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校运动训练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综述研究

2022-08-28赵凯涛余玲易国忠刘强

当代体育科技 2022年21期
关键词:双创运动体育

赵凯涛 余玲 易国忠 刘强

(中南大学体育教研部 湖南长沙 410083)

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积极推行国家创新型发展战略,深入推动产学研合作创新。创新驱动是全球趋势,是我国命运所系,当然也是目前的世界形势之迫。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我国创新体制构建的主要内涵。推进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发现不同省份高校的“双创”教育和相关教育高度契合的新模式,是进一步推进新时代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

近年来,大学创新研究与创业教育活动的蓬勃发展,引起了地方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创新和创业的大环境已经形成,创新和创业制度也得以优化,创新和创业的校园文化环境得到塑造。重点是构建分层次、全范围,基于系统的创新与创业教学系统。创新创业教育在各大高校的开展,主要针对于高等体育院校中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他们往往具备专业技能高、经济条件较好等优点,因此鼓励学生在毕业以后不能单纯只是走运动教练、教师这条道路。学校教育应针对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力度,对学生加以针对性地训练。但在教育教学中尚有许多欠缺的地方,在创新创业教学过程中执行和保障等方面也还存在着不足,如课程体系构建欠缺,政府经费支持欠缺,师资队伍建设不够完善,政府支持以及对教师的激励不足等,造成了创新创业教学的发展速度比较慢。该文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关文献进行整合分析,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 普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

关于创新创业的相关教育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不够完善,学生相关意识薄弱,没有形成统一的方式方法。长期以来,各高校结合实际,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实践早已建立了固定的教学模式,主要体现为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面向全体”。目前,多数院校都开办了与职业引导有关的课程,部分院校开办了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指导有关选修课。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点,得到了各方的积极支持和有力保障,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只有在这样的环境和条件下,才能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教育是一项指导性、发展性、长期性的工作,其根本目的不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而是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法,促进他们更好地自主学习、自主提高和自主发展,从而更好地构建知识体系,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社会实践,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因此,个人能力和素质水平是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是决定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里所说的保障平台,是指通过平台的建设来实施保障教育模式。相关教育模式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数字,而且还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倾听社会的反馈。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社会与学校逐渐意识到大学生创业存在许多限制,大学生通过自主创业来解决就业问题是难以实现的,相关专家逐渐发现,只有促进大学生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才是高校“双创”教育的本质和主要任务。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双创”教育的不断深化和“双创”教育实践的深入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必然会随之发生变化。

面对出现的种种问题,高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要重视和考虑学生的特点,使每名大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能够协调发展。把选修课和必修课搭建为三级“双创”课程模式,使普通学科教学与“双创”课程教学、专业知识技能与“双创”课程教学实际有效地衔接。一级为创新创业基础理论通识课程,面对全体学生开放;二级为创新创业专业的理论知识融入式教学,主要面对拥有创业思维及新产品开发原型的学生;三级为创新创业实践高级教学,面向已开展创业实践的学生。重视课堂反馈,利用数据库生成的大数据分析,掌握学生总体情况及个人学习特点与规律,制定针对性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的求知需求,并随时调整学校资源框架,进行相关度较高的、实验型教学活动,这有利于有效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由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在中国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不同高校在教学开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对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师的培养以及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方面都处于探索和尝试阶段。对创新创业教育在中国高等学校教学中的位置还模糊不清,缺少关于创新创业的教育性的深入探讨,对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与影响的深入研究不够。所以,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要在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下,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质量,应积极运用当前先进的教育技术。此外,学校要充分发挥教育统筹的作用,制定相应的创新奖励机制和创新保护机制,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勇气,鼓励大学生踏上创业的第一步。

2 运动训练专业培养模式的研究

体育的发展离不开高水平的人才,而教练的技术水平、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等也是决定当代竞技运动发展趋势的关键因素。一是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即专业学校所培育的人员类型以及毕业学员对所负责的岗位类型与工作环境的适应性范畴。如教练员、专项体育教师等,有时还需要进一步明确专业人才的具体类别,如以技术应用型或理论类居多等。二是教育基本规范要求,即学校主要对所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养的基本要求。

课程体系是培养模式的主要载体,是培养的基础性路径,是确定培养品质的基本要素。运动培训的专业课程设置系统主要由通识教育学科、专门教育学科和社会实践课程构成。专门教育课是学科设置系统的学生基础教育的核心内容,由专门类基础性教育课程、专业方向基础课程、专业知识延伸拓展课程组成。西南大学目前采取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联办人才培养型”,也正是所谓的“校体联办挂名培养”。院校直接与体工队各部门共同训练,而专业选手只需在校时间挂学籍,只有遇到校内的大型赛事或代表学院进行比赛或期末考试时方才回校。平时培训与比赛全部都在重庆市运动技术学院(体工队)内开展。经过调查,发现专业选手对文化教学与体育训练关系所持的态度基本一致,大部分学员都觉得文化教学无所谓,并从中发现影响练习积极程度的最主要原因是对体育成绩的提高。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高校已经开设运动训练专业,并有一定的办学规模。但是,理论研究还比较落后,缺乏有效的管理模式。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存在许多问题,如缺乏科学的人才培养结构,人才供需比例失衡,缺乏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学生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在如今的职业教育体系背景下,要克服种种问题,必须深入贯彻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改变人才培养目标,创建以兴趣为导向的教育管理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拓展人才培养的途径,创建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对运动训练专业人才的培养,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各高校均把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心理学、运动训练学、专项训练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等内容作为重点专业课程,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网球、乒乓球、羽毛球、跆拳道、轮滑、柔道等体育选修课,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专长、兴趣、爱好以及职业规划等选择学科,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运动训练专业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

此外,有学者对北京师范大学、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5所高校进行调查,发现“体教结合”模式在高校运动训练专业实施能够有效解决“学训矛盾”的问题,可以通过合理协调学习、训练时间,有效提升学习、训练的效果,提高体育训练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训练的科学性,培养全面发展的运动员。

综上所述,由于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同时承担着训练和学习的任务,必然会导致学习与训练之间产生一定的矛盾。学校应加强思想教育,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提高运动训练的科学化程度。

3 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研究现状

推动专业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是我国推进高等学校改革中的一个重大任务。目前,针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院校的重视程度仍然不足。目前,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明显落后,且与专业教学融合不够紧密,与实际需求严重脱节。高校资源丰富,在完善场馆、设备、器材、优化教师保障体系、加强宣传、优化组织教学机制、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做好学生服务的前提下,能够更好地实施体育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通过学校、社区、医院的联合培训,丰富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拓宽了学生的就业范围,提高了大学生的就业率。此外,大多数体育院校的学生对未来的职业规划和职业定位都比较清楚,也比较多样化。超过一半的体育院校学生计划在毕业或就业几年后创业,然而由于缺乏相关的课程、导师和实践,体育院校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方式的理解不足。在开设相关课程方面,学生希望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学习的学生比例较低。对于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来说,凭借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他们有更多的勤工助学项目和实践机会,但参与更专业、更系统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比例较低。目前,制约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因素包括政策、课程、师资、实践、资金、环境等,这些因素也是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有学者对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南京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8 所高等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的在读学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等展开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多数体育院校管理人员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关注程度不够,高校内部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课题研究程度也较低,且部分高校内部对于创新创业的学生奖励制度和教育奖评体系并不健全,甚至出现了教师和学生的评奖比例低的问题。在运动专项课程中加入创新创业育人思路,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体育运动人才,帮助体育专业学生提高创业成功率,促进学生职业目标的达成,完善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各专业的优点,从实用入手,在训练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团队协作力、能动性,从而启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对专业学习的热爱,并以此带动学生全面发展。二者取长补短,将协同推动体育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训练和核心能力形成,以培养良好的体育专业人才。并且,高校体育学科与创新创业的深度融合,在扩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空间与眼界,提高社会适应性,提高职业信心等方面都有着重大作用。

大学生应具备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符合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思想,但大多数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简单、人文素养不高,职业技能不足,更谈不上自主技术创新的能力素质水平,因此无法在具有巨大商机的大学体育运动领域中开拓创新,亟须通过大学教育观念改革,以一个全新的教学价值方向,建立学科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体育专业课程体系,在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强调大学生开拓创新精神、能力和创新性综合素质的培养,并贯彻于教学、培训和学习探索等教育工作全过程。

综上所述,我国对于运动训练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运动训练专业相关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少、资料少,导致学者的研究实施难度较高。将创新创业模式与运动训练专业教育相融合有利于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及相关指导教师更好地参与“双创”教育,使“双创”教育建设更加系统化、规范化。

4 结语

时代发展迅速,创新创业是时代发展的主题,也是高校大学生所面临的历史机遇。在新形势下,学校通过开展创新教学,对于加强创业思维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也可以培育高素质运动训练的专业人才,从而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目前我国多数高校教师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关注度不够,高校关于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课题研究程度较低,这是亟须解决的问题,需要社会、学校的重视。

猜你喜欢

双创运动体育
“四大板块、六大支撑” 协同式“双创”教学模式研究
乐山市五通桥区“双创”五通桥在行动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不正经运动范
职业院校“双创”教育辨析:基于现实审视与理性思考
我们的“体育梦”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