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NBI放大内镜对食管Barrett黏膜肠上皮化生的诊断价值分析

2022-09-13周林华段小峰

宜春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皮化生食管内镜

周林华,陈 晓,周 昊,段小峰,谢 萍,蒋 钰

(1.宜春学院,江西 宜春 336000;2.宜春职业技术学院,江西 宜春 336000;3.宜春市人民医院,江西 宜春 336000)

据报道称,食管癌病死率在我国居肿瘤病死率中稳居前五。[1-2]由于该病早期症状不明显,因此90%以上患者首诊时,病情已达中晚期,[3]然而,该病中晚期外科手术治疗的5年生存率仅为10%,但早期食管癌经手术治疗后的5年生存率可提升至90%以上。[4]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控制食管癌的关键。而食管Barrett黏膜病变是食管癌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伴有特殊肠上皮化生的Barrett食管可将患者食管腺癌发生风险提升30倍以上。[5]窄带谱成像(NBI)是一种较新的内镜技术,联合应用放大内镜,能够有效地为病灶定位和性质鉴别提供可靠的参考,指导靶向活检,提高疾病诊断率。[6-7]基于以上,本研究通过将NBI放大内镜技术应用到食管Barrett黏肠上皮化生诊断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8年4月到2021年4月入院收治的137例食管Barrett黏膜病变患者纳作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71例,女66例,年龄23~76岁,平均年龄(42.36±9.88)岁。纳入标准:经病理检查确诊为食管Barrett黏膜病变。排除标准:患有急性消化道出血、消化道梗阻、消化道穿孔者;患有严重心、肺系统疾病或肝肾功能不全者;近期出现过明显的呼吸道感染,存在呼吸系统疾病或严重鼾症的肥胖者;有贲门癌或其他食管胃手术治疗史者。

1.2 方法

采用OlympusGIF H260Z放大内镜,所有患者NBI放大内镜技术检查均由经验丰富、业务能力相当的医师操作。检查前患者需空腹八小时以上,且检查前5分钟嘱患者口服利多卡因凝胶及西甲基硅油10mL润滑麻醉食道。

NBI放大内镜技术检查:在普通内镜检查时,退镜至食管下端鳞状上皮与柱状上皮交界位置,先行普通内镜检查后(见图1),再切换NBI技术(见图2),记录检查结果,保存图像,对行NBI技术检查提示有病变的部位,予以放大内镜辅助检查。

图1 普通内镜下BE的表现

图2 NBI内镜下BE的表现

病理检查:使用10%的福尔马林对黏膜进行固定,经常规脱水操作后,用石蜡包埋黏膜,并进行AB-PAS染色,由经验丰富的病理医师对活检黏膜进行诊断。

1.3 NBI图像分型和病理分型

采用Goda分类法,将食管Barrett黏膜腺管开口形态分为5型:(1)呈圆点或椭圆形为Ⅰ型;(2)呈分支形为Ⅱ型;(3)呈指状或叶片状绒毛样形为Ⅲ型;(4)呈脑回形为Ⅳ型;(5)呈不规则形为Ⅴ型。血管形态分为5型:(1)蜂窝状为1型;(2)藤状为2型;(3)卷曲状为3型;(4)常春藤状为4型;(5)不规则状为5型。

病理检查下分型:(1)可见主细胞、壁细胞、萎缩较为明显的Barrett食管上皮,且可见腺体少且短小,即为胃底型;(2)无主细胞、壁细胞,有胃小凹和体外粘液腺,即为贲门型;(3)分布在柱状细胞与鳞状细胞的交界,具有肠表面形态,可见绒毛、隐窝以及杯状细胞,即为特殊肠化型(见图3、4)。

图3 食管柱状上皮化生

图4 食管肠上皮化生

肠上皮化生NBI放大内镜诊断标准:食管Barrett黏膜腺管开口形态为Ⅳ~Ⅴ型或血管形态为4~5型。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两组间比较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经Kolmogorov- Smirnov法进行正态性检验,结果满足正态分布以(均数±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不同时间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采用一致性Kappa检验分析NBI放大内镜对食管Barrett黏膜肠上皮化生的诊断价值,数据分析使用SPSS 22.0软件,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食管Barrett黏膜腺管开口形态与病理检查结果关系

137例Barrett食管患者中,NBI放大内镜发现Ⅰ型61例,Ⅱ型32例,Ⅲ型27例,Ⅳ型11例,Ⅴ型6例。其中Ⅰ~Ⅱ型肠上皮化生0例,Ⅲ型检出肠上皮化生1例,Ⅳ型检出肠上皮化生10例,Ⅴ型检出肠上皮化生6例,Ⅳ型和Ⅴ型肠上皮化生检出率为90.91%和100.00%,高于Ⅰ~Ⅲ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217,P<0.001),见表1。

表1 食管Barrett黏膜腺管开口形态与病理检查结果关系

2.2 食管Barrett黏膜血管形态与病理检查结果关系

137例Barrett食管患者中,NBI放大内镜发现1型58例,2型33例,3型29例,4型12例,5型5例。其中1~2型肠上皮化生0例,3型肠上皮化生1例,4型肠上皮化生11例,5型肠上皮化生5例,4型和5型肠上皮化生检出率为91.67%和100.00%高于1~3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217,P<0.001),见表2。

表2 食管Barrett黏膜血管形态与病理检查结果关系

2.3 NBI放大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

NBI放大内镜诊断食管Barrett黏膜肠上皮化生的灵敏度为87.50%,特异度为92.56%,见表3。

表3 NBI放大内镜诊断价值分析

3 讨论

食管Barrett黏膜病变是单层柱状上皮替代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的一种病理现象,伴有肠化生的食管Barrett黏膜病变是食管腺癌和部分胃-食管连接处腺癌的癌前病变,由于该病变转移速度较快、复发风险较高,且与食管鳞癌相比,预后更差,因此早诊断早治疗对于降低患者癌变率,提高患者生存率十分重要。[8-9]NBI是近年来较热门的一种内镜技术,通过应用滤光器,将普通内镜成像中的宽带光谱过滤,只留下窄带光谱,达到获取更加清晰的黏膜形态和对比更加强烈的图像的目的。[10]而放大内镜能够将腺管中的血管走向和开口形态放大,从而将病变部位的相关情况更加清晰的显现出来,对鉴别病变有着良好的效果。[11]本研究利用NBI放大内镜诊断食管Barrett黏膜肠上皮化生,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本研究发现NBI放大内镜诊断食管Barrett黏膜腺管开口Ⅳ型和Ⅴ型的患者,肠上皮化生检出率为90.91%和100.00%,血管形态为4型和5型的患者,肠上皮化生检出率为91.67%和100.00%,这说明食管Barrett黏膜腺管开口Ⅳ~Ⅴ型和血管形态4~5型更能增加食管Barrett黏膜肠上皮化生的可能性,且病理研究表明肠上皮化生的腺管开口黏膜形态均为Ⅴ型、血管形态均为5型,这提示不规则形的腺管开口和血管形态可以作为肠上皮化生的重要标志,利用NBI放大内镜对Barrett食管患者腺管开口以及血管形态进行检查,对诊断食管Barrett黏膜肠上皮化生具有良好的提示作用。NBI的图像质量高,其构造中的滤光器能够成功过滤三色(红、绿、蓝)宽带光谱,只留下窄带光谱,由于血红蛋白对窄带光谱具有吸收作用,所以与普通内镜相比,黏膜的清晰度和对比度更高,[12]将NBI与放大内镜联合使用,能够提高病变轮廓、黏膜腺管开口以及浅表毛细血管结构形态的图像清晰度,普通内镜下易遗漏的病灶,在NBI放大内镜下能比较容易捕捉,且NBI易操作,能够避免色素内镜对患者身体的伤害,与病理活检相比,不仅能够减少患者取材痛苦,还能快速给予不同型腺管开口病变的患者不同的诊疗方式,作为临床诊断的参考,颇具优势。[13]本研究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发现NBI放大内镜诊断食管Barrett黏膜肠上皮化生的灵敏度为87.50%,特异度为92.56%,可见NBI放大内镜技术对管Barrett黏膜肠上皮化生的诊断价值。

综上所述,NBI放大内镜能够为诊断食管Barrett黏膜肠上皮化生提供参考,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

猜你喜欢

皮化生食管内镜
眼内镜的噱头
食管异物不可掉以轻心
大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较大隆起病变中的应用(附50例报告)
胃镜下LCI诊断肠上皮化生的应用价值
肠化免疫分型,告诉您胃病怎么办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诊疗中的应用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内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的关系研究
早期胃癌的超声内镜诊断及内镜下治疗效果分析
胃结石伴食管嵌顿1例报道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