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瓦布实践课程模式对园本课程开发的启示
2022-09-06刘彬毅
刘彬毅
吉首大学师范学院 湖南吉首 416000
施瓦布的实践性课程模式,其基本特征是绝对回归实践,以“实践兴趣”作为价值追求,课程的开发应该以具体的教育实践情境为问题去反复讨论,课程“审议”的主体应该是以学校为本位的,应该以教师和学生为核心。此模式与园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上不谋而合,因此,在园本课程开发中采用施瓦布实践课程模式作为手段,对建立有特色的园本课程有着重要意义。
一、施瓦布及其实践课程模式
施瓦布是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专家,由于受过“泰勒原理”的训练,深知这种普遍适应性的以学术中心课程为主的课程开发模式的缺陷。在多年的实践中,施瓦布提出来课程实践模式,为课程开发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
(一)以“实践兴趣”为追求的价值取向
作为“泰勒原理”和“学术中心课程”开发模式的参与者,施瓦布认识到了二者的不足:在“技术兴趣”的价值取向下,课程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创造性被埋没,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都没有得到尊重;而在以“学科结构”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下,学术中心课程忽视了课程的融合化、生活化,使得课程离师生较远。为此,施瓦布提出了实践课程的开发要以“实践兴趣”为追求,应该“绝对回归实践”。课程的开发,应该是接近我们课程的参与者,并让他们能亲身实践,亲身体验的。
(二)实践课程的要素:教师、学生、教材、环境
施瓦布指出,实践性的课程开发模式必须围绕学生、教师、教材、环境。课程的开发应该是紧密地围绕着学生的兴趣而展开。学生有自主权选择感兴趣的学习和体验,并就此向教师提出疑惑,要求教师解答。环境是课程不可缺少的,是应该满足课程特定的学习情境的,这样才能使得课程变得有意义。教材不应该是固定且刻板的,应该具有变通性和适应性,可以根据课程的创造者、参与者(学生和教师)在不同的环境下进行选择、创新和删减。
(三)实践课程的开发手段:以学校为本位的“集体审议”
施瓦布指出,“审议”是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其建议应该以学校为基础,建立由校长、社区代表、教师、学生、教材专家、课程专家等组成的“集体”去开展课程的审议。“集体审议”的课程比学科课程更加丰富多彩,更加贴合实际,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施瓦布理想中的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中,应该是以学校为基地,充分关注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由教师对教学理论或学术知识进行选择性修改,从而适应学生的需要和兴趣。
二、当前园本课程开发存在的不足
园本课程是幼儿园为了完成学前教育阶段的教育目标,以幼儿园本身为主体,由相关的参与人员,如幼儿教师、幼儿园行政人员、幼儿及家长等,因地制宜,选择贴合幼儿园实际情况且幼儿感兴趣的内容,有目的、有组织地开设的特色化、个性化、体验化课程。但是由于园本课程开发起步晚、园所幼儿师资力量薄弱等因素,当前园本课程开发依然存在以下不足。
(一)园本课程开发忽视了幼儿园的真实情境
由于学前教育的高速发展,很多幼儿园在没有对自身园所充分认识、仔细分析的基础上,为了向外界展示和标榜本园的保教成果,盲目地模仿与复制其他优质园所的课程。在此情况下,很多幼儿园只是因为参观了示范园,对示范园呈现的课程资源开发成果感到赞赏,出于借鉴的目的,在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上生搬硬套别的园所优质课程。我们甚至可以在很多幼儿园的宣传栏上看到与本园明显不符合的“特色”课程。当社会大环境高呼“国际化”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有着“双语”课程的幼儿园,针对幼儿教师的外语培训非常少,不能提高外语教学的水平。当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的意见》后,部分幼儿园在不考虑自身条件下,也陆陆续续开展了幼儿“足球”课程。这样的园本课程脱离了幼儿园真实情境,也往往水土不服,更加不利于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健康发展。这样的课程不能很好地结合幼儿的生活,也不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的体验,也不便于和家庭、社区产生互动。
(二)园本课程开发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兴趣性、适宜性
从现有的部分园本课程开发研究来看,很多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还存在一定的误区。比如,有的幼儿园简单地把园本课程的开发理解为园本课程就是由幼儿园教师在园长的要求下编写教材,这就导致幼儿教师成了简单的、被动的“说书人”。我们的幼儿教师,应该仔细地观察、发现幼儿对周边环境的认识,去仔细探寻那些让幼儿感兴趣的“材料”。当“材料”发现后,应该通过一些适应化的手段,将“材料”变成幼儿能够在生活中、在游戏中直接获取到的体验,从而避免成为灌输的、抽象的、压迫的教育。此外,只有适应幼儿的实践知识和生活经验,也只有适宜幼儿教师合适的教学途径,教师才能有效地开展园本课程开发的实践,让这个过程生动并富有意义。有很多优秀的园本课程,它本身就来源于教师对幼儿的关注,关注幼儿对周边感兴趣的事物,并加以选择赋能,使之成为特色课程。
(三)园本课程开发忽视了对幼儿游戏活动的发掘
传统的幼儿课程体系,强调学科性,即强调要按照知识结构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去开展课程内容的组织。由于这种手段,是最简单也最经济有效地传递知识技能的途径,因此在各年龄阶段的教育中都常采用本手段。但是,由于幼儿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单纯地通过教学活动,很难持之有效地对幼儿施加作用。在此基础上,我们不得不思考传统教学活动对幼儿教育的欠缺。游戏是幼儿遵循一定的规则并在体验过程中伴有愉悦、自发、自愿的活动,其对幼儿的认知、语言的发展、情感的构成、身体的协调性以及幼儿的社会意识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幼儿教学实践中,很多幼儿园并未深入挖掘幼儿游戏,游戏的目的仅仅只是为了玩游戏、放松或是简单地理解为一日活动中的一个部分。学前教育的一个最大特点,便是要遵循幼儿的成长规律,要切身地站在幼儿的立场上,和幼儿一起建构游戏课程。在游戏活动中,幼儿能体验和经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场景和角色,实际去“操作”生活工具或者材料,探究感兴趣的问题。比如,在角色扮演的游戏中,就能帮助幼儿完善人际交往规则,更主动活跃地参与交流与合作。
三、施瓦布实践课程模式对园本课程开发的启示
(一)借鉴实践课程模式,有助于确立以幼儿为中心取向的园本课程目标
传统的课程理念很多是以学科为中心,忽视了幼儿的发展与兴趣。这种传统的幼儿课程理念已经严重不符合实际的发展,幼儿课程也开始变得强调幼儿的经验获取,特别是以活动的、游戏的形式。在施瓦布实践课程理论中,课程不应该围绕着学科和课程专家,而是应该围绕着学生与教师,这也与当前我国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一致。这一理念就需要我们在幼儿课程的开发中,以幼儿为中心,创设有助于幼儿自主、自发活动的情境,利用多种手段(如游戏等),为幼儿的发展提供帮助。为此,开发园本课程必须关注幼儿,特别是关注幼儿的身体、认知、情感、特性等方面的发展规律,尤其是关注他们的发展需要,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园课程在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幼儿本身年龄及认知能力有限,并不适合作为课程的直接开发者,或者说幼儿并无直接的课程开发能力,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积极地参与到园本课程的开发中去。施瓦布在研究中指出,由于因为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等的限制,学生在课程开发中并不一定要亲身参与,也未必完全有能力承担,教师和幼儿专家可以根据学生感兴趣的对象进行选择、修改、加工,并且通过“集体审议”使之成为可供幼儿实践学习的内容。我们的幼儿教师在日常生活及教学中,要敏锐地发现幼儿感兴趣的“材料”,并通过“集体审议”合理地运用并开展教学实践。
(二)借鉴实践课程模式,有助于构建以游戏为途径的园本课程内容
以游戏为途径的园本课程,把幼儿的兴趣融合于游戏之中,把幼儿生活的体验和各领域之间的发展相互渗透和整合,从而更容易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活动的学习效率。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有了相互交流合作的机会,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实际动手操作,并表达游戏所获得的喜悦与收获。
现阶段,幼儿教育围绕着五大领域开展,如何才能让游戏与其相关联呢?施瓦布提出了“折中的艺术”,这就需要我们的幼儿教师能把理论的或学术的知识和观点与幼儿实践情境的需要和兴趣相对应。对于不能对应的,也要积极地对理论或者学术观点进行修改,使之相适应。首先,面对幼儿感兴趣的游戏,幼儿教师要学会从中选择相关部分作为园本课程内容。其次,幼儿教师应该学会将课程内容“转化”为幼儿的游戏,并为此产生兴趣。有很多的课程内容,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是幼儿必须学习的,但幼儿不见得对此产生兴趣,这就需要我们的幼儿教师尽可能地把这些内容通过必要的游戏活动转化为幼儿的兴趣。
幼儿教师要学会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只有如此,才能实现从教师“教游戏”向幼儿自主“玩游戏”转化。在游戏中,幼儿能围绕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直接体验并去经历,提高对“玩游戏”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在园本课程开发中,应该以幼儿的眼光来审视幼儿游戏,只有立足于幼儿视角,才能保护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把游戏植根于课程教学中。
(三)借鉴实践课程模式,有助于建立完善的园本课程体系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就特别强调了幼儿园课程的内容主要应该由本地、本园、本班所拥有的资源而定,去挖掘园本特有课程。然而在幼儿园实际教学中,依旧存在对园本课程认识模糊、以“固定通用”的教材开展“小学化”教学等情况。运用施瓦布的实践课程模式开发园本课程,能有效地防止以上弊病的出现。在施瓦布的实践课程模式中,课程开发充分地尊重学生与教师的主体地位,认可每所幼儿园的教师和学生的特异性,倡导对具体教学实践情境的把握、开发,极大地丰富园本课程的内容,让园本课程更加多样化、灵活化、生活化。
从课程开发体系上说,建立在实践课程模式下的园本课程开发打破了固定呆板的幼儿课程教学体系,能够及时结合本地区、本区域的幼儿特殊的关切与需求。从幼儿园办园办学方面上说,建立在实践课程模式下的园本课程是以地方、园所为基础的,其能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以及幼儿自身的特点去开发课程,能有效地解决幼儿园课程问题,保障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有利于幼儿园开展个性化办园,既是建设学前教育特色园的本质体现,也是建立幼儿园品牌战略的重要保障。从微观的层面上说,建立在实践课程模式下的园本课程开发是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表现,观察幼儿是否对教师精心“准备”的预设的游戏活动感兴趣,是否能有收获,幼儿在本次游戏过程中是否有认知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