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90年代广西少数民族影像传播的路径与特点探析

2022-09-13张兴动何玉婷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6期
关键词:传播特点传播路径少数民族

张兴动 何玉婷

摘要:少数民族影像是中国影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广西少数民族影像作品具有重要地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自中国影视文化发展以来,一直是创作少数民族影像作品的重要基地。在现代语境下,广西少数民族影像一直走在不断寻求创新的道路上,从各少数民族中汲取营养,获得丰富的文化资源,进而展现出新的发展态势。20世纪90年代的广西少数民族影像处于跨世纪的承上启下、多元文化交流的阶段,通过多种影像方式的创作表现,使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焕发新的生机。文章以1990年至1999年期间的广西少数民族影像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广西少数民族影像的传播路径及传播特点,从中吸取宝贵经验,为今后广西少数民族影像作品的创作和发展提供新方法论。

关键词:少数民族;广西少数民族影像;影像作品;传播路径;传播特点

中图分类号:G127;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6-0060-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广西八桂学者”胡智锋创新团队项目研究成果

在中国影视发展史中,民族影像一直是独一无二、无法替代的存在,并且民族影像已经成为记录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20世纪90年代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随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唤起了少数民族影像创作者对自身文化的表达意识,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开始寻求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广西少数民族影像可以定义为以广西的少数民族文化为拍摄内容的影像作品,也可以定义为广西的影视创作者创作的少数民族影像作品。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来研究以展现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为核心内容的影像作品,主要传播路径包括纪录片、电影、电视剧等。通过研究优秀的广西少数民族影像,可以推动广西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并且对广西少数民族影像走向世界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广西少数民族影像的传播路径

20世纪9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正加快步伐,中国经济步入转型的重要时期。此阶段是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时间段,也是中国影视市场化的探索期,其环境对我国少数民族影像创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此階段的少数民族影像具有双重特性,其中广西少数民族影像主要朝主旋律和大众化发展。广西影视创作者一直深受当地文化熏陶,将所形成的少数民族情结融入影视创作,力求获得文化认同,从而摆脱“他者”的叙述视角,颠覆以往影像创作中作为被观察对象的劣势地位。广西少数民族影像的主要传播路径包括纪录片、电影、电视剧。

(一)纪录片

少数民族纪录片是反映少数民族真实生活状态的珍贵影像资料,是民众了解少数民族的重要且有效的途径[1]。改革开放后,国家更加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因此,我国少数民族纪录片获得了较多的发展机会。20世纪90年代,大众话语取代了原来的精英话语,占据突出地位,影像创作深受此影响,于是在纪录片方面出现纪实热潮和大量强调“大众温情”的影像作品。此时期的少数民族纪录片大多采用纪实的画风,真实地展现少数民族各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创作者会把拍摄重点集中在少数民族的文化娱乐活动、节日风俗等内容上,对当地人民的真实生活进行全方位的记录,带领观众走进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拉近两者的距离。以纪录片《龙脊》为例,其描绘了发生在广西北部山区里平凡人的平凡故事。片名的“龙脊”有两层含义,表面上是指片中人们居住的山脉,实际上蕴含深层次的隐喻——这些孩子将成为家里的脊梁,也是未来的希望。影片结合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将纪录片的功效发挥到极致,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内涵,传递出广西人民努力学习、积极向上的精神,拉近了广西少数民族与观众的距离,成为这十年中广西少数民族纪录片的代表作品。此时期的少数民族纪录片承担着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使命。

(二)电影

1927年,我国出现了第一部有关少数民族话题的电影作品《木兰从军》,使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在一定程度上唤起了大众的民族意识。少数民族电影承载着少数民族的意识和记忆,自诞生起就面对国内市场的挤压和国外市场的冲击。为了展现民族原生态,少数民族电影一般以书写少数民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为基础,辅以民族元素,将少数民族文化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2]。

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发展虽举步维艰,但不忘使命,努力表达民族文化独特的内涵。广西电影的辉煌期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其中的代表作《刘三姐》风靡全球。进入90年代,社会的巨大变化使不少现实难题迸发,许多创作者开始通过影像观察现实问题,进而引发思考,同时开始寻找对本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感。这10年间,少数民族电影受到国家政策和市场影响,生产陷入低迷,一共仅拍摄了近60部有关少数民族的影片。虽然创作数量下降,但其中有不少优秀的作品。广西电影人把握时代命脉,突破传统的模式,将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与其他流行元素结合,将鲜为人知的广西少数民族风情展现给观众,创作出了电影《血鼓》《百色起义》《金沙恋》等。

(三)电视剧

电视剧的出现,为宣传少数民族文化提供了一条新路径。少数民族电视剧即反映少数民族生活、展现少数民族人文风情的电视剧集。少数民族电视剧展现了各个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历史文化、节日风俗等,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电视剧艺术形式。我国首部少数民族题材电视直播剧《长发妹》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首部广西电视剧《百灵鸣春》由广西电视台制作完成。90年代,少数民族电视剧进入黄金发展期,题材内容丰富多样,成为时代的缩影,承担着重要的文化传播、宣传教育的作用。时代的变迁影响着电视剧的发展,多样的题材、深刻的思想成为创作者重要的创作内容。之后广西影视创作者立足于广西特色,陆续创作广西少数民族题材的电视剧,在维护民族团结、传播少数民族文化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90年代,立足于广西本土创作出的电视剧集包括《女童班》《魂系苗山》等,这些电视剧极具广西特色,将少数民族特色与当时流行的大众文化充分结合,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二、广西少数民族影像传播的特点

广西壮族自治区一共有11个少数民族聚居,共同构成了广西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为少数民族影像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内容。1990—1999年,创作出了以纪录片《龙脊》、电影《血鼓》《百色起义》、电视剧《女童班》《故乡的独弦琴》等为代表的广西少数民族影像作品。本文重点研究以上影像作品,从这些影像作品的创作中总结经验,探索广西少数民族影像传播的特点。

(一)叙事内容多样化

部分少数民族影像由于存在缺乏叙事张力、题材单一等问题,难以引起观众的共鸣。从叙事层面来看,中国少数民族影像作品的创作应立足于本民族文化资源,书写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且具有多样性的民族故事。以少数民族为主体,实现多民族参与,是讲好民族故事的基本保证[3]。广西少数民族影像作品包含多样的题材内容,从多个角度呈现出广西少数民族的人文精神和民族特色。

例如历史题材影像作品,由陈家林执导的电影《百色起义》,该片真实再现了广西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革命运动。导演充分利用少数民族文化对历史进行反思,推动了少数民族电影在内容方面的多元化发展,并在主题上深入挖掘其内在的精神世界。1990年播出的《血鼓》由姜树森执导,该片主要讲述了苗民首领吴八月、石三保等为救以苗族为主的各族兄弟而揭竿起义的故事,再现了苗族同胞反抗封建专制的历史。“鼓”作为艺术符号,成为苗族人民热血奋斗的精神象征,也有效强化了苗族地区的風格特色并深化了影片的主题思想。众人血染战鼓,引出片名,接着经过多次的擂鼓激战,并从中衔接跳鼓欢庆胜利,到最后只剩下一个苗鼓。此外,片中人物形象立体,例如对石三保形象的塑造,充分展现出少数民族英雄人物的精神品格。这些影片不仅还原了当地历史故事、塑造了英雄人物、拓展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层次,更有效推动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在广西少数民族题材范围中可以找到独特的资源,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极高的现实价值。例如1997年播出的儿童题材电视剧《女童班》,导演采用纪实性手法讲述少数民族开办第一个“女童班”的故事。该剧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在题材选择上既贴合现实,又具有新颖性。同年,该剧获得了飞天奖、骏马奖等诸多奖项。20世纪90年代,广西少数民族题材的电视剧出现了多样化的内容表达,从不同的方面展现了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并且很好地推动了文化传播。

(二)表现形式与风格创新化

广西少数民族纪录片在留存民族记忆、塑造民族形象的过程中,承担着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使命。20世纪90年代,广西的人文纪录片表现突出。1994年播出的电视纪录片《龙脊》是广西最早在国际上获奖的纪录片作品。直到今天,回顾《龙脊》的创作,其依然存在重要的借鉴价值。该片主要讲述广西红瑶族小寨村里的孩子们艰难求学的故事,用真实、平凡的故事展现广西的地域风格、民俗特色和民族精神。龙脊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大山阻隔了当地与外界的联系,孩子们在学习和生活上都有很多困难,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并未被现实磨灭。《龙脊》的画面质量虽不能与现代使用高技术手段的纪录片相提并论,但是在故事性、现实性、纪实性等方面拥有重要的创作启发价值。创作团队充分挖掘广西桂林的瑶族特色文化,运用多重结构组合的编辑手法,巧妙地结合具有民族特色的广西瑶族山歌元素,使歌声与镜头画面完美融合,将原生态、真实的广西山区故事展现给观众,使观众从中体会少数民族文化并引发思考。

同时,电视剧也在不断创新突破。例如电视剧《多情的瑶山》用喜剧的方式,表现瑶山的风土人情。总体而言,广西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在创作上,从短篇发展到中篇、长篇;在表现手法上,从单纯的写实表达发展到现实与情感交融,以真情打动观众。

这些少数民族影像作品通过叙事、色彩等表现形式上的创新以及不同创作者针对不同类型、题材影像作品的风格把握,清晰地展现思想和情感,发挥影像的作用,带给观众启迪并传递出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创作与传播大众化、时代化

20世纪90年代,大众话语成为影视创作中的主要方式,以客观的视角展现普通人的故事。广西少数民族影像作品大多定位于平民视角,从凡人小事中挖掘大众的人生并与民族特色结合,对今后的影像创作具有重要启迪价值。大众化是一种表现方式,也是一种创作策略。少数民族影像借助大众化,在创作手法和传播方式上的改变更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和人文精神的传播,进而增强观众的情感认同。与此同时,影像创作与传播的时代化也是必然的。民族性是当今时代文化传播中的重要元素,也是民族影像传播的优势所在。重视时代化也就是贯彻落实相关政策,注入时代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与时俱进地深入少数民族生活,在影像创作上适应新媒体时代需要,紧跟数字化、网络化发展,把握机遇。面对当下复杂的影视环境,少数民族影像要谋求更长远的发展,离不开大众化和时代化。

总体而言,20世纪90年代,越来越多的影视创作者开始重视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努力寻求在影像上本民族文化身份的确立。广西少数民族影像呈现出强烈的民族文化意识。影片或从本民族文化历史的角度审视自我,或关照本民族的社会变迁、民族处境以及个人命运,表达出对本民族文化的虔诚与热爱,并试图在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大框架下建构起多元的主体形象和文化认同[4]。优秀少数民族影像作品的传播能帮助观众感受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同时也为中国的影像版图增添许多不同的色彩。放眼全球,中国少数民族影像应当成为一种具有东方特色的艺术力量,释放出无法替代的多元性价值。

三、结语

20世纪90年代,广西少数民族影像处于跨世纪的多元文化交流和发展的阶段,文章通过研究这10年间的广西少数民族影像作品,分析其如何进行有效传播,总结其传播路径和特点,为今后的少数民族影像创作提供新方向。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研究意义,也是对少数民族文化形象、内涵的一种多元化表达,是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从20世纪的简单记录,到当下多媒体的现代化发展,少数民族影像一直承担着重要的文化使命。少数民族文化通过纪录片、电影、电视剧等影像传播路径,充分发挥其优势、特点,不仅为观众带来心旷神怡的文化体验,还为公众开阔视野、提供文化知识。少数民族影像不仅可以展现少数民族文化的价值,还能为少数民族文化在现代化语境中的生存提供良好的环境,更好地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少数民族影像作品中所展现的内容,只有跟上时代潮流,才能符合受众的需要。今后,少数民族影像创作需要选择恰当的表达形式与风格,注重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实现大众化、时代化,通过具有独立思考的观点表达引起受众在情感上的共鸣,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广西少数民族影像作品始终在传承和传播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磊.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特点及发展策略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9):51-53.

[2] 张媛.景观、符号与仪式:少数民族电影中的原型隐喻与认同建构[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0(10):27-35.

[3] 敬鹏林,唐婷.少数民族电影讲好中国故事的融合与表述路径[J].四川戏剧,2020(10):140-142.

[4] 慕玲.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一体多元”问题与共同意识的形塑[J].当代电影,2020(11):62-69.

作者简介 张兴动,学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影视编导艺术。何玉婷,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影视编导艺术。

猜你喜欢

传播特点传播路径少数民族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全媒体视角下的弹幕传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能量”传播的路径研究
都市报传播城市文化的创新路径
新媒体时代科普类微博的传播路径探析
重大突发事件中政务微博的响应表现
网民介入公共政策传播的路径及其风险规避
多屏环境下体育节目的传播特点及改革策略
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新闻传播的新特点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