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血穴位注射联合消风散穴位贴敷治疗风热犯表型慢性荨麻疹的效果
2022-09-13陈碧芳吴际生
陈碧芳 吴际生
慢性荨麻疹是皮肤科的常见病之一,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男女老少均可发生,虽不局限于某一年龄段,但大体上多见于20~40岁人群[1-2]。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瘙痒感、反复发作的红斑、风团及伴或不伴有血管神经性水肿,病情迁延,缠绵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理、心理健康,降低个人生活品质。该病病因不明,发病机制尚未清晰明了,西医治疗多以抗组胺药物为主,严重者可配合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凝剂等治疗,但此类药物治疗多是针对本病病理过程,无法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病情反复发作,药物长期运用,副作用接踵而至,给患者带来新一轮沉重打击[3]。中医治疗本病历史悠久,治疗手段多样,自血穴位注射逐渐被现代学者们运用于本病的治疗,消风散更是古今医家们治疗该病的首选方剂之一。本课题旨在探索自血穴位注射联合消风散穴位贴敷治疗风热犯表型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9月-2021年6月宁德市中医院皮肤科及针灸科门诊70例风热犯表型慢性荨麻疹患者。纳入标准:符合2014年文献[4]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中有关慢性荨麻疹的诊断标准及2012年文献[5]《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有关风热犯表型的中医症候诊断标准;年龄18~60岁;入组前24 h曾发作过;近期未服用抗过敏药物或免疫抑制剂等。排除标准:严重晕血、晕针;药物过敏、贴敷过敏;严重内科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近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妊娠、哺乳期女性。按随机对照表随机将其分为综合组和西药组,各35例。综合组男16例,女19例;平均年龄(34.18±10.43)岁;平均病程(16.18±7.82)个月。西药组男17例,女18例;平均年龄(35.43±9.82)岁;平均病程(16.83±8.34)个月。两组年龄、性别、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患者同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能配合完成试验全过程,且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综合组:自血穴位注射联合消风散穴位贴敷。自血穴位注射选取定喘、曲池、足三里三穴,患者取端坐位,常规肘部皮肤消毒后用一次性5 ml注射器抽肘静脉血3 ml,立即注射至已消毒好的一侧定喘、曲池、足三里穴,每穴1 ml,操作完成后棉签按压止血,穴位双侧交替使用,每3天1次,共治疗14次,总疗程6周。消风散穴位贴敷,取穴神阙,消风散由当归 9 g,生地 9 g,胡麻仁 9 g,防风9 g,荆芥 9 g,蝉蜕 9 g,牛蒡子 9 g,苍术 9 g,苦参 9 g,木通 6 g,石膏 9 g,知母 9 g,甘草 6 g 组成,把上述药物研成极细末,临用时取少许加入蜂蜜调成糊状贴敷于常规消毒后的神阙穴,贴敷时间6 h,每3天1次,共治疗14次,总疗程6周。西药组给予依巴斯汀片(开思亭,西班牙艾美罗医用药物工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注册证号H20140855,规格:10 mg/片)口服,1片/d,共6周。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荨麻疹症状:采用荨麻疹症状评分表,0~3级评分法对两组治疗前后主客观症状体征进行评估,见表1[6]。(2)临床疗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参考文献[7]《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计算症状积分下降指数(SSRI),SSRI=(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治疗前后荨麻疹症状评分代表慢性荨麻疹患者治疗前后积分。疗效等级分为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痊愈:SSRI≥90%; 显 效:60%≤SSRI<90%; 有 效:20%≤SSRI<60%;无效:SSRI<20%;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愈显率=(痊愈+显效)/总例数×100%。(3)复发情况:治疗后对显效和痊愈患者跟踪随访3个月,再次对患者进行荨麻疹症状评分,计算患者的SSRI,若出现SSRI<60%,则视为复发,记录复发例数,计算复发率,复发率=复发/(痊愈+显效)×100%。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M(P25,P75)表示,两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秩和检验,两组间比较用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取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期间,综合组1例女性患者由于贴敷部位过敏而脱落,故而总共收集69例病例,综合组34例,西药组35例。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综合组愈显率(73.53%)高于西药组(48.57%)(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荨麻疹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荨麻疹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荨麻疹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综合组荨麻疹症状评分低于西药组,治疗前后差值高于西药组(P<0.05),见表 3。
表3 两组荨麻疹症状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荨麻疹症状评分比较[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差值综合组(n=34) 10.82±2.22 5(0,5)* 7.44±3.29西药组(n=35) 10.83±2.01 6(1,8)* 5.69±3.06 t/Z值 -0.010 -2.220 2.299 P值 0.992 0.026 0.025
2.3 两组复发情况比较
治疗后随访3个月,综合组痊愈和显效患者25例,复发4例,复发率为16.00%;西药组痊愈和显效患者17例,复发9例,复发率为52.94%,综合组复发率低于西药组(χ2=4.848,P=0.028)。
3 讨论
慢性荨麻疹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由于其病因复杂,病理机制尚不明确,临床治疗难度比较大。依巴斯汀是抗组胺药物,能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和炎症介质,减少风团,减轻瘙痒,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常用药之一。中医认为慢性荨麻疹属于瘾疹,风热犯表型瘾疹发生的内在基础是先天禀赋不足、气血虚弱,复感风热之邪,邪气客表,营卫失调,肌肤失养而形成。自血穴位注射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荨麻疹,消风散更是古今医家们治疗该病的首选方剂之一。故而本课题采用自血穴位注射联合消风散穴位贴敷来治疗风热犯表型慢性荨麻疹。而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荨麻疹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表明自血穴位注射联合消风散穴位贴敷、依巴斯汀均能改善慢性荨麻疹患者症状体征。治疗后,综合组荨麻疹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值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自血穴位注射联合消风散穴位贴敷能进一步减轻患者的瘙痒和改善风团。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综合组愈显率高于西药组(P<0.05),提示自血穴位注射联合消风散穴位贴敷能更好地提高临床疗效。治疗后随访3个月,综合组痊愈和显效患者复发率低于西药组(P<0.05),提示自血穴位注射联合消风散穴位贴敷能更好地降低复发率。
自血穴位注射由靳瑞教授在20世纪50年代首创,是探究治疗皮肤科疑难病的一大创举,目前在临床上已被广泛运用于慢性荨麻疹的治疗,融合针刺、放血、穴位注射等疗法,属于综合性治疗手段。一方面,自血含有微量元素、酶类、激素、抗体等,通过特定穴位注射进入体内,激活靶细胞吞噬作用,减少酰胆碱、组胺等活性物质释放,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从而达到风团减少和瘙痒改善的目的,通过调整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增强机体免疫力,减少复发率,达到标本兼治[8-10]。另一方面,自血通过穴位注入体内消耗血清IgE,使血清IgE减少或恢复正常水平,还可防御外来抗原的干扰,让机体获得脱敏状态,提高免疫功能,促使身体恢复健康[11]。李彩彩等[12]通过Meta分析得出结论,认为自血穴位注射与其他常规治疗手段相比较而言疗效更突出、复发率更低且安全指数高。本课题以自血注射于定喘、曲池和足三里三穴。瘾疹属于皮肤病,是外风从皮毛而入,邪郁肌表,肌肤失养所致,而“肺主一身皮毛”,定喘为经外奇穴,能宣肺固表祛风,为治疗肺系疾病的要穴,可从肺着手诊治瘾疹[13]。曲池出自《灵枢·本输》,能解表清热,祛风止痒,《灵枢》有云“病在阳之阳者,刺阳之合”,又由于“大肠与肺相表里”及“合治腑病”,而曲池作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成为治疗瘾疹的首选要穴之一。《针灸大成》曰曲池:“主绕踝风……,风隐疹”,且“无风不作痒”,曲池与定喘合用,善于开泄,既可宣肺祛风散表邪,又可清热止痒抗过敏。足三里属于足阳明胃经合穴,可益气养血、扶正补虚、强壮身体,而瘾疹反复发病的源头多为素体亏虚或者久病耗伤气血,正气不足,邪气乘虚而入;且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足三里穴可显著提高机体免疫力[14]。
中药穴位贴敷,现代药剂学称之为中药透皮给药系统,是以中医脏腑学说和经络系统理论为依托,集合药物、腧穴、经络为一体的综合性传统疗法。一方面,经穴处皮肤角质层阻抗力较低,药物不断刺激腧穴,促进经穴局部气温升高,加速局部气血循环,使得药物中有效离子成分更好地透皮吸收到体内循环系统实现药物疗效,达到直击病所目的[15]。另一方面,经络是沟通人体内外环境和运行气血的主要通道,药物激发经络传导系统,从整体上调理五脏六腑和平衡阴阳气血功能,改善机体免疫,提高防御力和抗病能力,促进身体恢复健康[16-17]。本课题以消风散贴敷于神阙穴。消风散起源于《外科正宗》,由当归、生地、胡麻仁、防风、荆芥、蝉蜕、牛蒡子、苍术、苦参、木通、石膏、知母、甘草13味药组成,擅长于疏风清热除湿,养血活血止痒,可投用于风热犯表型瘾疹的治疗。《金匮要略》曰:“风气相搏,风强则为瘾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故而“痒从风来,止痒必先祛风”,故设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为君药,此四药辛散透达,疏散在表之风邪,使风去疹消则痒止。《奇效良方·诸血门》云:“湿滞于血则为脾痛瘾疹”,方中苦参、苍术、木通祛风清热燥湿而又利湿泄浊止痒,是为湿邪而用;配伍石膏、知母是为热邪而设,起到解肌清热、导气向下作用,上述五药皆为臣药。“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当归、生地、胡麻仁作为佐药,其中当归养血补血,活血通络,生地滋阴养血生津,活血凉血熄风,胡麻仁养血润燥,三者合用,进一步加强养血活血功效。甘草为使,主要为调和诸药所设,且其尚可清热解毒,有助于石膏、知母进一步清热泻火。纵观全方配伍,治以疏风为主,清热除湿、养血熄风为辅,散中有补,补中有疏,祛邪不忘扶正,故而风邪散,湿热清,气血调和,疹退痒止。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消风散可起到抗过敏、调节免疫等作用[18]。任督冲三脉同起源于胞宫,任脉为阴脉之海,督脉为阳脉之海,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任督冲三脉调节脏腑功能和机体阴阳气血,神阙作为任脉的要穴,以经络传导系统为桥梁,充分接受全身气血阴阳的濡养,把机体内外、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紧密连接成一体。诸方合用,共奏疏风清热,调和阴阳,止痒抗过敏之功,从而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表明自血穴位注射联合消风散穴位贴敷治疗能降低风热犯表型慢性荨麻疹患者症状评分,提高临床疗效,减少疾病复发,值得临床推广,但患者之间个体差异性大,本研究样本数据较少,仍需进一步大数据样本分析探讨,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更确切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