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年埽工 历史沉浮
——黄河埽工传统技术的历史变迁

2022-09-02孙冬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22年8期
关键词:薪柴河堤护岸

□孙冬

黄河滚滚东流,浩浩荡荡,治理难度之大是世界公认的。千百年来,为了大河安澜,中华儿女在与洪涝灾害的不断斗争、治理和保护的过程中创造了很多灿烂的治河文化,总结出了很多珍贵的技术经验。其中,黄河埽工传统技术就是重要的一种。

黄河埽工是我国劳动人民与黄河洪水长期斗争中创造的一种独特的河工技术,包括捆抛柳石枕、柳石搂厢等类型,用于堤防抢险、堵塞决口、施工截流。每逢黄河汛期来临,水流湍急,大溜顶冲,常常会造成根石蛰动坍塌。为防止根石走失,及早抢护险情,修防工人们通常会砍下柳树的枝条以备抢险之用。历史上黄河上修建的埽工,是以薪柴(秸秆、芦苇、柳枝)、土、石为主体,用桩绳盘结拴系而成的一种水工建筑物。它的作用是抗御水流对河岸的冲刷,防止堤防坍塌,还常常用于堵复溃决的堤坝。其主要工序有:固定船位、打桩铺绳、上料打家伙桩、压石铺柳搂绳等。埽工还能在水利工程出现险情或决堤后,用以护岸、堵口、截流等工程,可减少黄河水患,保护黄河两岸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历史沉浮,岁月变迁。千年来,以薪柴、柳料为主的黄河埽工技术在黄河抗洪抢险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让我们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走进那段尘封的历史,重新梳理黄河埽工的发展脉络,感受追寻那段治理黄河的艰苦岁月。

防汛人员在捆柳石搂厢 摄影/孙冬

埽工作为黄河上最古老的御水建筑物,早在春秋时期就已有应用, 距今已经有2700 多年历史了。从史籍上看,埽工的雏形在汉代就已经形成,据《史记·河渠志》记载:“令群臣从官自将军以下,皆负薪置决河。”在《汉书·沟洫志》中则这样记载:“汉建始四年,河决馆陶及东郡金堤,河堤使者王延世使塞,以竹落长四丈,大九围,盛以小石,两船夹载而下之,三十六日河堤成。”当时薪柴如何用法,文中虽未详细讲述,但可以看出是薪柴与土石杂用,和以后卷埽的用料及作用相近。虽然在汉代还没有埽工这个名称,但类似埽工的做法在当时就已经有了。

埽工之名起源于北宋时期,据《宋史·河渠志》记载:“太宗淳化二年,诏巡河主埽使臣,巡视河堤。”由此可以看出,当时河工上已设有“埽官”一职。

我国不同时期建造埽工的材料和方法都有所不同,最为成熟的是宋代的卷埽法。《宋史·河渠志》记载了埽的制作过程与埽岸的主要建造方法。首先是选地,先选择一处宽平的堤面作为埽场。然后铺料,沿地面密铺草绳,草绳上再铺芦苇一类的软料,在软料上面压一层掺有碎石的土,再将大竹索横贯其间。其次是卷捆,将逐层铺好的埽料卷好后捆起来,并用较粗的苇绳拴住两头,做成埽捆。最后将埽捆运到堤身薄弱的地方,将其推下河,并用小竹索系在堤岸的柱子上,又在埽上打进长木桩,直戳地下,把埽固定起来。经过这几步,埽岸就建成了。宋真宗天禧年间,在黄河下游上起孟州(今河南省孟州南),下至棣州(今山东省惠民),两岸已有45 个埽。

随着埽工的发展,卷埽技术日趋走向成熟。到了元代,埽工制作减少了梢料,由宋代的“梢三草七”,演变为“梢不及草的十分之一”。

自明至清朝年间,埽的做法、工具的应用,料物绳缆桩橛的估算等,比以往都有所改进。明代制埽,在无柳梢时,便采用芦苇代替,并不再用竹索,而以麻绳代替,石料用得也较少。清代逐渐用秫秸代替柳梢,乾隆十八年(1573 年),大学士舒赫德在堵复铜山县漫决时,开始用兜缆软厢(顺厢)进占法,但合龙时仍用卷埽。至嘉庆、道光年间,各项护岸堵口工程,开始从卷埽改为顺厢埽,这是由于后者着底后没有虚悬偏重的缺点。此后,河工上为了节省材料、费用,在抢修中,又将卷埽改为了推枕丁厢。

到了晚清时期,鉴于当时黄河埽工常被大溜淘刷严重,导致堤防防水困难,时任东河总督的林则徐提议以石料修河工,具体是“碎石斜分入水,铺作坦坡,既以偎护埽根,并可迂回溜势”,以达到“工固澜安”的目的。

近现代以来,埽工逐渐演变成“风搅雪”,形成柳石滚厢埽。随着科技化发展,大型抢险机械运用到了埽工中,机械化埽工也应运而生。如新型笼埽、饺子网埽等机械化埽工新技术,是将埽工技艺进一步延续、提升的佐证。

制作埽工的重要材料之一——柳树,人们很早就认识到它具有固堤护岸,防御洪水的作用。《管子·度地》中记载:“树以荆棘,以固其地,杂之以柏杨,以备决水。”这说明先秦时期,我国就开始使用柳树防御洪水了。

隋代以后,河堤植柳开始广泛推广,《开河记》中有这样的描述:“大业中,开汴渠,两堤上栽垂柳。诏民间有柳一株,赏一缣,百姓竞植之。”

到了宋代,河堤植柳更是被写入国家法律中。

明代,植柳防洪的方法更加成熟。黄河治理专家刘天和总结出“植柳六法”。当时,黄河经常泛滥,嘉靖初年更为频繁,接连几位大臣治理无功。嘉靖十三年(1534年),刘天和以右副都御史的身份管理河道。运河要借黄河水源,但河道淤塞,漕运阻隔。刘天和深入调查发现,河南堤岸无一牢固。筑堤虽不是治水的理想方案,但当时还是要靠筑黄河北岸之堤,以保障漕运。那么,如何加固河堤呢?刘天和便借鉴前人经验,提出了卧柳、低柳、编柳、深柳、漫柳、高柳的“植柳六法”。

“植柳六法”实质上是一种积极的水土保持措施。由于柳树根系长且密,其深扎堤内,交织成网,可固定河槽,控制水流。河岸植柳也是生态防洪工程,因此被认为“用力甚简,而收效极大。”

埽工技术最大的好处是可以适应黄河“善淤善徙”的特点,可就地取材,造价低廉,制作较快,施工方便,能在短时间内建成庞然大物,便于应急,而且柳梢、芦苇、秸秆等软料具有柔韧性,可以缓流留淤,所以常用于黄河等多泥沙河流的护岸、堵口等,在临时抢险及堵口截流中也特别有效。当然,埽工也存在一些缺点,如体轻易浮,材料易腐朽,需要经常修理更换,维护费用高。

黄河埽工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黄河两岸的广大地区,作为黄河岸边古老的治河技艺,是古往今来水利工作者克服困难、勇于创新的黄河精神的体现,是人们与黄河水患做斗争的缩影,也是黄河文化的精髓所在。其制作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属无污染、低能耗的水工建筑物,故而在河道工程险情抢护、坝岸决口堵复中广泛应用,从而为水利工程安澜及水资源的安全利用保驾护航,同时也对社会的安全稳定与人民的安居乐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黄河埽工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中贯穿了人民治黄70 多年的光辉历程。2021年,黄河埽工成功入选开封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我们不断推动黄河传统抢险工艺申请文化遗产方面的有益尝试,也是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的具体体现和生动实践。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为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擘画崭新的宏伟蓝图。筚路蓝缕,玉汝于成。治黄事业永远不会停滞,相信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埽工抢险技术也一定会持续发展下去。它将更好地为当代治黄服务,为后代人民造福。

堵口埽占图

猜你喜欢

薪柴河堤护岸
劳动力女性化对自然保护区农户薪柴利用行为的影响
——来自四川省的证据
省去劳力即省去人生乐趣
不同石漠化等级地区农村薪柴消费的影响因素
早春的河堤
宋代能源结构变迁原因探析
联锁式生态护坡砖在河道护岸工程中的应用
冻融循环作用下土质河堤的稳定性分析
中小型河道新型护岸结构治理规划探讨
牤牛河护岸治理工程拦河泄洪闸稳定计算
新型有纺土工布在薄弱软土河堤工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