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雷塔格金字塔”在小学英语故事教学中的运用
——以PEP《英语》六(上)Unit 4 Story time为例
2022-09-02李亚玲
文|李亚玲
小学英语故事因其图文并茂、情节生动、富有童趣而深受学生的喜爱。大多数故事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情节发展模式,德国戏剧理论家古斯塔夫·弗雷塔格提出了“弗雷塔格金字塔”理论,即一个故事的情节分为开端Exposition,发展Rising action,高潮Climax,尾声Falling action,结尾Resolution 五个阶段。本文结合PEP《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4 Story time 一课,谈一谈“弗雷塔格金字塔”在小学英语故事教学中的运用。
一、运用“弗雷塔格金字塔”梳理故事架构
根据“弗雷塔格金字塔”情节发展的五个阶段梳理故事架构,本故事围绕单元主题“交友”展开,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相处,建立正确的交友观。笔者通过文本解读、梳理,形成故事情节发展图(见图1),并在各个阶段有侧重地培养思维品质,提升综合语言的运用能力。
图1
二、运用“弗雷塔格金字塔”实施故事教学
1.开端:引入故事,预测情节
小学英语故事教学可以通过启发式的问题,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根据故事标题、插图等猜测故事人物、内容等,引出故事主题、背景和人物,训练学生的预测阅读技能(施永琴,2018)。
教师呈现故事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主人公小松鼠,借助“What?Where?Who?How?Why?”等特殊疑问词引导学生自主提问,预测故事情节,厘清人物、地点、情节等基本信息(见图2),培养学生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师生对话如下:
图2
T:Boys and girls, Zip’s grandpa tells him a story about the squirrel.Look at the picture.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 about the squirrel?
S1:What’s his name?
S2:What’re his hobbies?
S3:Where does he live?
S4:Who is his friend?
S5:How old is he?
S6:Why is he so happy?
...
教师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随后,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初读,理解故事并提取信息。有些问题可以直接从故事中找到答案,而有些问题则需要经过后续的分析、推理、判断、综合探究等才能得出答案,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引导学生预测情节,能化被动思考为主动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深入分析故事作铺垫。
2.发展:梳理故事,建构思维
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通过问题来驱动教学,是提升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故事的发展部分讲述了小松鼠Zac 想和猴王The Monkey King 做朋友,但由于他们的爱好、性格不同,因此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教学中,教师以“问题链”的方式引导学生梳理故事,借助关键词、核心句等逐步深入理解故事,通过“做什么、送什么、为什么”三个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帮助学生逐步梳理故事,培养学生的分析与判断能力。
(1)问题1——做什么
教师提问:“What does Zac do for the King every day?”学生结合文本回答:“Every day the squirrels have to give the Monkey King gifts.”随后,结合图片讲解have to 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小松鼠送礼物是“不得不送”。教师追问:“What does the King do?”学生结合文本回答:“The King lets them get food from his forest.”由此引导学生结合have to和let them get food 对比猴王King 和松鼠Zac 的人物性格等,为下一个问题的推进作铺垫。
(2)问题2——送什么
教师提问:“What gift will Zac and his friends give to the King?”学生在初步感知人物的基础上,合理猜测松鼠Zac 会送什么礼物给猴王,并搭建语言支架“My King!The...is/are for you.”,让学生补充和丰富故事情节(见图3),通过对话、表演等方式进一步感知人物,激发学生想象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图3
(3)问题3——为什么
学生经过文本学习、对话展示,对人物性格特点有了一定的感知,对人物冲突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提问:“Why does Zac give the King gifts every day?”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为什么要送礼物给猴王”,为故事高潮部分作铺垫。学生作答如下:
S1:The monkey is the king of the forest.
S2:The Monkey King is big.Zac is afraid of him.
S2:Zac wants to get food.
S3:Zac wants to make friends.
...
3.高潮:分析故事,深度学习
本故事的高潮部分讲述了松鼠在猴王读书的时候打扰他,猴王一生气就把小松鼠从树上踢了下去。教学中,围绕“怎么了、为什么、能不能”的教学逻辑,结合梳理信息、人物分析、提出建议等教学策略,帮助学生从文字表面深入探究文本内涵,培养学生从低阶思维到高阶思维的发展,同时,融入德育元素,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化解矛盾。
(1)梳理情节
教师利用表格对故事文本进行层层梳理(见图4),通过对比Monkey King 和Zac 的不同爱好、人物冲突起因、事件、情绪等信息梳理故事情结,并围绕“为什么踢”深度思考,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对故事人物做全面具体的分析。
图4
(2)人物分析
在梳理情节的基础上,围绕“能不能踢”进行探讨,引导学生对故事人物进行深度分析,教师提问:“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Monkey King?What about Zac?”学生作答如下:
S1:I think the King is not friendly.He is the king of the forest, he should be kind to other animals.
S2:I think Zac is very poor.He sang for the King.But the King threw him out of the tree.
...
(3)提出建议
在分析人物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生活经验,用提建议的方式陈述观点,学生围绕“What should they do? Can you give them some tips?”给两位主人公提建议(见图5),以此化解双方矛盾,形成适切的沟通方式,树立正确的交友方式,学生作答如下:
图5
S1:I have some tips for the Monkey King.Please don’t shout at Zac.You should be friendly.You can say to Zac,“Please don’t sing and dance in front of me.I am reading.”That will be fine.
S2:I have some tips for Zac.Please don’t sing and dance in front of the king.The King doesn’t like music.It’s too noisy.He is reading a book.Please don’t disturb him.You can sing and dance at home.That will be fine.
S3:I have some tips for the King and Zac.You can sing and dance together.Or you can read books together.That will be fine.
4.尾声:续编故事,发散创新
尾声Falling action 部分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利用文本“留白”对故事情节进行续编、创编、拓展、延伸等,使故事更完整、语言更丰富、主题意义更凸显。续编故事的过程是基于文本需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过程,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本故事的尾声情节比较跳跃,松鼠Zac 被踢下了树之后,故事就结束了。教学中,结合此处留白,教师提问:“What happened next? What should they do?”引导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合理想象:松鼠Zac 被踢下来之后会有怎样的反应?会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猴王King 又会怎么说、怎么做?学生分小组进行续编故事的任务活动(见图6)。
图6
学生能结合已知、基于生活经验续编和创编故事情节,能从发现问题和化解矛盾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地站在Zac 和King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能用积极的方式化解矛盾与冲突,帮助故事中的主人公达成和谐相处、和平共处的美好愿景。
5.结尾:升华故事,探究意义
升华故事,是对语篇主题意义的探究,学生能否深度探究、理解和内化文本主题意义,关系到英语学科育人价值能否真正落实到位,指导学生将具有育人功能的主题意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实施基于主题意义探究教学的最终目标(陈剑,2020)。
英语课程内容聚焦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主题范畴。本故事主题凸显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两大主题范畴。“人与自我”方面,学生要掌握基本的自我管理能力;“人与社会”方面,学生要学会理解他人,和谐相处。教学中,学生所提炼的主题围绕友善、和谐、友好等,如:We should be friendly to our friends.We should be kind to our friends.We should be nice to our friends...在此基础上,教师借助图片、视频播放日常生活中与他人相处的画面,并追问:“How to be kind/friendly/nice/good...to our friends?”启发学生谈一谈朋友和谐相处之道,进行主题意义探究,以此升华故事,学生提炼如下:
S1:Friends should learn from each other.
S2:Friends should help each other.
S3:Friends should play together.
S4:Friends should share together.
S5:Friends should be happy together.
...
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学习语言、获取新知、探究意义、解决问题,逐步从基于语篇的学习走向深入语篇和超越语篇的学习。本故事重在引导学生建立积极、友善、和谐的朋友观,引导学生懂得朋友之间要互相欣赏、友爱互助、和谐共处的道理,体现学科育人的价值。
三、运用“弗雷塔格金字塔”的教学启示
1.准确梳理情节
梳理情节是故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运用“弗雷塔格金字塔”能更加准确地梳理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尾声和结尾,厘清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呈现事件发展关系,能帮助教师优化教学设计,避免出现文本解读偏差等现象。同时,学生也能遵循“五个步骤”对故事进行续写和创编,可以将它迁移到同类文本的阅读中,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2.准确把握教学
运用“弗雷塔格金字塔”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教材、了解学生,定位课堂教学,有侧重地对故事情节的各个阶段进行合理设计,统筹规划、张弛有度,能准确突出教学的重点,解决教学的难点,体现教学的亮点,有效减少课堂教学的无用功,不断提高故事教学的有效性,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
3.探究主题意义
每一个故事都拥有特定的寓意,能够给读者一些启示,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升华故事中蕴含的意义,以此实现学科育人的目标。探究主题意义是帮助学生跳出故事文本,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去分析、综合、评价,能让学生在收获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同时,渗透学科育人元素,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