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联合髋膝运动训练治疗膝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疗效研究
2022-09-14刘曦慧洪桥梅罗小兵
刘曦慧,李 彦,洪桥梅,罗小兵
(四川省骨科医院运动医学科,四川 成都 610041)
膝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Knee patellofemoral pain syndrome,PFPS)是下肢常见的过劳损伤,主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以下蹲、久坐、上下楼梯及跑步等功能性活动中表现最为明显[1]。研究显示,该病发病人群及年龄层次较广,但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运动人群高于普通人群,且随着运动人员的增多,该病发病率有上升趋势[2-3]。PFPS病因复杂多样,但多数学者认为,下肢相关生物力学的改变,特别是活动期间躯干和下肢的动态失衡是导致膝周疼痛的主要原因[4]。因此,如何科学有效的治疗PFPS是临床关注的重点。多项研究显示,髋膝运动训练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临床实践中并非所有患者均能达到预期疗效[5]。PFPS属中医“骨痹”范畴,病位在膝,病因为肝肾阳气不足,易感风寒湿邪,故治疗当以活血化瘀、祛风除湿为主,培补气血为辅[6]。针刺具有疏经活血的功效,电针可对穴位进行连续有效刺激,增强活血效果[7]。但是临床关于电针联合髋膝运动训练治疗PFPS的相关报道较少,故本研究主要观察电针联合髋膝运动训练治疗PFPS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四川省骨科医院收治的83例PFPS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2)、对照组(n=41)。观察组:男16例,女26例;年龄20~35岁,平均(24.62±4.37)岁;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0.15~24.85 kg/m2,平均(22.43±2.37)kg/m2;病程8~15个月,平均(10.62±2.33)个月;病变部位中左侧17例,右侧19例,双侧6例。对照组:男14例,女27例;年龄20~35岁,平均(25.59±4.26)岁;BMI 19.79~24.73 kg/m2,平均(22.25±2.46)kg/m2;病程7~14个月,平均(9.85±2.42)个月;病变部位中左侧18例,右侧16例,双侧7例。两组性别、年龄、BMI、病程、发病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诊断标准参考《髌股关节疾病的诊断与治疗》[8]制定:髌前、髌后、髌周疼痛6周以上,且无外伤史;24 h内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3分;疼痛可由以下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动作引发,包括蹲、跑、屈膝、久坐、上楼、下楼。病例排除标准:膝关节滑膜炎、膝骨性关节炎、膝关节结构性损伤;合并下肢感染者;膝或髌股关节有外伤或手术史者;神经系统异常影响正常行走者。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加强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给予患者心理干预,改善患者不良情绪,促进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注意关节保护,制定科学饮食方案。
1.2.1 对照组:给予髋膝运动训练。柔韧性训练:站立位大腿前侧拉伸、顶天立地、泡沫轴大腿外侧放松、泡沫轴大腿前侧放松,30 s/次,5次/d。肌力训练:尽量收缩股四头肌后直腿抬高、蚌式开合、臀桥,每个动作10次为1组,训练3组。靠墙静蹲,1 min/次,重复3次。柔韧性训练1次/d,肌力训练每周3次,共训练6周。为便于质量控制,治疗期间医护人员统一建立微信群,所有患者完成训练后在微信群内签到,并配发本人训练视频,同时每周进行1次电话随访,每两周门诊复诊1次。
1.2.2 观察组:给予电针联合髋膝运动训练。髋膝运动训练方法同对照组。电针治疗方法如下:根据患者痛点选取内外侧膝眼、梁丘、鹤顶为主穴,配以足三里、血海及局部阿是穴。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选取适当长度一次性无菌毫针针刺上述穴位,力度以患者感受酸麻胀痛为主,然后将一次性无菌毫针针柄连接脉冲电疗仪(长城KWD-808I),采用疏密波,设置频率15 Hz,20 min/次,1次/d,1周2~3次,共治疗6周。
1.3 观察指标 疼痛程度:治疗前后评估两组患者上下楼梯、下蹲、慢跑时VAS评分,分数越高表示疼痛越严重[9]。膝髌股关节功能:治疗前后以Kujala评分[10]、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11]评估患者膝关节功能。膝屈伸肌力:治疗前后以等速测试仪(德国ISOMED2000)测量60°/s和120°/s角速下股四头肌峰力矩、腘绳肌峰力矩。
1.4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2]制定疗效评价标准。治愈:患者膝部无疼痛,活动无不适。好转:患者上下楼梯及半蹲时轻度疼痛。未愈:患者症状无改善。总有效率=[(治愈+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两组患者在接受不同的治疗方案且完成6周治疗后,分别进行临床疗效评价。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7.62%,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2.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见表2。两组患者在接受6周的治疗后分别进行VAS的各项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各评分情况。两组患者治疗后上楼梯、下楼梯、下蹲、慢跑时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的各项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上楼梯、下楼梯、下蹲、慢跑时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的上述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膝髌股关节功能比较 见表3。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Kujala评分及Lysholm评分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Kujala评分、Lyshol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膝髌股关节功能比较(分)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膝伸屈肌力比较 见表4。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股四头肌、腘绳肌60°/s和120°/s角速度下力量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股四头肌、腘绳肌60°/s和120°/s角速度下力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膝屈伸肌力比较(Nm/kg)
3 讨 论
PFPS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研究认为髌骨活动轨迹异常或长时间固定,导致髌股关节软骨压力改变,引起膝关节局部疼痛等症状,且蹲、跑、屈膝、久坐、上下楼后疼痛明显[13]。髋膝运动训练能提高患者关节周围软组织张力,肌肉收缩可形成生物电,促进钙离子沉淀,提高疼痛忍耐度。另外,髋膝运动训练还可提高下肢肌肉肌力、关节稳定性和关节活动度,但受患者锻炼依从性的影响,临床部分患者疗效欠理想[14-15]。
中医称PFPS为“骨痹”,病位在膝,认为气血亏虚,寒凝气滞血瘀或阳气不足是其主要病机。膝为筋之府,膝关节的生理改变与筋密切相关,同时“筋”“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PFPS多存在经筋的病理改变,可影响关节周围气血运行,经脉痹阻又可加重关节病理改变,二者相互影响,加重关节局部疼痛症状。纵观中医典籍,早在《灵枢》中即有关于经络与关节联系的相关记载,并概括了针刺在本病中的应用。本研究选取患者膝关节周围局部近端的内外膝眼、梁丘、鹤顶为主穴,可活血化瘀,疏通瘀阻;配以脾经之要穴——血海,可活血化瘀,生血养血,通络止痛,利通关节;足三里益气养血,提高机体免疫力;局部阿是穴活血止痛。另外,足三里、外膝眼、梁丘均位于膝关节周围,为治疗PFPS的局部穴位,也是胃经之要穴,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根据“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之理论,刺激胃经诸穴可发挥调理后天以养先天。诸穴相配,具有祛邪、通经之功。马彦韬等[16]研究指出,针刺痛点结合静态拉伸可在短时期内缓解PFPS患者疼痛、改善膝关节活动度,且时间越长效果越佳。本研究中,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可能是针刺治疗具有祛除风寒湿邪、疏通经络之功,可促使患者膝关节周围脉络畅通,营卫调和。另外,相关研究表示,针刺血海、梁丘可改善蛋白及关节滑液的分泌,促进肌肉收缩,恢复膝关节周围肌肉动力平衡,改善疼痛症状[17]。
相关研究表明,针刺联合运动锻炼可降低PFPS患者VAS评分[18]。本研究中,观察组上楼梯、下楼梯、下蹲、慢跑时VAS评分均降低,其原因可能是针刺增加局部一氧化氮水平,加速血液流动,促进炎性物质吸收,减轻疼痛作用[19]。电针则能通过低频电流刺激发挥持久镇痛,高频电刺激实现即时镇痛作用[20]。疼痛是抑制肌肉功能的重要因素,PFPS患者在运动训练中可进一步抑制肌肉功能及活性,影响治疗效果[21]。本研究显示,观察组膝髌股关节功能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其原因可能是电针治疗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减轻膝髌股关节炎症刺激,减轻患者疼痛程度[22-24]。运动训练能调整病变关节的接触位置及压力,提高肌力,改善关节功能[25]。另外,本研究对比两组患者膝屈伸肌力发现,观察组膝伸屈肌力高于对照组,提示电针对促进PFPS患者膝屈伸肌力的改善有积极作用,这可能与电针减轻局部炎症水平,降低疼痛程度有关。
综上所述,运用髋膝运动训练联合电针治疗PFPS可有效减轻疼痛症状,改善膝髌股关节功能,提升膝屈伸肌力。但本研究尚存在一定局限性,临床随访时间有限,且缺乏大量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后续可延长随访时间,并进行多中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