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血行气止痛汤联合针刀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研究

2022-09-14徐震球杜国庆张明才

陕西中医 2022年9期
关键词:行气根型活血

徐震球,杜国庆,张明才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 201204)

随着生活习惯和工作习惯的改变,人们长时间低头使用手机、电脑等,颈椎病发病率逐渐上升,大部分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颈部僵硬、疼痛、活动受限,严重影响正常患者生活和工作[1]。中医学并无颈椎病病名,其属于“痹证”范畴,最早被记录在《黄帝内经》,其因为正气不足,加风寒湿邪侵袭人体或外伤劳损,互相作用导致发病[2-3],其中气滞血瘀型较为常见,颈部受外伤或长期不良习惯影响导致局部气血逆乱、瘀滞,气滞血瘀,经络不通,血逆脉外,关节失养,久则发病,治疗应以活血、止痛、行气为主。中医在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4],本研究应用活血行气止痛汤联合针刀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观察其对患者疼痛、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9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男20例,女25例;年龄35~53岁,平均(43.67±8.14)岁;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9~26 kg/m2,平均(22.24±3.18)kg/m2;疾病严重程度中轻度16例,中度27例,重度2例;病程1~5年,平均(3.03±1.54)年。对照组:男18例,女27例;年龄33~55岁,平均(43.29±8.77)岁;BMI 18~27 kg/m2,平均(22.18±3.49) kg/m2;疾病严重程度中轻度18例,中度25例,重度2例;病程2~6年,平均(3.41±1.25)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疾病严重程度、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得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2020-16号),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病例纳入标准: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5]中的西医诊断标准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中的中医诊断标准,辨证为气滞血瘀证;年龄18~60岁;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3~8分;神志清楚。排除标准:近期接受过相关治疗者;过敏体质者;颈部有外伤史、手术史者;先天脊柱异常者;病情严重需手术治疗者;神经功能缺损者;合并严重器质性疾病者;精神异常者。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予患者口服美洛昔康(国药准字H20020243,规格7.5 mg),7.5 mg/次,1次/d,治疗14 d。

1.2.2 观察组:予患者口服活血行气止痛汤联合针刀疗法。活血行气止痛汤组成:赤芍、麻黄、枳实各10 g,当归、川芎、黄芪、桂枝、红花、香附、羌活、杜仲、葛根、苍术、地龙各15 g;上肢疼痛麻木甚者加桑枝12 g;颈肩痛甚者加姜黄10 g;恶心、呕吐者加半夏9 g,天南星、生姜各6 g,竹茹、炒白术15 g。以上药物以水煎煮取汁300 ml,1剂/d,分早晚2次温服。针刀治疗方法:患者取俯卧位,胸前垫枕使颈部前伸并充分暴露,标记进针点,包括项韧带起止点、椎枕肌止点以及C4-7后关节囊,常规消毒,铺无菌巾,戴无菌手套,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术者依据针刀闭合性手术四步进针规程进针刀,进针方向需与病变部位肌肉、韧带纤维及神经、血管循行方向保持一致,在皮下软组织操作时应缓慢,到达治疗部位,即碰到结节或条索或患者有酸胀感时,停止进针,横行剥离及纵行切开3~4下,松解粘连组织,操作完成后止血,贴创可贴,7 d 1次,共治疗14 d。

1.3 观察指标 中医证候积分: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将患者的肢体疼痛、痛如针刺、痛处固定、肢体麻木、头晕眼花、面色不华等症状按严重程度分为重度、中度、轻度、无,分别计6、4、2、0分,分数越高症状越严重。疼痛程度:采用VAS评分和现有疼痛强度(Present Pain Intensity,PPI)评分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VAS评分将1条线分为10份,以0~10分计,患者根据疼痛程度进行选择,疼痛程度越大数字越大;PPI评分按疼痛强度以0~5分表示,疼痛越强分数越高。血液流变学:采集患者治疗前后空腹静脉血,分离血清,采用全自动血液流变仪(型号HT-100G)检测红细胞压积、全血黏度、血浆黏度。不良反应: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

1.4 疗效标准 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7]。临床控制:临床症状消失,肩颈疼痛、肢体麻木消失,肌力正常,积分减少>90%。显效:临床症状改善,肩颈疼痛、肢体麻木改善,肢体功能恢复,90%≥积分减少>75%。有效:临床症状减轻,肩颈疼痛、肢体麻木减轻,肢体部分功能恢复,75%≥积分减少≥30%。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积分减少<30%。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见表1。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06,P<0.05)。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见表2。两组患者治疗前肢体疼痛、痛如针刺、痛处固定、肢体麻木、头晕眼花、面色不华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肢体疼痛、痛如针刺、痛处固定、肢体麻木、头晕眼花、面色不华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比较 见表3。两组治疗前VAS评分、PP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PP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比较(分)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见表4。两组治疗前红细胞压积、全血黏度、血浆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红细胞压积、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2.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见表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75,P=0.024)。

表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例(%)]

3 讨 论

颈椎病是颈椎骨质增生、颈间盘萎缩等刺激或压迫颈部神经出现的一系列综合征,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颈椎间盘退变及病理改变造成的疼痛、功能障碍及神经根受压[8]。西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并无有效药物,主要使用糖皮质激素、镇痛药物、神经营养剂等对症治疗,缓解疼痛,但不良反应较重[9]。神经根型颈椎病属中医“项痹”“颈痛”范畴,中医学认为长时间处于寒冷潮湿的地方,或常冒雨涉水等可导致感染风寒湿邪,阻滞经脉,气血不畅而发病,其中气滞血瘀是主因,治疗应以活血、行气、止痛为原则[10]。中医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方面取得显著效果,且痛苦小、费用低、不良反应小、不易复发、无并发症[11]。

本研究中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各项中医证候积分、VAS评分、PP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提示活血行气止痛汤联合针刀法对缓解神经根型颈椎病症状、减轻疼痛等效果较好。活血行气止痛汤中赤芍、川芎、红花、地龙通经活络、活血祛瘀,麻黄散寒解表,枳实破气散痞,当归行血补血,黄芪补气固表,桂枝解肌通脉,香附理气宽中,羌活祛风止痛,杜仲补肝肾、强筋骨,葛根舒筋止痛,苍术益气健脾、燥湿化痰,诸药合用具有活血行气、疏经通络、祛风止痛、补气益中的功效[12]。针刀能有效松解肩颈粘连,并通过人体调节恢复颈部生物力学状态,解除神经、血管的压迫,恢复颈部动态平衡;而且针刀疗法可激发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具有镇痛作用[13]。

本研究提示活血行气止痛汤联合针刀法可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及局部微循环。气滞血瘀患者常见局部微循环障碍,表现为中医理论中的“不通则痛”,本研究多采取活血行气药物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对局部僵硬组织结构起到供血、供氧作用。有研究显示,红细胞压积、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在颈椎病患者中显著升高,血液呈现浓、黏、凝聚状态[14]。黄芪、赤芍、川芎、红花、地龙等可降低血液黏滞性,改善血液流变学[15]。局部组织缺血、缺氧会导致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导致局部微循环障碍,活血行气止痛汤中多为活血行气类中药,通过扩张血管起到改善微循环作用[16-18]。针刀进入人体针刺夹脊穴对颈部患处产生直接针刺效应,改善微循环和缺血缺氧状态,促进炎症物质吸收,减轻炎症反应[19-20]。本研究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说明安全性较好。

猜你喜欢

行气根型活血
中医学“行气”医术初探
补肾活血方联合枸橼酸氯米芬在排卵障碍性不孕症中的应用
Ⅰ型肢根型点状软骨发育不良家系的遗传学分析
丹芎活血片对瘀血型膝痹病的效应研究
多功能治疗仪联合颈通颗粒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效果
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运用效果观察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ntrolled Clinical Study of Huoxue Tongluo Recipe (活血通络方) External Washing in the Treatment of 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腰背痛:揉按委中穴
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取穴规律
健身气功·六字诀的学与练(明理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