学科融合创新的平台[9]。首先,在实体馆藏空间与数字空间建设层面,图书馆需要成为跨学科资源枢纽,增加图书馆员与各学院教师、研究群体的合作交流,形成以图书馆为核心的资源联动建设机制,确保馆内资源对跨学科交流学习形成有效支撑。其次,图书馆要成为跨学科交流空间枢纽,在实体空间规划上应充分考虑不同学科性质对于交流空间的诉求差异,增加跨学科交流空间的适应性。最后,图书馆要成为跨学科服务枢纽。在跨学科交流中,图书馆员需要深耕学科专业能力,帮助学生以及科研群体了解和使用不同学科的数据库资源,通过提供跨学科资源服务消除资源障碍。

3.2.2 空间变革的基本依据——要素集聚

图书馆的空间变革应在当前图书馆及相关学习空间可用资源的基础上,立足于用户主体当前及未来的研究习惯,充分考虑基础设施环境、实体空间、技术设备、馆藏实体资源与电子资源以及配套服务等基本要素,进而进行空间规划与提供适配服务。空间变革不单单是实体图书馆场馆的建设与完善,想要更好地为跨学科交流提供支持,需要集聚多维要素的配套建设。因此,在分析牛津大学图书馆对21世纪图书馆用户需求调研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各类型图书馆空间变革的基本要素(见表1)。跨学科背景下的空间变革需要综合考虑学术研究与教学需求,从而才能更好地集聚设备工具、研究空间以及服务等多要素,为跨学科视域下的交流与科研提供支撑。

表1 图书馆空间变革基本要素

4 图书馆空间变革的重构路径

4.1 图书馆空间重构的基本维度

结合以上对图书馆空间变革基本要素的分析结果,笔者从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两个角度,将跨学科视域下的图书馆空间变革分为基础设施层、实体空间层、技术设备层、资源配置层、配套服务层5个维度(见图1)。

图1 图书馆空间变革的基本维度

4.1.1 基础设施层

根据牛津大学图书馆项目研究,“空间舒适”是图书馆用户十分重视的要素。基础设施层是空间变革的基本保障,主要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对图书馆整体环境的革新,具体包括温度、采光、通风、家具、供电以及网络信号强度等方面。

4.1.2 实体空间层

实体空间层是对现有图书馆实体空间资源的再造。用户空间偏好会随其心情和需求动态变化,因此需要通过对用户心理界限(mental demarcation)的洞察辅助图书馆空间设计,即根据用户主体交互意愿与交互程度的不同,当用户需要专注于研究/学习任务时,安静的零交互空间是用户最需要的。当用户需要进行交流分享与创作实践时,多维交互空间是用户当前的核心需求。特别是对于跨学科研究而言,独立的跨学科互动空间更有助于促进思想碰撞。用户需求虽趋同(安静空间或可交互空间),但空间配置上要具备灵活性与适应性,因此可满足教学、研讨、会议的多用途空间更适合跨学科背景下的科研/学习交流。图书馆在空间配置上需要平衡好安静空间与交流空间、独立学习空间与共享学习空间、学习空间与休闲空间之间的平衡,结合实际情况在空间分区方面多做思考,以确保空间组合的适应性与多样性。

4.1.3 技术设备层

技术设备层是对实体空间的补充,空间内不同技术设备的配置赋予了实体空间的多样性,同时也为跨学科交流与研究提供了更充足的保障。技术设备主要指一些专业的技术工具,如扫描仪、PC机/笔记本电脑、3D打印机、多媒体设备、全息技术设备等。

4.1.4 资源配置层

跨学科视域下的图书馆空间革新,不仅是实体空间资源再造,同时也是虚拟数字资源的深度融合。因此要在资源层面进行跨学科主题的资源整合,打通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边界,为跨学科研究提供扎实的资源保障与畅通高效的资源传递路径。在这一维度中,图书馆员的专业知识积累是极为重要的。

4.1.5 配套服务层

图书馆的空间变革需要辅以服务层面的配套和完善,以更好地为跨学科交流/研究提供支持与保障。在为用户群体提供便于其实现交流分享与创新实践的学习空间的基础上,提供专业的记录与交流工具,并配有馆员/兼职人员为用户提供技术支持[10]。如不同学科的资源导航、设备使用指南、可视化以及数据分析指导以及各种数字服务等。

4.2 图书馆空间变革的实践探索案例

在跨学科活动中,图书馆扮演着资源提供者、服务提供者和空间提供者的三重角色。为了更好地适应用户需求的不断变化,各高校都在空间变革方面积极进行实践探索。下面以牛津大学为例,对其图书馆变革实践情况进行阐述。

4.2.1 实体空间扩展

牛津大学在2019年持续对学习空间进行扩展,28个图书馆总计提供了4567个学习空间。为了满足读者阅读与研究需求,安静学习空间的数量也增加了2%,小组学习空间的数量增加了14%。此外,牛津大学通过创建斯蒂芬·施瓦茨曼人文中心,将若干学院和图书馆聚集起来,为学习、教学和科研提供灵活的无障碍空间,支持人文学科的学术活动,便于跨学科合作与研究。

4.2.2 基础设施完善

为了更好地改善图书馆基础实施建设,为用户提供更舒适的交流与研究环境,牛津大学社会科学图书馆更换了新的WiFi路由器以便为图书馆提供更流畅的网络,同时在阅览室安装节能LED灯,为研究室配置安装全新的台式电脑。此外,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不断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开发一个可扩展、有弹性的保存基础设施,以保障其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

4.2.3 配套服务跟进

为辅助研究人员的跨学科交流,牛津大学图书馆推出了牛津在线阅读清单(ORLO),促进了实体馆藏资源在虚拟学习空间的整合。博德利图书馆与不同学院合作,并引入了相关的数字化服务,帮助教师和学生群体轻松获取所需资源,增加了资源获取的便利性和在线资源可用性,提高了教学和学习效率。

5 结语

图书馆具有天然的跨学科属性,并且能够在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层面为跨学科研究搭建沟通的桥梁。为了更好地支持学校跨学科科研与教学,需要图书馆积极进行空间变革与重构,为跨学科研究提供灵活空间、配套的学科服务,并充分提高跨学科资源之间的可发现性。笔者从基础设施层、实体空间层、技术设备层、资源配置层、配套服务层5个维度阐明了跨学科视域下图书馆空间重构的实践方向与路径,以期为图书馆空间布局规划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跨学科变革实体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我校成功承办“生命科学与老龄化社会”跨学科论坛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实体的可感部分与实体——兼论亚里士多德分析实体的两种模式
两会进行时:紧扣实体经济“钉钉子”
振兴实体经济地方如何“钉钉子”
变革开始了
新媒体将带来六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