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蒿汤洗浴联合间断性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
2022-09-13胡传莉
胡传莉
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病,尤其是1周内的新生儿,既可以是生理现象,又可以是多种疾病的主要表现,我国住院新生儿中,新生儿黄疸占48.2%。如未能及时发现与治疗,可引起新生儿胆红素脑病,出现智力发育迟缓或运动功能障碍,甚至会威胁生命安全。因此,采取积极合理的方法进行治疗,以改善患儿病情,避免新生儿黄疸并发症产生至关重要,也是妇产科所关注的问题。在临床上已明确蓝光照射能有效治疗新生儿黄疸,是目前治疗新生儿黄疸的首选方案。但由于持续蓝光照射时间较长,患儿容易出现哭闹不安,并可引起皮疹、体温升高、脱水等多种不良反应。茵陈蒿汤是传统的中药退黄方剂,也是中华中医药学会治疗小儿湿热黄疸推荐用方,口服汤剂都具有退黄作用。现代医学临床研究显示,采用口服茵陈蒿汤与蓝光光疗联合应用治疗新生儿黄疸,亦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新生儿脾胃娇弱,采用口服给药的方式常出现消化道不适症状,如呕吐、腹泻、食欲减退等。因此,探寻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减少用药时不良反应的发生和黄疸患儿对光疗的需求,对母婴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中药药浴疗法是中医外治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历史源远流长,具有药源丰富易得、应用方便、设备简单、疗效高、副作用小等优点[1]。采用中药药浴治疗小儿黄疸,取得良好的效果,不良反应明显减低,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与前景[2-6]。因此,本研究以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收治的足月分娩的黄疸患儿为研究对象,观察茵陈蒿汤洗浴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0月本院产科分娩的数日后出现新生儿黄疸的患儿100例为研究对象。西医诊断标准:符合文献[7]《儿科学》中病理性黄疸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制订及颁布的文献[8]《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湿热内蕴型胎黄。纳入标准:(1)符合新生儿黄疸(湿热内蕴型)的中西医诊断标准;(2)符合蓝光光疗适应证,即经皮胆红素 值(TCB) 出 生 24 h≥9 mg/dl,48 h≥12 mg/dl,72 h≥15 mg/dl;或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24 h≥154 μmol/L,48 h≥205 μmol/L,72 h≥257 μmol/L(《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方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不同出生时龄的足月儿黄疸干预推荐标准);(3)日龄 1~28 d,胎龄37~41 周,体重 2.5~5 kg。排除标准:(1)阻塞性黄疸或需要换血治疗的溶血性黄疸;(2)胆道先天性疾病、肝功能损伤;(3)脐部感染,或者皮肤存在过敏、脓疱、湿疹、溃破;(4)对茵陈蒿汤成分过敏(选取患儿前臂内侧或腹部皮肤,将一块大小约2 cm×2 cm的双层无菌纱布浸湿药汤后拧至半干敷上,胶布固定15 min,如果出现单纯红斑、红肿、水泡等皮肤反应,则考虑对茵陈蒿汤药浴过敏);(5)合并心功能不全、肝肾功能损伤等;(6)早产儿、小于孕龄儿、低出生体重儿;(7)合并感染、喂养或身体状况不佳。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男30例,女20例;日龄 2~20 d,平均(11.14±3.17)d;胎龄 37~41 周,平均(38.6±1.3)周;出生体重 2.5~3.8 kg,平均(3.33±0.37)kg。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日龄 3~20 d,平均(12.05±3.14)d;胎龄 37~40 周,平均(38.5±1.2)d;出生体重 2.5~3.7 kg,平均(3.23±0.35)kg。两组日龄、胎龄、出生体重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本院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并告知监护人此项研究的相关事宜,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单一的间断性蓝光照射治疗。选用新生儿黄疸双面光疗箱(宁波戴维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型号XHZ),照射波长450~480 nm,照射强度 8~10 μW/(cm2·nm)。调节光源距离 20~22 cm,维持箱内温度30 ℃~32 ℃,湿度50%~60%。采用间断性照射,每次照射时间为6 h,每天照射3次,每次照射间隔时间为2 h。将新生儿全身裸露,纸尿裤外穿保护会阴,遮光眼罩防护眼睛,放置于预热好的蓝光光疗箱内,照射时可适当改变体位,使前胸、后背、腹部充分照射。光疗期间需动态监测血清总胆红素(TBIL)及经皮胆红素(TCB)变化情况,当降至目标水平(TBIL≤220 μmol/L或TCB≤10 mg/dl)可停止蓝光照射。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注意患儿体温、面色、精神状态、皮疹、喂养、排便等情况。观察组采用茵陈蒿汤洗浴联合予间断性蓝光照射治疗。患儿给予间断性蓝光照射(方案与对照组相同),在照射间隔期间加用茵陈蒿汤洗浴,药物组成:茵陈 30 g,栀子 20 g,大黄 2 g,由本院煎药房煎煮,每剂煎煮2次,药液放入于洗浴池中,与池水混合均匀,维持水温38 ℃~40 ℃,室温28 ℃~30 ℃。患儿佩戴双保险的游泳圈,放置入洗浴池中药浴 10 min,2 次 /d,连续药浴 2~5 d。两组均在治疗2 d后开始统计疗效。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3.1 血清TBIL水平 采集两组患儿空腹静脉血3 ml,使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TBIL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2、5 d后血清TBIL及血清TBIL日均下降幅度。
1.3.2 TCB 采用经皮黄疸仪监测新生儿的经皮胆红素,选择两眉弓连线中点、两侧脸颊和前胸的皮肤,确保仪器探头垂直于皮肤,分别测量3次,取均值。每日定时监测(上午8:00-9:00),持续2~5 d。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 2、5 d后 TCB和TCB日均下降值。
1.3.3 蓝光照射时间 比较两组蓝光照射时间。
1.3.4 临床疗效 比较两组治疗2 d后的临床疗效,根据文献[9]《新生儿黄疸诊疗原则的专家共识解读》及文献[10]《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自拟定标准,痊愈:新生儿黄疸等症状消失,血清 TBIL≤105 μmol/L,TCB≤6 mg/dl;显效:患儿皮肤黄染基本消退,105 μmol/L<血清TBIL 水平≤220 μmol/L,6 mg/dl<TCB≤10 mg/dl;有效:患儿皮肤黄染部分消退,220 μmol/L<血清TBIL 水 平 <256 μmol/L,10 mg/dl<TCB≤13 mg/dl;无效:血清 TBIL 水平≥256 μmol/L,TCB>13 mg/dl,皮肤黄染无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3.5 不良反应 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包括腹泻、皮疹、发热、电解质紊乱、低体温。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清TBIL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前TBI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2、5 d后血清TBIL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TBIL日均下降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清TBIL水平比较[μmol/L,(±s)]
表1 两组血清TBIL水平比较[μmol/L,(±s)]
注:治疗不满5 d,按最后一次复查结果为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2 d后 治疗5 d后 日均下降幅度观察组(n=50) 263.74±42.35 131.62±23.21 85.43±7.38 38.16±10.32对照组(n=50) 271.26±43.14 164.41±26.68 107.86±11.64 21.47±10.55 t值 0.663 14.874 20.291 25.183 P值 >0.05 0.000 0.000 0.000
2.2 两组TCB比较
两组治疗前TC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2、5 d后TCB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TCB日均下降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 2。
表2 两组TCB比较[mg/dl,(±s)]
表2 两组TCB比较[mg/dl,(±s)]
注:治疗不满5 d,按最后一次复查结果为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2 d后 治疗5 d后 日均下降幅度观察组(n=50) 15.21±2.46 8.31±2.07 6.22±1.40 2.10±0.54对照组(n=50) 14.49±2.52 9.36±2.14 9.05±1.62 1.17±0.38 t值 0.558 4.662 5.160 5.537 P值 >0.05 0.000 0.000 0.000
2.3 两组蓝光治疗时间比较
观察组蓝光照射时间为(2.42±1.06)d,短于对照组的(3.71±1.24)d(t=8.219,P=0.000)。
2.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8.0%,高于对照组的82.0%(P<0.05),见表 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5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4。
表4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例(%)]
3 讨论
现代西医认为,新生儿黄疸是因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起的皮肤、巩膜等黄染,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两大类[11]。生理性黄疸多在出生后的2~3 d出现,2周内可自行消退,而病理性黄疸在出生后的24 h内即可出现,且2~3周内仍无消退迹象,并有低热、呕吐、腹胀、精神不振症状,严重者可引起胆红素脑病,损害新生儿的神经系统[12-13]。其发病原因较多且复杂,通常认为是新生儿血液中的红细胞容易被破坏,使胆红素激增。另外新生儿肝脏功能尚未发育完善[14]。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和结合能力低下、排泄胆红素功能不足、肠肝循环增加等原因导致[3]。中医则认为新生儿黄疸因湿热郁结于体内,致使胎儿脾胃运化能力下降,并影响肝对胆汁的疏泄作用,从而引起胆液的外渗形成黄疸[15]。在我国新生儿黄疸的发病率位居新生儿疾病的首位,新生儿黄疸并发症较多,且早期黄疸进展较快,若不及时干预治疗会对患儿造成严重伤害。有研究显示胆红素脑病或核黄疸发病率为0.5~5%,有近一半患儿遗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16]。因此在临床工作中需及时发现、准确判断新生儿黄疸,积极干预和治疗,避免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目前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上主要采用单纯蓝光照射、蓝光照射联合口服中药、蓝光照射联合口服肠道益生菌、换血疗法、肝酶诱导剂等来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在临床上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存在脱水、腹泻、皮疹、发热、心律失常、血栓、血小板减少等并发症及副反应,且有的方案治疗时间较长,增加了患儿父母焦虑心理及经济负担。因此在临床上针对新生儿黄疸的发病机制,寻求和探索新的治疗方法来缩短患儿的治疗时间,满足安全、便捷、经济、接纳度高的的临床需求,是临床医生高度关注的问题。
蓝光照射可使体内的非结合胆红素发生异构体改变,使其变成水溶性的胆红素,通过胆管、肠道、尿道排出,降低血清胆红素,从而达到退黄的效果。新生儿黄疸的中医辨证属于湿热内蕴型胎黄,治疗上以清热利湿退黄为主。我国的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利用中药治疗新生儿黄疸历史悠久,在中医经典书籍如《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正义》等书籍中均提及茵陈蒿汤,此方疏泄肝胆,清利湿热,导热下行,为退黄名剂。所选组方中重用茵陈为君药,苦泄下降,善能清热利湿退黄;臣以栀子清热降火,通泄三焦水湿,佐以大黄泻热通利大便、清热燥湿[17]。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茵陈蒿汤能保护肝脏细胞,可提高胆汁的流量,促进胆红素的排泄[18]。在以往的治疗中常采用口服茵陈蒿汤的方式,因治疗对象为新生儿,存在服药困难、易出现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中药洗浴既是新生儿护理的一种方式,亦是一种给药途径。新生儿体表面积大,皮肤薄嫩通透性强,药物容易透过皮肤屏障,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加快胃肠蠕动,促进血液中胆红素的代谢。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2、5 d后血清TBIL及TCB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TBIL及TCB日均下降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蓝光照射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8.0%,高于对照组的82.0%(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在对足月新生儿黄疸的治疗上采用茵陈蒿汤洗浴联合间断性蓝光照射的方案,具有较好的协同治疗效果、缩短了蓝光照射时间,不增加不良反应,临床疗效确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实用性,值得在本院进一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