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角下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及对策

2022-08-19陆东辉徐容容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医学生医学思政

陆东辉 徐容容

(1.福建医科大学学生工作处,福建 福州 350122;2.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3)

2008 年1 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后,各大高校开始增设职业生涯规划等相关课程,并逐步形成了较为系统性的课程体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大学生的基础教育之一,也是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类的通识课程,对促进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作为公共基础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自然也不例外,要与“思政”元素相融合,形成更加明显的育人效应。

“课程思政”视角下的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在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引导下,通过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依托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过程对医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使医学生在接受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同时,受到思想政治和人文教育的熏陶,进而成为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良好的职业素养、合理的职业规划的医学生。

一、“课程思政”融入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

医学院校肩负着培养“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2]的重要使命。对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要加强“医术”教育,更要加强“医德医风”教育。

(一)医学院教学改革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必然要求

随着时代变化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生活理念、健康观念等都发生巨大变化。传统的生物医学概念已经不适应新时代医学,甚至开始束缚其发展。生物心理社会医学顺应时代需求,成为现代医学重要理念和模式,医疗服务也随之由“疾病中心主义”过渡为“病人中心主义”。这种过渡和转变要求医学生必须具备适合新医学模式的知识结构和人文素质。[3]医学教育是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国家自上而下出台一系列重大政策方针,推出一系列重要举措,推进医学院校教学改革,培养大批符合时代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具体政策和举措如表1。

表1 相关政策文件汇总表

上述文件一方面从不同维度,不同程度强调要挖掘思政资源,发挥育人功能,把思政教育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生培养整个阶段,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8];另一方面督促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在医学课程建设和教育中,融入“思政”元素。在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融入思政元素是课程思政的具体体现,也是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既是当前课程思政建设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有助于培养医学生求真务实的医学态度、高尚医德医风,以及仁心仁术的职业素养,还有助于整体提高高等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

(二)培养新时代医学人才的根本举措

新时代医学人才是一种既具有专业医学素养,又具有医学人文素质的复合型医学人才,强调的是培养医学生明德至善、大医精诚的医学精神,折射到具体教育教学中,就是要加强对医学生的德育教育和人文情怀的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最本质内容和最核心环节。作为医学院校,“医德培养”就是“立德树人”的核心要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34 号)再次突出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发挥医学课程思政作用,培养既有高超医术又有高尚医德的新时代医学人才。[9]。因而,医学生不仅需要精湛的医术,更需要救死扶伤、悬壶济世的高尚品德,发展医学教育,培养医学人才,“医德”教育成为重中之重。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将两者紧密结合,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教育感染学生,引导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医。

(三)提高医学生就业质量和职业成就感的重要途径

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医学类专业性强、工作压力大等多方面因素,医学生就业问题显得更加严峻。医学类专业关乎人民生命安全,因而对医学生理论知识和动手实践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医学院校将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培养学生医学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能力,对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缺乏实践性和针对性。[10]目前医学生职业观、就业理念、择业标准与现实社会产生严重冲突。大部分医学生更热衷于选择医疗和科研环境较好的大城市,对中小城市、偏远的市级、县级医疗单位存在观念上的不认可。然而大城市就业岗位有限,基本趋向饱和,偏远地区医疗机构却求贤若渴。因此,医学生的就业常出现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结构性矛盾。一些医学生寻求合适的就业单位,用人单位也在寻求自己需要的人才,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的匹配度是困扰双方的难题。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医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兴趣、性格、能力的主观因素,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还可以使医学生正确地处理个人选择与社会需求、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帮助医学生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目标职业,从而提升自己的就业质量、职业幸福感和满意度,增强职业稳定性和成就感。

二、课程思政视角下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

课程思政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教育实践。在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有了明确的方向,但在实践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没有真正发挥出职业生涯课程思政的作用和意义。

(一)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理念渗透困难

首先,在教学设置上,重专业课程学习,轻通识性课程,通识教育课程思政渗透机会偏少。医学教育是一种专业技术教育,教学设置上更加侧重医学技术和技能的培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种通识教育课程,课时少、学分低,在有限的教学时长中,更倾向于教授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性知识,甚少有机会贯彻课程思政理念。如,某医科大学专门编订的教材共8 章54 小节,210 页,内容十分丰富,却仅设置16 学时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多,课时安排少,教师在有限的时间范围内,侧重对生涯规划知识和方法的介绍,无法将“立德树人”的核心地位凸显出来。其次,职业生涯规划专职任教教师少,学生人数多,课程思政理念渗透效果大打折扣。以某医科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安排为例,本科学生共13000 余人,配置专业教师人数仅为2 人,其余均为兼职教师。这种学生数量多,教学班级少,大班教学,采用“大水漫灌”的教学方式,学生无法充分地与授课教师互动,特别是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容易被边缘化,对授课内容入耳不入心,“思政”也就成了“形式”,教学效果较差。最后,传统教育理念根深蒂固,课程思政理念渗透受阻。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仍然以课程内容本身为中心,以获取专业知识为最终目的。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对融合何种思政元素、如何融入、融到何处缺少了方向,即使根据新的教学大纲要求,偶尔在教育过程中被动引入一些“思政案例”,但也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二)教师结构有待优化,育人能力偏弱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专职授课教师人数较少,兼职教师教学能力有限。大多数医学院校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教师数量不足,辅导员或者分管学校就业工作的行政人员成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力军,但兼职教师教学能力有限,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中融入思政性力度不够,育人能力偏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高校辅导员或者行政人员日常琐碎工作较多,工作压力大,很少有时间沉下心去认真备课,挖掘教材中思政性元素;二是教师受“兼职”头衔影响,教育教学态度不端正。兼职教师,尤其是辅导员虽然知道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仍以“兼职”为由,推脱责任,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应付心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浮于表面,更是鲜少践行课程思政理念。兼职为主的教师队伍结果,最终使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政教育成为“两张皮”,两者之间融合生硬,“润物细无声”地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目的无法达到。

(三)教学内容不够出新,缺乏“本土”思政案例库

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源自西方,受西方人本主义理论、生涯发展理论影响明显,着重强调个人价值观实现,职业目标选择受个人的兴趣、性格、技能、价值观影响较大,忽略了社会发展需求,从而使得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的时候过于重视个人气质类型、技能的分析,而对社会真正需要的岗位和技能分析较少。[11]这种“适合主义”主导下的职业价值观不仅导致学生职业选择时过于理想化,而且与我国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定差别,与当下引导学生到基层、到艰苦偏远的地区奋斗的就业主流导向有一定偏差,更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敬业乐群、业以济世”的奉献精神等思想不相符合。但这种“阵痛”的避免需要一定的过程,因为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步较晚,尚未形成中国特色的、“本土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思政元素缺乏整体性、系统性提炼,目前尚未形成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思政案例库,课程思政建设任重道远。

三、课程思政与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合的路径

(一)增强思政理念,助力课程思政理念渗透

一要借助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东风,了解中学阶段学生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程度,减少重复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从而缩短高校生涯规划教育中理论性知识学习,走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时偏少的“洼地”,将更多的课程思政理念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二要在破除旧理念,提升课程思政意识上下功夫,一方面可以适时组织教研室和专兼职教师及时学习党中央、教育部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新理念,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增强课程思政思维,培养课程思政惯性。另一方面可以积极培养教师抓思政教育的敏感性,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积极寻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政元素的契合点,要在原有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如可以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医德医风、学校的学风、校风等内容进行系统性提炼和归纳,然后根据课程章节的内容进行分析,系统性设计和准备,并反复演练改进后,逐步形成“课程思政”的思维方式。此外,还可以加深医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强化课程渗透,不能生硬地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转变成思想政治教育课,这两者之间应该是一种融合关系。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育人能力

其一,在专业教师配置上,可以参考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比例,按照1∶500 配比职业生涯规划教师,优化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结构。其二,要成立专门的教研室,全面、统一负责全校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定期组织教师参加职业生涯相关或与“课程思政”相关的培训会,每学期至少两次集体备课,组织教师们共同收集课程教学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并研讨如何有效渗透到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其三,发挥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协同育人能力,构建课程思政磁场,其中专门负责职业生涯规划的专业教师要占据主要比例,他们既要有一定的医学背景或者医疗行业的从业经验,又要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敏锐性。对于兼职教师,一要加大培训力度,不仅要培养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专业知识,也要培养他们“课程思政”意识以及与职业生涯规划融合的能力;二要加强兼职教师教学管理和教学考核,减少应付性行为,端正教学态度,增加课程思政责任意识。其四,动员教师通过参加教改项目申报、申请课程思政立项、参加课程思政比赛等方式,打造一支既有专业素养,又有人文情怀的育人队伍。

(三)深挖思政资源,开发医学特色的思政案例

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包含职业理论、自我评估、职业认知、职业探索、职业决策、职业调整等方面的内容,其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特别是医学院,更有其特殊性。教师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医学生思想政治变化,把新时代医生职业精神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堂,不断提炼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思政元素,有效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第一,在职业理想教育中融入理想信念教育。在对医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第一步,就是理想信念教育,要引导医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如,钟南山院士在其84 岁的高龄,仍然在疫情暴发的第一时间踏上了前往武汉的列车。第二,职业价值观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职业价值观是学生看待职业的一种态度和理念,是其就业过程中展现出的一种价值取向,是价值观在就业领域的表现形式。如,我国肝脏外科医学奠基人吴孟超院士、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研究员,他们都是在一个领域深耕的医者,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医学的坚守,这也是对“敬业”精神最好的诠释。“友善”是医者对患者的应有的态度。医生不仅仅要学会治病救人,更要有崇高的医德医风。最美奋斗者、福建省著名神经内科学专家、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慕容慎行医生,生前被誉为“百姓最好找的神医”。对每位患者,他都付出极大的耐心和细心,从医六十载,始终践行着“敬佑生命、医者仁心”的医学信仰,为广大医学生树立了榜样。第三,在职业选择中融入抗疫精神教育。职业选择是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最重要环节。选择哪一种职业,决定了个人未来的发展方向。医学院校具有先天优势,大部分都具有自己的附属医院,在疫情防控期间,有大量的医护员工奔赴抗疫一线,他们很多都是在校学生的师长,通过发生在身边的例子教育学生,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以福建医科大学为例,学校及附属医院前后共派出了385 名医护人员赴湖北医疗支援,3 名医护人员赴菲律宾抗疫支援。他们不辱使命,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希波克拉底誓言,把危险留给自己,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壮丽之歌。医学生在职业选择的时候,要引导他们向这些医务工作者看齐,鼓励他们选择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卫生职业。

总之,做好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要强调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通过挖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思政元素,运用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对于培养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医学生医学思政
当代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转化医学理念结合CBL教学法在口腔基础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安徽医学》稿约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