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乡贤参与乡村基层治理的影响因素研究

2022-09-09陈炫蓁关雯雯曾梦哲刘辉

热带农业科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乡贤受访者家乡

陈炫蓁 关雯雯 曾梦哲 刘辉

(华南农业大学 广东广州 515000)

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新乡贤的广泛参与使得乡村基层治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新乡贤参与乡村基层治理、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指出,“培育文明乡风、优良家风、新乡贤文化”。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也都强调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2021 年初,《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中再次强调要“加快培养乡村治理人才”。

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深入,乡村治理要求更强的创新性、实践性以及活力性,不同于普通村民、政府、基层自治组织,“新乡贤”作为乡村治理新兴群体,对于连接基层政府和村民具有独特作用,新时代下的农村基层建设还需依靠新乡贤的治理能力。新乡贤的出现可以弥补农村内生性力量的不足,为乡村提供主体力量支撑,有助于解决乡村基层治理的现实困境,维护乡村的和谐稳定,在推动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提高乡村治理水平。佛山市紫南村作为杰出新乡贤治理成就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对探索实际情况中的新乡贤参与基层治理的驱动因素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因此,本研究将对紫南村新乡贤参与乡村基层治理的因素进行探究,提出“更好地吸引新乡贤参与乡村基层治理”的建议,为乡村人才引入提供具有操作性的参考,以提高我国乡村基层治理效能,推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

1 文献综述

1.1 新乡贤的概念和类型

“新乡贤”是在第十三届中国农村发展论坛上定义的。新乡贤是心系乡土、有公益心的社会贤达,一般包括乡籍的经济能人、社会名流和文化名人,财富、权力、声望是其外在表现形式,公益性是其精神内心。

与传统乡贤不同之处在于,新乡贤是传统乡贤的继承与发展,不仅有着对乡村的情怀和高尚的道德品行,并且是具有一定的现代文化知识水平与技能,能够参与乡村基层治理并积极响应乡村振兴、引领乡村发展进步的能人,并不局限与对乡村邻里矛盾的调解与维护乡村的稳定。新乡贤是中国乡村社会的精英,更需要与社会相适应,紧跟时代脚步,走在时代的前沿,把新的时代元素融入乡村治理。

“新乡贤”概念中包括4 个维度的内涵:第一,具有一定的知识文化,不仅仅是了解科学知识,具有经济眼光,并熟稔现代社会运行规则,更重要的是熟悉乡村社会交往原则,这是其嵌入乡村社会生活并发挥作用的前提。第二,道德高尚,其行为举动得到乡邻的认可与效仿。第三,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有参与乡村公共事务的时间,具备足够的行动力。最后,即是参与乡村公共事务的意愿,亦即“在乡性”[1]。

综上所述,本文将新乡贤界定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有资财、有知识、有道德,对乡村充满热忱,并且具有一定的现代文化知识水平与技能,能够参与到乡村日常事务并积极响应乡村振兴、引领乡村发展进步的贤能人士。在新乡贤这一群体中,根据他们是否与当地有血脉联系、是否外出,又可以细分出以下3 种类型,如表1。

表1 新乡贤种类介绍

1.2 新乡贤的发展及现实诉求

新乡贤是乡村公共精神的引领者,新乡贤在乡村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协调村民之间的冲突,形成带头的角色[2]。2015 年中央1 号文件指出:“创新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基于此,新乡贤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对新乡贤的研究愈发增多。

一开始,对于新乡贤的研究集中于乡贤治理的历史传统与现状,大多数学者认同传统乡贤文化是新乡贤文化的基石和参与乡村治理的基础,新乡贤文化根植于优秀历史传统,发展于现代文化环境[3]。推动乡贤文化成为一种榜样文化、先进文化,使其成为地域发展中的一种文化形态,发挥乡贤文化在凝聚人心、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促进乡贤文化与乡村振兴发展相适应,是新时代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4],后有部分学者侧重对新乡贤文化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进行研究,提出要把握机遇战胜挑战,通过不断壮大新乡贤队伍、丰富新乡贤文化载体、营造良好的新乡贤文化氛围、完善新乡贤管理制度来推动新乡贤文化的发展[5]。目前,我国关于新乡贤的主要研究大都聚焦于新乡贤对乡村基层治理的作用、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模式的探索和新乡贤相关机构的模式与乡村治理关系。还有部分学者基于实地调研对新乡贤地方新型乡村基层治理模式的现实诉求和路径选择进行探讨。

就当前来说,探究新乡贤的现实诉求与发展困境,培育新乡贤促进乡村发展,是当前这一领域研究的主要议题。但新乡贤返乡驱动、激励及影响等方面,学界尚未进行广泛深入分析。新乡贤们作为乡村新型人才,是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促进乡村治理的现代化,需要深入挖掘乡贤传统思维中的积极“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引导新乡贤返乡参与基层治理的可行性措施,从而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乡村发展。

2 调查设计

2.1 调查地点

佛山市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地理位置优越。近年来,乡村振兴政策落实到位,经济飞速发展,荣获了新一线城市的称号。佛山市禅城区的紫南村是广东省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的代表,但其曾经是远近闻名的脏乱村、“上访村”。紫南村从村容村貌到生活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乡贤在此期间的作为尤为重要,包括但不限于改革村委会制度,给村委会立下规矩;充分发挥市场敏锐性强、懂经营善管理的本领,带领村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大力推进宜居村庄建设和卫生、教育等民生事业,实现村民“小病不出村,大病有人帮”的目标等。紫南村在新乡贤返乡前后形成的强烈对比,使得该村的案例更具有典型性,调研该村的新乡贤返乡动因具有代表性,其提供的借鉴作用能够使其它落后村的村委会汲取经验,更好地推动乡村的发展。

2.2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的对象大体为佛山市紫南村的新乡贤。

2.3 访谈设计

根据调查目的,访谈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新乡贤的基本信息部分;

(2)新乡贤返乡参与乡村基层治理的原因;

(3)新乡贤如何助力乡村发展。

2.4 问卷设计

根据调查目的,问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新乡贤参与基层治理的现状;

(2)结合访谈内容,将各类新乡贤参与基层治理的因素划分为不同的层面进行研究,采用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划分5 个层次(非常同意、同意、一般、不同意、非常不同意)。

2.5 实施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以访谈为主,问卷为辅助,深入乡村进行实地调研。访谈全部以一对一的形式进行,在被访者觉得合适的时间和场合完成,并在征求被访者同意后录音,然后将录音资料整理成文本资料;问卷主要以紫南村村办三下乡负责人员汇集村委进行填写。最终对收集到的访谈内容通过Nvivo11 软件将访谈录音资料转录为文档并导入资料库便于之后总结归纳,对收集的问卷数据录入SPSS.20 软件便于之后展开分析,进而撰写本研究的调查报告。

3 调查结果与影响因素分析

3.1 调查样本分布

本次调查先对新乡贤代表展开了半结构式访谈,后收集到紫南村新乡贤共计23 份问卷。回收后筛选掉无效样本,并剔除异常数值后,最终得到有效问卷22 份,问卷的有效率为95.6%。其中男性13 人,占总体人数59.1%,女性9 人,占总体人数40.9%。年龄区间集中在20~40 岁,占总体人数81.8%;各政治面貌分布较为均匀,基本符合农村的总体情况。被访者的基本情况见表2,紫南村新乡贤分布见表3。

表2 被访者情况介绍

表3 紫南村新乡贤分布表

3.2 影响因素分布

从访谈所得的材料,可以看到新乡贤参与乡村基层治理的驱动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3.2.1 政策因素政策的完善,为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提供保障。2015—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十三五”规划、党的十九大报告、《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把培育新乡贤文化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国家政策的吸纳、整合、引导和规范,为乡贤回归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广阔的政策空间,成为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重要外在推力[6]。为了促进乡村的发展,国家和地方政府均出台了鼓励乡贤返乡的相关政策,并实施了各种“回巢计划”。基层政府为新乡贤返乡提供税收优惠、资金渠道支持、先进技术指导,基层组织为新乡贤返乡提供人力物力帮助,用以吸引新乡贤返乡参与治理或者创业。乡村地区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之所以难以引进人才,其中一部分原因是乡村待遇低、乡村创业没有相关配套措施导致人才返乡意愿不强,而相关激励、保障政策的出台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新乡贤返乡发展产业的顾虑,为他们返乡路上扫清了不少障碍。紫南村自佛山市出台乡村振兴“1+7+X”系列政策文件后,包括惠农政策、人才培养政策等的实施,吸引了不少原本有返乡顾虑的人才。由此可见,在政策上做好保障工作是吸引新乡贤返乡发展产业的重要因素。

受访者1:“原本乡村政策落实比较欠缺,但在乡村振兴成为重要战略目标时,收到党中央号召脱贫攻坚通知的基层党委政府愈发关注我们这些一开始返乡创业的青年,会帮助我们解读政府的激励政策,能够更好地进行创业。”

受访者4: “在考虑返回家乡时也受到乡村振兴与一系列惠农政策、人才政策的感召,让我觉得返回家乡参与工作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3.2.2 环境因素良好的环境氛围,能为新乡贤返乡工作提供信心。佛山市响应国家号召,出台有关法规,并举办各项乡贤评选活动,创新乡村治理模式等措施[7],有效改善了乡村的面貌。目前,对于吸引、鼓励新乡贤深入农村参与发展的环境十分有利。在制度环境方面,在乡村基层治理中深入挖掘乡贤元素,积极探索乡贤治理新模式,为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提供了足够的制度空间;在文化环境方面,紫南村红色文化教育深入人心,强调党员身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乡村振兴的重要发展阶段,党十分鼓励党员积极投身到乡村发展当中,并且做好一切保障工作,积极引导、支持党员返乡参与工作;在产业环境方面,农村的交通已经相对便利,政府也为返乡创业青年提供产业的资金支持、宣传发展;在税收方面也加大了一定的优惠力度,能够满足新乡贤返乡创业的需求;在组织环境方面,村、镇相关的部门会为返乡的新乡贤统一进行培训,帮助他们解读政策、适应工作,这样的组织环境让新乡贤能够更有条理地进行工作,提高效率;在乡村生态方面,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消除了“关系户”等不良风气,净化了乡村的工作环境,同时,村民的认可与支持也为新乡贤营造了一种良好的返乡氛围。

受访者1:“政府为我们产业进行扶持,提供贷款、媒体宣传以及不少便利,镇上也会组织返乡创业青年进行培训,对我的创业进程很有帮助。不仅如此,当时我们村这一块扫黑除恶斗争的成效比较好,净化了乡村的环境。原本就有的新乡村参与治理的模式更好地保障了我们开展基层工作。”

受访者4:“国家大力号召青年返乡创业后,新的乡村环境更贴合青年人回乡创业发展。不仅有可模仿借鉴的发展模式、发展规划,并且村内为创业青年营造的良好氛围能让我们更容易融入乡村,获得归属感。”

3.2.3 人际关系因素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新乡贤返乡的动力支撑。社会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中文常指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总称,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学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人是社会动物,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社交行为,会形成自己的社会网络。因此,新乡贤在考虑返回家乡参与治理工作也会受到人际关系的影响。首先,尤为重要的便是他们个人的亲属关系。部分新乡贤离开家乡在外打拼,但乡村内血脉相连的亲缘关系仍是他们心中的牵挂,难以割舍的情感会成为他们返乡工作的驱动;其次,村民大力配合其返乡工作,能为新乡贤返乡参与治理减轻压力与负担;邻里关系和睦、熟人关系和谐,同样能对返乡工作提供帮助,这能减轻新乡贤对可能出现的邻里纠纷方面的顾虑,从而更好地将精力投入到治理工作中。基于此,本研究认为人际关系的吸引也是促使新乡贤返乡参与工作的因素之一。

受访者1:“最开始有返乡这个想法的时候,是我父亲说要不要回来发展家乡的特色产业,这才有了后来弃商从农的举动。”

受访者3:“家里的亲戚,先前患病,需在乡治疗调养,所以回乡照顾亲戚的同时也与亲戚在一起管理农场,给予了我一定的帮助。村里的村民也给了我们比较大的支持,包括场地、种植经验等。”

受访者5:“之前和我关系很好的村委书记,极力邀请我返乡,也正是因为他的邀请,我才产生了返乡工作的念头。”

3.2.4 乡土情感因素浓厚的乡土情怀,是新乡贤返乡的情感纽带。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8]。中国社会的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对土地的依恋与对家乡的牵挂远远要超出民众的想象[9]。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强烈乡土情结的民族,所谓荣归故里,衣锦还乡,落叶归根,无不是受到内心乡土情结的驱使。对于新乡贤来说,就算奔波在外,骨子里仍存续着对家乡浓厚的眷恋,心中仍怀抱着对养育自己长大、见证自己成人的家乡的感激与热爱。这种对家乡的特殊情感和归属感也成为促使他们回到乡村的内在驱动力。在受访交流过程,受访者无一例外地表现出了对乡村的强烈认同感以及归属感,其描述中也能清晰感受到他们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情感。基于此,乡土情怀可以作为新乡贤返乡工作的一个重要动机。

受访者1:“出于对家乡的情感,抱着想要帮助家乡的理念。还有一个原因是,家乡很多土地都丢荒了,我看到这样的场景心里非常不好受,小时候家乡的田野那么好看,现在都是一片枯黄的景象,很可惜。”

受访者2:“因为从小在家乡长大,我们都是也是属于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对家乡的思念还是有的,现在这两年就想着能不能回来通过自己的力量带动经济的发展、带动村民致富。”

受访者3:“因为在农村长大的缘故,具有较深的家乡情怀,刚好有一些契机返乡,便想回去农村搞农场事业。”

受访者4:“我爱家乡,因此回乡创业这个想法一直存在。”

受访者5:“我生在家乡,对家乡有情感。家乡需要我,我就回家乡。”

3.2.5 利己因素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新乡贤返乡的考量因素。人作为自然界的高等生物,仍保留着生物演化而来的利己本能,这是保证个体生命存续的必要条件。霍尔巴赫的观点阐明,“每个人都是为自己的幸福以自己的方式而劳动的”[10]。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也表明人有自我实现的需求,并且这是最高层次的需求,新乡贤作为有资财、有知识、有道德的贤能人士,其基本需求已获得满足,这种高层次的需求便成为了他们的返乡动因。有部分新乡贤回乡担任村干部,有提升自己社会地位的需求,也有积累职业生涯积累经验的需要;又有部分新乡贤渴望通过返乡投资创业,在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得到村民的尊敬。诸如此类,新乡贤对自身发展的现实需求也作为返乡考量的因素之一。如果自身的基本利益不能得到相应保障的话,很难让需要更大发展空间的年轻新乡贤全身心地投入到基层治理工作中。基于此,本研究认为,吸引新乡贤返回家乡参与治理工作很重要的一个保障因素是能够满足他们自身的利益需求,这样才能够让他们安心、放心,没有后顾之忧地返回家乡参与工作。

受访者1:“一开始回乡的时候,只是打算投资家乡试试看,后来想把自己的产业再做大做强,打造龙头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受访者3:“自身对于所经营的农场事业比较有爱好,喜欢原生态食物,这可以满足我自身的一个兴趣爱好。”

受访者4:“当然想要借助家乡丰富的产业资源助力自己的企业发展,希望拥有好的经济效益,把企业做得更好。”

3.2.6 利他因素为家乡做贡献的理念,是新乡贤返乡的驱动力。受访者在返乡工作的考量中虽离不开自身利益因素,但在访谈中,无一例外地都提到了要为家乡或乡村发展助力的想法。“为了使自己幸福,就必须为自己的幸福所需要的别人的幸福而工作”。当前农村地区仍普遍面临着经济落后、村民困苦、空巢老人多、留守儿童多、黑恶势力等问题。为家乡切实解决问题,紧跟时代步伐振兴乡村,做好基础设施,准备好相关支持工作与奖励政策,营造村内良好氛围,进一步改善乡村环境,建设乡村更美好的明天,正是多数新乡贤所秉持的信念。同时,新乡贤普遍希望自己能够发挥榜样效应,使更多新生力量能够加入到振兴乡村的行列中,让新一代的年轻人有情怀、有坚守,能在家乡的平台上进行发挥,为家乡做出贡献。基于此,本研究认为促使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他们有着为他人、为乡村、为家乡谋利益的利他取向。

受访者1:“考虑回到乡村,是希望能够通过返乡投农、返乡创业来带动家乡的父老乡亲一起共同致富,推动家乡的发展。希望能够进一步改善家乡环境,树立乡村文化,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回归乡村。现在我成为了村干部,也会努力去解决更多乡村现有的问题,就譬如说空巢老人、留守儿童问题等。”

受访者2:“当初返乡创业的时候有想过要建设村子,希望自己能给村子里带来改变。比如村有些道路还没那么完整,要有水泥路,我们基本上就是规划、经常赞助、建厂,主要投资一下道路的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给村民带来一些好的福利,出入方便。现在能带动外出的村民回来发展,带动村里的经济发展。有什么工作需要赞助,然后还有扶贫项目,基本上我们都有出钱出力。”

受访者3:“我自己建农场,希望能够把我们的种瓜技术和经验教授给有需要的村民,希望大家能够一起把乡村中的经济、产业结构带动起来。”

受访者4:“需要帮助的农户我们会免费提供技术支持,与生产基地、电商渠道等进行合作,为产业的发展提供助力。”

受访者5:“我是一名企业家,但我更是一名共产党员,当地方、特别是生我养我的村庄需要我时,我必须履行一名党员的职责,回到家乡,想办法解决家乡的发展困境。”

3.3 影响因素的差异性分析

在探究不同户籍人群受乡土情怀因素的影响差异时,本文将户籍人群主要划分为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两类,用以探究不同户籍人群的乡土情怀驱动参与乡村治理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sig 值为0.002,小于0.05,故得出结论,不同户籍人群受乡土情怀吸引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由于不同户籍地所带来的文化、地域差异,农村户口受乡土情怀吸引程度远高于城镇户口。

在探究不同政治面貌的人受政策因素的影响差异时,本文将团员、党员划为政策认知度较高的人群、群众划分为政策认知度较低的人群,用以探究这两类群体在政策吸引度上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sig 值为0.086,大于0.05,故得出结论,政策认知度较高与较低的群体在政策吸引度没有统计学差异,不同政治面貌的人所受政策吸引程度无明显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各个群体比起政策内容本身更关注政策福利。

在探究不同乡贤类型参与乡村基层治理的影响因素差异时,外来乡贤人数过少难以进行对比分析,故此处仅对外出乡贤、原生乡贤从政策吸引、环境吸引、人际关系吸引、乡土情怀驱动、利己取向、利他取向分别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其中,人际关系、乡土情怀、利己取向、利他取向的sig值分别为0.576、0.725、0.532、0.814,显示sig值均>0.05,说明原生乡贤、外出乡贤参与乡村基层治理的原因在人际关系、乡土情怀、利己取向、利他取向方面不具有差异性;而政策吸引、环境吸引的sig值为0.013、0.009,显示sig值均<0.05,说明原生乡贤、外出乡贤参与乡村基层治理的原因在政策吸引、环境吸引方面具有显著差异。由此可见,对于外出乡贤而言,政策与环境的吸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也将着重针对这两点提出相关建议。

4 建议

4.1 进一步完善相关激励政策,保障新乡贤的权益

(1)完善奖励补贴政策,保障农村的工资待遇。农村工资待遇不高是农村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工资待遇不高,“想留但没法留”的情况屡见不鲜,新乡贤连基本的生活水平都无法兜底保障,更难谈参与乡村振兴。政策上可以考虑返乡即给予奖励补贴,在衣食住行各方面都进行适当的补贴;工资待遇上可参考企业的经营管理,刺激新乡贤返乡留乡发展的意愿和热情。

(2)健全创业扶持政策,助力产业发展。在融资方面,拓宽农村融资渠道,利用金融杠杆扶持、降低贷款门槛等措施,给予新乡贤创业充分的物质支持;宣传方面,为他们提供广阔的平台,尤其是年轻人,考虑返乡青年优先入党,开设创业培训课程,多助力其创业宣传。

(3)解决农村户口问题,扩大返乡发展的人群。乡村的振兴与发展也不仅仅是本土村民的责任,把希望寄托在乡村的外来人员同样也可以参与其中,但外来人员往往因为不具备农村户口而无法铺平在乡发展的道路。故需考虑到该类人群,解决他们的农村户口问题,给予他们同等的优惠扶持,保证非农村户口人士也能返乡实现价值,以鼓励其返乡行为,进而扩大返乡发展人群,一齐助力乡村振兴。

(4)建立新乡贤在乡安居政策。对于有意在乡长期居住的新乡贤来说,尤其是外来新乡贤,首先要解决的是生活基本问题,地方乡村应当在不违背国家土地政策的情况下创新农村土地利用政策,实施乡村闲置宅基地退出机制,在充分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由地方政府牵头对农民退出的闲置宅基地进行统一规划利用,为有意回乡服务的新乡贤提供住房保障,消除在居住方面的返乡顾虑。

4.2 进一步优化返乡参与治理的环境

(1)优化资金信贷等各方面软性条件,制定优惠保障措施。乡贤返乡往往面临着项目资金缺乏、回乡住房等各种难题,阻碍了乡贤返乡建设和后续的个人发展。为有效解决融资难问题,当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加大贷款发放额度,简化担保贷款审批程序,对产业扶持、贷款提供良好帮助,并提高现有的税收优惠程度,减税免税。另外,要完善乡贤相关职位的薪酬机制和提拔机制,避免新乡贤的收入在返乡前后落差过大,同时关注社会保障,实际解决新乡贤返乡后的医疗、落户住房和子女教育等问题,给予优先入党等机会,制定更多激励措施,对新乡贤返乡治理提供有力的支持。

(2)营造鼓励返乡的良好社会氛围。示范性规范对行为意愿具有增强作用,故而可以通过多种媒体对外介绍返乡优秀事例与有利形势,或采取宣讲的方式来加强舆论引导和相关信息传递,加大社会对返乡参与基层治理的认同感。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可以进一步改变顽固思维,使更多人意识到返乡对于新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努力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返乡建设氛围。

(3)搭建新乡贤参与治理平台。新乡贤多数长期在外生活就业,搭建一个方便他们参与乡村治理的线上平台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亲身长期下乡”的忧虑,也能够拓宽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渠道,创新新乡贤人才使用机制,新乡贤们可以通过乡村平台获取信息投入参与乡村项目治理等,使他们真正为乡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其次,通过组建沟通新乡贤的组织平台,如新乡贤理事会等,这些专门的组织可以是新乡贤的智慧集中基地,同时也是有志成为新乡贤一员的人们参与乡村治理的有效平台,即使不返乡也能通过这些组织渠道投入到乡村治理当中,这也鼓励更多的贤能人士通过多样的平台参与乡村治理当中。

4.3 弘扬乡村文化,引领乡风文明

(1)加大特色乡村文化宣传,增加青年人归属感。优秀的乡土文化是以乡村的特色饮食、传统手工、地貌建筑为载体,以宗族关系为连结血脉之情的重要枢纽,以方言和文化故事为媒介,结合当下新兴的新媒体如短视频平台和图文分享,以此为窗口进行展现与交流。紫南村的村文化这一方面也很出色,包括建设“广府家训馆”“佛山好人馆”“紫南村村史馆”等具有浓厚当地特色的文化基地。地方政府可以借助相关政策,支持与鼓励优秀乡土文化的宣传和发扬传承,让青年更加深入了解家乡的文化底蕴的同时,改变在外拥有良好发展为什么要回家耕田的固有思想,提高对自己的家乡文化、家族精神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增强乡土文化的感召力。

(2)大力改善乡村风气,加快建设和谐美丽乡村。良好的乡里邻里关系是外出青年人对家乡的良性羁绊,美丽的乡村环境是对返乡青年的最大鼓励。建设美丽乡村不仅是在居住环境上的改善,也包括了社会风气的净化——推崇和睦邻里、互帮互助的美好良德,才能更好地吸引青年人回乡联络感情、归乡一探新气象。

猜你喜欢

乡贤受访者家乡
今天,你休闲了吗?
“蜀”润乡贤,“陶”享美好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让新乡贤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宋泽平:当代乡贤赋能乡村振兴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人大代表+乡贤”助力乡村振兴
夏天的家乡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