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培养和输送国际组织人才策略研究
2022-08-30刘敏王莹琦
刘敏,王莹琦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北京 100875)
增强与国际社会互动,向国际组织输送高质量人才,对于一个国家传达本国理念、维护国家利益、提升国家的国际形象和软实力等具有正向作用。日本一直将国际组织作为提高日本在国际社会参与度和话语权的重要途径。“二战”后,日本在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亚洲开发银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等重要国际组织中任职的人数稳定增加。日本政府持续关注本国在国际组织任职人数,根据日本外务省2021年的统计数据,目前,有912名日本人在国际组织中正式任职,人数比2015年增长了近23%,比2001年增长了近1倍。[1]而且,其中不乏一些高级国际组织代表,比如担任联合国副秘书长兼裁军事务高级代表的中满全(女)、分管联合国财政工作的副秘书长高须幸雄。为进一步在国际社会推广日本的外交主张和价值观,日本政府提出到2025 年实现1000名日本专业人员在国际组织中任职的计划。[2]本研究聚焦日本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和输送策略,着重分析日本高校相关的课程和项目,以及国际组织人才输送的多种渠道,从整体上探讨日本国际组织人才发展特色。
一、“二战”后日本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和输送策略演进
“二战”后,日本强调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在安全事务和国际舞台上追随美国,并通过“赔偿外交”、国际援助等手段积极寻求回归国际社会。1954年,日本确立了“日本政府开发援助”计划(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通过国际组织实施“日本政府开发援助”计划不仅提高了其援助项目的实施效果,而且极大地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形象。1956年日本加入联合国,1957年日本政府发表了首部《外交蓝皮书》,提出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原则,进一步明确了通过国际组织开展外交实现其“政治大国”的梦想。20世纪60年代,日本积极利用联合国推出的“初级专业人员派遣制度”(Junior Professional Officer Program),向联合国派出国际公务员,文部科学省与外务省开始有意识地研究“初级专业人员派遣制度”的选考题目,并定向培养人才。[3]
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飞速增长,在外交上进一步要求自主权。1974年,日本外务省进一步扩大国际组织人才选拔范围,增加了“日本政府开发援助”计划资金投入,并设立“国际组织职员派遣信托基金”,为日本青年国际公务员提供生活保障。随着日本经济总量的增长,“20世纪80年代前期,日本提出了争当‘政治大国’的目标,其联合国外交被纳入了政治大国战略轨道”[4]。日本明确把向国际组织派遣各领域的专业人才作为政府重要的外交手段之一。文部科学省不断探索教育国际化与面向国际组织的人才培养相结合的策略,鼓励学校设立“国际志愿者社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社会福利和灾害救援等志愿者活动。20世纪90年代,日本、德国等国家在国际组织中积极“跑动”,促成了1995年12月联合国取消了《联合国宪章》中的“敌国条款”,日本转身成了“正常国家”,为其申请“入常”扫清了障碍。“摘帽”之后的日本在强化日美同盟的同时,表现出更强的国际政治企图。这一时期日本虽然遭遇了财政危机,但其对外援助总额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国际组织职员派遣信托基金”援助预算也未减少。
步入21世纪,日本政府为增强其国际影响力,提出将“国际责任”作为实现自身安全、独立和生存的要件。日本首次对“日本政府开发援助”计划进行了修订,关注诸如难民问题、恐怖主义、男女平等、环境问题等全球性问题,将援助重点确立为以减贫、构建和平为目的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道主义援助。日本在国际组织中供职的人员数量和高级官员D1 级别以上的干部进一步增加,“有初级专业人员派遣制度经历的人数在日本国际公务员中所占的比例逐年提高……这一制度对日本国际组织人才派遣的贡献得到了日本政府和国民的高度认可,成为日本储备和输送国际组织人才的重要途径”[5]。
2015年,日本政府将培养国际化人才并依靠其推动国际战略确定为“日本再兴战略”的目标之一,政府进一步增加了“国际组织职员派遣信托基金”的援助预算(见图1)。[6]2017年,外务省特设“国际组织干部强化派遣经费”,积极向国际组织增派高水平管理人才。此外,文部科学省和外务省还联合日本高校,在部分大学设立培养国际公务员的专业或方向,课程重点关注“初级专业人员派遣制度”测试的能力要求。同时,日本政府还积极与国际组织磋商,为学生提供赴国际组织实习的机会。
图1 日本“国际组织职员派遣信托基金”财政预算与“初级专业人员派遣制度”派遣人数
2020年9月,外务省向时任日本首相菅义伟提交了《关于加强日本在国际机构存在的建议》,再次强调要从长期的战略角度,进一步加强面向国际社会培养并输送人才,进一步细化相关的培养方案。2021年1 月在日本第204 届国会上,外务大臣茂木敏也指出:要输出更有能力的日本人到国际组织工作,为国际社会作出更多贡献。[7]根据日本外务省测算,2021年日本对联合国会费的承担比例为8.56%,仅次于美国和中国[8],从会费比例和国际公务员数量来看,日本在国际组织人才输送上仍具有巨大潜力。为此,日本政府确立了到2025年,国际组织中日本籍职员达到1000人的目标。
二、日本高校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模式
在日本,高校是国际组织储备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日本不同高校面向国际组织培养人才有不同的做法,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类。
(一)通识教育
以京都大学、东京大学为代表的日本顶尖大学都采用通识教育的方式。换句话说,这类学校不设立专门的国际组织学院或专业,而是从培养目标上强调人才的国际化。
以京都大学为例。京都大学是日本著名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是文部科学省“超级国际化大学计划”A类顶尖高校。京都大学在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规划中,就强调其发展目标之一是为世界发展作出贡献。在对外合作中,京都大学也特别关注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关键国际组织以及东盟等重要区域组织建立关系。[9]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京都大学逐步提高英文授课比例,将可持续发展、国际关系等课程纳入通识课,扩大赴海外高校留学和国际组织实习的学生规模。
不少学院也将培养国际社会领导者作为重要目标之一。比较典型的是2012年京都大学研究生院设立的综合生存学馆(也称“思修馆”)。学馆招收“对解决全球性问题抱有浓厚兴趣,并立志成为全球领导者”的本科生,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责任心、强大抗压力、准确判断力和行动力,兼具专业能力和知识素养的国际社会领导者。[10]学馆招生不限制学生专业背景,采取“2+3”的博士连培制度。前两年为通识学习,结束时参加考核,通过后可进入后3年的专业学习,或取得硕士学位进入职场,其课程设置见表1。
表1“2+3”博士课程设置
专业学习阶段,学生可申请赴国际组织实习,学馆将项目命名为“武者修行”,这是沿用了日本历史上武者游历各国学习的概念。“武者修行”的派遣地包括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国际组织或东盟与东亚经济研究中心(Economic Research Institue ASEAN and East Asia)等非政府组织,派遣时间通常为半年。2011年至今,学馆与12个国际组织签订了交流协议,每年大概可以派遣8-10名学生。①2020~2021年,学馆国际组织实习派遣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派出人数比年度平均数减半。2013年,学馆还特别设立了“思修馆资金”,为参与项目的学生提供生活和交通补助。[11]
外语能力是国际化人才所具备的必要素养。自2018年起,学馆招生强化了对于英语水平的要求,学生入学须提供国际交流英语考试(Test of English for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①TOEIC中文译为“国际交流英语考试”,是针对在国际工作环境中使用英语交流的人们而指定的英语能力测评考试,由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设计。超过740分、托福网考(TOEFL-IBT)超过80分、托福纸笔测试(TOEFL-ITP)超过550分、雅思(IELTS)6.0以上、实用英语技能鉴定获得准1级、联合国通用英语鉴定测试在B级以上的其中一种证明。学馆支持多种不同考试之间的成绩兑换,入学后除必修英语之外,学生还可以选择学习法语、汉语等国际组织通用语言。
(二)专设项目
日本一些知名大学常常以设立国际组织培养计划、开设国际组织实习项目的形式,培养国际组织人才。以广岛大学为例,2011年,广岛大学在国际发展与合作研究生院(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Cooperation)专门设置了“国际公务员培养特别教育项目”(A Special Education Program for Young Professionals Preparing for Careers i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学生自愿选择参加。该项目致力于培养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未来可以在国际机构发挥主导作用的国际公务员。[12]2020年4月,广岛大学进行机构改革,将国际发展与合作研究生院在内的多个研究生培养单位整合重组为人文社会科学、先进理工科学、综合生命科学和医学科学4个研究生院,原国际发展与合作研究生院被拆分为4个方向。其中,国际和平共生、国际经济开发方向隶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生院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国际教育开发方向隶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生院的教育科学专业②详细情况可参见広島大学.令和2(2020)年度 広島大学大学院人間社会科学研究科の設置について[EB/OL](2020-04)[2022-06-24].https://www.hiroshima-u.ac.jp/system/files/143308/人間社会科学研究科.pdf:1.,理工融合方向隶属于先进理工科学研究生院③详细情况可参见広島大学.令和2(2020)年度 広島大学大学院先進理工系科学研究科の新設について[E B/OL](2020-04)[2022-06-24].https://www.hiroshima-u.ac.jp/system/files/143309/先進理工系科学研究科.pdf:1.,但原有的“国际公务员培养特别教育项目”仍保持不变。
参加“国际公务员培养特别教育项目”的研究生需要在专业课程之外多修读4 门共8 个学分的课程。课程包括国际组织实务演习A和B。A类课程主要讲解国际组织的工作案例,帮助学生学习处理国际事务的基本策略,掌握有助于解决全球性议题、国际合作与开发等方面问题的专业知识与技能。B类课程主要针对“初级专业人员派遣制度”的考试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练习写作个人履历书及项目报告书等国际组织工作中常用的文书写作。两门实务课程均使用英语授课,培养学生适应英语工作环境的能力。另外,还设有国内实习和国际组织实习的学分。
2005年,广岛大学与 “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apa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gency, JICA)④日本国际协力组织也积极参与国际组织人员派遣工作。该组织成立于2003年10月1日,主要负责国际开发援助工作的调研,以及参与开发援助活动的专家和志愿者选拔派遣工作。除通过“调职派遣”选送本单位员工到国际组织工作之外,国际协力组织还组建日本青年海外志愿团队,志愿者在国内工作两年后,有机会通过选拔派往海外机构做志愿者或参加国际组织招考,志愿者的相关费用由国际协力组织提供。合作创办了“日本青年海外合作队服务派遣项目”(Japan Overseas Cooperation Volunteers)[13],项目被列入日本外务省“联合国实习·志愿者”计划。[14]这一项目仅面向国际教育开发专业的日本籍学生,参与项目的学生将被派遣到联合国等重要国际组织进行为期两年的海外实习。近些年,“国际公务员培养特别教育项目”积极拓展与国外大学的合作,比如与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Austin)的公共政策研究专业建立了双学位项目,通过增加学生的留学经历扩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根据广岛大学的官方报告,2017年4月至2020年1月,参与“国际公务员培养特别教育项目”的学生在毕业后,大多数进入了日本外务省、日本驻外使领馆、日本国际协力机构等官方对外机构,也有学生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等国际组织,另外也有学生进入国际非政府组织,投身国际人道主义工作。[15]
(三)其他类型
近些年,日本一批专科学校为凸显特色、吸引生源,也将面向国际组织输送人才纳入本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诸如日本外语专科学校、大原簿记公务员专科学校等。
以日本外语专科学校为例,该校在2013年开设了国际公务员专业,学制两年。日本高中生可以通过推免、高考入学、AO入学①AO入学最早是1990年庆应义塾大学开始实施的一种招生方式,今天,越来越多的日本大学将AO入学作为一种补充形式的招生方式。AO入学面向日本本国学生和国际学生,不以分数高低作为最重要的参考指标,更注重学生的“个性”、才能和学生的平日表现。因此,各校AO入校考试的规则各有不同,一般包含材料审查、论文审查、面试等环节。三种方式进入该专业学习。第一学年,学生主要修读各类通识课,同时需要在国际关系学、国际文化学、综合政策学等专业课中选修4个学分。第二学年的课程更偏向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比如学生要学习信息通信技术方法、社交礼仪等。专业对语言能力要求较高,除了每学期必须学习2学分的英语课之外,学生还要从第二学期开始在汉语、法语、德语和韩语中任选一门课程,在第三学期的时候参加托福提分班,准备国际外语考试。为提高学生公务员考试的通过率,学校还“煞费心思”地开设了公务员试题分析课,第一年的课程内容主要围绕公务员考试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展开;第二年则偏重于真题研讨、文书写作和演讲能力提升。由于专科学校的学生学历较低,通常这一专业的学生会在毕业后先通过日本国内公务员考试,再争取内部派遣的方式进入国际组织。根据日本外语专科学校统计,到2020年,该校已经有8名毕业生从日本国家公务员通过内部派遣进入联合国。[16]
三、日本国际组织人才选拔及输送机制
(一)两种主要派遣机制
日本向国际组织输送人才的途径主要是“调职派遣”和“职业派遣”两类。“调职派遣”是指日本外务省向国际组织推荐高级管理岗位的国际公务员;“职业派遣”则是选拔青年参加联合国的“初级专业人员派遣制度”“青年专业人才考试”(Young Professionals Program)或应聘其他国际组织官网上发布的空缺招聘岗位。
以联合国为例,联合国国际公务员分为不同级别,比如高级官员 (Director)、业务员(Professional)、普通官员 (General),此外,还有助理秘书长 (Assistant Secretary-General)和副秘书长(Union Superiors General)等。显然D级及以上的职员会更多地影响议题的设置,可发挥更多的主导作用。因此,调职派遣的背后更多是政治角力。以曾两次连任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的天野之弥为例,天野毕业于东京大学法学专业,曾在日本外务省担任要职,并且具有丰富的外交官经历,后来通过调职派遣,出任日本驻国际原子能机构大使。在2008年巴拉迪卸任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时,时任日本首相麻生太郎亲自在联合国大会上宣布天野参选的决定。日本外务省四处游说,竭尽全力助天野最终当选。
职业派遣是青年人才进入国际组织的主要途径。多年来,日本外务省就职业派遣形成了一套规范的流程和细致的做法。下文重点介绍“初级专业人员派遣制度”和“青年专业人才考试”。“初级专业人员派遣”项目由签约国资助,面向35岁以下青年招聘,通常工作期限为2~3年。目前在联合国框架内共有包括日本、德国、法国、瑞典、中国等30个国家签署了“初级专业人员派遣制度”合作协议,大部分国家为发达国家。日本已经与43个国际组织签订了初级专业人员派遣协议,在联合国成员国中名列前茅。近些年,日本通过“初级专业人员派遣制度”考试,向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派遣的人数逐年增长(见图2)。
图2 国际组织日本职员人数和参加初级专业人员派遣制度的人数
虽然经费来源于资助国,但考试仍由国际组织自主负责。自20世纪70年代,日本外务省就专门组织人员研究国际组织招考制度,以保证能够派遣优秀人才在国际组织就职。根据外务省规定,参与“初级专业人员派遣制度”考试者,须取得与岗位相关专业的硕士及以上学位,具有两年以上在相关领域正式就职的实践经历(不包含实习,打工),能够熟练运用英语或法语工作(比如2017年语言要求为托福考试平均104.6分,雅思平均7.2分),同时有长期在国际组织就职的意向。
就选拔流程来看,每年外务省都会对外公布考试日期,申请人须在2月25日之前完成基本信息的登录注册,通过电邮发送应聘文件,包括英文简历、用英语和日语双语填写的应聘表格、托福或雅思成绩证明、日本护照或户籍证明;4月末,外务省进行第一轮筛选,随后将合格的申请人资料转至国际组织,相应国际组织进行第二轮筛选,包括笔试、面试以及语言能力测试。第二轮考试的内容和具体安排都由国际组织自主决定。通过第二轮筛选的申请人将成为“初级专业人员派遣候补人”,经过体检等流程,于次年1月末赴国际组织就任。在第一轮筛选之后,也会出现外务省将第一轮合格的申请人录用到外务省工作一段时间,然后再将其作为“初级专业人员派遣候补人”推荐到国际组织工作的情况。
“青年专业人才项目”是另一种重要的国际组织招录方式,每年开展1次。经过资格审查后的候选人还须参加三轮笔试和三轮面试,重点考察申请人的公文写作能力、专业知识基础和思考分析能力。通过的申请者将被列入国际公务员的“合格名单”,该名单有效期为3年。在此期间出现空岗时(通常为P1,P2级),名单上的人员会被录用为初级专业人员。“青年专业人才项目”为全球招聘,竞争更为激烈,一个岗位的录取比例约为400:1-600:1。
(二)派遣工作的反思及改进
日本外务省对人才选拔和输送工作本身也不断开展研究,进行改进。2020年,外务省引入管理循环,即计划(Plan)-实施(Do)-评价(Check)-反思(Act)[17],提升对国际组织人才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根据外务省的研究报告[18],当前日本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和输送工作基本符合日本国家发展总体目标,但派遣工作要注重在“出得去”的基础上还能“留得下”。为此,外务省建议注重培养具有法律、经济学以及理工科背景的学生,加强其外语沟通能力,将其作为复合型人才纳入国际组织人才库。
加大宣传,吸引更多的优秀青年产生赴国际组织工作的意愿也是日本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工作改进的重要方向。“内向型青年”(inwardlooking youth)是日本社会近年来关注的一个话题。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调查数据,2018年,日本有11.5万名学生出国留学,比2013年的7万名有大幅增加,但出国读学位的人数相比于其他发达国家一直处于低位。不少专家专门研究日本青年的这种心理状态,发现:腼腆、不愿意面对不熟悉的环境、害怕尝试未知结果等,具有这种被称作“内向”(uchimuki)性格的学生鲜有出国留学的意愿。[19]2019年,日本政府调查发现,只有1/3 的日本年轻人愿意出国留学,在韩国和德国,这一比例分别为66%和51%,而海外留学生恰是国际组织人才库的重要来源之一。日本青年对于出国工作的态度同样冷淡。近年来,日本劳动力市场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情况,“少子化”“蛰居族”更是导致本国劳动力不足,日本大学毕业生轻易可在国内找到工作,2017-2019年日本本国失业率一直保持在3%以下。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后,具有出国留学和工作意愿的人就更少了。
为此,日本外务省灵活运用多种途径开展了大量的宣传工作。2020年,外务省在线上线下组织了200多场“初级专业人员派遣制度”招考说明会,有超过1万人参加。宣传工作精准把握受众年龄特征,在脸书等社交平台上发布宣传海报和视频。东京联合国宣传中心还与联合国合作,制作了介绍联合国的视频和宣传手册,出版了《联合国系统国际组织的就职:国际公务员应聘指导资料》《去国际组织工作吧!》等手册。考虑到学生通过“初级专业人员派遣制度”考试需要具备相应的实习经历,日本政府和高校等机构也始终大力推动海外实习项目的开展,如神户大学开设的“日本国际协力机构实习项目”、关西学院大学实施的“联合国志愿者计划”等。[20]除此之外,文部科学省提出应在全国各区域和教育各阶段形成全球化人才的培养网络。[21]各地区应因地制宜,在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阶段各有侧重点进行培养,增加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探究融合文理学科新课程,实施多样丰富的海外研修和课外活动。
由于文化传统的原因,女性在日本国内的经济参与度一直较低。然而,国际公务员聘用强调性别平等,因此外务省在海外派遣中也注重吸引国内优秀女性的参与。2008-2017年,通过“初级专业人员派遣制度”招考派出的国际公务员中,女性人数为289人,男性为 135人。2018年,女性雇员在日本国际公务员中的比例达到了61.3%,D1级以上84名高级雇员中,女性占比为44%。[22]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东京事务所的副所长根本巳欧就表示,“由于传统的原因,女性在日本国内职场活跃的机会很少,国际组织为很多优秀女性提供了全新的就业途径,她们中不少人都加入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这样的国际组织”[23]。
四、总结与思考
通过前文分析可以看到,日本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和输送的策略和举措具有如下几点特征,值得我们关注与思考。
(一)将培养和输送国际组织人才纳入国家外交战略
“二战”之后,日本作为法西斯战败国被孤立在国际社会之外。然而,在战争结束不到20年的时间里,日本不仅实现了经济恢复和发展,而且还重新融入了国际社会新秩序,加入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y Fund)等重要国际组织恰是日本实现发展的重要跳板。
日本将面向国际组织培养和输送人才作为国家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从日本设置“初级专业人员派遣制度”岗位的分布就可以看出,日本更偏向于向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组织,或者向东盟等与本国利益密切挂钩的区域组织输送人员。提高参与国际组织的数量及类别“代表性”,增加高层次岗位任职,这不仅可以很好地展现国家综合国力、树立良好形象,而且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引导国际组织工作议题的设置,争取国际标准和国际规则制定的主动权,维护本国利益。因此,日本要求输送到国际组织的人员要成为带好“日本国籍”和“国际公务员”两顶帽子的全球发展领导者,服务于日本参与全球治理的目标。
(二)优化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输送和使用机制
国际组织岗位类型多元,日本外务省、文部科学省等部门协同建立了从高级人才到后备人才的梯队,并优化人才培养、输送和使用的机制。国际组织大多数岗位要求申请者具有工作经验,因此,日本政府将高校定位为人才蓄水池,鼓励高校结合学校整体发展目标、立足本校优势学科培养国际化专业人才,同时鼓励专业学者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的项目和会议。虽然日本一些专科学校专门设立了培养国际组织人才的专业,但日本更多高校,特别是一流高校,更多是通过增加通识课程、设立实践项目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全球胜任力。近些年,日本在国际组织人才工作中越来越强调建立“旋转门”,畅通人才发展的路径。也就是说,不能仅为了“出去”而输送,国际组织实习或志愿者岗位不是终点站,青年人才不仅要“出得去”,而且还要“留得下”“升上去”,有需要的时候还能再回到国内,未来还能再转出去。比如,日本外务省就承诺人才使用不出现空档期,优秀的国际组织人才回国后可以进入外务省工作。
(三)熟悉国际规则,提高工作效率
日本很早就组织专家研究国际组织的人力资源结构和国际公务员的聘用规则。国际组织用人通常具有较高的知识和能力标准。比如,联合国对国际公务员的要求包含3项核心价值(诚信正直、专业精神、尊重多样性)、8项核心能力(沟通能力、团队精神、规划和组织、责任心、创新精神、用户导向、持续学习、技术意识)、6项管理能力(领导力、战略视野、赋权增能、建立信任、绩效管理、决策能力)。在人才规格上,国际组织更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最好是具有经济、环境、农学、统计、法律、生物等专业背景,同时兼具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了解国际组织、国际公务员的业务知识,懂得跨文化交流、礼宾礼仪等。[24]显然,这样的能力框架早已超出了部分国家仍以外语能力为主的输送标准。近年来,日本政府引入计划-实施-评价-反思模式提高人才工作的效率,目标就是改进用人机制,将优秀人才推送到国际组织更高级别的岗位上去。
(四)鼓励多元参与,扩大宣传工作
参与国际社会行动需要政治支持和资金投入。这里的资金涉及多个方面,除了会费或参与国际组织发起的项目之外,也包含为响应国际组织关于维护生物多样性、减碳减排等全球倡议在本国国内动员的公共或私人经费,以及培养、培训、派遣国际组织人才的经费投入。由于国际组织人才的培养和输送不同于一般的外交人员,前者具有一定的社会开放度,因此日本政府鼓励企业、基金会等多元主体参与其中。同时,为了鼓励更多国民了解国际组织,近些年,日本政府加大了宣传力度。一方面引导高校设立实践项目,开展讲座,为大学生提供赴国际组织实习的机会;另一方面通过官方和民间多种渠道,特别是利用网络、新媒体等媒介形式面向青年一代扩大宣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