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镜下肺切除术后并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分析
2022-09-08黄学峰林晓红
黄学峰 林晓红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是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术后心房颤动(postoperative atrial fibrillation,POAF)在肺切除术后发生率10%~20%[1],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暂时性手术相关的问题,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文旨在探讨胸腔镜下肺切除术后发生心房颤动的相关危险因素,减少胸腔镜肺切除术后心房颤动的发生,或评估发生心房颤动的可能,进一步加强监护及早转率,有利于术后患者的恢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7年1月-2020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胸外科行胸腔镜下肺切除手术患者972例。诊断标准:胸腔镜下肺切除术后的患者,术后行心电监护,提示心律失常者立即行床旁心电图检查,心电图确诊心房颤动。纳入标准:(1)年龄大于18岁。(2)既往无心律失常史,术前心电图检查大致正常。排除标准:(1)中途转开胸手术。(2)既往或者术前术中发生心房颤动。(3)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4)无本院检验检查数据。
1.2 方法
术后发生心房颤动患者作为房颤组,同期术后未发生心房颤动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观察指标,探讨胸腔镜下肺切除术后发生心房颤动的因素。
1.3 观察指标
年龄(>65岁为高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肺气肿、病理诊断(是否确诊肺癌)、手术方式(是否为单孔胸腔镜手术)、手术切除范围(是否为肺叶切除)、是否行淋巴结清扫(包括超过三个淋巴结采样)、心脏彩超测量值[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S)、左心房内径(LA)、右心室内径(RV)、肺动脉内径(PA)、二尖瓣口E峰与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峰值速度比值(E/Ea)、二尖瓣口舒张早期与晚期充盈速度的比值(E/A)、肺动脉压]、术前心电图(QRS宽度、PR间期、QTc间期)、术后第一次血钾。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对单因素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多因素分析中,采用二值变量等级分组资料进行Logistic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胸腔镜下肺切除术后心房颤动的发生率
972例经胸腔镜行肺切除术后患者中,145例发生心房颤动,占14.92%。
2.2 胸腔镜下肺切除术后心房颤动的单因素分析
比较房颤组145例与对照组827例两组各项指标,经单因素分析,胸腔镜下肺切除术后心房颤动的发生与年龄、性别、高血压、肺气肿、诊断肺癌、淋巴结清扫、肺叶切除、左房内径、肺动脉内径、E/Ea、E/A、肺动脉高压相关(P<0.05);而与糖尿病、冠心病、单孔胸腔镜手术方式、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右室内径、术前心电图及术后血钾水平无关(P>0.05)。房颤组与对照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见表1。
表1 房颤组与对照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表1(续)
表1(续)
表1(续)
2.3 胸腔镜下肺切除术后发生心房颤动多因素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中与胸腔镜下肺切除术后发生心房颤动的相关因素,使用Logistic回归中进行多因素分析,高龄(年龄>65岁)及淋巴结清扫与胸腔镜下肺切除术后发生心房颤动相关(P<0.05),且均为独立危险因素(OR>1),见表2。
表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术后心房颤动(POAF)作为胸腔镜下肺切除术后的并发症并不少见,POAF是诸多临床不良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包括中风、感染、脏器衰竭及全因死亡率[2]。本研究中胸腔镜下肺切除术后房颤的发生率为14.92%,多发生在术后1~3 d[3],应用可达龙(胺碘酮)复律后均恢复为窦性心律[4]。本研究显示年龄>65岁、男性、肺癌、高血压、肺气肿、淋巴结清扫、肺叶切除、左心房增大、肺动脉增宽、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肺动脉高压的患者,术后早期更易合并房颤。高龄与淋巴结清扫更是POA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关报道认为,高龄是发生POAF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1]。本研究中大于65岁的高龄患者发生术后房颤的概率是65岁以下患者的2.732倍(95%可信区间1.809,4.124)。可能机制是心肌结构因年龄增长引起心房扩张,使得心房结构重塑,诱发POAF。在本研究中POAF在男性中的患病率较高[5]。而合并症的存在也会增加POAF的发生率,比如肺气肿、高血压,可能与肺气肿、高血压导致心脏舒张功能不全相关[6-7]。相对于肺癌患者,良性疾病患者的POAF发生率较低,可能因为手术切除的肺组织较少且没有淋巴结清扫[8]。一些研究提示肺手术切除范围越大,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可能性越大[9-10]。本研究也证实肺叶切除术后比肺楔形切除术后POAF发生率更高,考虑其可能原因在于肺叶切除术中损伤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以及肺功能丧失的越多也进一步增加了POAF的风险[11]。
Muranishi等[12]研究发现淋巴结清扫或淋巴结采样术是POA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中支持这一观点(OR为3.734,95%可信区间1.539,9.062)。认为胸腔镜下行肺组织切除患者,尤其是肺恶性肿瘤患者行淋巴结清扫或淋巴结采样术,会增加手术损伤及过度牵拉肺组织,损伤迷走神经及血管,使得术后局部电活动紊乱及炎症介质释放增加,从而增加了POAF发生率。因此,在确保治疗效果前提下尽量减少淋巴结清扫,以减少患者术后POAF并发症[13]。
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可能诱发POAF。E/Ea、E/A作为临床常用的左心室舒张功能的指标,在左心室舒张压增高时随之升高[14-15]。本研究中房颤组患者的E/Ea值明显高于对照组,相似的房颤组中E/A小于1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因此术前常规的心脏彩超检查获取E/Ea、E/A值,有助于判断患者术前是否存在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进而预测患者发生POAF的风险[16]。本研究显示左心房内径增大、肺动脉内径增宽及肺动脉高压的患者的POAF发病率增加,其可能机制为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及左心房内径增大,导致过度牵拉肺静脉,刺激肺静脉周围异常兴奋点导致房颤发生[17-18]。
在目前的研究中,大多数POAF病例发生在肺叶切除的高龄患者,以男性居多,大多存在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通常是由于恶性病变,需要可能的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刺激心包和迷走神经)。特别是,高龄及淋巴结清扫的患者更加注重术后监护房颤发生,及时转律,减少并发症。
本研究为单一中心的回顾性研究,隐匿发病且自行恢复的病例可能未被纳入本研究。POAF发生的高危因素、病理机制及有效的防治措施,还需大样本前瞻性研究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