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乐东地区农业气候资源及灾害分析
2022-09-09梁丽丰婷婷李伟光
梁丽 丰婷婷 李伟光
(1.海南省乐东县气象局 海南乐东 572500;2.海南省气候中心 海南海口 570203;3.海南省南海气象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 海南海口 570203)
乐东县位于海南岛西南部,其西北部和东部被高山环抱,西北部与黎母岭相邻,东部与五指山山脉相依,西部面向北部湾,南面与三亚市交界共同面临南海。乐东县属于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1],丰富的光温水资源非常适宜农业生产。乐东县共有耕地4.73 万hm2,分布于北部山坳以及西部沿海平原,种植业占GDP 比例高达60.7%[2],农业为乐东县第一支柱产业,对财政增收、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尤为重要。为利用乐东地区冬季相对充沛的热量资源,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始在该区域种植甜瓜、香蕉、冬季瓜菜、热带花卉、南繁制种等投入及产出附加值较高的农产品。但由于乐东县属于季风气候,降水、冷空气等气象因子年际变率大,影响农业生产的极端气候事件频发,长期来困扰着农业发展、农民增收[3-4]。例如,2020 年8 月26 日受华南沿海低压槽和低层切变线共同影响,乐东县出现局地特大暴雨天气,日雨量254.7 mm,乐东三防办统计抱由镇农作物受灾面积达2 829 亩(1 hm2=15 亩)。2021年1 月中旬乐东遭受低温灾害,日平均气温连续低于15℃,最低气温降至5.3℃,佛罗等地种植的甜瓜裂果严重、滞长,农民损失严重。
掌握乐东县农业气候资源特征,了解影响农业生产的极端气候事件变化趋势,对于制定合理的农业发展规划,采取经济有效的农业生产灾害防御措施,降低农业气象灾害损失具有重要意义[5]。本文利用乐东国家气象观测站的气象资料,分别从温度和降水农业气象资源,暴雨、干旱、低温等气象灾害的角度分析其变化规律,以期为该地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选用乐东县气象局气象观测站1962—2020年逐日气象资料,主要包括气温(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降水量等。蒸散量数据来自蒙大拿大学数字陆地动态模拟小组发布的MOD16 蒸散发量产品,时间范围为2001—2014年,时间分辨率为月,空间分辨率为1 km,下载地址为 http://www.ntsg.umt.edu/project/mod16。降水、蒸散与径流水分平衡检验表明该产品在海南具有较高的准确性[6-7]。
1.2 方法
1.2.1 趋势分析气象要素的线性倾向率采用Theil-Sen 方法估计。Theil-Se 估计较普通最小二乘(OLS)对数据中异常值的容错性更高[8]。计算式为
式中,n为分析时段的年数;Pi和Pj分别表示观测站点在第i年和第j年的气象要素值;S表示该气象要素的倾向率(unit/a),median 为对斜率序列取中位数。S大于0,表示气象要素值存在增加趋势,反之表示减小[9]。
1.2.2 B-G 分割算法B-G 分割算法是由Bernaola-Galván 等[10]提出来的一种适合非线性、非平稳时间序列突变检测的方法。与传统的突变检测方法如MK 突变检测法相比,该方法基于t检验将非平稳序列分割成多个具有不同均值的平稳子序列,各子序列表征不同的物理背景,分解得到的各均值段的尺度具有可变性,且不受方法本身的限制,是一种有效检测突变的新方法[11]。
2 结果与分析
2.1 气温的时间变化趋势
乐东县地处热带季风区,气候长暖无冬,一年内各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呈单峰型,冬低夏高(图1-a)。1 月平均气温最低,为19.8℃,12 和2 月气温次低,分别为20.4、20.9℃;3 月之后平均气温迅速升高,至5、6、7 月平均气温达到最高,在27℃以上;随后气温逐月下降。
乐东县年平均气温在23.3~25.8℃波动,且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图1-b)。B-G 分割算法将1962—2020 年分成了4 个阶段。1962—1978 年平均气温最低,在24℃左右;1979—1997 年平均气温突然跃升到24.5℃附近;1998—2008 年阶段平均气温最高,在25℃左右,但变化趋势相对平稳。这3 个阶段平均气温均呈现上升趋势,而且存在突变性升高,在1998—2008 年平均气温达到最高。随后2009—2020 年平均气温较1998—2008 年略偏低,阶段平均气温24.7℃,呈现出阶段上升趋势。
乐东地区冬季(12 月到次年2 月)平均气温20.3℃,在17.8℃(1963 年)~22.3℃(2019 年)波动(图1-c)。B-G 分割算法将1962—2020 年分割成1962—1978、1979—2020 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冬季平均气温19.5℃,大体趋势较为平稳;第二阶段1979—2020 年冬季平均气温跃升到20.6℃,呈上升趋势。
热带作物对低温天气过程比较敏感,日最低气温、日照、持续时间等多种因素影响作物受灾表现[12],综合考虑到极端低温灾害出现的随机性与代表性,选择日平均气温低于15℃的日数分析低温灾害趋势。1962—2020 年间乐东地区一年内日平均气温低于15℃的日数平均为3.6 d。B-G 法将低温日数序列同样分割为两段(图1-d),分割点与年平均气温的第一阶段、冬季平均气温的分割点一致,为1978、1979 年。在1962 到1978 年阶段,低温日数平均为6.1 d,1979—2020 年平均为2.7 d,两个阶段差相差3.4 d。低温日数变化趋势在1978 年前是上升的,而1979—2020 年低温日数相对平稳。
2.2 降水的时间变化趋势
乐东地区年内降水分布与气温相似,呈单峰型。冬季降水量较少,月平均降水量不足20.0 mm;6—8 月降水量最大,普遍在200 mm 以上,8 月降水量达到最大值,平均为356.9 mm(图2-a)。从降水过程来看,乐东地区80%以上的降水量不仅集中于雨季,而且往往集中于雨季的几场大雨中。
乐东年平均降水量1 590.6 mm,属于湿润地区,但受季风气候影响,年际降水波动大,年降水量平均相对变率约为21%。降水量最大的年份年降水量高达2 509.0 mm(1991 年),降水量最少的年份仅有1 054.0 mm(1969 年),年平均降水量最大值是最小值的2 倍以上。从长期趋势来看,乐东年降水量没有明显阶段差异,1962—2020 年降水量总体呈增加趋势,但趋势不显著(图2-b)。
2.3 实际蒸散量的时间变化趋势
实际蒸散量反映的是一个地区植被需水量,2001—2014 年多年逐月平均实际蒸散量呈现单峰型分布(图3-a),与逐月平均气温及逐月降水量变化相近,年内蒸散量冬季低而夏季高;4—10月份蒸散占全年67%以上。与气温和降水不同的是,冬季与夏季蒸散量的差距较小,月蒸散量最大的4—10 月,蒸散量在100 mm 以上;而蒸散量最低的12—2 月也在60~70 mm。蒸散量上升到高峰时间比气温到达高峰时段约滞后1 个月,而比降水提前1 个月。产生此现象其根本原因是乐东县冬季(12 月至次年2 月)天气寒冷,气温及降水均较低,植被落叶,不利于蒸散;随后气温上升,植被开始抽发新叶快速生长,蒸散量增大,而此时季风尚未携带湿润的空气到达;4 月温度开始上升、降水量增加,植被蒸散量逐渐到达高峰时期。一般从5 月开始,温度、降水开始较为充足,能够为植被蒸散提供有利条件。10 月后气温及降水开始降低,植被叶片逐渐进入老化期,活力减弱,蒸散量开始减小。
降水充沛月(月降水量大于同期月平均蒸散量)的比例统计[6](图3-b)表明,降水充沛月比例变化趋势与多年逐月降水量趋势相似,同样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5—10 月降水充沛月比例均在60%以上,说明此时间段水资源充沛,天气湿润;而12 月、1—3 月在5%以下,自然降水不能够满足植被生长需要。冬春季节,乐东县农业生产通常需要灌溉,如果秋季降水偏少,水库蓄水不足,则容易发生冬春干旱。
2.4 SPEI 干旱指数的时间演化趋势
气象学中通常用干旱指数来监测干旱事件,SPEI 指数能够反映降水异常及温度对干旱的影响。SPEI 指数反映的是降水与潜在蒸散发差值在历史上的排位,不同时间尺度的SPEI 反映不同时间长度内降水满足蒸散发的状况,既可以反映短期内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又可以反映长期水资源的趋势[13-14]。据统计,乐东县干旱以冬春干旱为主,少部为秋旱,夏旱极少。通过分析1962—2020 年乐东县不同时间尺度(3、6、12 个月)的SPEI 指数(图4)发现,不同时间尺度不同年代干旱事件发生累计频次亦不同。3 个月时间尺度SPEI 波动较为频繁,表现出较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显示乐东县59 年来几乎年年都出现干旱,而6 和12 个月时间尺度的SPEI 波动频率相对较小,具有明显的年际及年代际振荡特征。
2004 年9 月30 日至2005 年2 月27 日乐东县出现连续151 d 的秋冬春特大干旱,2005 年3月7 日至5 月27 日乐东县发生82 d 的严重春旱,给乐东县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一定的灾害影响。2004 年10—12 月乐东县降水持续异常偏少,3 个月的SPEI 指数下降明显,干旱开始发生;6、12 个月的SPEI 指数也随后下降;2005 年的6、12 个月的SPEI 指数有非常低的时段。由于乐东县冬春农业用水主要依靠水库蓄水和地下水,长时间尺度(6、12 个月)的SPEI 指数可反映春季旱情。结合多次旱情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在乐东县湿润季节(5—10 月)3 个月的SPEI 值更能反映出短期降水缺乏带来的干旱,这个阶段水库蓄水相对充足,干旱带来的危害损失较小;而在气温稍低、相对干燥的季节(11 月至次年4 月),降水较少,农业生产更依赖水库蓄水,在这个季节6、12 个月时间尺度的SPEI 值更能反映水库蓄水偏少带来的干旱危害。
2.5 暴雨日数及最大暴雨量的时间变化趋势
乐东县暴雨日数统计表明,暴雨(日降水量大于50 mm)平均每年有6.5 d,超过平均天数的年份有23 年,占44%,其中1964、1978、1991、1994、2001、2002、2008、2016 年暴雨日数在10 d以上,分别为11、13、16、11、13、11、11、10 d。1968 年暴雨日数最少,仅有1 d。从逐年暴雨(日降水量大于50 mm)日数(图5-a)及最大暴雨量(图5-b)变化趋势来看,两者均呈略微增加趋势,但是趋势不明显,B-G 分割也没有阶段差异。
3 讨论与结论
乐东地区受热带季风影响,雨热同季,冬季气温、降水、蒸散量较低,而夏季三者较高。从长期变化趋势来看,年平均气温、冬季平均气温和日平均气温低于15℃的低温日数具有明显的阶段趋势,1962—1978 年属于气温偏低的阶段,随后气温上升,冬季平均气温也随之上升,低温日数减少。年降水量平均在1 590.6 mm,年际变率较大,年平均降水量最大值比最小值多一倍以上;但是降水、暴雨日数和年内暴雨最大降水量没有明显的阶段性差异,变化趋势不明显。
降水充沛月比例说明,每年5—10 月乐东地区降水充沛,在大多数年份能够满足植被生长需求;而12 月至次年4 月,仅依靠自然降水往往不能满足植被需求,需要灌溉。在前一年秋季降水偏少的年份和当年雨季开始偏晚的年份,水库蓄水不能满足灌溉需要,容易发生冬春连旱。可以根据6、12 个月时间尺度的SPEI 干旱指数监测秋季降水偏少程度,提前合理规划冬季种植的作物品种,做好水库用水调度,以减轻干旱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
通过以上分析得知,伴随着全球变暖,乐东县平均气温升高,尤其是冬季平均温度升高较为明显,气温低于15℃的日数减少,这种趋势将减少农作物冬季低温危害的风险。配合大棚、地膜覆盖等栽培措施,乐东地区可进一步发挥反季节作物种植的热量优势,扩大热带作物引种试种种类[14]。乐东12 月到来年4 月降水不能满足作物需水要求,农作物生长主要依靠水库、地下水灌溉。种植经济效益较高的反季节作物,需要考察地块的灌溉用水保障情况。暴雨、大风等极端气象灾害没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且年内分布时段较为稳定,可以通过选择种植时段减轻或避开这类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