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脱敏煎联合莲藤消炎止痒散治疗小儿湿疹(湿热浸淫型)的临床观察
2022-08-19王信芳雷壹黎宝妃
王信芳 雷壹 黎宝妃
小儿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与变态反应有密切关系的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临床上多伴不同程度的瘙痒,多种形态的皮肤损害,有渗出以及反复发作的特点[1]。当前湿疹的治疗除了祛除诱因,西医方面多采用抗组胺类药物+不同剂型的皮质类固醇类激素,短期疗效尚可,但易反复或迁延难愈。本研究采用加味脱敏煎联合莲藤消炎止痒散治疗小儿湿疹(湿热浸淫型),疗效显著,对患儿预后大有裨益。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 年1 月~2020 年8 月 在本院儿科门诊就诊的湿疹(湿热浸淫型)患儿96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0 例)和对照组(46 例)。治疗组中男27 例,女23 例;年龄2~9 岁,平均年龄(5.1±2.8)岁;病程最短3 d,最长1 个月;平均病程(12.5±4.2)d。对照组中男24 例,女22 例;年龄2~10 岁,平均年龄(5.2±2.7)岁;病程最短3 d,最长1 个月;平均病程(12.8±4.4)d。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符合《临床皮肤性病学指南》[2]中关于小儿湿疹的诊断标准:①皮损多见于头面部,逐渐蔓延至颈部、肩部、躯干、四肢;②皮损呈多形性,初起时为斑丘疹或红斑,随着病情进展可逐渐增多,并出现丘疱疹、小水疱、糜烂、结痂等;③反复发作;④皮肤瘙痒,夜间哭闹,烦躁不安。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制定。湿热浸淫型:发病急,皮损潮红灼热,渗液,瘙痒。伴烦躁,口渴,大便干,尿短赤。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数。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小儿湿疹的诊断标准;②中医辨证为湿热浸淫型;③年龄2~10 岁;④短期内未使用过皮质类固醇类激素;⑤患儿及家属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小儿湿疹诊断标准;②中医辨证不符合湿热浸淫型;③合并有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疾病及精神病;④皮损部位合并有细菌、病毒感染;⑤对本次研究药物过敏者。
1.5 方法
1.5.1 对照组 患儿口服西替利嗪联合外涂炉甘石制剂进行治疗。口服西替利嗪(成都恒瑞制药):2~6 岁患儿5 mg/次,1 次/d;6~12 岁患儿10 mg/次,1 次/d。外涂炉甘石制剂。1 个疗程为14 d,治疗1 个疗程。
1.5.2 观察组 患儿口服加味脱敏煎联合外洗莲藤消炎止痒散进行治疗。加味脱敏煎药物组成:防风10 g,银柴胡10 g,乌梅10 g,五味子10 g,黄芩10 g,栀子10 g,车前草10 g,地肤子10 g,刺蒺藜10 g,生甘草5 g,1剂/d,水煎早晚温服。莲藤消炎止痒散为本院院内制剂(粤药制字Z20070537),主要药物组成为蛇床子、地肤子、白矾、荆芥、苦参、穿心莲等:1 袋/次,沸水冲开后放置至合适水温后浸皮疹处约15 min,2 次/d。1 个疗程为14 d,治疗1 个疗程。
1.6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疗效判定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中的湿疹疗效判定标准制定。显效:患儿皮损消失的面积/治疗前的皮损面积值>95%;有效:皮损消失的面积/治疗前的皮损面积值60%~95%,皮损消失,瘙痒感减轻;无效:皮损消失的面积/治疗前的皮损面积值<60%,虽皮损减轻,但瘙痒感没有任何改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水平,包括IL-2、IL-4、TNF-α。③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T 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包括CD4+、CD8+、CD4+/ CD8+。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患儿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的IL-2、IL-4、TNF-α 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儿的IL-2 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IL-4、TNF-α 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水平比较(,pg/ml)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水平比较(,pg/ml)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1
2.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T 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的CD4+、CD8+、CD4+/ CD8+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儿的CD4+、CD4+/ CD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CD8+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T 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比较()
表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T 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1
3 讨论
小儿湿疹虽是儿科常见病,但其迁延难愈的特点常令医生和家长束手无策。西医方面,湿疹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大多数专家认为与机体的免疫功能密切相关。近期的科研研究提示:T 淋巴细胞的异常在湿疹发病中占重要地位,特别是Th 细胞分化失衡是本病的内在免疫因素[5-8]。按CD 分子不同,T 淋巴细胞分 为CD4+T细胞(辅助性T细胞,Th细胞)和CD8+T 细胞(细胞毒性T 细胞)。Th 细胞群可以简单的分为4 个种类,其中与湿疹相关而且研究最热的是Th1和Th2 两个亚型。CD4+T 淋巴细胞的功能主要是协助B 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及杀伤性T 细胞发挥免疫功能;CD8+T 淋巴细胞可特异性杀伤靶细胞。CD4+和 CD8+的相互调节,维持机体的免疫平衡,其表达异常时提示免疫功能发生改变。Th1 细胞主要分泌IL-2等细胞因子,Th2 细胞主要分泌IL-4、TNF-α 等细胞因子[9-13]。Th1/Th2 出现失衡状态时,IL-2 水平会出现降低,IL-4、TNF-α 水平会升高,致使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随之升高。
本病属于中医的“湿疮”范畴。其病因主要为先天禀赋不足,饮食失节,脾胃受损,运化失常,湿热内生,外加风邪侵袭,风邪湿热两因相交,浸淫皮肤而发病,治疗原则为清热利湿,祛风止痒。小儿肌肤娇嫩,体表面积相对较大,且湿疹病位表浅,治疗时采用内外同治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脱敏煎是由京城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始创,被祝谌予教授发扬,药物组成:防风、银柴胡、乌梅、五味子、生甘草。方中防风辛温,祛风胜湿;银柴胡甘寒,清热凉血;乌梅酸涩,生津敛阴;五味子酸甘性温,敛肺益气;甘草调和诸药,补脾益气,清热解毒。药虽五味,但组方严谨,有收有散,寒热共济,被学者称为现代经方。此方具有祛风胜湿、补脾益气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此方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过敏等作用,而且还能促进机体代谢,减轻机体疲劳和提高免疫力等功能[7]。加味脱敏煎在此基础上再加入清热利湿作用的黄芩、栀子、车前草;清热止痒的地肤子、刺蒺藜。上述药物清热利湿,祛风止痒,则病向愈。
莲藤消炎止痒散为本院制剂,主要药物组成有蛇床子、地肤子、白矾、荆芥、苦参、穿心莲等,其方中蛇床子、地肤子、白矾清热止痒,荆芥祛风,苦参清热利湿,穿心莲清热解毒。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蛇床子中起主要药理活性物质的蛇床子素能通过抑制巨噬细胞释放炎症介质,减轻肥大细胞释放过敏介质,对多种急性和慢性炎症模型都有抗炎作用和具有止痒抗过敏作用[8]。地肤子具有较强的抗炎、抗过敏作用。白矾收敛,消炎。荆芥可以降低特应性皮炎模型小鼠血清中的TNF-α 的含量。苦参的主要有效成分为苦参碱,使用不同浓度的苦参碱后可增强肉瘤大鼠的体液和细胞免疫。使用苦参碱后,CD8+T 细胞含量明显降低,CD4+T细胞含量显著升高。穿心莲有抑制炎症因子、调节免疫作用。以上药物经皮肤吸收效果良好,且疗效确切,操作简单。
综上所述,加味脱敏煎联合莲藤消炎止痒散可有效改善湿疹患儿的临床症状及细胞因子水平,调节免疫功能,疗效可靠安全,在小儿湿疹的治疗中有重要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