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环境下新闻内容的多样化表达探究
2022-09-13凌聪
摘要:融合创造机遇,创新推动发展。当前我国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技术、终端和内容等多方面实现了深度融合,新闻报道的传播形式、传播手段及传播形态发生重大变革。文章在分析融媒体语境下新闻内容多样化表达必然性的基础上,探究新闻内容采用多样化表达的深层次原因,深层次原因主要包括报纸机构的生存压力、信息技术发展的支持、接受者的个性化需求等三个方面。最后总结主流媒体在创新新闻内容表达方面所做的种种探索与改革,提出坚持做优质内容、建构业务平台、打造移动端精品新闻等有效策略,旨在打造融文字、图片、声音、视频为一体的优质新闻节目,以促使新闻报道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实现我国新闻事业的良性持久运作做出新的贡献。
关键词:融媒体环境;新闻内容;多样化表达;深层次原因;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21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6-0099-03
步入融媒体时代,不同类型的媒体之间实现了技术、终端和内容等多维度的深度融合,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传媒行业既有的发展格局,建构了新的传媒业态,而如何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并成功转型已经成为拷问传统媒体的时代命题。面对飞速发展的传播技术以及持续创新的传播形态,传统主流媒体必须正面迎接时代浪潮所带来巨大挑战,敢于尝试、勇于创新,高度重视新兴信息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积极探寻新闻内容的多样化表达,以便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实现“弯道超车”,抢占发展先机。
一、融媒体语境下新闻内容多样化表达的必然性
新闻报道,是指利用一定的媒体和途径对所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有目的的加工和传播活动。融媒体,即多种媒体融合,是一场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而引发的传媒业的生态革命。现代信息技术为新兴媒体的产生与日渐壮大提供了强劲支持,而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融合则进一步开创了崭新的传媒行业格局,形成了更多丰富而强大的媒体功能,为新闻内容的多样化表达创造了更多可能性。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在“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1]。由此,新闻媒体大胆尝试与探索,努力从相“加”迈向相“融”,媒体融合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新闻报道既有的传播形式、传播手段及传播形态发生颠覆性变革,由广众、单向、单一的传播传统转向了分众、互动、多样的新式表达,新闻内容更为丰富,新闻形式更加多样,也更关注广大受众的喜好与感受,更重视热点效应与关注度等等,展现出鲜明而具体的时代特性。基于此,主流新闻媒体应主动应对挑战,积极拓宽思路,全面激发活力,在新闻内容和传播形式等方面持续做出探索与改进,以更好地顺应融媒体时代发展的新趋势,更充分地满足广大受众的新闻信息需求,切实打破新闻报道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为推动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发展做出努力。
二、融媒体语境下新闻内容多样化表达的深层次原因
新闻报道与媒体机构、传播技术以及传播受众三者关系密切。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报道的传播链条与业界生态皆发生巨大改变,新闻媒体机构以优化新闻接受者的阅读感受为目的,充分利用先进的多信息技术和设备,将传统的新闻报道从单一的文字转型为多样态的融合体,试图将融媒体时代所赋予的新闻报道优势最大化。因此,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就融媒体语境下新闻内容追求多样化表达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报纸机构的生存压力
报业是传统新闻媒体的主要机构。新闻最早是以文字形式在报纸上进行传播的,即便是在当前的融媒体环境中,报纸仍在新闻报道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必须看到,报纸新闻自身确实存在传播时效不高、传播方式单一等现实问题,再加之受到新兴媒体的剧烈冲击,“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新媒体、新技术层出不穷”,传统媒体“面临整体性冲击”,报纸的发展已呈疲态,承受着严峻的生存挑战。仅在2020年1月,就有《新文化报》《北方时报》《吉安晚报》《武漢晨报》等多家报纸因生存压力骤增、“无法持续政策经营”[2]而选择停刊。
由此可见,融媒体环境中媒体行业内部竞争压力骤增,革新势在必行,即便是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新闻媒体,若是不求思、求新、求变,也要被时代所落后淘汰。而作为老牌传统媒体的报纸机构,必须要在新闻传播实践中学会变革,努力在新的媒体环境中解决存亡危机,突破限制、改革完善,在竞争中努力把握住脱颖而出的关键,致力于新闻内容呈现方式的改变,依托多元化的载体增加新闻内容的适应性,以迎合广大受众的个性化需求,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缓解自身压力。
(二)信息技术发展的支持
科技是发展的永恒动力。融媒体时代,信息技术为传媒行业的变革提供了有力支撑。新闻报道不再只依赖于文字这一种表现形式,而是在借助信息技术打破时空界限、打通媒体壁垒的前提下,打造起融媒体这一新型的传播载体,为新闻内容的多样化表达创造了优势环境,生产融合图片、声音和影像等多种元素于一体的新闻精品。目前来看,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新闻内容多样化表达方面给予了很大的助力。
1.新闻采编技术
新闻采编者早已超越了以一支笔进行采写的时代,取而代之的是拥有一整套功能齐备的多媒体采写设备,如摄录设备、无线上网卡等,能够同时记录下新闻现场的声音、画面等新闻信息,满足记录新闻第一现场画面、声音等信息的采编需要。
2.新闻素材处理技术
新型的信息传播载体兼具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便于在网络空间内存储、汇总以及融合多种形态的资源信息,为新闻内容的多样化表达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这极大地提高了新闻素材的处理能力。
3.新闻信息传输技术
信息技术不仅可以进行各类文字及数据的单一传输,还能够实现彩色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播放,彼此可以共存且互不干扰,甚至还可以利用AR及VR技术等技术还原事件场景,这令新闻的呈现方式更为丰富多元且富于感染力,也给广大受众带来了更真实、丰富的视听体验。
(三)接受者的个性化需求
广大受众在传统及现代化的新闻传播体系中,都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但在传统的新闻传播体系中,新闻传播者享有信息资源的绝对话语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所传播的新闻信息的内容与表达形式,而新闻接受者则比较被动地接受新闻所报道的信息,其个人的阅读习惯与倾向性几乎是被忽略的。但在现代化的新闻传播体系中,媒体的多样性使得媒体产品更加多元,传媒市场竞争更为激烈,新闻接受者作为“消费者”成为被新闻传播者争取的对象,因而他们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也更加凸显,同时,其对于新闻内容的呈现方式、新闻传播的渠道也有了更多的期待,阅读习惯、阅读喜好也得到了更多的重视,甚至成为影响到当前新闻媒体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者要深入探究受众的新闻阅读与观看需求,以此为依据打造更加多元的新闻产品,使新闻内容以图文、音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自由组合,满足广大受众个性化的新闻体验,带给他们更新奇的“阅读”感受,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三、融媒体语境下新闻内容多样化表达的策略
当前,我国媒体融合已进入纵深发展阶段,为新闻内容的多样化表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传统新闻媒体机构应积极投身于新闻传播改革的洪流之中,充分正视融媒体环境下主力军与主阵地的问题,加强对信息时代新闻传播的规律分析,改进新闻内容的表达方式,把握新闻内容多样化表达的关键要点,尝试通过坚持做优质内容、建构立体交互平台、打造移动端新闻精品等有效举措重新凝聚核心优势,解决新闻报道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互动性、信息量,生产出形态丰富、表达多样的新闻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受众对新闻报道的阅读需求。
(一)坚持做优质内容的供应商
内容是新闻传播的重要内容物,而优质内容是传播内容形式多样化的关键性前提。融媒体时代着力促成多种媒体的互补共享,使之在竞相争渡、激烈碰撞中创造崭新的成果,这是一个不断求新求变的过程。但在这一过程中,传统新闻媒体仍然要有所坚守,要始终都做优秀的内容提供商、深刻内容的提供者,保持主流媒体的权威性,提升打造新闻节目精品的原创力。
1.保持“本真”特质
新闻传播的内容是已经发生的、真实存在的事实,周恩来认为新闻报道的第一原则是“考之以真实”,“新闻真实,细巨无遗”[3]。随着媒体融合不断深入,网络的发展令新闻报道花团锦簇、形态多样,但仍应始终坚持把握真实性原则,避免新闻报道陷入过度追求时效、热点的泥潭。
2.承担“把关”责任
融媒体时代,新闻素材更加丰富、线索来源更加广泛、传播渠道更加通达,因此,监管难度也在持续加大。针对上述情况,新闻媒体机构应聘任兼具新闻专业知识和信息技术能力的优秀媒体人才,肩负起“把关人”的职责,打造有思想内涵、有人文关爱的新闻精品,传递社会正能量,传播主流价值观,巩固新闻媒体影响力,抚慰广大受众的心灵。
(二)建构立体交互式业务平台
创新新闻节目生产方式,建构立体化业务平台。融媒体时代,传统主流媒体应努力突破单一渠道、单一内容的固有样态,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媒体生态系统。目前,新闻报道的内容生产仍高度依赖于专业化机构,主要采用封闭式的业务平台,受众参与内容生产的机会较少、热情不高。但融媒体语境中5G网络的加速度、云端处理的大容量以及对图文、音视频等应用服务的优化,使得新闻媒体机构有条件打造便于多方参与的立体交互平台,建构去中心化的内容生产模式,从关注内容的专业化转向重视新闻内容的审核和传播渠道的畅通,有利于在保障内容真实性和权威性的同时,为更多用户创造表达观点的机会,吸引更多作者资源和媒体资源,进而通过新闻资源的多样性、聚合性来增强新闻内容的多样性。
人民日报与新华社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了重要示范。其中,人民日报的“人民号”于2018年6月11日正式上线,这是一个全国范围的、聚合性的新媒体移动平台,该平台依托人民日报这一权威主流媒体,试图打造一个供党政机关、各类媒体机构、优质自媒体和个人等多种类型用户使用的全新内容平台,以激发人民日报社的内容生产活性,制作更为多样化的新闻精品。而新华社同样也打造了一朵“现场云”,这是中央与地方媒体新闻开展联合生产的重要载体,尤其是平台中的“通讯员在线管理子系统”,为各级各领域的通讯员与记者编辑之间的高效协同合作提供了良好契机,现已经有包含中央媒体、政府机关、地方媒体在内的多家机构入驻[4]。
(三)打造移动端多样态新闻精品
步入融媒体时代,多媒体转型已是摆在全国新闻媒体面前的共同课题。融媒体的一个典型特征是“多屏互动”,在信息技术赋能的前提下,受众与媒体之间的关系正经历着变革与重塑,新闻传播的场景化、可视化特性也愈发显著。在传统新闻传播体系中,新闻内容主要依靠传统的收视载体来呈现,这被称为“第一屏”。融媒体时代对于多媒体科技产品的有效使用,在新闻报道实践中探索除文字之外的多种载体,打造了更为多样化的新闻内容形态,以更直观的动态方式展示了新闻内容的发展过程,弥补了文字和图片呈现的过程性不足,让新闻内容得到了更好的呈现,更契合融媒体时代受众的阅读倾向,优化了受众的信息体验感受,极大地提高了新闻接受者的阅读兴趣,培养了新的新闻阅读习惯。
而受众阅读新闻的移动端被称为“第二屏”,其为多样化的新闻内容提供了更适合的展示载体。據《2021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手机已经成为我国网络视频收听收看设备的首选,到2020年12月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已经达9.44亿,传播终端向移动化发展趋势更加明显,移动设备成为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路径,在新闻传播中的权重越来越高。光明日报曾制作系列微视频——《光明的故事》,在较短时间内浏览量就超过了1.4亿,不由得令人惊叹。
四、结语
融媒体时代,传播媒体更加完备、传播渠道更加多样、传播手段更加多元,新闻报道必然要经历一场全方位变革。而当前的新闻报道也确实呈现出载体形式多元、表达方式多样等典型特征,新闻内容也不再拘泥于传统且单一的文字、图片表现要素,而是呈现出更为丰富的多样化形态,如影音、视频等。但同时,新闻报道在新的时期也面临着重大的新挑战,如何在保持新闻内容真实性的基础上,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关注度,成为摆在各类型媒体面前的重大课题。为了形成市场竞争优势,主流新闻媒体应正视传媒市场化竞争加剧的事实,顺应新兴信息技术迭代更新的大趋势,做到主动应对挑战,积极拓宽思路,遵循与时俱进的创作理念,在新闻内容和传播形式等方面持续做出探索与改进,以更大的勇气和魄力赢回新闻报道的主动权和话语权,着力搭建网络平台和客户端,不断探索新的新闻内容表达方式,为推动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小环.习近平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探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6):1-4.
[2] 华闻传媒.华闻传媒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关于控股子公司与有关报社终止经营性业务授权协议的公告[DB/OL].新浪财经,https://finance.sina.cn/2020-01-11/detail-iihnzhha1701195.d.html?ivk_sa=1023197a,2020-01-11.
[3] 吴廷俊.中国新闻传播史稿[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159-160.
[4] 陈雪娴.主流媒体如何通过“平台号”推进深度融合:以“人民号”为例[J].青年记者,2021(15):62-63.
作者简介 凌聪,本科,记者,研究方向:新闻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