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课程实施路径探索
——以“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为例
2022-08-19刘清群鲍道宏
刘清群 鲍道宏
(1.柘荣县第一中学,福建 柘荣 355300;2.福建教育学院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25)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提出,“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作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1]1为落实这一基本诉求,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提出,“普通高中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1]4。方案不仅指出课程结构,也清楚界定了课程开发与管理主体。具体说,“选择性必修为国家课程”,它的开发与管理主体是国家,学校与教师是这类课程进入学校层面的实施主体。这是高中各门具体学科中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基本定位。
由此,在课程实施的学校课程实践层面,把握选择性必修课程性质特点及其功能,探索此类课程实施路径,便是一个真实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一、选择性必修课程定位及其育人功能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提出,“选择性必修课程,由国家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升学考试需要设置”[1]4。普通高中语文课程遵循课程方案的一般性要求,提出“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设计基础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课程”[2]8规划,整体构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三类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并通过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因此,此类课程实施,必须清楚回答以下三个基本问题:
1.学习任务群教学的一般规范与要求。
2.满足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必修”要求。选择性必修课程具有“必修”属性,这是不言而喻的。根据课标设计与教科书安排,在实践层面,学校必须进一步明确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必修”性如何落实。
3.体现选择性必修课程的“选择”特点。选择性必修课程具有“选择性”,这是不言而喻的。根据课标设计与教科书安排,在实践层面,学校必须进一步明确选择性必修课程的“选择”性如何落实。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选择性必修课程是整个高中语文课程体系有机组成部分,总体上,即坚持课程基本理念,以学科独特方式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在高中语文课程内部,必须满足课程整体性要求,又能体现选择性必修课程在完成必修课程学习基础上的“选择性”特点。具体说,就是在必修课程学习基础上,体现出选择性必修课程“逐步延伸、拓展、提高和深化”的特点,实现其在三类课程结构中独特的育人价值,“以满足学生对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发展水平语文素养的追求”。[2]9
二、课标选择性必修课程设计与学校课程实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的选择性必修课程,设置9 个学习任务群,共6 个学分。详细情况如下表(表1)。
表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及学分[2]10
根据上表,可将选择性必修课程部分简略整理如下表(表2):
表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及其学分
根据课程标准设计,“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属于选择性必修课程,2 学分。课程标准规定,本学习任务群学习内容,“选择中国文化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一些代表性作品”,根据课程标准设计,因各校各位语文教师根据特殊教学需要,具体实施中,本任务群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可以整合,因此,也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与学生发展特殊需要,选择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中的一篇作品,也可选择某一整部作品,如《庄子》或《淮南子》等。
根据课标对学习任务群界定,作为一个学习任务群“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教学过程,显然要求推动“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凸显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途径”。这样,学习方式变革是它不可忽视的实践追求。不仅如此,作为选择性必修课程,“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实施,与语文课程教学中人们习以为常的单篇教学相比,最大不同还在于突出“组织主题学习单元”,要求“组织学生在具有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展开交流和专题讨论,就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时代意义和局限等问题,用历史和现代的观念进行审视,表达自己的看法。”[2]21
同时,作为必修课程基础上的选择性必修课程,根据“拓展、提高和深化”的选择性课程特点,要求此类课程实施,要“引导学生坚持在研读的过程中勤查资料,勤做笔记;围绕所读作品,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查阅相关注释、评点等资料,加深和拓展对作品的理解”,并能在此过程中,“学习运用评点方法,记录自己的感受和见解”。[2]22否则,“研讨”只会变成心得体会的简单交流,难免陷入浅俗浮泛的境地。缺乏理论厚度,难有思维深度,“研讨”必将徒有虚名。如果课程实施过程不幸出现这种现象,所谓“选择性必修课程”,至多只能为学生“拓展”一些知识视野。指望这类课程“提高和深化”学生学业水平,发展学生个性,必然不切实际。
三、教科书选择性必修课程设计与学校课程实践
《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第四条规定:“思想政治(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课程教材,以及其他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教材和涉及国家主权、安全、民族、宗教等内容的教材,实行国家统一编写、统一审核、统一使用。”[3]根据国家政策,当前使用的“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选择性必修)”,也是纳入“国家课程”范畴的教学内容,其权威性不言而喻。
这套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教材由上、中、下三册组成,由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担任总主编,经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核通过,2020 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从这三册教材分析,上册第二单元,中册第三单元,下册第一单元与第三单元,总共4 个单元,占全书12个单元的三分之一,与课标设置的学分比例相符。总之,教学时数,是选择性必修课程“必修”的时间规定,从课程性质说,课程实施者没有“选择”权。
学校指导、语文教研组根据课程标准规定、地方与学校特殊情况,开发一些有自己特色的课程。课程开发过程,除了必须一般性面对“为何开发”“如何开发”等一般问题,还必须遵照“选择性必修课程”特殊规定。比如,必须以学习任务群形式呈现与实施,教学内容选择必须在“中华传统文化”范围内,所选作品应是学术界有公认的“经典”,应该依照“研习”的形式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探究性。在注重结果评价时兼顾过程评价,注重量化评价时兼顾质性评价,注重他人评价时兼顾自我评价。
基于上述考虑,柘荣县第一中学(以下简称“柘荣一中”)从以下几方面,探索适合本校学情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实施路径,期望由此探索一条适合所有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实施路径。
新课标学习任务群8“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提出,“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意义在于,研习传统文化经典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该任务群设计不以对文学史和知识点罗列为旨归,而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为核心设计的。要通过语文教科书选择性必修上、中、下三册四个单元教学加以落实。
根据新课标,“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实施,必须服从、服务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根据“单元研习任务”,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解读》专题案例,及柘荣一中师生实际情况,拟从人物研究、鉴赏方法、写法研讨等专题研习,分类开发、实施“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
综合上述考虑,以现行语文教科书选择性必修上、中、下三册四个单元为基础,柘荣一中“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设计如下:
第一单元集中学习先秦诸子散文,以加深对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可围绕一个专题研习,如经典语句语篇阅读感受,学生选择儒家、道家、墨家的经典语句,梳理其中所讲立身处世的道理,阐述自己的认识和思考,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讨论分析,或撰写评论,围绕这一思路设计学习任务,组建学习任务群。
第二单元选择历史著作中的经典作品和史论。可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型作品精读,体会其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通过查阅资料,写作读书笔记,参阅现当代研究成果,撰写相关评论等方式设计系列任务,包括历史人物和作品特色的评价,评论要有自己的观点,能提出自己的思考或进行辩驳,还可以探究史传文学的叙事艺术,组建学习任务群。
第三单元欣赏不同时期各具特色的诗歌名作,围绕“诗意的探寻”展开研习。可围绕古典诗歌重要方法鉴赏,通过对意象的揣摩和对意境的体察,把握诗歌的主旨,学习作品艺术手法,撰写鉴赏、评论文章,设计学习任务,组建学习任务群。
第四单元选取魏晋至明代的6 篇经典散文,体裁不一、风格各异,重在把握课文的思想情感及其承载的文化观念,领会不同作者在审美上的独特追求。可围绕古代散文涵泳品味把握文意,理解作者通过特有的语言形式抒发情志的写法展开研讨,在此基础上,梳理和评点,设计学习任务,组建学习任务群。
当然,以上分类注重以教科书设计为蓝本,酌情加以改造,为学校语文教研组创造性实施国家设计的选择性必修课程提供基本依据。在此基础上,学校鼓励各年级组及教师结合自身教学理念、班级实际情况灵活使用。
四、“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校本化实施路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解读》编写专家组提供了两则参考案例[4],的确为本任务群教学提供了良好启发。但是,若根据现行语文教科书选择性必修上、中、下三册四个对应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研习”单元,深入研究发现,这两个案例都不是传统意义上教科书四个单元中任一单元的教学,甚至连以教科书某一单元为基础的“创造性教学”也难相符。只是专家组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对选择性必修课程“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微课程性质、目标、内容等的理解,根据他们理解创编或说开发出来的微课程,不管是《“苏轼”专题》,还是《“战国四公子”专题》,性质是一样的。
为什么这本指导全国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的权威文献编写专家组采用这一方式为一线学校、教师提供参考案例?
当然不宜简单否定专家组努力。事实上,正如前面所述,学校实践过程中反而能从专家组设计的两个案例中获得启发。其一,开发、设计学习任务群,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紧紧围绕体现课程理念,服务、服从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其二,符合选择性必修课程属性要求。教学内容应属“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研习”范围之内。满足“研习”类学习任务群功能需要。
从专家组提供参考案例可以体悟到,学校层面开发这一任务群,如果能够圆满解决这些问题,那么,依照语文教科书提供的基本单元展开教学是一条实践的路径。而遵守课程标准,参考教科书相关体例,根据校情与学情,学校与教师创造性开发学习任务群,也是另一条可行的实践路径。
根据这一思路,这类学习任务群微课程开发,可以围绕“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某一篇经典名篇,如《春江花月夜》,考虑高中生认知水平与认知能力,选择学术界有代表性的研究论文、论著,根据某一专题研习需要,设计学习任务,组建学习任务群。学校教研组经过研讨、论证,本研究认为,这一类型学习任务群,既可保证课标、理念落实,又有利于学生对经典作品深磨细品,提升学生思维水平与文化涵养,充分发挥“定篇”类作品的文化育人功能。
比如,围绕《春江花月夜》这一诗歌史上的奇葩,我们编入以下代表性论文与之配合:程千帆《〈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张伯伟《宫体诗的“自赎”与七言体的“自振”——文学史上的〈春江花月夜〉》,蒋勋《诗之风华,唐之绝代——关于〈春江花月夜〉》,葛兆光《听葛兆光讲〈春江花月夜〉》,钱翰、李兰芳《永恒的夜与月——细读〈春江花月夜〉》,刘学锴《唐诗选注评鉴》中的《春江花月夜》评析,吴翠芬《唐诗鉴赏辞典》中的《春江花月夜》评析。
这里需要回答不少语文教师的一个困惑,即“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研习”单元,为什么编入这么多现当代文章?实际上,在我们看来,虽然只选了一篇符合“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作品,表面上选入很多现当代文章作为这个学习任务群学习内容,但是,实际上,这一篇符合“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作品,是中心,是学生研习的对象,其余很多现当代文章,只是为了帮助学生深入、多角度研习这篇“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作品的辅助资料,因此,根本上说,这样设计的学习任务群仍然是“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而不是古今杂糅的文章汇编。
当然,根据我们的研究,还有将现行教科书四个单元课文或其他有代表性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集中在一起,供学生自行确立一个学习主题一类学习任务群,即学生从提供的基本语篇中,自行选择几篇,组建自己感兴趣专题的学习任务群,只是在课程理念上必须围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方向,在课程性质上,满足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基本要求。
五、结论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是选择性必修课程一个学习任务群,属于国家课程范畴,其开发管理主体是国家,而学校与教师,主要是课程实施主体。
按照新的课程标准规定,“选修的学习任务群则是在此(此,是指‘必修课程’)基础上的逐步延伸、拓展、提高和深化,以满足学生对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发展水平语文素养的追求。”[2]9新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对于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教师应根据学生个人未来发展的意愿和学业状况,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方向和空间。”[2]10根据课程标准这一精神,创造性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在选择性必修与选修课程中,学校、教师就必须根据国家发展需要,根据学校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现状与学生个别差异、未来发展需要与可能。
由此可知,高中语文新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实施,学校教师“应根据学生个人未来发展的意愿和学业状况,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自然包括课程内容选择、课程目标确立、课程实施形式与成效评价。遵守国家课程基本理念与基本精神,是这类课程开发的基本前提,利用现行新课标语文教科书开发选择性必修课程是一条基本途径。在新课标指导下,根据校情、学情,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选择性必修课程,不仅是课程“满足学生对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发展水平语文素养的追求”的需要,是创建有特色、有个性化的学校文化的需要,也是培养个性化、创造意识与能力的一代新人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