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汉晋魏洛阳宫城图》
2022-09-02韩凯英
□韩凯英
《汉晋魏洛阳宫城图》原由陈子翼(又名陈子怡、陈云路,民国时期著名的金石考古学家)收藏,后被收藏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其内容主要有以下8 个部分:《汉晋魏洛阳宫城图》陈子翼题跋、《东周王城图(河南城)郛图》《后汉东都城图》《西晋京城图》《后魏京城图》《金墉城图》《隋唐东都洛阳畧图》《< 洛阳伽蓝记> 中洛阳宫城图》。陈子翼对照史料、引经据典,对汉晋魏隋唐洛阳宫城的兴废变迁,进行了考证,纠正图中标注错误的地方,并将其考释文字写在图的空白处。这些材料对研究洛阳宫城及洛阳历史地理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现将其介绍如下。
1.《汉晋魏洛阳宫城图》陈子翼题跋(图1)
图1 《汉晋魏洛阳宫城图》陈子翼题跋
汉晋魏洛阳宫城图,道光二十年扬州阮氏摹刻。 余于嘉庆十五六年间,在京师文颖馆总阅《全唐文》,时《永乐大典》多移在馆中,有馆中供事抄得《东汉东都城图》 一纸、《西晋洛阳京城图》一纸、《后魏洛阳宫城图》一纸、《金墉城图》一纸。 余阅而喜之,亦不能究其从何处抄出,遂令点照抄数纸,知此图非后人所能造,为唐以前人旧书中之遗迹也。 有此图,则读汉、晋、魏书者皆了然于南北宫之城。 宫、殿、观,不必推测矣。 恐日久图失,刻之于板,以贻读书人寻绎而自得之。 隋文选楼主人识。 道光二十九年寅月,古洛博雅轩主人李月川摹本。
余得此图于洛阳城内,共四页抄本,有印章,是李月川从阮氏本原摹者。 据此以纠《洛阳县志》,能使煌煌大著,俯首听命,其价值可知。 人多索阅,故付之于石,以广其传。 末一图系从《伽蓝记》摘出,以足资参考,故附于后。 子翼。 (陈云路印章)
2.《东周王城图(河南城)郛图》(图2)
图2 东周王城图(河南城)郛图
图上书:汉晋魏洛阳宫城图,陈子翼。 (陈云路印章) 右上手绘图标出东周王城图(河南城)郛,图左面旁书:《周书·作雒解》,周公立城,方千九百二十丈,郛方七十二里。 南系于洛,北因中郏山,以为天下大凑。 王城面有三门,凡十二门。 南城曰圉门,东城曰鼎门,北城曰乾祭。
图下面手绘周下都洛阳城图,旁书:《帝王世纪》曰:城东西六里十步,南北九里十七步,俗称九六城。
3.后汉东都城图(图3)
图3 后汉东都城图
后汉东都城图中,陈子翼认为图中“耗门”名字标注错误,在图下方标注“耗门之耗当是税字”。
4.洛阳宫室图西晋京城图(图4)
图4 洛阳宫室图西晋京城图
上书:洛阳宫室图西晋京城。
图无曹魏,举晋可以概之也。《伽蓝记》内所称城门,魏晋皆同,因受禅易代未遭毁伤,故一切仍旧贯焉。
5.洛阳宫室图后魏京城图(图5)
图5 洛阳宫室图后魏京城图
上书:《伽蓝记》,太和十七年,后魏高祖迁都洛阳,诏司空公穆亮营造宫室,洛阳城门依魏晋旧名。 东面有三门:北头第一门曰建春门(汉曰上东门。阮籍步出上东门,是也。魏、晋曰建春门,高祖因而不改)。 次南曰东阳门(汉曰东中门,魏、晋曰东阳门,高祖因而不改)。 次南曰青阳门(汉曰望京门。 魏、晋曰清明门,高祖改为青阳门)。 南面有三门: 东头第一曰开阳门。 (初,汉光武迁都洛阳,作此门始成而未有名。 忽夜中有柱自来在楼上。 后瑯琊郡开阳县言南门一柱飞去,使来视之,则是也。 遂以开阳为名。自魏及晋,因而不改,高祖亦然)。次西曰平昌门,(汉曰平门,魏晋曰平昌门,高祖因而不改)。 次西曰宣阳门(汉曰津门,魏、晋曰津阳门,高祖因而不改)。
北面有二门:西头曰大夏门(汉曰夏门。 魏晋曰大夏门也。尝造三层楼,去地二十丈。洛阳城门楼皆两重,去地百尺,惟大厦门甍栋千门)。 东头曰广莫门(汉曰穀门,魏晋曰广莫门,高祖因而不改。 广莫门以西,至于大夏门,宫观相连,被诸城上也)。 一门有三道,所谓九轨。
京师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户十万九千余,庙社宫室府曹以外,方三百步为一里,里开四门,门置里正二人、吏四人、门士八人,合有二里(百)二十里。
西面有四门:南头第一门曰西门(汉曰广阳门,魏晋因而不改,高祖改为西明门)。 次北曰西阳门(汉曰雍门,魏晋曰西明门,高祖改为西阳门)。 次北曰阊阖门(汉曰上西门,有铜璇璣玉衡,以齐七政。魏晋曰阊阖门,高祖因而不改)。次北曰承明门(承明者,高祖所立,当金墉城前东西大道。迁京之始,宫阙未就,高祖住在金墉城,城西有王南寺,高祖数诣议论,故通此门,而未有名,世人谓之新门。时王公卿士常迎上于新门,高祖谓御史中尉李彪曰:“曹植诗云谒帝承明庐。 此门宜以承明为称。 遂名之。 ”
6.洛阳宫室图金墉城图(图6)
图6 洛阳宫室图金墉城图
上书:按此之故洛阳城西北是西北隅,仍在城内。 《伽蓝记》云次北曰承明门,承明者,高祖所立,当金墉城前东西大道。迁京之始,宫阙未就,高祖住金墉城,城西有王南寺,高祖数诣沙门议论,故通此门,据此是进承明门东西大道,之北乃是金墉城也。 《伽蓝记》图绘于城外,误矣。
右下角贴一张褐色石经拓片,上面是陈子翼的注释:此《仪礼·公食大夫礼》之文也。 首行是“韭菹,以东醓醢、昌本”,二行是“黍当牛俎,其西稷,错以终,南陈”,三行为“豕以东牛。饮酒,实于觯,加于丰”。四行是“擩于醢,上豆之间祭”。 计字数案宋本注疏首二行间为七十二字, 二三行间为七十三字,三四行间为七十二字。 擩于之于注今文无于字,刻有于字者古文也。 汉刻石经是用今文, 曹魏古文典故书与春秋皆刻三体文以为模式。 晋刻古文已久不习,故用古文今写本刻之。 晋石经每行为七十四字,与汉石每行六十八字皆不同。 此石按首二行、三四行计皆七十四字,晋石无疑矣。 子翼。
7.隋唐东都洛阳畧图(图7)
图7 隋唐东都洛阳畧图
上书:隋大业元年,改营东京城前直伊阙之口,北依邙山之塞,东出瀍水之东,西逾涧水之西,洛水贯其中,象河汉也,河南洛阳,于是合而为一。 唐亦曰东都外城五十二里九十六步(刘昫曰南北十五里三百八十步,东西十五里七十步,周回二十九里三百二十步)。 内城周十八里二百五十八步,宫城周九里三百步(刘昫曰东西四里一百八十步,南北二里十五步)宋曰西京,大抵皆因隋唐之旧。 宫城门凡六,中五风楼,东兴教,西光政。 东面一门苍龙,西面一门金马,北面一门拱宸。 宫城东西有夹城,各三里。 东二门南曰宝晖,北曰启明。 西二门南曰金耀,北曰乾通。 皇城凡七门,南面三门,中端门,左、右掖门。 东面一门宣仁。 西面三门,中开化,南丽景,北应福。 京城门凡十,南面三门,中定鼎,东长夏,西厚载。 东面三门,中建真,北上东,南永通。 北面二门,东延喜,西徽安。 西面一门关门。
《隋书》东都有三大市,东市曰丰都,南市曰大同,北市曰通远。
8.《洛阳伽蓝记》中洛阳宫城图(图8)
图8 《洛阳伽蓝记》中洛阳宫城图
右上书:洛阳伽蓝记图(此图是吴次平所绘,虽有错误亦足资考证)。
左上书:此洛阳小城,即唐初洛阳县城也,贞观六年移入郭下,此城遂废。
左下书:《伽蓝记》,出西阳门外四里御道南有洛阳大市, 周围八里市南有皇女台,台西有河阳县,按此阳字是阴字之误。河阳是孟县在黄河北,河南乃河阴耳。 《续高僧传》:晋有河阴白马寺,白马寺在西陽门外三里,与大市相距一里,正河阴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