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出导向法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浅析

2022-09-05吴婷婷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大学英语导向梦想

吴婷婷

(兰州工业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50)

2020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大学英语“人文性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这体现了“大学英语”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道德修养与人文素质的教育目标。该课程为高校必修公共基础课程,课时量较多、涉及面较广。因此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深耕细作”思政教育,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指南》指出,要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1]。长期以来,我国外语教师的思政意识和思政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中缺少思政方向的指引,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比较缺乏思政内容的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师要改进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思政育人深度融入教学全过程。将产出导向法运用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在学生学习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拓展国际视野,厚植家国情怀,提升文化自信,实现培根铸魂、立德树人。

一、产出导向法释义

产出导向法由文秋芳教授提出,包含了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和全人教育说。产出导向法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应用能力与综合素养。学习中心说理论符合当前大学教学实际,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用一体说突出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避免了只学不用的问题;全人教育说倡导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综合能力。产出导向法的教学流程分为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合作评价等三个循环过程。其中输出驱动要求教师设置真实学习的场景,真实学习的场景也包含未来可能发生的场景,其优势体现在学生会设想在此场景中交际的可能性与知识的实用性,因此会产生浓厚的兴趣,真实学习使得学生意识到自己在此场景中知识的不足与欠缺而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并希望尽可能输入在此场景中交际所需要的知识;在输入促成环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提供“脚手架”式的选择性学习素材,使得学生输入相关知识而补足欠缺,最终产出学习成果;最后由教师与学生合作评价产出结果来判断教学效果。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可以使教师根据反馈情况进行教学反思并合理安排、改进教学设计,促进学生思辨能力与合作能力的提高。

二、产出导向法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大学的立身之本,因而也是“大学英语”教学在新时代所必然肩负的历史使命。“大学英语”教学应做到知识学习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即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将课程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大学英语”课程中,优化育人措施。如图1,将产出导向法的驱动、促成与评价环节运用于课程思政教学,教师课前在线上发布思政产出任务,学生在尝试产出时意识到自己知识的欠缺而产生“知识饥饿感”,即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兴趣;线下课堂及时提供学生所需的“脚手架”思政元素,促成学生系统性地输入思政元素,并产出以口语或写作等形式的思政内容;最后学生根据评价标准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与学生合作评价,这种教学模式既有利于学生掌握英语知识、锻炼能力,又有利于其提高思想认识、提升文化自信。

(一)思政育人输出驱动

产出导向法的教学流程第一步是“输出驱动”,教师创设产出场景,场景要体现交际真实性、认知挑战性和产出目标达成性[2]。“交际真实性”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驱动场景,体现真实学习。以《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第一册第一单元“The Pursuit of Dreams”为例,教学目标为掌握重点词汇,总结实现梦想的重要因素,以及表述如何实现梦想等。根据教学目标,教师设计了口语和写作两个场景:口语产出任务为去国外旅游时,向当地人介绍自己的梦想。写作产出任务为给国外的好友以邮件形式阐释自己对梦想的理解。这两个场景符合真实学习的要求,即未来可能会发生。大一学生描述如何实现梦想有一定难度,因此符合“认知挑战性”要求;而每个同学都有梦想,因此符合“产出目标达成性”要求。学生在输出驱动过程中意识到自己语言、结构、内容等方面的匮乏而产生“学习饥饿状态”,对输入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及时补充“脚手架”式的内容、语言与结构等知识,学生进行选择性输入关于梦想的知识内容,在此基础上产出口语任务。第二个场景的产出任务为写作形式,师生能够就梦想这个话题分析得更深刻。教师课前将产出任务发布在学习通在线平台上,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线索浏览平台上的多模态资源,进行思考探索、资料收集与课本预习,教师及时评价学生在网络平台上完成的任务,并且在课堂上分析学生作业典型样例中存在的问题,并驱动学生进入“输入促成”阶段的学习。

图1 产出导向法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

(二)思政元素输入促成

产出导向法的教学流程第二步,是在“输出驱动”引起学生学习饥饿状态后,进入到“输入促成”阶段,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进行课本学习。在词汇层面,输入这一单元跟梦想相关的词汇hooked,challenge, reassurance, creativity,motivation,believe in, be big on, chase,determination,foresight, opportunity, fulfill, ups and downs, start over, go through, hardships, treasure, relive tension等,学生在语境中学习跟梦想相关的词汇后,可直接应用于口语和写作产出任务中,做到即学即用、学用一体。在篇章层面,这一单元的三篇文章描述个人实现梦想的经历。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输入在描述梦想时如何遣词造句以及组织文章。在内容层面,第二篇和第三篇文章讲述成功人士如何逆流而上,克服艰难困苦,面对失败与挫折时不妥协不气馁,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梦想,他们的勇气与智慧足以启迪学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现梦想的重要因素,如坚持不懈、不畏艰险、自信勇敢等,通过三层知识“脚手架”,学生学会了系统性地描述如何实现梦想,并且受到鼓舞与启发。

教师提供思政“脚手架”素材的时候可以从三个层面出发:第一层面为个人梦想,学生从自身角度出发介绍自己的短期梦想、长期梦想,以及如何实现梦想;第二层面为中国英雄人物和他们的中国故事,教师给学生补充曾经和现在的璀璨之星:钱学森、黄旭华、屠呦呦、袁隆平等时代英模,也可以与学生共同探讨北京冬奥会的“00后”英雄们——他们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不断摔倒甚至受挫后重新爬起来,继续为梦想而坚持,其顽强与坚韧,令人感佩;第三层面为国家层面的梦想,中国人民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此过程中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作为个人如何将自己的梦想与国家梦想联系起来。

通过输入促成,学生不仅学习了语言点知识,并且能够将其应用到产出任务中,做到学以致用;在层层递进的隐性思政教育中,提升自身素质,培养家国情怀,做到知识学习与思政育人相结合,体现出“大学英语”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三)多元评价思政产出

产出导向法教学中除了驱动与促成,评价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只要求学生产出,而不提供有效、快捷的反馈,学生产出动机会受挫,产出质量也难以保证[3]。产出导向法教学流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为师生合作评价,评价的对象是学生课外完成的产出任务,评价主体由学生、教师、机器自动评分系统等构成。评价内容以单元教学目标为参照点,既关注交际目标的实现质量,又考查学生在促成阶段所学的语言形式和话语结构的应用效果[4]。及时评价可以根据产出结果来反馈教师的驱动与促成是否有效,并根据评价结果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多维度、多元化的评价能够促进学生自我反思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的提升,以及见贤思齐的学习态度。

评价对象具有多样性。对于学生词汇、句式、篇章等不同层面的知识,教师要设置丰富的演讲、辩论、vlog、角色扮演等任务作为评价对象。评价主体为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网络平台评价、师生合作评价,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对于三层递进的思政内涵评价可以从不同维度进行,如认知、情感、价值观、团队合作,思辨能力等。学生互评、学生自评过程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师生合作评价如表1所示。

当学生课外完成产出任务后,教师在课前精心选出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典型样本,并根据教学目标设置评价任务,课堂进行任务分解,让学生探索具有代表性作品的闪光点,以及需要避免和解决的问题。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独立解决问题或者开展小组讨论,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相互指出作品的问题并加以改正,总结作品中可以借鉴的方面。教师在此基础上凝练出普遍存在的问题,设计成课后练习题,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使学生不仅能够知其然,还能够知其所以然,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表1 师生合作评价表

(四)运用现代化育人手段

在信息技术时代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学利用信息技术的直观性、动感性和趣味性特征,建构一种双赢的创新教学模式,这种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教学模式可以大幅度提升英语教学效果和质量。将产出导向法的教学理念融入思政育人的教学目标,需要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并使其充分融入新时代的课程思政中,而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能够体现出课程思政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资源的延伸性。教师可引导学生使用思政微课和慕课资源、公众号、外语学习APP等网络多模态资源。学生利用可移动的自主性学习平台,随时主动学习,不断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使其终身受用。

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可体现在课前预习、课中学习与课后巩固中。学生在课前输入线上线下思政资源,线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课堂或者课后产出形式多样的具体成果。

建立互鉴互通的网络平台思政资源库,不断完善思政案例。学生的思政案例作品可以保存至思政作品案例分享库中,以发挥其借鉴与传播作用。如在《全新版进阶视听说教程》第五单元“城市”中,教师布置的产出任务为设计具有地域特色的产品介绍,以便给外国友人介绍甘肃地域特色文化与产品,学生们设计了中山桥配图英文介绍、兰州牛肉面的创意英文介绍,或者拍摄了展示地域特色的vlog等。再如,学习《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三册第七单元“销售员的生活”这篇文章时,教师设置的产出场景为设计中国产品的国际化广告,以促进中国本土产品的国际化传播,并且补充了广告用语的“脚手架”知识,学生扮演广告设计场景,并配有文字性的设计作品。在此过程中,学生意识到传播具有中国特色产品的意义与价值,并且锻炼了他们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

三、产出导向法理论指导下的思政育人策略

(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融合

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不断提升自身政治素养、学术修养、道德情操、育人素养,不断改进思政育人的方法,充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掘课本中真善美的育人元素,并且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前沿热点时事,丰富育人元素。教师在听说读写译的显性教学中精心设计、巧妙融入丰富的隐性思政元素,以达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育人效果。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有机统一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时,设计驱动场景时要达到交际真实性、认知挑战性、产出目标达成性等要求。设计输出驱动是决定教学效果非常重要的一步。输出驱动既要体现教学目标又要结合单元教学内容;课堂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供“脚手架”知识体系,引导学生选择性学习每个单元重点知识。学生既可以根据不同的知识难度梯度输入知识,也可以从认知、情感、价值观等不同维度内化知识与育人元素。教师对产出成果的合作评价过程要实时监控学生的产出结果,而学生也要善于思考如何自我评价,在同伴评价中相互促进。

猜你喜欢

大学英语导向梦想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偏向”不是好导向
梦想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犬只导向炮
梦想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中语音教学现状与重要性简析
浅析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