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贤文化促进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2022-12-17徐惠敏李余霞

热带农业科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乡贤文化

徐惠敏 李余霞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 海南海口 57110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2022 年中央1 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更加确定了乡村振兴战略正是破解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乡村振兴是一项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的巨大工程,其中文化振兴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要指示:“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因此,乡村振兴的实现必然以文化振兴为重要标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积淀和传承无数优秀文化遗产,乡贤文化是其中之一。坚持弘扬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发挥乡贤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动力和活力。

1 乡贤文化的渊源与内涵

1.1 乡贤文化的渊源

乡贤,释义为品德、才学为乡人推崇敬重的人。乡贤一词始于东汉,是国家对有作为的官员,或有崇高威望、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社会贤达,去世后予以表彰的荣誉称号,是对享有这一称号者人生价值的肯定。迄于明清,各州县均建有乡贤祠,以供奉历代乡贤人物[1]。这些在乡村社会建设、风习教化、乡里公共事务中贡献力量的乡贤,他们是民间精英,拥有文化知识,践行礼义廉耻,成为历史发展中文明得以延续发展、社会秩序得以稳定的重要角色。纵观整个封建社会,乡贤扮演着一个居于乡村领袖地位的角色,是连接政府与村民的中介,他们同政治官僚紧密结合在一起,他们承担了“皇权不下县”时代基层的管理职能[1],维系着乡村社会的稳定发展。在和平时期,乡贤身体力行,泽被乡里,起到了一方价值引领的作用;在危难时刻,他们振臂高呼,挺身而出,拯救国家的危亡。他们深刻地影响着当时和以后的公众,是同辈骄傲、后辈楷模。这些人一方面维护着基层社会秩序,另一方面提升社会公德以及其影响力,使民间社会风清气正,从而形成了一种民间文化现象,这就是所谓的“乡贤文化”[2]。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完成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砥砺前行,为发挥乡贤的引导作用,传承优秀历史文化,“新乡贤”一词被提出[3]。与传统的乡贤不同,“新乡贤”,即中国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成长于乡土、奉献于乡里,在乡民邻里间威望高、口碑好[4]。新乡贤群体已经在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卫生、体育等各个领域取得了瞩目成就。新乡贤分为两种,一种是在乡的乡贤,另一种是不在乡的乡贤。不在乡的乡贤从乡村走出去,有很多在改革开放中进入城市,看到乡村发展的机会而回乡创业,他们是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乡贤[5]。除此之外,为人正直公道,有公共服务精神、受人尊重的村民以及其他具备一定资质的社会志愿者,也可以成为新乡贤群体中的一部分[5]。在乡贤文化的影响下,全国各地涌现出大量的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发挥了沟通农民和政府、协助政府治理的重要职能,推动乡村振兴全面发展。

乡贤文化是扎根于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以乡愁为基因、以乡情为纽带、以乡贤为楷模、以乡村为空间,以实现乡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村民安居乐业为目标的一种文化形态[4]。可以说,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乡贤文化是一种地方文化,是乡村社会里存续时间最久、影响力最广的一种文化,它不仅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又因为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现实性而成为教化乡里、涵育乡风文明的重要精神力量。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的角度看,推动乡贤文化传承与创新,都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乡贤文化的内涵

乡贤文化根植于乡村土壤,它的首要特征是“乡”。字典里对“乡”的基本解释有4 种:(1)农村,与“城”相对,城乡交流;(2)自己生长的地方或祖籍,即家乡,故乡;(3)本地,即乡土;(4)行政区划单位,在县之下。乡贤文化的“乡”包括乡村、故乡和乡土的多重含义。乡贤以及乡贤文化必定是依附于乡村,这是空间需求;故乡和乡土则是乡贤出生、成长、生活居住的地方,这是地域需求;故乡更是乡贤心灵的归宿,不忘桑梓、落叶归根的乡愁乡恋,是激发乡贤振兴乡村的内在动力,这种独特情感甚至可以伴随其一生。

乡贤文化不仅包含“乡”的特点,更强调“贤”的特点。字典里对“贤”的基本解释有3 种:(1)有德行的,贤明、贤良;(2)有才能的人,圣贤,选贤举能;(3)敬辞,用于平辈或晚辈,贤弟、贤侄。乡贤文化的“贤”包括德行、才能的双重含义。如果说“乡”代表地域特性,那么“贤”则代表精神特性。对于普通的农民来说,即使你拥有很大的权力、很多的财富、很高的官职,也很难获取他们发自内心的认可,只有那些有德行、有才能的人,才会被尊称为乡贤。从道德角度看,贤是真善美,从儒家学说,贤是立德、立功、立言。乡贤作为本土的道德楷模和文化精英,以自身的模范榜样成为同乡后辈学习的标杆。

乡贤文化是以乡贤为核心的地方文化,是长期积累沉淀起来的围绕当地乡贤、名人的榜样文化,是以乡贤、名人的遗迹遗物,思想著作、语言、传说、成就等形式所表达的一种有持续影响力的文化。乡贤文化是乡贤主体所拥有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和风俗习惯的复合体,具有见贤思齐、崇德向善、诚信友爱等特点[4],体现了积极的价值追求,经过不断的演变,又加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乡贤文化不仅蕴含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念,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而且体现着评判是非曲折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国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乡贤文化为涵育文明乡风奠定了重要的伦理道德基础,是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6]。

乡贤文化是一个地域的精神文化标记,反映了当地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变迁。虽然乡贤文化难免带有乡愁,但它曾为乡土社会稳定、礼仪秩序、教化邻里,造福一方以及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起到过重大作用,产生积极影响[7]。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传统的乡贤文化受到冲击,乡村出现众多问题。在乡贤文化的影响感召下,一大批有奉献精神的新乡贤返乡创业,推动乡村振兴。无论是从乡村走出去的从政仕途、经商求学的精英,还是回乡的以自己的经验、学识、财富参与新农村建设和治理的成功人士,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文化道德力量可教化乡民、反哺桑梓、泽被乡里、温暖故土,是极其宝贵的资源,对凝聚人心、振兴乡村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2 乡贤文化促进乡村振兴的意义

寻根溯源乡贤文化就会发现,乡贤文化不仅仅是人们对家乡地域上的寄托,更是人们心理上的慰藉,历久弥深。继承和弘扬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乡贤文化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能增强农村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留住美丽乡村的文化之根,不让农村变成荒芜的故园和留守的鸡肋。

2.1 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农村经济发展较快,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大部分农民仍然过分依赖传统的种植业,种植品种和产业结构单一,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很难改变。随着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国际国内市场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农副产品和粮食收购价较低,而农药化肥燃料的价格却节节攀升,无形中增加了农民种植成本,减少了经济收益,挫伤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随着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青壮劳动力大规模从乡村转移到城镇,全国掀起“民工潮”,乡村精英流失严重,留守在农村的基本上是老弱妇幼。新形势下,劳动力不足谁来种地?谁又能来振兴乡村?解读乡贤文化,弘扬乡贤精神,其影响不可低估。乡贤根植乡土、情系乡亲,投身家乡建设是始终不渝的担当,助力乡村振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乡贤们以推动经济发展为己任,利用眼界宽、思维活、资源广等优势,尽心竭力为乡村发展出谋划策,踊跃投身乡村经济建设中,做新农村建设和群众致富的领头人,在绿色发展、改革创新、民生改善等方面积极作为,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2.2 参与乡村社会治理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在基层的村干部中,很多是在农村成长起来的老干部,他们文化水平偏低,接收能力较弱,缺乏管理农村公共事务和引导农民脱贫致富的能力,难以引导农民转变观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不能只盯着经济发展,还必须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还必须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8]。总书记的指示告诉我们,推进乡村振兴,经济发展固然重要,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也不可偏废,各项事业共同推进才是全面发展。一个乡村即使暂时落后了,但只要牢牢跟着党,用文明向善、积极诚信、淳朴良善的乡风、民风、家风,带领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也必然会全面决胜小康。传统乡村不是僵化村落,而是有故事的心灵家园。历来国家对于乡村的治理都是通过民间精英实现,乡贤正起到这类作用。在历史的变迁中,人类的社会角色不断转换,乡村精英和乡贤的角色构成也有所变迁。但是,这样一种传承中的乡村精神和号召力始终存在[9]。乡贤能充分运用自身的经验和智慧,以全面振兴乡村为契机,带头支持政府工作,广泛宣传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凝聚正能量,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他们在邻里协调、孝老敬亲、爱心慈善、文明教化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通过言传身教更好地让村民行为有法度、价值有引领,形成公序良俗。推进乡贤文化和乡村有机融合,构建兼具乡土性与现代性的乡村治理新模式,实现乡村治理的和谐发展。

2.3 提升乡村精神文明风貌

随着时代发展,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传统社会的架构并没有坍塌,乡村社会错综的人际交往方式,以血缘维系的家族和邻里关系依然广泛存在[10]。村落中的乡约、族规和家训等,都由当地的乡贤参与制定,带头遵守。其内容都是规劝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做到友善[4]。随着乡村人口流动性的增加,农村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同时,社会风气呈现多元化,一些不良社会风气有所抬头。比如不赡养老人的不孝之风,建庙问神的迷信之风,红白喜事大操大办之风,赌博之风等,与乡村原本的勤俭家风,朴实民风和文明乡风格格不入。乡贤回归和乡贤文化有助于扭转这种局面。乡贤是本土的精英,不是高高在上的大人物,而是身边触手可及的榜样,有的甚至就是自己的亲戚朋友,同根同源,他们以身作则感染影响身边的人,用村民能够接受的方式来传递现代知识和理念,极易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信任感,能够被乡民自觉的内化。这些都会不断丰盈乡贤文化的内涵,让乡贤文化变得更有亲和力,在传承传统乡贤文化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为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弘扬乡贤文化,通过宣传和推介家乡,讲好家乡故事、传播家乡声音,传承家国情怀,展现时代风采,引导村民努力学习科学文化,自觉遵守相关礼法,重塑乡村的伦理道德,以优秀乡贤文化涵养乡村文化,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精神动力。

2.4 乡贤文化倡导绿色低碳生活

长期以来,我国很多地方农业发展依靠的仍是粗放增长,不仅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隐患,也带来农业面源污染[11],这进一步导致了乡村生态环境恶化,垃圾污水横流,脏乱差随处可见。习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乡贤以建设生态社会为指引,以绿色发展为引领,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带领村民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发展,完善农村生活设施,推进农村“厕所革命”[12]等绿色创建活动,整治农村人居环境,让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成为村民的行动自觉,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节约环保的生活方式。在推进乡村绿化的同时,让绿色生态环境成为乡村最大发展优势的理念深入人心,将乡村优秀文化与乡村优美环境结合起来,成为珍贵的乡村旅游资源,吸引游客和建设者,带动和培育更多乡贤,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

3 乡贤文化促进乡村振兴的路径

3.1 注重乡贤文化的发掘整理,重视乡贤文化的凝聚力

创新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13]。创新乡贤文化是在继承和发扬传统乡贤文化基础上的创新,要深入挖掘整理乡贤文化的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乡贤文化的生机与活力。乡贤文化不仅是一个德高望重的人物事迹,更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流传于乡村。乡村的山山水水、民间口口相传,都是乡贤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

3.1.1 要加大对乡贤文物的保护一些传统村落中看到的刻在村口石板上的乡规民约就是一种乡贤文化。由于种种原因,那些代表乡贤文化的祠堂、牌坊、匾额以及习俗都逐渐消失,年轻的群体对传统的风俗文化感到生疏,乡贤文化渐渐失去了生存发展的土壤。历史遗留下来的乡贤文化资源很多都残缺不全,因而发现、保护珍贵的乡贤故居、遗址、遗迹、文物成为当务之急。要实施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修缮村落中原有的庙宇、祠堂、名人故居等,做好传统民居、历史建筑、革命文化纪念地、农业遗产等的保护工作[14]。

3.1.2 要收集整理先贤文献资料在我国人物传记、族谱、地方志等资料中,经常能看到乡绅、乡贤、乡贤祠等详略不等的记载。收集整理先贤文献资料要加强相关档案编修,推动村史、村志、地方史志编撰工作,进一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进行收藏。

3.2 丰盈乡贤文化的内涵,营造创新乡贤文化的氛围

乡贤文化是一种软实力,一直以来都在乡村发展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挖掘和保护乡土文化资源,建设新乡贤文化,培育和扶持乡村文化骨干,提升乡土文化内涵,形成良性乡村文化生态,让子孙后代记得住乡愁[14]。传承乡贤文化,就是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就是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核心思想理念[14]。乡贤文化必须以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潮、凝聚共识,德化人心,采取符合农村、农民特点的有效方式,绵绵用力,下足功夫,比如依托村规民约褒扬善行义举、贬斥失德失范,推进新时期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要注重文化熏陶和实践养成,把跨越时空的思想理念、价值标准、审美风范转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把乡贤文化内涵更好地注入生产生活各方面,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14]。

3.3 加强乡贤文化的宣传,发挥乡贤文化的引领作用

3.3.1 利用多媒体加大乡贤文化的宣传力度要运用报纸、书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各类载体,充分发挥图书馆、乡贤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平台,宣传传统乡贤的思想精神及其先进事迹,鼓励新乡贤回乡投资,回报乡村父老。

3.3.2 深入开展乡贤主题活动利用重大历史事件和乡贤名人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遗迹等,展示乡贤文化内涵,彰显乡贤文化时代价值,推动形成良好的言行举止和礼让宽容的公序良俗。进一步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文化节日文化内涵,加深年轻群体对农村传统文化习俗的理解,把乡愁刻在骨子里。

3.3.3 建立乡贤文化工作室各个村落都有自己的乡贤资源,建立乡贤文化工作室既能充分发掘、整合、利用好本土的乡贤资源,也能调动乡贤们回报家乡、服务家乡的积极性[15]。乡贤文化工作室是本乡村古今乡贤风采的陈列展示与宣传场所,对村民来说可以增强对家乡的自豪感、荣誉感,对于在外乡贤们来说则是浓浓的乡情亲情。乡贤工作室可以成为广大村民与乡贤交流的平台,获得有益的信息,得到专业的指导,增强创业的本领和对未来的信心[15]。当然,乡贤工作室也是各级乡镇基层党组织、基层政府进行宣讲国家路线方针政策、表彰乡贤的一个好渠道,用他们的先进事迹促进形成良好的乡风民风。

3.3.4 推动地方文化交流活动为更好地让乡贤文化得到发扬与传承,增强乡贤文化的辐射面和影响力,乡村可以定期举办乡贤大会[15],邀请遍布国内外的广大乡贤们定期返乡聚会,领略家乡的新风貌新发展新成就,为家乡的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

3.3.5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充分利用乡村文化资源,规划设计推出旅游线路,引导游客在文化旅游中感知乡贤文化,推动休闲生活与传统文化融合发展,培育符合现代人需求的休闲文化。

3.4 培育乡贤人才队伍,实现乡村人才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培育乡贤人才队伍,一是要培育有见识、有担当、有专长、又自愿扎根乡土的乡贤,使乡贤文化能够代代相传。要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6],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可以将有知识有技术有能力的人才请进来,让村民就地就近接受职业培训,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16]。同时,引导有志投身现代农业建设的农村青年、返乡农民工、农技推广人员、农村大中专毕业生和退役军人等加入职业农民队伍[17];二是要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运用政策、机制、机会等多种方式,为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让社会各类人才看到乡村希望、看好乡村未来、看见乡村生活,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返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发农村的创新活力,吸引和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18]。

3.5 建立健全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机制

加强政策支持,因地制宜,探索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乡村治理模式。当地政府可以采取合理的乡贤参与治理模式,完善机制、搭建平台,积极推动完善“乡贤+”的模式,将党建、扶贫、振兴结合乡贤协同治理,构建多元综合的乡村治理主体,发挥新乡贤的作用,使治理方式更本土化,体现其合理性[19]。让乡贤投身乡村干事创业受欢迎,没有阻碍,没有顾虑。乡贤作为乡贤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连接点,大都在传统和现代化之间能够很快地转换,让乡贤参与乡村协同治理,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对家乡乡土风情比较熟悉,能以其自身的文化道德力量,重塑乡风民风,实现乡村治理更加和谐有效;另一方面,他们成长在现代社会,有知识有眼界有想法,他们让传统与现代不再割裂,能用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说清时事政策,传递现代知识,传递乡贤文化,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活力。

4 结语

乡村振兴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需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既要发展经济,更要传承创新文化。要把乡村文化振兴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各领域、全过程,乡贤文化建设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总之,让新老乡贤、本土外在乡贤一起发力,充分利用好丰厚的乡贤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创新乡贤文化,涵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凝聚向上向善的磅礴力量,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推动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乡贤文化
“蜀”润乡贤,“陶”享美好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让新乡贤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宋泽平:当代乡贤赋能乡村振兴
拓展深化新乡贤治村 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
乡贤文化丛书(套装,共10册)
“人大代表+乡贤”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