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市级报台媒体融合发展路径探究

2022-09-13詹柳英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6期
关键词:全媒体媒体融合

摘要:近年来,以“报台合并”的方式实现传统主流媒体转型和媒体融合发展备受学界和业界的关注。从行业实践来看,全国有合并又分开的案例,有合并后效果不尽如人意的案例,也有正在加快推进合并的案例。资阳市被列为全国地市级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建设试点城市之一,作为当地主流媒体的资阳新闻传媒中心积极抢抓机遇,加快媒体深度融合步伐,全力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文章采用媒体融合实例+文献论证方法,分析报台合并后面临的机遇和困境,研究加快推动“广电+报业”媒体深度融合和转型发展的新路径和策略,提出创新理念、内容优质、传播载体、人才支撑、县区协同等多方面措施,以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打造新型主流媒体,为全媒体时代地市级传统主流媒体的媒体深度融合和转型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报台合并;媒体融合;全媒体;融合困境;破解策略

中图分类号:G21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6-0087-03

一、“报台合并”实现深度融合,重塑全媒体传播格局

为了使传统主流媒体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早在2019年初,四川省资阳日报社和资阳广播电视台两家市级新闻单位就看到了先机,抢抓发展机遇,积极创造条件,成为率先在全省实现报台合并融合发展的市级媒体。

互联网时代,原有的媒体呈现方式已不能满足受众的需要,就像多数市级报台一样,四川省资阳日报社和资阳广播电视臺近年来也搭建了自己的新媒体平台。在同一辖区,两家媒体呈现出新闻内容的同质化,造成了资源、人力、财力的浪费。2019年6月,资阳市委同意整合资阳日报社、资阳广播电视台,组建资阳新闻传媒中心(以下简称资阳传媒),7月成立筹备组推进融合试运行。2020年11月,资阳传媒正式挂牌成立。如今,资阳传媒基本完成了组织架构重组、生产流程再造、媒体平台构建等融合发展的第一步,初步实现了一体策划、一次采集、N次加工、分众化传播,宣传效果大幅提升。

(一)平台资源整合,打造全媒体矩阵

通过媒体全面融合,新型融媒体正成为网络报道主力军,为重大主题报道在网络上的传播中扎下了根,互联网环境下的新媒体矩阵拉近了距离,增强了即时性,提高了影响力[1]。资阳传媒对报社、电视台两家单位原有新媒体平台进行整合,着力平台建设,现拥有“一报两台一端一网多平台”全媒体矩阵。

“一报”,即资阳日报,系中共资阳市委机关报,现为周五刊,日发行量5万份。“两台”,即资阳电视台和资阳人民广播电台,资阳电视台开办电视频道2个,日播时长36小时,自办新闻栏目日播时长共计40分钟,另有周播栏目和其他协办栏目共9档;资阳人民广播电台FM103.5频率日播时长16.5小时。“一端”,即“资阳观察”移动客户端,系媒体融合的“拳头”产品,目前下载量突破了70万次。“一网”,即资阳网,系资阳官方门户网站,目前注册会员数60余万。“多平台”,即资阳观察微博、资阳发布微信、掌上资阳微信、资广1035微信、直播资阳抖音号、掌上资阳视频号等共计12个新媒体平台。

(二)业务流程再造,全媒指挥策采编发

全媒体时代,原有的采编流程远远不能适应现实需要。资阳传媒坚持“移动优先、视频优先”,传播平台实现了资讯24小时即时推送、更新、滚动播报。全媒体产品第一时间向客户端推送,网站、微信、微博、电视和报纸等平台据其特点随后编发刊播。

媒体融合的核心是以全媒体发布平台为终端的策采编发流程再造、体制机制创新和采编队伍思维的转变。地市级的“报台合并”,在解决了组织框架的顶层设计问题之后,必然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如何更好地进行业务流程的再造[2]。为了深化媒体融合发展,资阳传媒强化统筹指导,形成宣传合力,设立编委会行使媒体宣传和平台指挥管理职能。以“资阳观察”移动客户端作为第一发稿平台,推行24小时“全媒指挥长”制度,由总编辑、副总编辑和编委轮流任指挥长。

指挥长要统筹全媒体策采编发工作,并组织召开相关会议。一是全媒指挥长会议,每周一上午10时召开,听取业务部门上周宣传情况总结及本周重点策划选题,讨论并安排部署本周及近期的重点宣传等;二是全媒策划会议,每天上午10时,总结前一天的采访安排及策划落实情况,梳理、讨论并确定当天选题、策划重点稿件,拟定各平台头条和看点稿件及各平台发稿;三是全媒编前会议,每天下午4时,通报当天采访安排和落实情况,统筹版面、时段等安排,督促次日或近期重点稿件落实进展,以及评定记者稿件分数;四是重大宣传专题会议,针对市重大活动、重大主题、突发应急报道等临时召集会议,研讨部署宣传报道工作。

(三)加强内容生产,提升宣传报道质量

宣传报道质量是媒体的生命力。资阳传媒注重提高优质内容产能,强化主题主线宣传,主动对标对表中省权威媒体,常态开设专题专栏,充分运用短视频、H5、公益海报、开机海报等新媒体形式做好宣传报道。坚持以内容建设为根本,提升专题策划和深度报道能力,推动新闻生产理念、采编机制、表达手段、传播方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变革。组建完善重点报道组、短视频工作室等专门团队,找准平台定位和用户需求,创新内容呈现形式,重点打造视听交互一体、群众喜爱、适合移动传播和社交传播的有品质有格调的新闻产品。优化内容传播效果,实现由单向式传播向互动式、服务式、场景式传播的转变,提升正面宣传到达率、阅读量、点赞量。

仅2021年,资阳传媒策划开展重大主题报道22个,工作日平均自采新闻稿件约30条。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采用8条,四川电视台采用84条,学习强国平台采用796条。全力打造“阳光问廉·面对面”“阳光问政”等品牌栏目,其中“阳光问政”单期收听收看人数最高达100万人次。2022年,在强化主题主线宣传的同时,聚焦市委中心工作,全媒体开设“2022年资阳两会特别报道”“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等20余个专题专栏。为搭建党委政府与群众沟通交流的平台,推出全媒体新闻监督栏目——“资观监督”,自2022年4月开设该栏目至6月23日,共刊播报道61期,监督曝光疫情防控、营商环境、安全生产等方面的问题42个。该栏目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和社会关切,力促党政部门改进作风,推动民生问题得到解决,备受网友关注,单条报道最高点击量11.6万人次。

(四)多次改版优化,增强客户端影响力。

坚持用户思维,多次对“资阳观察”(原“今日资阳”)客户端进行全面优化,调整客户端栏目设置、内容呈现形式,优化用户体验感。优化资源配置,把更多的优质内容、先进技术、优秀采编人员、资金保障向移动端汇集、倾斜,集中精力打造精品内容。推动移动客户端作为党务政务公开、新闻发布的首选平台。2022年6月,更名改版上线的“资阳观察”成为资阳市委、市政府及各部门信息首发平台,政务公开、党务公开唯一平台。在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联合各县(区)精心组织开展“资阳观察”移动客户端宣传推广活动,通过进机关、进社区、进场镇开展集中宣传、重点推广,客户端下载量突破76万。其中,某次集中推广的下载量超30万。

(五)统一发声渠道,推动市县融媒贯通

资阳市现有两县三区,资阳传媒在筹建之初就积极思考应通过采用什么样的形式手段、运用什么样的技术平台,实现市、县两级融媒体的同步发声,构建纵向到底、全域覆盖、高度一致的传播矩阵,形成抱团发声、差异传播的多个传播品牌。资阳传媒积极与各县(区)加强合作,完善相关机制。比如围绕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市县(区)媒体统一策划、联合开展宣传报道、新闻监督,动态反映各地贯彻落实情况。围绕重大民生事项,市县(区)媒体联动开展新闻监督,推动突出问题得到解决。计划2022年底,接口将全面打通,实现市县媒体紧密联动、交叉赋能、一体发展。

二、报台融合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

(一)员工结构存在“断层”,全媒体采编人才不足

媒体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媒体的核心优势是人才优势。目前,资阳传媒在编人员普遍年龄偏大,多数处于非新闻宣传业务岗位,且该岗位编内人员占比较高,人员结构存在“断层”的情况。采编播、经营等一线业务工作主要由聘用人员承担,专业技术人员岗位需求量大而现有人才数量不足。

(二)坚持“移动优先”不够,打造本地“网上中心”不足

对照中央宣传部对市级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试点项目区域绩效目标效益指标的明确要求,市级融媒体中心各类传播平合覆盖人数占市域常住人口比例不低于30%。截至2022年6月底,“资阳观察”移动客户端下载量为70余万,用户数占市域常住人口230万的比例超过30%,但媒体建设与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融合深度不够,如政务公开、行政许可、就诊挂号、生活缴费、商务服务等功能均未开通,群众论坛、办事咨询、求助功能等不完善。

(三)落实“内容为王”不够,优质内容产能不足

融合之初,资阳传媒开展的有较强针对性、较大影响力的大型策划报道不多;宣传报道缺乏深度,新闻产品呈现形式较为单一,吸引力、感染力较弱;重大主题宣传报道的深度、广度和创新性不足,一经播发就引起广泛转载的爆款产品较少。目前,资阳传媒存在优质内容生产不足、知名品牌栏目较少等问题。

(四)市县协同发展不够,全域全媒体传播体系尚未形成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坚持市县一体化发展方向,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资阳传媒在组建时就把创新推动“报与台”“市与县(区)”“媒体与部门”新闻宣传多层次深度融合、一体化发展作为深化媒体融合改革的重要路径。目前,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要求,市县融媒体中心建设实施主体不一致,市级各部门分别建有网站或新媒体平台,统一指挥、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全域全媒体传播格局尚未形成。

三、破解融合困境的策略与思考

(一)扩充优质内容产能,提升宣传报道质量

坚持“移动优先、内容为王”,是全面提升宣传报道质量的重中之重。一是坚持以内容建设为根本,提升专题策划和深度报道能力,推动新闻生产理念、采编机制、表达手段、传播方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变革。组建完善重点报道组、短视频工作室等专门团队,找准平台定位和用户需求,创新内容呈现形式,重点打造视听交互一体、群众喜爱、适合移动传播和社交传播的有品质有格调的新闻产品。优化内容传播效果,实现由单向式传播向互动式、服务式、场景式传播的转变,提升正面宣传的到达率、阅读量、点赞量。二是突出主责主业,全面提升宣传报道质量。紧紧围绕中省重大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主动设置议题,精心组织报道,及时深入反映重大主题、重大题材。创新内容生产机制,定期开展好稿好作品评选,激励采编人员生产更多优质产品。三是推动“拳头”产品升级再造。要将打造本土特色作为主要方向,立足本地新闻资讯,覆盖城市生活应用,传递城市核心价值,努力建构在内容生产、传播渠道、产品形态、用户体验等不同方面的传播优势。

(二)集中資源优势,全力打造移动客户端

全媒体的发展带来了传播方式的重大变革,用户被细分,传播需要更加精准,因此在策采编发各环节都要树立用户意识[3]。坚持用户思维,对“资阳观察”移动客户端进行全面优化,调整客户端栏目设置、内容呈现形式,优化用户体验感。优化资源配置,把更多的优质内容、先进技术、优秀采编人员、资金保障向移动端汇集、倾斜,集中精力打造精品内容。进一步优化网络问政平台,推动移动客户端成为党务政务公开、新闻发布的首选平台,打造政务公开、行政许可、生活缴费、商务服务等功能,建立特色鲜明、服务功能完善的新型网络传播平台。力争到2023年底,移动客户端用户数占资阳市域常住人口的40%以上,平均日活率在5%以上。

(三)全面打通接口,推动市县媒体融合贯通

围绕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市县(区)媒体统一策划、联合开展宣传报道、新闻监督,动态反映各地贯彻落实情况,助推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见效。围绕重大民生事项,市县(区)媒体联动开展新闻监督,推动突出问题得到解决,增强群众获得感,提升市县媒体的影响力、公信力。以市级融媒体中心为依托,同步建设市县媒体融合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宣传主管部门、市级媒体、县(区)媒体在资源、内容、渠道、技术、数据上的融合,以市级媒体为中心,加快形成区域性融媒体体系,建立市县媒体统一发声的宣传渠道。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全员综合业务素质

融媒体时代,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拥有一支党性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全媒体队伍是融媒发展的重要支撑。要加强全媒体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全员能力素质提升行动。有计划地组织员工到先进地区学习先进经验,借鉴先进做法,开展对标竞进;通过部(室)技能培训、单位专题培训、外出跟班培训等方式,对员工实现培训全覆盖。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抓好“传帮带”,发挥高职称人员、技术骨干的带头作用,对“人才储备库”人员进行提升培养。探索建立人才激励机制,推行首席制、项目制,对有较大贡献的优秀人才在绩效分配上予以倾斜。引进一批新闻传媒、设计制作、文化创意、技术研发、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打造学科均衡、科学合理、多元复合的人才队伍。

四、结语

以“报台合并”的方式推进市级媒体深度融合,要结合实际,建设和支撑起新传播格局下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做到融为一体、合而为一,通过思维转变、平台整合、流程再造、特色品牌、人才支撑等方面的举措,加快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和转型发展,进一步创新理念、内容、载体、形式,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实现主流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双提升”。

参考文献:

[1] 冯毅.地市级报台合并后的媒体融合之路[J].新闻传播,2020(10):53-54.

[2] 郭珺.地市级媒体“报台合并”的实践策略与机制研究[J].传媒,2021(2):24-26.

[3] 甘德斌.全媒体策采编发流程再造探索[J].西部广播电视,2021(1):5-6,24.

作者简介 詹柳英,本科,主任记者,研究方向:新闻采编。

猜你喜欢

全媒体媒体融合
国产小成本电影全媒体推广的边际效应探究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全媒体环境下主持人竞争力的提升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打造微公益品牌的“全媒体路径”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
论循证新闻的方法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