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就业能力提升研究
2022-09-05尹祥佳白京津
王 娟,尹祥佳,祁 鹏,李 晶,白京津
(1.兰州职业技术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2.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3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而这种不平衡和不充分最突出的体现在广大农村[1]。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农业农村部印发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高质量发展规划》也明确提出了全面提升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经营主体的综合素质,必须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并指出了要努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战略举措[2]。2022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不断培养乡村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专业人才和乡土人才[3],因此,职业高等教育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被赋予了特殊的要求和内涵。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是面向市场的就业教育、面向能力的实践教育、面向社会的跨界教育、面向人人的终身教育[4],明确提出了职业教育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广大农村培养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的战略发展中体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也是乡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内生力量[5]。职业高等教育更聚焦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职业素养,注重学生毕业后上岗就业的综合能力的培育[6]。相关研究表明,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努力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7],因此,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是内在组织体系与外部表现体系相连接的系统工程,以人才培养模式为抓手,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重点是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与地方政府需求的关联度,围绕培养环境与制度保障相结合,教育引导人才到基层就业创业,扩大人才供给渠道,也是实现高职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创业和就业的途径。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成为了教育类型属性的最重要的表现形式,通过明晰职业高等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困境,进行经济学视角下的人才培养供需分析,提出一些加强职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就业能力提升的路径。
一、职业高等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
(一)服务乡村振兴体系的经济学因素还有所缺乏
高职院校在助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还是缺乏总体实施路径的规划和政府相关部门的整体协调以及项目承接,未能发挥职业教育的类型优势及服务“三农”工作的主体协作力量。这就可能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到高职院校发展的关联度和精准度,也没有很好的体现在农业产业化的高质量发展[8]。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还仅仅局限于人力和物力的帮扶模式,很少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职业高等教育的整体贡献力度,单一的帮扶工作形式使得无法实现经济学理论实践与高等职业教育贡献农业产业发展的有效实践,尤其是涉农专业还没有与农业产业化有效融合发展,相互促进,也没有很好地将扶贫、扶志和扶智三者有效地统筹起来。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指导教育还需要不断融入经济学常识的通识教学和认知教育,尤其是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不断完善校企合作,借鉴农业企业发展的经济学活动实践案例促进学生就业指导的机制,帮助学生能够结合自己专业的学习和创新,把专业学习作为“职业化的学习”,尤其是还要引导毕业生能够热爱“三农”,志愿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二)引导学生从事基层就业还不够精准
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强,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显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32所,高职(专科)学校1486所,全国普通、职业本专科共有在校生3496.13万人,其中,普通本科在校生1893.10万人;职业本科在校生12.93万人;高职(专科)在校生1590.10万人,职业院校在校生占比达到45.85%[9]。高职院校财政支出为1309.25亿元,占教育支出的3.8%[10]。随着国家近些年对职业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使得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升。但是,仍然存在农村生源的毕业生大多不愿意再回到农村就业的现象。2021年,国家实行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税收优惠、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优惠、行政事业性收费优惠、培训补贴优惠、免费创业服务等措施,不断解决大学生就业创业难的问题,但是高职院校学生将毕业即创业作为备选方案,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在基层创业的意识还不够主动和强烈,高职院校开展学生就业引导还不精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家乡的就业创业教育力度还不够。
(三)服务乡村振兴的人才供需还不畅通
著名的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了价格决定于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这一命题,试图建立一种有用的归档系统,在此系统中,任何影响价格的力量都可以容易地被归结到“需求”或“供给”的标题之下[11]。这种归档系统的有效性反过来依赖于一个重要事实,即是影响需求的一系列力量中是否包含了少许与影响供给的一系列力量相同的因素。传统的供需理论所分析的是物品,但人才培养模式体现的是一种契约精神,二者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是物品的生产和需求可以错位,但契约不行,必须是对偶的,供需同时被满足。职业高等教育培养了大批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由于专业与产业的契合性可能存在差异,未能很好地结合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可能影响了人才供需还不畅通,无法精准对接乡村经济的转型升级与发展。针对农村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项目方式不够深入,尤其是在农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校企“双元”育人理念在课堂教学、实训教学和教师的培训上还有落实不到位的现象,可能影响了部分人才培养质量,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体现得不明显。因此,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职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要精准面向农村和农业产业化发展。
二、基于经济学视角下人才培养模式的供需分析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才,就要不断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设计。因此,进行经济学视角下的人才培养供需分析非常有价值。个人的价值实现取决于市场上的供应和需求,只有自己在市场上的不可替代性越高或越稀缺,市场给予个人的定价和溢价才可能随之越高,尤其是能够尽快地实现个人的价值与乡村振兴事业的同步发展。假设职业院校培养一批高端人才,需求方为地方政府,支付薪资报酬为P,人才能力为S,用P=P(Q,S)表示逆需求曲线,即人才能力为S、需求量为Q的薪资报酬,人才能力是合乎乡村振兴发展的。P随着S的提高而提高,用C(Q,S)表示培养能力为S的Q个人才的职业院校投入成本,C随S的提高而上升。
P(Q,S)=CQ(Q,S)
(1)
(2)
式中,下标表示偏导。
三、职业高等教育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与就业能力提升路径
经济学视角下高职院校发展战略的有效落实需要以高职教育的利益相关方获取较高投资收益率为前提,高职教育事业的各个利益相关方都有从既有高职教育系统谋求自身利益的诉求,实现高职教育各利益相关方的收益最优化,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与就业能力提升的共赢。
(一)健全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
通过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经济学分析,职业高等教育应当围绕当地乡村建设、经济发展重点和产业布局等综合因素,作为培养职业教育专业人才方向,并坚决落实“百万专项扩招”人才培养质量不降,增加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12]。高等职业院校助力地方经济的发展,地方经济带动乡村振兴,乡村振兴吸引科技资金不断增加投入,反馈高等职业院校的质量提升(图1)。各地应当整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为乡村振兴战略量身定制其所需的人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开展各项技能培训,并且由地方政府牵头帮助高职院校打造适合当地发展需求的“三农”人才。同时,高等职业院校也应当主动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密切合作,不仅限于涉农专业(群),要主动积极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就业能力提升的精准度,为推进农业农村发展及全面振兴作出义不容辞的贡献。充分重视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全过程中的作用和支撑,不断提升农村人口的职业素质,为农业产业现代化的发展不断地作出贡献。
图1 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服务体系
(二)以产业为主导深化多主体合作办学
乡村振兴要实现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经济振兴和生态振兴,最有效的是实现职业高等教育与乡村振兴的精准对接,可以从扩展知识体系、文化产业培育、完善经济发展路径和生态治理路径来不断深化专业教学改革,进而实现主体间的相互协作。职业高等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建设过程中,涉及多方主体,如政府、高职院校、企业、新型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主、农户等,相对于农业产业联合体的各方主体,高职院校的作用增加了系统边界的框架,并扩大了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产业链。高职院校应当充分利用政策激励,瞄准农业市场的需求,打造专业(群),整合完善教育教学资源,与当地政府和农业产业企业深度合作,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和创业就业指导,实现高职院校和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提升人才的就业能力来带动多主体的集团化办学(图2),不断创新教育教学形式和就业路径。
图2 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逻辑框架图
(三)联合构建乡村振兴战略智库与就业服务平台
从经济学分析中,可以看出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和帮助非常重要,加之培养人才能力的供需关系,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主动适应和积极作为。一是建议职业院校成立乡村振兴学院、研究中心、专业工作室(团队)等平台,整合高水平、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来组成智库,为落实乡村振兴政策提供可操作性的研究和实践,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二是帮助地方政府组建涉农科技专家库或技术能手,遴选具有长期从事“三农”实践的地方专家与职业院校对接,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的衔接起来,将真正的农业科技核心技术送到农户和田间地头,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技术支撑;三是地方政府与职业院校联合组建学生志愿者队伍,定期深入开展社会调研、教育文化、科技通讯、商务咨询、农村电商等服务活动,抽选骨干学生,尤其是乡村需求专业及具有一定特长的学生,将新理念和新思维带入农村,激活乡村振兴发展新业态,培养学生服务农村、扎根基层的主观能动;四是通过多方协作搭建畅通的人才需求对接服务平台,提供信息对称的就业信息,职业院校要主动融入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和地方经济发展,实现人才培养质量与就业能力提升。
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困境主要表现在服务乡村振兴体系的经济学因素还有所缺乏,引导学生从事基层就业还不够精准,服务乡村振兴的人才供需还不畅通等方面。从经济学视角分析人才培养模式的供需问题,笔者提出从健全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以产业为主导深化多主体合作办学,联合构建乡村振兴战略智库与就业服务平台等方面。通过培养乡村振兴战略下急需人才来完成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使命,努力培养一批热爱农村、掌握现代农业技术、能够开展农业经营的新型农业技术人才,有效提高农村经济发展质量,为乡村产业发展不断注入新元素,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内生动力,加快乡村振兴的建设步伐和可持续性发展,实现服务乡村振兴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