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患者APRI与FIB4的临床意义
2022-09-05雷建珠俎德玲金奇志
雷建珠,俎德玲,金奇志
1.龙游县人民医院 检验科,浙江 衢州 324400;2.衢州市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浙江 衢州 324000
全世界超过2亿人受血吸虫病影响,血吸虫虫卵沉积在宿主器官的微脉管系统中,会引起强烈的炎症反应,沉积在肝内则引起肝纤维化[1]。肝穿刺活检诊断肝纤维化具有权威性,但由于其局限性而难以广泛开展,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比值指数(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to platelet ratio index, APRI)和基于4 因子的纤维化指数(fibrosis index based on the four factors,FIB4)作为非侵入性指标受到重视,已用于预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程度[2]。国内有关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应用APRI和FIB4的相关研究较少,对于血吸虫病肝纤维化APRI和FIB4临床意义的认识,还较为模糊。本研究对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患者APRI和FIB4临床特点与其临床意义。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浙江省龙游县人民医院(包括医疗服务共同体所属的医疗单位)与衢州市人民医院就诊的284例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患者作为观察组。在相同医院同年度无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健康体检者410人为对照组。本研究经龙游县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征得所有观察对象的知情同意。
1.2 诊断标准 ①血吸虫病肝病的诊断:既往有血吸虫病病史,农业劳动中血吸虫疫水接触史,有血吸虫病原学阳性(粪检)或有血清学检查阳性的病历记载,接受过抗血吸虫药物治疗。②B型超声检查诊断:0级:正常较粗光点型;I级:增粗光点型;II级:鳞状及蛛网型;III级:肝区有高回声光带、光斑,呈大网状型[3],门静脉扩张(主干直径>
1.3 cm)和腔壁增厚,肝左叶扩大,外形变钝和圆形,右叶肝萎缩[4]。③排除条件:达到晚期血吸虫病诊断;各类慢性肝脏疾病,非血吸虫病所致肝纤维化,肿瘤疾病,心脏疾病伴心力衰竭,3级高血压病,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甲状腺疾病,风湿性疾病等伴有脏器功能损害的慢性病;精神有障碍者;近期接受外科手术患者;不同意参加调查者,不纳入观察。
1.3 试剂与仪器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 TBiL)、白蛋白(albumin,ALB)试剂盒、迈瑞BS-1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迈瑞BC-5380血球仪、迈瑞DC-3T立式B超诊断仪均购自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1.4 方法 TBiL的检测采用钒酸盐氧化法,ALB为溴甲酚绿法,AST和ALT为IFCC法,各项目测定均按实验室SOP操作,每天做室内质控。采用迈瑞BC-5380血球仪按常规检测血小板(platelet count,PLT)。由两家医院超声科专业医师检查患者与体检者的肝脏等腹部内脏器官,完成相应记录和诊断报告。APRI计算公式为[(AST/正常值上限)×100/PLT(109/L)][5]。FIB4 计算公式为[年龄(岁)× AST(IU/L)]/[PLT(109/L)×ALT(IU/L)1/2][6]。AST与ALT的检测正常值上限均为40 U/L。记录两组各项检验数据。
1.5 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血吸虫病肝纤维化观察组284例,年龄44~91(65.2±12.0)岁,其中男150例,女134 例。无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健康体检者410 例为对照组,男217例,女193例,年龄44~90(65.6±11.8)岁。两组间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284例中有疲倦乏力、食欲不振、轻度睡眠障碍症状者68例,有腹胀或腹痛、大便异常、肝区不适症状24例。观察组体格检查与B超检查发现轻度肝脾肿大29例,对照组均未发现肝脾肿大。观察组284例中超声检查显示为肝纤维化I级189例,肝纤维化II级95例,肝纤维化III级0例,对照组410例均为0级。
2.2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肝功能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的血清TBiL、ALT、AST、APRI、FIB4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外周血的PLT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与对照组的AL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肝功能与肝纤维化相关指标比较(±s)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肝功能与肝纤维化相关指标比较(±s)
?
2.3 观察组肝纤维化I级与肝纤维化II级的肝功能与肝纤维化相关指标测定结果 观察组根据B超检查结果分为肝纤维化I级亚组189例和肝纤维化II级亚组95例。肝纤维化I级亚组血清TBiL、ALT、AST、APRI、FIB4均低于肝纤维化II级亚组,肝纤维化I级亚组的PLT、ALB高于肝纤维化II级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2。
表2 观察组肝纤维化I级与肝纤维化II级亚组的肝功能与肝纤维化相关指标比较(±s)
表2 观察组肝纤维化I级与肝纤维化II级亚组的肝功能与肝纤维化相关指标比较(±s)
?
2.4 观察组APRI、FIB4 与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 观察组APRI与FIB4之间呈正相关(r=0.757,P<0.001)。观察组APRI与TBiL、ALT、AST、PLT、ALB之间的相关性分别为TBiL(r=0.301,P<0.001)、ALT(r=0.321,P<0.001)、AST(r=0.605,P<0.001)、PLT(r=-0.278,P<0.001)、ALB(r=-0.101,P>0.05);观察组FIB4与TBiL、ALT、AST、PLT、ALB之间的相关性分别为TBiL(r=0.155,P=0.009)、ALT(r=0.363,P<0.001)、AST(r=0.746,P<0.001)、PLT(r=-0.003,P>0.05)、ALB(r=-0.016,P>0.05)。
3 讨论
血吸虫病是我国江南地区及以南区域为主要流行区域的热带寄生虫病,以免疫病理损伤为特征,血吸虫卵诱导肉芽肿炎症反应[7],肝脏组织病理改变的重要特征是肝纤维化,细胞外基质蛋白(包括胶原蛋白)过度沉积,即使经治疗杀灭了体内的血吸虫后,肝纤维化仍能继续进展,肝窦入口处虫卵沉积,纤维钙化,肝细胞索排列紊乱,形成假小叶[8-9],导致肝脏结构的破坏[10]。肝脏纤维化损害时,细胞器受损,ALT存在于肝细胞的细胞质中,受损时释放到血液中,测定ALT可以反映对肝细胞的损害[11]。国内有学者通过动物实验证实,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组的血清ALT、AST、TBIL指标均显著升高[12]。本研究结果提示,观察组的TBiL、ALT、AST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LT低于对照组,肝功能损害重者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病理特点所致门脉高压明显、肝细胞功能损伤相对轻,本组无超声检查显示为肝纤维化III级的患者,病情偏轻,推测观察组与对照组的AL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此相关。肝组织活检判断肝纤维化程度的依从性差,并发症风险高。为避免肝活检相关的并发症,促使专业领域寻求其他同等有效、费用低、无创性且更为安全的肝纤维化检验方法[13]。
血吸虫病患者的肝脏损害呈“慢性化”的病理发展过程[14],呈现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改变[15]。APRI是反映肝纤维化的公认指标,对判断患者肝脏显著纤维化和肝硬化方面具有很高的准确性[5]。FIB4是基于4项简单变量(年龄、AST、ALT和PLT)换算而得到的纤维化指数,是一种评估肝纤维化的无创性方法[10]。国外学者将APRI值为2.0,FIB4值为3.25作为肝纤维化的截断点[10]。本组资料显示,观察组APRI(2.67±1.15)高于对照组(0.49±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超声检查显示为肝纤维化I级亚组的APRI为(1.81±0.54),肝纤维化II级亚组的APRI为(4.40±2.15),表明APRI能反映出这类患者病情轻重变化。观察组FIB4(8.51±0.71)高于对照组(0.67±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肝纤维化I级亚组的FIB4为(5.38±2.34),肝纤维化II级亚组的FIB4为(14.75±6.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FIB4也能反映出病情轻重变化。在无条件进行肝活检与超声瞬时弹性成像时,APRI与FIB4作为肝纤维化的无创性评价指标,计算快捷、简便实用、经济实惠,适合基层医疗单位临床应用,可初步判断肝纤维化程度,具有临床实用意义。
本组资料表明,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患者的APRI与FIB4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APRI、FIB4与多项肝功能标志性指标TBiL、AST、ALT存在良好的相关性,符合肝纤维化病变程度的结果,但是APRI、FIB4与ALB无相关性,推测本组病例病情偏轻对ALB影响小。APRI与血小板值有较好的相关性,FIB4与血小板值的相关性不明显,我们认为APRI稍优于FIB4,APRI与FIB4联合用于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改变观的临床观察,更具有参考价值。
APRI与FIB4 联合应用于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患者,能反映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状况,定期测定,综合性地了解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患者肝脏损伤程度、病程进展情况、预后判断,具有一定临床参考价值。
志谢 感谢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诸葛毅教授对本研究的指导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