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物制药类专业“双循环、七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
——以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2-09-07科,宋凯,王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20期
关键词:生物制药双循环校企

孙 科,宋 凯,王 丹

(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药品食品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6)

生物制药被称为21世纪的“钻石产业”[1]“永不没落的朝阳产业”[2]。我国生物制药产业落后于欧美国家除了起步晚,更重要的原因是人才短缺、结构失衡、创新不足[3]。生物医药市场的飞速发展使企业对生物制药专业人才需求剧增,而人才的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瓶颈[4]。从人才培养源头入手,创新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比较符合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发展的实际对策。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新时代高职院校应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5],为实体经济迈向“中高端”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职业院校应依托国家职业教育政策,结合自身具体情况,借助产教融合工学结合,以实践教学为突破口,全面探索解决生物制药行业的人才培养问题。

1 坚持“治人文,精技术”职业教育改革方向,创立“产、德、学、创、用”融合育人理念

深度调研生物制药行业及企业、同频共振职教发展,提出“治人文,精技术”职业教育改革理念。通过人文课程、思政课、课程思政、企业文化课程等培养学生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品德修养、职业精神等素养实现“治人文”,利用实验实训课程、跟岗顶岗实习达到“精技术”。“治人文”落实职业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精技术”培育“德技并修”大国工匠。“治人文”引领且贯穿“精技术”全过程,从而达到“德技并修”。“治人文”和“精技术”互融共通,构成育人修技整体不可分割,体现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特征。

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结合团队多年实践创新,提出了“产、德、学、创、用”融合职业教育理念。针对当前职业教育的弊端,创立“产、德、学、创、用”融合育人理念,通过对学生“德”行塑造、“产”业技能训练和学生内化“学”习,精准培养品“德”高尚、“创”新能力强、适“用”度高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产、德、学、创、用”是高职院校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功能层面的5个基本维度,即5个基本内容。“产”指生产、产品或产业,是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风向标;“德”指品德、政治认同、职业精神等,是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指教师的教学也包括学生的学习,是高职院校教育的基本功能;“创”指创意、创新、创业,是学生在学校培养下独立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用”指学生把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应用推广,指导实际生产。以“产、德、学”为体“创、用”为用,“产”“德”“学”“创”“用”五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始于“产”终于“用”,形成闭环,整个循环螺旋上升。

2 校企深度合作,创立“双循环、七融合”生物制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在“产、德、学、创、用”职业教育理念指导下,立足校企“双元合育”,创建了“1+0.5+1+0.5”学校—企业“双循环”及教学理念与企业文化、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学生身份与员工角色、专业教师与企业工匠、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流程、创新能力培养与生产过程实际“七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第一年依托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和校内实训平台,完成《化学》《微生物与免疫》等基础课程学习,具备化学分析与检验、微生物培养与检验等技能;第三学期进入企业,借助专业教师、企业工匠和创新导师开展杂交瘤细胞构建及培养等理论及实践学习,拓展了单抗靶点寻找等知识和能力;返校一年,利用《GMP》等省级在线开放课程,强化了生物制药工艺、药物分析等理实一体化课程;最后一学期再次回归企业,对接实际需求,深入开展生物药物发酵、分离精制等生产项目的企业实训。人才培养过程中,无论在校还在企,无论理论教学还是技能训练,无论跟岗实习还是顶岗实习,始终把“职业精神”渗透于教学过程中。让“职业精神”引领技能提高,培养德技兼备的高质量人才。以企业的标准为标准,将校企之间与人才培养最密切的7组因素打通,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在学校和企业之间进行2个循环的培养,人才规格和质量完全符合生物制药企业职业精神完备、职业技能娴熟、创新能力较强的要求。

2.1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融合,开发“岗位导向、项目引领”课程体系

在“双循环、七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引领下,面向岗位技能与双创需求,以生物制药龙头企业现有生产项目为支撑,对应的岗位标准为蓝本,校企共同开发了“岗位导向、项目引领”生物制药专业类课程体系,实现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融合。构建以岗位工作领域为导向、职业能力为核心、岗位技能为重点的新型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企业化、内容项目化、技能标准化及项目岗位化。例如《生物发酵技术》以诺唯赞Universal Benzo Nuclease产品、Murine RNase Inhibitor产品和信达生物PD-1产品生产为项目,产品生产过程对应的岗位为任务,以岗位操作标准为教学内容。生物制药专业以此为范式,构建了紧贴生产一线的课程体系。

2.2 教学过程与生产流程融合,打造“一核引擎、四轮驱动、四大平台”实训、创新体系

贯彻“治人文、精技术”职业教育改革精神,落实“双循环、七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融合教学过程和生产流程,以技能训练为“引擎”,利用实训学分、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和跟岗顶岗实习“四轮驱动”,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市级工程研究中心、市级产教融合平台和知名生物制药企业“四大平台”,培训学生的实操技能和创新能力。利用5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行生物制药“上游工程”技术训练,依托校内“产出型”及“仿真型”实训室进行“中游工程”和“下游工程”技术训练,通过市级校企深度产教融合平台及企业跟岗顶岗实习进行综合技能训练。利用实训学分、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和跟岗顶岗实习正向激励,推动学生实践技能逐步提升。学生第1、2、4、5学期在校内利用校内实训基地训练,“产出型”实训室可进行达托霉素等产品发酵生产,“仿真型”实训室可进行阿达木单抗注射液生产模拟,第3、6学期到企业顶岗锻炼,实现校内实训生产化、校外实践教学化的校企“双循环”,大大缩短了学生进入企业的窗口期。

2.3 创新能力培养与生产过程实际融合,打造“三横三纵”双创教育模式

图1 “双循环、七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把“双创”教育作为一项独立于专业体系之外的工作,背离了生产过程实际[6]。在“双循环、七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指导下,我院切实做到把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企业生产实际过程融合,依托信达生物制药(苏州)有限公司等5大企业实际生产工艺流程,创建了“三横三纵”双创教育模式,将“双创”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学级实际生产全过程,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专业教师、企业工匠和创业导师从“横向”上全方位指导,学生依托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在“纵向”深入学习训练。专业教师依托第一课堂完成“专业知识+创新意识”教育,企业工匠借助第二课堂完成“实践操作+创新精神”培养,创业导师利用第三课堂完成“生产技能+创业能力”训练。

2.4 学校与教育各环节密切融合,构建“政、行、企、校、家”多元协同育人保障机制

立足专业优势和行业特色,整合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和家庭资源,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形成了“政、行、企、校、家”多元协同育人保障机制。建立“利益趋同、合作共赢”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生物制药类专业校企合作“两张皮”的现象,激发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家庭五方共同发展的需求与愿景,构建“政府主导、行业引领、企业合作、学校推进、家庭配合”的“政、行、企、校、家联动”平台,实现各方互惠互利,形成合作的动力,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提高生物制药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2.5 学校和企业双主体育人,构建基于PDCA循环的校企深度合作运行机制

构建基于PDCA循环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PDCA循环又称戴明循环或持续改进螺旋。P、D、C、A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如下含义:P(plan)──计划,包括活动目标的确定和规则标准的制定;D(do)──执行,主要是设计好具体的方法方案进行运作,实现计划的内容;C(check)──检查,重点是总结计划执行的情况,明确效果、找出问题;A(act)── 处理,对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且予以标准化,对于失败的教训也要进行总结、引起重视。以“促进校企共育生物制药专业人才质量稳步提高”为目标,通过决策、运行、监控及改进四个环节的循环反复和贯穿于每一个环节的即时反馈,实现了质量保障工作的不断优化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校企合作人才共育工作既是一个多因素相耦合的过程,又是一个多层次相协调的活动,其涉及的对象不仅包括学校、企业、教师、企业员工、学生,还包括实践基地、教学资源及社会服务等。因此,基于PDCA循环构建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以“校企共育校企共赢”为核心、以“三全”(全员参与、全程监控、全面保障)为基础、以“三化”(制度化、系统化、长效化)为保证、以“三突出”(突出责任主体、突出关键环节、突出办学特色)为抓手,建立的“四位一体”(咨询决策、运行调度、监控评价和资源保障)的持续改进校企合作质量保障组织系统。

3 校企双元合育,“双循环、七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成效

经过5年的“双循环、七融合”生物制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药品食品学院认真落实了“治人文、精技术”职业教育改革精神,认真实施了“双循环、七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3.1 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形成业界品牌,毕业生供不应求

对近5年毕业生跟踪调查,走上领导岗位比例提高了40.79%,行业骨干比例提高了64.27%,学生创业成功率提高了73.21%,硕士研究生录取率提高了62.19%,专升本录取率提高了 52.37%。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率达到了97.37%。技能人才形成业界品牌,毕业生供不应求。用人单位高度评价和肯定了我校毕业生“有担当、精技术、会创新”的职业素养。

3.2 学生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成果质量有质的飞跃

近5年,24%学生参与教师的横向课题研究,第一作者公开发表论文24篇、其中北大中文核心论文8篇,授权专利13件、其中发明专利3件。学生自主开发“徐生精酿”啤酒,年创收约12万元。获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江苏省职业院校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淮海职教杯”创业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

3.3 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丰硕,专业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成果引领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群)、指导领办徐州市特需专业建设(药品生物技术专业),成效显著。打造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全国行业教学名师1人,获批省级项目24项,建成江苏省教学资源库2个,出版教材15部其中新型活页式教材6部,实验实训指导教材8部,发表论文188篇,获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校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获省级及以上教学比赛奖项30项。

3.4 创建“产出型”实训基地,高质量培训专业技能人员

对标企业建成校内“产出型”实训基地,具备社会服务功能。承接社会人员发酵工程制药工等工种培训鉴定,接受万邦医药集团等企业员工培训,提供徐州工程学院等兄弟院校相关教学实习实训,累计培训约11万人次。

3.5 构建校地、校企协作机制,高质量服务“一带一路”

积极推动教改成果应用转化,先后与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徐州市药监分局、徐州市卫健委、江苏省药学会、徐州市药学会等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签署了人才培养协议,共培养生物制药专业人才约2万人。部分优秀员工马帅、杨娜等支援“一带一路”节点国家生物医药发展,如马来西亚众花南药有限公司、中国医药集团(越南)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泰国强骨力医药公司等。

猜你喜欢

生物制药双循环校企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广东中农联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生物制药的研究和发展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江苏省生物制药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