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迟缓型肩手综合征早期持续康复护理的效果
2022-09-09杨雪
杨 雪
(铁岭市结核病医院内科,辽宁 铁岭 112000)
脑卒中后会产生多种并发症,其中,迟缓型肩手综合征就是主要的一种,在病后1-3个月有13%-74%左右的发生率,最早出现在病后第3天,最迟出现在病后6个月[1]。主要呈现包括例如:手部水肿,偏瘫肩痛等多种症状,病情较重会造成关节畸形、肌腱挛缩,对患者的肢体功能健康以及日常生活质量造成非常明显的影响。因此,应积极对患者展开康复护理,从而促进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恢复健康[2]。临床开展早期持续康复护理对迟缓型肩手综合征病情恢复比较明显,从而能够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加快肢体功能的恢复速度,减少关节障碍等不良情况的出现,提升患者的安全度,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的情况,使患者身体早日康复。特此,我院将2019年1月-2020年3月就诊的68例脑卒中迟缓型肩手综合征患者,将早期持续康复护理应用到临床中,对患者进行康复锻炼的效果做出重点分析,具体相关内容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将2019年1月-2020年3月我院就诊的68例脑卒中迟缓型肩手综合征患者,采用电脑随机分为2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年龄51-80(67.13±4.25)岁,男女患者各占比例18:16。观察组患者:年龄52-79(67.08±4.73)岁,男女患者各占比例17:17。所有研究对象以上的基本资料经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标准:所选患者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本次研究由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经过CT、MRI等方式检查确诊迟缓型肩手综合征,所有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手部肿胀、活动受限、皮肤改变等。排除标准:无意识;心肾等重要器官出现病变;依从性较差;资料缺失。
2 方法:对照组应用常规康复护理,具体详细措施包括:良肢摆放、营养支持、运动指导、压迫性向心缠绕等。使用线绳,直径在3-4mm,患侧肢体远端向近端缠绕,从患者的拇指开始,然后选择其他手指,然后为手掌、手背、腕部等部位,顺序缠绕后立即从指端绳环处拉开缠绕的线绳。对患者开展主动运动、营养支持等方面的指导和服务,解答患者和家属存在的疑问。观察组与此同时,在病情稳定后48小时,展开早期持续康复护理:(1)阶段性康复护理。第1阶段:如果患者完全丧失患侧上肢随意运动能力,要24小时保持腕关节背伸位,同时护理人员或家属帮助进行被动活动,包括活动腕关节、肘关节、肩胛带,此外还要鼓励患者主动活动以上部位,从近关节端开始,过度到远关节端,并逐渐增加活动强度。此阶段,在翻身或更换体位时,注意不要让患侧上肢受压或垂于身后。第2阶段:如果患肢肌肉收缩,进行伸肘、前臂旋前、活动腕关节及肩胛带等被动运动;坐位时为避免肩关节半脱位要用腋托;此外,利用神经生理疗法展开握手辅助运动练习。指导患者开始康复护理练习,减轻患肢的疼痛感受,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指导患者开展科学的主动和被动运动,充分放松肩部和背部肌肉,尽可能地减轻患者的痛苦,将患者的肢体肩关节往内压,降低牵拉的程度,在运动的过程中,需要合理控制力度,逐渐调节幅度。在主动活动中,早期对患者的患肢位置开始负重锻炼,引导患者主动锻炼患侧肢体,完成日常动作的练习,举木棒等。对患者的上肢等部位进行按摩,向心性按摩为主,包括肩部、上肢、腕部等,避免患者出现肌肉萎缩等问题,减轻患者的痛苦程度,每次持续时间20分钟,1天2次。第3阶段:如果患肢肌张力逐渐提升,展开患、健侧翻身训练,翻身坐起训练,并利用神经生理疗法展开握手辅助运动练习。第4阶段:如果患侧上肢挛缩加重,进行床-轮椅间转移及坐位训练,以及拔木钉、滚筒、Bobath球操等训练[3]。良肢位摆放康复护理,对患者来说,无论哪一种的康复护理模式,需要对患者的腕关节等进行控制,指导患者为背屈位,同时指导患者定时更换体位,降低患肢被长时间压住,指导患者为健侧卧位,将健侧放在下方,在患者的胸腔放置软枕,自然伸展腕关节。患者为仰卧位,头部放置在软枕上,偏向健侧,患肢的肩部位置放置薄枕,高度约在心脏位置,上肢自然伸展,手指稍微分开;患者在坐位姿势下,患侧位置的上肢适当抬高,放置在桌子上,提升上肢的舒适度,避免腕关节出现过度牵拉等情况。在体位指导中,告知患者尽可能地避免侧卧位,适当屈曲肩关节,掌心位置向下,适当伸展肘部关节,张开手指。(2)电刺激疗法。生物反馈治疗,使用中频电刺激仪,指导患者呈坐位,在侧三角肌、冈上肌放置1对电极,在前臂背侧远端1/2和1/3处放置另1对电极,输出电压为80V,频率为4Hz,每次刺激时长20分钟,每天2次,每周共6次。刺激期间要注意患者耐受性,在保证明显肌肉收缩情况下,无局部疼痛感为宜。还可以使用梳子、按摩棒等方式让患者练习,强度以患者的感觉为度,防止出现过度疼痛,肌肉在收缩时存在轻微疼痛为宜。在运动中对患者进行电刺激辅助护理。(3)冷温水浸泡法。分别准备1盆10℃的冷水、1盆60℃的温水,患侧手臂在冷水中浸泡20分钟,再在温水中浸泡10分钟,循环进行3-5次,每天3次。(4)开展简易康复医疗体操。健手叉握上举,患者的健侧手和患手十字交叉,患侧拇指在上,健侧手带动患侧,进行上举等练习,两肘关节完全伸直,保持10秒后复原,重复10次,3次/d。健侧手叉握进行摆动,患侧肩关节为向前拉伸状态,保持10秒,然后复原,重复10次,3次/d。健侧手掌握拳叩击,活动健侧的肢体力量,带动患侧的血液流通情况。环绕洗脸练习,患者使用健侧手抓住患手向前伸展,使用健手带动,在脸部进行顺向和逆向的洗脸动作练习,重复10次,3次/d。
3 观察指标:所有患者随访3个月,分别在护理前后进行上肢运动功能、疼痛评定,并以此为依据评定康复护理效果。(1)上肢运动功能具体评定方法:将上肢运动功能评测(Fugl-Meyer)作为评定工具,包括有无反射活动、协同能力与速度、腕稳定性、伸肌协同运动等10个项目,最高66分,得分越低运动障碍越严重。(2)疼痛具体评定方法:将5指疼痛评价模型作为评定工具,最高5分、最低0分,其中小拇指为没有痛感,中指为中等程度疼痛,大拇指为严重疼痛,得分越低疼痛越轻。(3)康复护理效果具体评定方法[4]:上肢Fugl-Meyer评分降低超过90%,则为痊愈;Fugl-Meyer评分降低46%-90%,则为显著;Fugl-Meyer评分降低18%-46%,则为有效;Fugl-Meyer评分降低不足18%,则为无效。(4)参考世卫组织制定的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QOL)简表对患者进行分析,条目包括:生活质量、整体功能、社会功能、总体健康,分数0-100,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5)在护理服务中,患者和家属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做出分析和评价,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计算护理满意度。
5 结果
5.1 2组患者护理前、3个月后 Fugl-Meyer和疼痛评分对比:护理前2组患者Fugl-Meyer和疼痛评分均没有明显差异,统计学意义不成立(P>0.05)。护理3个月后,观察组Fugl-Meyer评分高于对照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护理前、3个月后 Fugl-Meyer和疼痛评分对比分,n=34)
5.2 2组患者康复护理有效率对比:观察组康复护理总有效率为97.06%,高于对照组的79.41%,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康复护理有效率对比(n,%,n=34)
5.3 2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对比:在护理前,2组患者的指标分数比较,没有显著差异,护理后,观察组的生活质量、整体功能、社会功能、总体健康分数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见表3。
表3 2组生存质量评分对比分,n=34)
5.4 2组护理满意度对比: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见表4。
表4 2组护理满意度对比(n,%,n=34)
讨 论
肩手综合征的产生主要是脑卒中后局部脑神经受损,造成神经肌肉控制改变所致。受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等因素的影响,患者在突发脑血管疾病后,对患侧肢体的血管产生压迫,出现痉挛和交感神经的兴奋反应等,对局部组织产生营养障碍。脑卒中后患侧的屈肌痉挛,腕关节处在被动屈曲情况,对淋巴回流和上肢静脉回流等产生影响,导致迟缓型肩手综合征的出现。脑卒中患者血管运动自主调节出现异常,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受到影响,在起病初期,患者存在延缓性瘫痪,不能自主进行活动,肌肉失去肌泵的功能,静脉出现回流障碍,患侧肢体的血容增加,影响到血管通透性,血液成分溢出,出现水肿表现,引起无菌性肩关节和腕关节炎症,关节出现持续疼痛感受。对肩手综合征来说,产生的疼痛感受比较明显,完成主动练习比较困难,肢体功能恢复失去最佳的时机,而患处消肿后,肌肉出现萎缩,关节也会出现挛缩变形等情况,对患者不利,造成严重影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此外,在卧位状态下,患者的肩关节体位容易忽视,肩关节在长时间后缩后处在内收的状态,肌腱受到压迫出现损伤、骨畸形等,导致上肢出现障碍,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迟缓型肩手综合征会降低患者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能力,以及健康程度和生活质量[5]。重点问题是很多患者因为疼痛难忍,错过早期康复训练时机,难以达到康复效果。在临床护理中,康复护理是临床中非常重要的内容,随着我国康复医学的快速发展,康复护理理念在临床中受到重视,应用越来越广泛,将康复理念应用在神经外科和内科护理中,对患者的病情恢复非常有利,从而能够加快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速度,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其意义非常重要。因此,在康复护理中需要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制定早期、持续性策略,改善患者预后。
临床开展早期持续康复护理是全面、系统的护理模式,康复护理之间实现有效的联系,关联比较密切,实现康复措施的整合,能结合患者的情况制定出合理的康复方案,针对性的对患者开展康复指导,提升患者的康复依从性和效果。在康复锻炼中,能有序指导患者完成练习,系统性促进患侧肢体的功能。早期持续康复护理应用中,会在急性期后48小时通过阶段性康复锻炼,改善患侧肩部、手部淋巴及和血液循环,营养神经,激活局部神经反射,改善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对脑卒中患者来说,在早期开展康复练习的效果比较好,有利于加快中枢神经系统的恢复,提升结构和功能的重新组合能力,可塑性比较强,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部分神经元实现再生。所以对患者开展早期康复练习,包括肢体练习等,能加快脑侧支循环的建立,加快病灶周围组织和健侧脑细胞的代谢和重组,提升康复锻炼的效率。此外,电刺激疗法的应用,能机械性的促进患肢末端组织液和血液之间的回流,加快肌肉收缩的速度,减轻水肿、疼痛症状。而冷温水浸泡法的应用,能刺激患者的血管收缩、扩张反应,从而改善患者肌肉紧张状况,加快肌力的恢复速度[5]。神经肌肉电刺激是临床中常用的治疗选择方案,门控理论等激活髓鞘的感觉纤维和C纤维疼痛信号,在开展功能性电刺激后,对肩胛带产生等长的电强度,显著改善疼痛感受、运动范围、手臂功能。定期开展电刺激对后三角肌等部位产生影响,保持肩膀的稳定度。在对肩部等开展电刺激后,改善挛缩和痉挛的情况,对集中肌肉区的长期高渗性痉挛反应实现调节[6]。在临床早期持续康复护理中能提升护理的效果,改善上肢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效果比较满意。在临床开展康复护理后,肌肉肌泵作用能快速恢复,有效改善静脉回流障碍,减轻患肢的充血情况,原本运动自主调节障碍和血管充血实现改善,改善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解决水肿、疼痛等相关问题[7]。在临床研究中发现,在开展电刺激等运动后,有效提升收缩的力量,缩短肌力,增加预期所需要的时间,在训练上方案比较简单,效果比较好,不会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情况。此外对患者的患侧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功能实现改善,调节局部组织的新陈代谢情况,改善神经营养的情况,提升肌肉运动功能,维持正常的肌张力,防止肩肘关节出现挛缩或者粘连等情况[8]。在梳子、按摩棒等刺激中,对血液循环也能实现改善,而且在操作上比较简单。对患者开展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对患者的肩部和手部功能实现锻炼,提升患者康复的自信心和自我护理意识,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9]。在开展日常护理和体位指导后,对无法自主活动的患者,借助被动运动等方式有效改善淋巴以及血液循环的情况,提升患者神经营养以及新陈代谢的情况,激活机体的反射,提升关节的活动度,降低肌肉挛缩等不良情况的出现,对主动运动的患者来说,鼓励患者开展握木棒等练习,能提升患者的肢体功能,而且护理服务更为个性,提升护理的效果。早期持续康复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肌张力和活动能力,在改善和预防肩手综合征中发挥出明显的效果,积极作用比较明显,能根据疾病的发展规律、变化特点等对潜在问题进行分析,改变循规蹈矩的康复方法,实现康复效果的提升,改善患者的预后[10]。
在临床早期持续康复护理中,包含的方法比较全面,患者耐受性高,能长期坚持。应用早期持续康复护理的观察组,比常规康复护理的对照组,3个月后上肢Fugl-Meyer评分、生存质量评分更高、疼痛评分更低,护理满意度更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康复护理有效率为97.06%,比对照组的79.41%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证实,早期持续康复护理能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减轻疼痛感,提升康复护理的效果,从而改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以及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