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定位 扎实指导 写好《我的“自画像”》
2022-08-24江苏省苏州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吴江明珠学校
◇江苏省苏州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吴江明珠学校 赵 洪
《我的“自画像”》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习作内容。这个内容看似普通,也很简单,但许多教师在执教这一课时,往往定位较高,对学生求全责备,恨不得让他们把有关自己的内容都写出来,结果不尽如人意:写出的文章不如意,学生的收获也不如意。在具体教学中,我们采用了如下策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瞻前顾后,准确定位
我们有这样的发现,一个比喻句,小学教,初中教,高中教,但是学生还是写不好。为什么?因为每个学段都差不多这样教:从一开始,本体喻体,一股脑儿教给学生,年级、学段之间没有阶梯式的要求。那么,通过《我的“自画像”》,要让学生掌握怎样的习作能力呢?这是一篇写人的习作。纵观整个小学教材,从三年级上册至六年级上册,每一册都安排了一次写人习作,甚至第十册,还专门安排了一个写人的习作单元。这些习作,呈现出鲜明的梯度要求。
如果把写人文章比作一幅人物画,那么应该“几笔勾勒、挥笔速写”,还是“工笔细描、一丝不苟”?阅读上面的习作要素及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三年级上册至四年级上册的写人习作,从激发兴趣、体会习作乐趣,到尝试写出特点,再到把家比作“动物园”、散点式写出人物印象最深处,都是偏“勾勒速写”式;五年级下册至六年级上册,逐步开始综合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表现人物的内心和特点,表达自己的感情,是“工笔细描”式的,特别是六年级上册的写人习作,我们称之为“彩绘式工笔细描”,是要在文字中融入情感,浓墨重彩地去表现这个人。而四年级下册和五年级上册,则是“勾勒速写”向“工笔细描”的过渡阶段。综上所述,《我的“自画像”》,结合该单元语文阅读要素,在列举事例的时候,要运用从阅读中习得的语言、动作描写方法,特别是“语文园地”中专门单列的连续动作描写,我们称之“局部细描”;《“漫画”老师》,则进一步向“细描”过渡,“漫画”老师的用意是希望学生能生动形象地突出老师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将事例中最能突出其特点的部分细细描述,可适度夸张。
鉴于此,我们对《我的“自画像”》确定了这样三个可操作、可实现的教学目标:
1.能以“我的自画像”为题,从外貌、性格、爱好、特长等多个方面向新班主任介绍自己;
2.介绍时,能做到“要真实、抓特点、举事例、有描写(语言、动作等)”,让新班主任更好了解自己;3.写完后,围绕“像不像”请别人提建议,并做修改。
二、单项技能,提前落实
根据上面确定的教学目标,完成《我的“自画像”》这篇习作,学生需要具备哪些基本习作技能?撇开常规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我们是这样提前落实所需技能的:
先说第一个教学目标——“从外貌、性格、爱好、特长等多个方面介绍自己”,这项能力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不同之处是,本次习作强调了自我介绍面向的对象“新班主任”。这个要求,与本单元的《口语交际:自我介绍》一脉相承。因此,要认认真真教好此次“口语交际”,让学生通过学习自我介绍,扎实落实好这个技能:对象和目的不同,介绍的内容要有所不同。有了这个技能的铺垫,学生在模拟向新班主任做自我介绍时就会主动思考该选择哪几个方面的哪些内容,而不仅仅是完成习作任务。
再说第二个目标。同样,这个教学目标中“要真实、抓特点、举事例”,是学生已经具备的能力;“有描写(语言、动作等)”,是本课着力聚焦的。本单元语文阅读要素“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就在告诉我们在“学习从多个方面写出人物特点”时,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表现人物特点。关于这一点,本单元“语文园地”中“交流平台”及“词句段运用”做了进一步归纳和延伸。
我们在进行《我的“自画像”》习作教学前,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时,重在领悟语言描写对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同时以“考试后”为素材,写了一段人物对话,对话要求突出人物特点。教学《黄继光》一文时,重在感受动作描写是如何表现黄继光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的,然后可以带领学生展开想象,分别将本单元小古文《囊萤夜读》中车胤夜读时的动作以及《铁杵成针》中老媪“磨铁杵”的动作一一写具体,突出车胤的勤奋、老媪的决心与恒心。“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不仅强调了动作描写,更细化至连续动作描写。我们把这个表达技能提前至习作教学之前,专门安排一个课时学习连续动作描写,并力求通过连续动作描写突出人物特点。通过这样一些练习,学生在撰写《我的“自画像”》时,“局部细描”已有了基础和能力上的准备。
最后说第三个目标。这个目标涉及学生评价与修改的能力。统编教材中的单元习作,编者都提出了评价与修改要求。怎么评,怎么改?我们觉得,要始终强化学生的目标意识,养成依据目标和评价标准监测自己习作的习惯,即习作的要求是什么,评价与修改的要求就是什么。比如,对于《我的“自画像”》,教材中的基本标准是“像不像”。“像不像”的标准是什么,我们应细化。由于完成这篇习作的最主要规则是“要真实、抓特点、举事例、有描写(语言、动作等)”。因此,我们提出的“像不像”的标准也是“要真实、抓特点、举事例、有描写(语言、动作等)”。这样,学生在自我修改时就有了抓手。
总之,以上扎实的单项技能训练,使学生完成《我的“自画像”》有了基础,学生就有可能在更高水平线上完成习作。接下来的习作指导,就是从一个高度走向另一个高度,教学效率就能大大提升。
三、预习先行,扎实指导
阅读教学要预习,习作教学要不要?回答是肯定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对习作教学同样适用。让学生先预习了解习作要求,再动笔尝试习作,对教师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将产生积极意义。本次习作,我们通过阅读学生上交的习作发现,学生最主要的问题的确是在“局部细描”上意识不够,能力不足。分析原因,一是意识和能力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不断强化;二是前面进行的单项技能训练,人物都是第三人称,而《我的“自画像”》是第一人称,存在身份的转化障碍。如何解决?我们的做法是:
先结合课文重点语句及语文园地中的相关内容,复习本单元运用语言和动作描写突出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将阅读策略转化为写作策略;然后分别出示学生习作中的两个优秀片段,通过分析,再次得出“局部细描”的规则与方法;接着提供两个写得不足的片段,让学生判断优劣,提出修改意见,并集体动笔修改其中的一个;写完后,小组交流各自撰写的习作,向组员提出修改意见;最后,让学生从自己撰写的习作中选择一个事例进行修改。整个过程,在某些方面与前面的单项技能练习有相似之处、重复之处。但是,由于人称发生改变,所选所改片段来自学生,人物了解,事例熟悉,学习的亲切感增强,技能的烙印在学生头脑中印刻得更深。
本次习作,我们还发现了一个事先没有想到的问题:外貌描写特点不够鲜明,没有个人特质。歌曲《传奇》中有句词唱得好:“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那一定是被“你”的某个特征深深吸引,难以忘怀。写外貌,也是如此。如何指导?我们采用的是“优秀”引路的方法,让学生从优秀片段中获得优秀的外貌描写方法——突出特点。我们出示了以下四个例子让学生学习,然后再根据习得方法修改自己习作中的外貌描写:
例1:我,又高又瘦,浓密的眉毛,炯炯有神的眼睛,鼻梁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最引人注目的要数我的那一对大耳朵了,它们像两把张开的小扇子!同学们都称我为“大耳朵图图”。(点评:戴眼镜的同学不少,戴黑框眼镜的就少了,再加上一对大耳朵,大家一下子就记住了它。)
例2:远看像一个大肉球,胖得很。两条手臂,比别人的腿还粗!圆圆的脸蛋肥嘟嘟的,不知为何,所有人都爱捏它,可能因为它又软又滑,手感好吧!(点评:胖,还受人喜欢,怎么捏都不生气,这一定是个乐观的学生。)
例3:我,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一张能说会道的大嘴巴。我的头发天然卷。不论我梳什么发型,总有那么几根小卷毛喜欢耷拉在我的前额上。(点评:天然卷发,以及额前那可爱的小卷毛,寥寥数笔,就把自己的外貌特点写了出来,值得学习!)
例4:坐在班级第一排的我身材瘦小,尤其是两条腿,瘦得跟竹竿似的。因为瘦,小脸更像瓜子脸了,左脸靠近眼睛处还贴着一颗小小的美人痣。一笑起来,我的嘴边就有两个小酒窝悄然现身。(点评:这样有识别度的同学,新班主任一定会首先记住他!)
四、读者意识,全程贯穿
读者意识,简而言之,是对象意识、目标意识。这次习作,是写给谁看?对方有什么需求?标准是什么?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直接影响最后形成的作品。统编教材从三年级的第一次单元习作《猜猜他是谁》起,就极其重视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不能在文中出现他的名字,但是要让别人读了你写的内容,能猜出你写的是谁”“写好以后,读给同学听,看看他们能不能猜出你写的是谁。也可以把全班同学的习作贴在墙报上,大家一起来猜一猜”。从习作前到习作后,都渗透着鲜明的读者意识:阅读对象是同学,能让同学猜出“他是谁”是本次习作的最低标准。知道为谁写,写的目的,这次习作教学就有了成功的可能。
《我的“自画像”》在培养读者意识上更显突出。首先,本单元的《口语交际:自我介绍》在交际能力上明确提出:对象和目的不同,介绍的内容有所不同。转换到习作,就是在强调读者意识:对象是“新班主任”,目的是“让他更好地了解你”。让新班主任更好地了解自己,他就能更好地引导自己成长。所以,在整个习作指导中,我们让学生始终有这样强烈的意识:写好外貌,能让新班主任一下子记住你;写好性格,能让新班主任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写好爱好特长,能让新班主任用你所长,扬长避短,扬长补短,为你提供更多展示舞台……比如,有个学生写自己爱管闲事,看到不好的地方喜欢严肃指出,不留情面,教师就及时点头赞许:“你不是在管闲事,而是在帮助大家。你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管理能力很强,以后老师想让你做我的小助手,行吗?”又比如,有个学生写自己特别爱唱歌,还获过奖,教师马上引导:“愿你美妙的歌声给大家带来快乐,希望你继续努力,有机会,在我们班开个人演唱会!”
修改环节,同样渗透着读者意识。这次习作,要求“写完后,读给家人听,请他们说说哪些地方写得像,哪些地方不像,再根据他们的建议改一改”。这里一反以往读给同学听的要求,而是读给“家长”听,用意很明白:向新班主任介绍自己,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应该和家长商议,听取意见;让家长关注自己孩子写得“像”还是“不像”,突出真实性,如实写出自己的性格喜好,否则可能误导新班主任,不利于今后的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