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具象化音乐活动的开展方式
2022-09-09■文/苟倩
■文/苟 倩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音乐活动成了学前教育中的重要内容。然而,3~6岁年龄段的幼儿对音乐的理解与认知有限,无法深入感知和理解音乐。本文将探索开展具象化音乐活动的方式,使幼儿身临其境,增强幼儿的认知能力,提高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提出,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与幼儿共同确定艺术表达表现的主题,引导幼儿围绕主题展开想象,进行艺术表现。基于此,结合幼儿的兴趣与年龄特征,推行具象化音乐活动是音乐活动优化与调整的主要方向。如何推进音乐活动具象化,成为目前教师开展学前教育音乐活动时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目前幼儿园音乐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经调查发现,一些幼儿园开展的音乐活动浮于表面,只是单纯地让幼儿欣赏音乐或模仿人物唱歌,缺乏明确的主题,导致音乐活动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
(一)活动形式单一
部分教师在开展音乐活动时,仅通过“音乐聆听—幼儿跟唱—活动总结”的单一模式推进活动。这不仅无法让幼儿明晰音乐所表达的内容,还降低了音乐学习效果。此外,如果音乐活动枯燥乏味,幼儿就容易出现抵触心理,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也会减退。
(二)内容抽象难吸收
3~6岁的幼儿虽然有一定的艺术鉴赏与审美能力,但音乐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这就导致幼儿在音乐活动中无法完全理解音乐表达的内容,明晰音乐主题。幼儿缺乏对音乐主题的了解,则会导致音乐活动的开展根基不稳,活动内容无法进一步延伸。
(三)过于重视结果
幼儿园开展音乐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幼儿在感受音乐的过程中逐渐培养欣赏美、感知美的能力。然而,在实际活动中,部分教师只关注活动进度和结果,没有引导幼儿充分感知音乐。例如,在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教学中,幼儿很快学会了演唱歌曲,并且明白了歌曲的大致内容,但是对于歌曲的背景幼儿却不够了解。在幼儿缺乏对音乐主题的充分感知的情况下,音乐活动的开展始终是浮于表面的。
二、具象化音乐活动的开展方式
具象化音乐活动的开展,一方面需要明确音乐主题,另一方面需要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从而增强其自主探究与学习的意识。基于此,教师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开展趣味性活动,丰富活动内容,推动活动的顺利开展。
(一)创设趣味性情境
《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为进一步深化活动主题,促使音乐主题具象化,教师需要有效地创设趣味性的音乐情境,帮助幼儿更全面地了解音乐所表达的内容与主题,为后续活动环节的开展奠定基础。例如,在《狮王进行曲》音乐欣赏课中,教师可以用森林墙纸、动物玩偶等材料装饰活动场地,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等方式,营造音乐主题情境,帮助幼儿沉浸式体验音乐活动主题,从而加深幼儿对音乐主题的认知,提高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二)组织竞赛活动
在活动中渗透竞赛元素是提高幼儿活跃度的重要方式,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融入活动,加深幼儿的认知。
1.竞争融入,寓教于乐。教师可以组织竞争性游戏来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激发幼儿自主探索的欲望。以音符学习为例,教师为了让幼儿更快地了解不同音符的唱法,并将唱法与数字联系起来,创设了“音乐游乐场”活动。教师将写有数字1~7的卡片分别摆在地上,让幼儿随意将圆圈扔到卡片上,并根据圆圈套住的卡片唱出相对应的音符。教师随后用钢琴弹出标准音,并表扬唱得最快、最准的幼儿。教师通过创设“音乐游乐场”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不仅提高了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还通过音名、唱名和标准音的结合,实现了专业化渗透,让幼儿在玩乐中学到了知识。
2.舞蹈竞赛,放飞想象。幼儿的想象力特别丰富,合理的情境创设能显著提升幼儿的创造力。例如,在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鼓励各小组结合歌曲旋律进行舞蹈展示。一个小组表演时,其他小组作为评审,对表演进行评价,最终评选出表现最优秀的一个小组。教师可以通过融入评选机制和竞赛元素,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音乐,在感受音乐的同时培养其合作能力,让幼儿在竞争中成长。
(三)深化幼儿的音乐活动感受
在开展音乐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发展幼儿的共情能力,通过情境创设强化幼儿的情感体验,培养幼儿的音乐综合素养。
1.组织即兴表演。教师不仅要加强幼儿对音乐的认知与理解,还要深化幼儿对音乐的感悟。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音乐主题,组织趣味性的即兴舞台剧表演。例如,在音乐游戏“包饺子”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语言引导的方式帮助幼儿深化对音乐主题的认知。在游戏开始前,教师可以对幼儿说:“在过年的时候,大家都会在家里包饺子。在包饺子的过程中你们有发现什么有趣的事情吗?有没有小朋友愿意用表演的形式跟大家分享呢?”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后,教师可以让幼儿自行组建小队,各小队用5分钟的时间根据音乐主题创设即兴的舞台剧,并进行表演。即兴情景剧的开展使音乐活动的内容更加丰富,同时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通过场景明晰歌曲的意义,深化对活动主题的认知,增强创作能力和合作能力。
2.巧借多媒体工具。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将其融入音乐活动,同样能够增强幼儿与音乐之间的情感共鸣。以多媒体工具为载体创设的音乐活动场景能够给幼儿带来视觉上的享受,使幼儿身临其境,更容易产生共情。例如,在欣赏《狮王进行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窗帘拉上,用多媒体设备投射“漫天星星”,结合活动室里的小动物玩偶,营造出野外森林的情境。随后,教师播放音乐,让幼儿深入感受《狮王进行曲》。融入多媒体工具能够使音乐活动具象化,有利于幼儿对歌曲产生情感共鸣,深化其对歌曲的印象与认知。
三、落实成效量化制度
根据幼儿的认知规律,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取决于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体验。因此,教师需要定期展开评估,明晰音乐体验化教育模式的成效,量化幼儿在活动中的进步。
(一)推进水平分层
教师可通过日常观察和阶段考核等方法,明晰幼儿的音乐水平。例如,教师可以观察幼儿的音乐表演,了解幼儿在音准、创造力、音乐素养方面的水平,并根据幼儿的综合水平进行分层,在完成基础评价的基础上为后续教学提出改进方法(见表1)。
表1 幼儿音乐水平评估表
对幼儿的音乐水平进行分层,一方面能够帮助教师明晰对不同层次幼儿的引导模式,另一方面使音乐活动更具针对性,有利于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突破自身层次,提高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
(二)客观明晰成效
教师需要了解幼儿的实际情况,并根据其表现做出分析,基于音乐活动效果不断调整活动方案,从而探索出一套可行的活动开展流程。例如,教师可以设计行为评价表,每月定期对幼儿的表现活动进行评价,通过家长、同伴、教师三方评价进一步量化幼儿的成长与变化(见表2)。
表2 行为评价表(样表)
通过对幼儿在周期内的成长评价,教师能够量化音乐活动的效果,这有利于教师进一步优化活动模式,借助音乐活动促进幼儿成长。
音乐活动具象化是当前学前教育音乐活动发展的主要趋势,有利于提高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教师根据具象化音乐活动制订相关评价机制,有利于明晰幼儿在活动中的成长与进步,实现音乐活动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