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视域下图书馆服务学科建设发展探索
2022-09-01刘鑫东孙静蕾
刘鑫东,孙静蕾,谢 可
(1.江苏师范大学 图书馆,江苏 徐州 221116;2.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 图书馆,山东 济南 250300;3.亳州学院 图书馆,安徽 亳州 236800)
0 引言
加快推进高校内涵建设,实现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是国家推行“双一流”高校战略举措对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1]。“双一流”建设高校要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发展目标和规划,能引导其他高校在自身建设发展的需求下,优化学科布局,创新学科组织模式,逐步形成特色明确、优势突出的学科发展方向[2]。为响应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号召,本文依据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以下简称“苏师大语科院”)学科设置特点,对标两所“双一流”高校学科建设,客观评价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学科发展状况及发展前景,强化优势学科,打造优秀人才队伍[3],更好更快地推动学院及学科发展。
1 对标机构选取
本文选取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以下简称“北大中文系”)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以下简称“北师大文学院”)作为对标学院,主要从学科设置和科研力量两个方面进行评判。
在学科设置上,北大中文系拥有全国最完整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制,本硕博培养体系完整且科学,其“现代语言”和“语言学”在2021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分别位列第10位和第26位,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中国语言文学”被评为A+。北师大文学院学科门类齐全,其“现代语言”和“语言学”在2021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分别位列第74位和第67位,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中国语言文学”和“戏剧与影视学”被评为A+,“戏剧与影视学”专业虽不在北师大文学院中,但其因对标学科分析所需,此处也列明学科评估情况。两所高校的“中国语言文学”“语言学”也均在2017年被列入“双一流”学科建设中。
在科研力量上,对标学院师资力量整体水平在全国中文学科中处于领先地位,设置的研究平台多样,教学与科研并重。除拥有多个教研室、研究所外,北大中文系还建有两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多个虚体研究机构,北师大文学院针对学科发展也建有两个交叉学科研究平台,学科研究具有前瞻性。
2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CNKI,苏师大语科院所包含的学科存在交叉综合,发文领域较广,本研究仅从语科院学科建设及发文特点的角度出发,不考虑对标院系除此之外其他专业的科研成果。因此,对标学院选取数据数量并不全面,以下分析结果仅供参考。
在对文献分类目录的选择中,选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生物医学工程、中国语言文学、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新闻与传媒8个分类进行限定,选定期刊目录,并分别以“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发文时间=2016—2020”为检索策略,采用科学计量的方法分析苏师大语科院在CNKI收录论文的科研绩效、影响力、研究热点前沿态势。
3 科研绩效对比分析
3.1 科研产出规模
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在科研产出数量方面,苏师大语科院202个作者共产出111篇学术论文,年均科研产出22.2篇,人均科研产出论文数0.55篇。北师大文学院年均科研产出54.4篇,人均科研产出论文数0.74篇。北大中文系年均科研产出13.8篇,人均科研产出论文数0.58篇。苏师大语科院近5年科研产出量较为平稳,并有逐步上升趋势,科研总产量高于北大中文系但远小于北师大文学院,人均科研产出论文数量也低于北师大文学院和北大中文系。
图1 苏师大语科院与北大中文系科研产出年度分布
图2 苏师大语科院与北师大文学院研产出年度分布
科研产出比方面,苏师大语科院与北大中文系和北师大文学院有一定差距,但最近几年有所缩小。近5年中,苏师大语科院与这两个院系科研产出比起伏最大的一年均是2017年,这是由于该校“中国语言文学”“语言学”和“现代语言学”被列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基于国家政策的引导和重视,其发文量有所攀升,所以与苏师大语科院的科研量对比明显。可见,科研产出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国家政策的影响。
3.2 科研影响力分析
3.2.1 核心作者分析
研究领域的发展得益于作者的贡献,尤其是高产作者和核心作者,核心作者是推动学术创新与学科发展的骨干力量,同时也是提升期刊学术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文章以普莱斯定律[4]开展3个院系对标学科核心作者分布情况分析。在2016—2020年间发表的论文中,将3所对标学院学科高产作者合并统一计算,高产作者群中最低产作者的发文量为3.67篇,这里取最大整数4,所以把发文量4篇及以上的作者纳入3个对标院系学科的核心作者群(见表1)。
表1 核心作者发文量分布(部分)
因此,在现有科研作者研究中,苏师大语科院在核心作者群体中与北师大文学院差距虽不明显,但核心作者群体依旧不足,在后续发展中,需注意引进并培育学院内学科带头人,扩大核心作者群体。
3.2.2 期刊分布研究
本文将3个对标院系学科2016—2020年间发文期刊汇总,署名单位为江苏师范大学的第一作者或通信单位,包括学院科研机构署名。
经统计:《语言科学》载文量第1,其中14篇为苏师大语科院发表;《汉字文化》载文量第2,苏师大语科院和北师大文学院分别发表8篇和7篇;《中文信息学报》载文量第3,苏师大语科院和北大中文系分别发表4篇和8篇;其他发文量高的期刊还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研究)》《中国语文》《民族语文》等。
从3个院系对标学科发文期刊分布可知,载文量高的期刊都是本校主办或合作关系密切的单位主办的期刊。苏师大语科院发文的目标期刊较为分散且总体影响因子不高,后续需在影响因子高的期刊上多发文,促进该学院学术影响力的扩大。
3.3 科研合作情况分析
科研合作能促进科研成果的增多,并提高科研工作者的影响力,是高校进行科研生产、协同创新的重要形式。
3.3.1 作者合著共现分析
科学知识图谱可以通过著者共现网络直观呈现复杂的科研合作关系。基于苏师大语科院、北大中文系、北师大文学院在2016—2020年发表的论文数据,利用CiteSpace[5]构建了3个对标院系学科论文的科研合作知识图谱,以便分析该领域的科研合作情况。
从图3可以发现:苏师大语科院逐渐形成了以杨亦鸣为中心,顾介鑫、马创新等高产作者的科研合作网络,作者间合作紧密;北师大文学院则形成了以刁晏斌、李运富、王向远等高产作者为核心圈的科研合作网络,作者间合作较为分散,论文产出多以个人为主,个人成果较为突出,并未形成核心群体;北大中文系形成了以孔江平、陆俭明、刘扬等高产作者为核心圈的科研合作网络,作者间合作紧密且以3个核心作者为中心各自分布。
图3 苏师大语科院CNKI论文作者合作共现网络
在科研作者合作方面,依托学科领头人的辐射影响力,可以带动各学者之间的紧密合作,更快促进科研成果的诞生,攻克问题难点,加快该学科的发展。
3.3.2 学术机构科研合作
图4为除本学院外的其他合作机构,包括学校内的研究机构和学院、校外的研究机构和单位。
图4 3个对标院系科研机构合作分布
(1)苏师大语科院校内合作比例为28.6%,高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4%)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3%)。3个院系校内合作机构均主要与所在院系建设的科研平台密切联系,苏师大语科院与语言能力协同创新中心合作较多。
(2)苏师大语科院校外跨院校单位合作比例为71.4%,低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80.6%)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79.7%)。3个院系校外合作均以大学院系为主,少量为社会科研机构。苏师大语科院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和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合作密切,与校外社会科研单位合作较少,且学校间合作也以所在地区为主,如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与北京高校的合作更多。
4 学科研究热点对比分析
论文的“关键词”是文章内容的高度凝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揭示学术论文的研究主题。本文运用Ucinet分别绘制2016—2020年苏师大语科院、北大中文系、北师大文学院3所高校的关键词共现网络知识图谱,进一步挖掘相关学科研究的热点主题,并追踪最新前沿研究问题。通过将原始数据导入Ucinet中进行分析,生成如图5所示的热点图谱。
4.1 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研究热点分析
由图5可知,在2016—2020年间,苏师大语科院发表的111篇文章中,共出现444个关键词,频次较高的关键词有事件相关电位、考释、动词、类别词等。经过Ucinet节点聚类,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6个方面:(1)神经认知,包括失语症的康复治疗、神经语言学的研究;(2)语法结构,包括语句和语意的研究、句式调整、语法功能等;(3)普通话,包括普通话推广及应用、普通话音节规则等;(4)汉语方言研究,包括地方方言发展、方言结构变化、语言的地区化特色;(5)网络语言及语言学研究,包括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与发展,网络语言传播规律、互动形式等;(6)播音主持,包括电视节目语言研究、播音发声等。这6个方面主要是两个点的集中:汉语语言语法句式的研究和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运用。
图5 苏师大语科院CNKI文献关键词共现聚类
4.2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热点分析
2016—2020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发表的69篇文章中,共出现266个关键词,其中,频次较高的关键词有汉语普通话、双字调、发声、语法化、声学分析等。经过Ucinet节点聚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1)语义构词,包括语义构词、语素概念、语义预测等;(2)普通话,包括普通话推广及应用、普通话发音和声调等;(3)汉语方言研究,包括方言发音、方言追溯、语言语法化等;(4)汉语教学,包括教师培养模式探索、教学体系、基础理论学习等。
4.3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热点分析
2016—2020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发表的272篇文章中,共出现941个关键词,经过Ucinet节点聚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6个方面:(1)当代汉语研究,包括两岸语言对比、语法化、两岸语言融合、现代汉语史、词性词义发展等;(2)文学翻译研究,包括翻译学、文化翻译、翻译理论等;(3)汉语国际教育,包括对外汉语教学、国际汉语职业教育发展等;(4)《现代汉语词典》,包括外来词释义问题探究、语义泛化、语素义入典等;(5)普通话及方言,包括语言保护、语言认同、语言规划等;(6)婴幼儿及儿童语言,包括儿童语言发展、儿童发言、婴幼儿语言习得、儿童语言习得等。
综上所述,3个对标院系学科研究热点大体相似,根据学校优势学科设置的不同,其研究重点有略微的差别。现阶段,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中国语言学的句式结构、词义表达、普通话推广、发音以及方言的追溯、发展上,同时紧跟时代变化促进的语言多变,对出现在综艺节目和视频中的网络流行语进行分析,丰富中国语言学研究内容。
5 结论
本文基于“双一流”高校建设目标,依据学院的发展状况,采用科学计量方法以知识图谱的形式呈现2016—2020年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与两所“双一流”高校对标学院学科科研发展状况,提出几点关于今后加强学科建设的思考。
5.1 优化学科布局,完善学生培养模式,提升平台建设水平
对标院系发展历史悠久,成果积累深厚且均有博士点,苏师大语科院专业设置少而精,更偏向于应用型。在后续的发展建设中:一方面,博士点的获取更能满足学生的继续深造和科研的不间断研究需求;另一方面,科研中心的建设也是“双一流”高校建设中重要的一环,促进与国内多所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联系和交流,推动优势学科的发展也兼顾交叉学科的融合。
5.2 加大科研产出,加强学者间合作交流,扩大学术影响力
在科研计量统计中,3个院系载文量高的期刊都是本校主办或合作关系密切的单位所主办的期刊,苏师大语科院在其他目标期刊发文较为分散且总体影响因子不高,不利于扩大学术影响力;科研作者合作上,院系内作者合作交流明显,逐步形成一个稳定的人才队伍。今后,需依托学科领头人的辐射影响力,带动各学者之间的紧密合作,更快促进科研成果的诞生。
5.3 明确研究方向与热点,着力发展重点领域与关键点问题
从对比和图谱中可见,该学科领域研究热点现阶段主要集中在中国语言学的句式结构、词义表达、普通话推广、发音以及方言的追溯、发展上。但随着时代变化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语言学+人工智能会逐步占据重要位置,苏师大语科院坚持交叉综合的学术研究理念,结合语言本体基础性研究和研究成果应用推广的交叉综合研究,促进现有优势学科语言学(人工智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