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政育人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2-09-09

科教导刊 2022年19期
关键词:思政育人教育

马 丽

(西安外事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77)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革新,人类迎来了崭新的全媒体时代。网络不仅是各类信息与技术的集散要地,更因其鲜明的传播特点,以“短平快”的视觉冲击力成为重要的信息载体。目前,高校传统的思政课堂教学形式已完全不能满足新时代的需求,因此必须紧随时代发展步伐,与时俱进,不断拓宽育人渠道,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网络思政育人教育体系。

1 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政育人的基本特征

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全媒体时代,伴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思政课程的方式与特征更加多元化。

1.1 运用互联网技术

互联网自身具有平等性、开放性的特征,以此为基础产生的互联网思想更是继承其优势,将这些特征加以汇聚与凸显。全媒体时代,为提高高校综合实力与保证教育质量,各高校纷纷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网络思政育人教育活动,这就需要建立坚强有效的融媒体信息互动平台,并赋予开放性功能,以彰显形象化与个性化的优势,在此平台的加持与推动下,面向学生开展网络思政教育。

1.2 借助融媒体平台

融媒体包含了多种媒体形式,是各类媒体形式的高效整合。随着融媒体的发展和成长,教育资源的利用及教育内容的广泛宣传、共享等活动逐步达成高度融合,使融媒体所产生的辐射作用日趋深入人心。全媒体时期,将新旧媒体所具有的独特优势,结合报刊、杂志、广播等各种媒体形式,通过多元化的融合,构建成一个更加完整和全面的信息平台进行推广,不仅能够满足学生们的心理需求,也比传统的单一媒体教育形式更有可能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1.3 个性化教育理念

高校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普遍存在较为明显的个性差异,需要针对不同个体因材施教,更应尊重学生的主体需求,主动施以人文关怀,积极引导和促进其实现个体的良性发展。特别是在融媒体时代,网络思政教育活动需要以个性化教育理念为基础,充分利用网络大数据平台,一切教育活动以学生个体的教育需求作为导向,进而增强思政育人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2 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政育人的主体作用

高校思政育人教育开启了网络新纪元,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希望与目标要求。充分认识高校网络思政育人的主体作用,对实现全过程育人目标具有积极意义。

2.1 激发高校网络思政育人的活力

纵观高校传统思政课程教育,主要形式多为日常的课堂教学与思政类校园文化活动,特定性与局限性成为其常态。进入网络时代,移动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学生能够接受到的思政教育渠道日渐丰富,如QQ、微信、微博等各种渠道与方式,都能够使学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思政元素与相关知识,只要学生有需要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高校网络思政育人前景也逐渐得以彰显。

2.2 筑牢高校网络思政育人的阵地

近年来,国家尤为重视大学生思政教育活动的开展。随着疫情常态化管理不断加强,筑牢高校网络思政育人阵地的观念得到强化,网络思政育人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亦逐渐形成了共识。高校通过广泛调查与分析课堂教学活动、志愿服务、在线学习等形式的具体运作情况,以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化技术为依托进行深入考察,使数据共享的影响力与范围不断扩大,高校师生因此享受到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特色的定向教育服务,网络思政育人得到内涵式发展。

2.3 丰富高校网络思政育人的形式

当前高校的思政教育离不开优势鲜明的载体。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网络媒体作为一种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型信息载体,正在不断凸显着其自身具有的共享性、平等性及开放性的特点。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其具有的优势与不可替代性更为突出,各高校也纷纷尝试自媒体与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机融合。在全媒体平台的助力下,推出具有较强趣味性和创新性的网络思政育人作品,让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喜闻乐见的形式,立足于多种角度获取丰富的信息,使其在更轻松有趣的学习环境中获取知识的养分,树立起正确和积极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有利于提升学生思政课程的学习兴趣,增强网络思政育人效果。

3 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政育人的主要问题

3.1 高校网络思政育人缺乏融合度

目前多数高校都开始运用网络平台进行思政育人,以此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提升学习兴趣,激发自主学习的生机与活力,而且许多高校已经能够较为高效地利用多媒体工具辅助思政课的教学。但是网络思政课程教学依然缺乏融合度,特别是如何将网络资源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如何搭建线下思政课堂教学与线上网络思政育人桥梁,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学生能够从多媒体网络平台接收到的线上思政教育内容较为有限,大多数的网络思政教学活动流于表面,师生的课堂互动平淡而单调,难以激发学生对网络思政课程内容的兴趣,网络思政育人的效果自然得不到提升。

3.2 高校网络思政育人队伍专业能力不足

随着新媒体工具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主动将自主学习活动与网络平台相结合,起到了传统思政教育达不到的效果。但需要看到,高校教师在进行思政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更多地愿意采用线下教学模式,而忽视了网络平台的作用,认为面对面的教学方式简便易行,也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究其原因,是因为有的教师缺乏网络教学专业能力与实战经验,甘于墨守成规,加之网络思政课程教师相关的培训机制、激励机制乃至上岗机制都不够完善,教师的准入门槛较低,最终导致网络思政教学效果出现短板,教师的网络专业实战教学效果将很难得到明显提升。

3.3 高校网络思政育人机制尚不健全

随着互联网大环境的发展和成熟,网络教育这种新颖的形式逐渐得到了教育领域的认同,各高校也对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逐渐重视起来,各式各样的媒体矩阵在此过程中得以建立。然而媒体矩阵并不是各媒体形式的简单叠加,而是需要建立相互协同共赢机制,即不同媒体间需要达成一致的宣传目标且风险共担,并在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完成和实现功能互补。但现实情况却显示,各高校由于网络思政育人机制尚不健全,受特有的宣传理念影响,不同媒体形式处于相互平行状态,导致分层负责的具体工作各行其是,教育资源共享目标并未得到较好地实现,学校互联网工具的运用与网络育人工作的结合不畅,自然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3.4 高校网络思政育人渠道有待拓宽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不仅为各类媒体形式带来了发展机遇,更使传统教育方式受到了挑战和冲击。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使学生能够借此积极开拓各自的知识领域,并勇于分享心得。但长期形成的教师课堂主导地位,学生无法畅所欲言地阐述个人的认识和见解;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更倾向于通过QQ、微信等软件,纵使利用了网络平台,其传播与沟通渠道也有限,加之教学内容的创新性不足,因而无法满足学生的成长发展与内心需求。

4 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政育人的对策

4.1 创建高校网络思政育人共同体[4]

全媒体时代的网络平台已经成为高校思政育人的重要媒介,高校要充分利用和善于发挥互联网媒介作用。首先,要面向网络思政教育建立互联网平台。要综合多方力量推动和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创建与健全网络育人共同体。如设置高校辅导员网络工作室,可通过转载主流文章、传递主流思想等形式开展网络教育。其次,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高校可通过建立网络评论员团队,对学生群体加以引领,使其能够主动参与讨论并发表合理意见,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价值观。第三,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高校可建立学生网络档案,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类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及比对,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使学生能够更加游刃有余地解决其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使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推动其全方位、综合性发展。

4.2 加快高校网络思政育人队伍专业能力建设

网络思政育人队伍专业能力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一环,也是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必备基础。首先,应当建立完备有力的网络思政育人教师队伍。要定期对从事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教师进行培训,针对教师现实发展情况及教学水平等建立考核及奖励机制,培养起较强的网络思维能力。其次,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客观认识自身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能力。要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识地加强政治理论学习,通过参加讲座、培训等方式掌握正确的网络与媒体教学方法,提高网络思政教育的能力,以期更加有效地做好网络思政育人工作。例如可以通过学习H5 制作、网文写作来提高审美与创作能力,提升个人综合素养,以此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第三,网络思政育人要坚持与时俱进。思政教师应积极主动学习国家最新的教育政策和重要方针,对自身掌握的教育方法进行革新和反思,加强与学生的良性互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使网络思政育人的核心目标得以真正实现。

4.3 健全高校网络思政育人教育机制

当前我国互联网技术日臻成熟,网络思政育人的资源也愈加丰富,为此,需要健全高校网络思政育人机制。首先,要完善网络思政育人工作体系。高校应以在校大学生的培养方案作为标准和基础,建立完备的思政教育培养体系,通过完善校园网站建设、网络信息安全等规范推动网络思政育人基础建设工作。其次,要重视和增强校院联动,建立针对性工作小组。在此过程中,高校应当立足于自身的现实发展,准备好针对性的网络舆情处置及预防方案,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及时了解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对网络思政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整改。第三,要对新媒体平台加以正确利用。高校应当与时俱进拓宽网络育人工作思路,坚持创新思想与思政育人工作相结合,构建更为完善的网络思政育人体系,利用新媒体工具传播正能量,提升校园网络思政教育整体效果。

4.4 拓展高校网络思政育人教育渠道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的改革和创新已迫在眉睫,照本宣科和照搬教材早已失去其教育作用,必须开拓思路,拓展育人渠道,加快网络思政育人建设步伐。首先,高校应重视网络媒体作用于现实思政教育的发展和变化。要通过分析网络语言,多方面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向,并充分认识互联网工具对强化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传播与影响力。其次,内容创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行之策和必经之路。高校需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推陈出新,立足现实进行课程设计,使思政育人活动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再次,丰富与创新网络思政育人形式。全媒体教育背景下,高校应不断丰富思政教育工作内容与形式,将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现实相互有机结合,使之成为大学生普遍接受和欢迎的、更为合理与更加新颖的思政特色教育新模式。

高校网络思政育人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教师与学生携手共进,凝聚力量同心同向,积极营造思政育人的良好氛围,搭建网络信息技术与思政育人融合的平台,进一步构建更加完善的网络思政育人体系,为打造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程升级版与人才培养的目标实现,做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思政育人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题解教育『三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