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高考Ⅰ卷第21题的多角度探究
2022-08-16栾功
栾 功
(南宁市第三中学,广西 南宁 530021)
1 真题呈现
1)求l的斜率;
(2022年全国数学新高考Ⅰ卷第21题)
分析试题第1)小题以双曲线标准方程为起点,设计了以圆锥曲线共轭弦性质为背景的定值问题,考查考生运用坐标法解决解析几何问题的能力,突出对数学运算素养的考查.试题第2)小题的命制基于第1)小题的解答,在确定条件下求解三角形面积.下面主要探究第1)小题的解法与内在规律.
2 背景溯源
以圆锥曲线共轭弦性质为背景命题,考查考生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在近几年各类数学竞赛卷和高考卷中多次呈现.
1)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2)若k1+k2=0,求实数k的值.
(2016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预赛试题第17题)
(2004年北京市数学高考理科试题第17题)
3 例1第1)小题的解法分析
解法1将点A(2,1)代入双曲线C的方程,得
解得a2=2,故双曲线C的方程为
kAP+kAQ=0,
从而
即
(y1-1)(x2-2)+(y2-1)(x1-2)=0,
代入y1=kx1+m,y2=kx2+m,整理得
2kx1x2+(m-1-2k)(x1+x2)-4m+4=0.
(1)
(1-2k2)x2-4kmx-2m2-2=0,
其中
1-2k2≠0,Δ=m2+1-2k2>0,
从而
代入式(1),得
整理得
2k2+km+k+m-1=0,
即
(k+1)(2k+m-1)=0.
因为直线l不过点A,所以
2k+m-1≠0,
从而
k+1=0,
即
k=-1.
评注该解法从直线入手构图设参,通过对“直线AP,AQ的斜率之和为0”这一给定关系的坐标表达,自然联系到运用韦达定理解题,这是解答这类问题的通法.解法1的难点在于消参过程的数学运算,对考生的运算素养要求较高.
解法2将点A(2,1)代入双曲线C的方程,得
解得a2=2,故双曲线C的方程为
设直线AP的斜率为k,则直线AQ的斜率为-k,直线AP的方程为
y-1=k(x-2).
(x-2)[(1-2k2)x+4k2-4k+2]=0.
由于xA=2,得
同理可得
从而
评注该解法从过点A的两条直线AP,AQ入手,构图设参,借助点A的坐标表达点P,Q的坐标,从而求出直线l的斜率,属于典型的知一求一.运算过程结合直线AP,AQ的同构性,很大程度上优化了运算,降低了运算难度.
解法3将点A(2,1)代入双曲线C的方程,得
解得a2=2,故双曲线C的方程为
设直线AP,AQ的倾斜角分别为α,β,由题意知
α+β=π, sinβ=sinα, cosβ=-cosα,
(3cos2α-2)t2+4(cosα-sinα)t=0,
则
由直线AP与AQ逻辑结构的对称性,同理可得
评注该解法从直线AP,AQ的倾斜角入手,应用直线的参数方程解题.几何关系代数化的过程紧紧抓住直线AP,AQ逻辑结构的对称性,利用同构思想和三角恒等变换进行坐标运算,结构整齐,过程简洁明了.该解法不仅体现了参数法在解答解析几何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还开阔了学生的解题视野.
解法4将点A(2,1)代入双曲线C的方程,得
解得a2=2,故双曲线C的方程为
整理得
x′2-2y′2+4x′-4y′=0.
(2)
设直线l′的方程为
px′+qy′=1,
代入式(2),得
x′2-2y′2+4(x′-y′)(px′+qy′)=0,
即
(1+4p)x′2-(2+4q)y′2+4(q-p)x′y′=0,
两边同时除以x′2,得
(3)
由于平移变换后点A的坐标变为A′(0,0),故kA′P′,kA′Q′是方程(3)的两个根,从而
即
解法5设P(x1,y1),Q(x2,y2),则双曲线C的方程可化为
即
从而
由kAP+kAQ=0,得
分别整理,得
2y1y2+2y1-2y2+x1x2+2x1-2x2-6=0,
2y1y2-2y1+2y2+x1x2-2x1+2x2-6=0,
两式相减,得
4(y1-y2)+4(x1-x2)=0,
即
评注该解法源于对教材习题的理解,把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改写为第三定义的形式.在求解这类问题时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整齐的式子、对称的结构、整体运算的奇效无不彰显坐标法的神秘与魅力.
上述5种解法从不同侧面阐释了直线l在运动过程中保持的规律性,即当直线AP与AQ斜率之和为定值0时,直线PQ的斜率为定值-1;同时,也给了我们继续深入探究试题本质的启发与思考.
4 推广探究
思考1当直线AP,AQ的斜率之和为0时,直线PQ的斜率为定值-1,这个定值与点A有关吗?
图1
由解法1知,直线PQ的斜率为定值-1,在直线PQ运动过程中的临界位置与双曲线C相切(如图1).当k=-1时,由Δ=0,得m=±1,此时直线PQ的方程为y=-x+1,y=-x-1,分别与双曲线C在点A(2,1)处的切线y=x-1关于x轴、y轴对称,发现直线PQ的斜率与双曲线在点A(2,1)处的切线的斜率互为相反数.也就是说当双曲线给定时点A的位置唯一确定了PQ的斜率,反过来PQ的斜率也唯一确定点A的坐标.
思考2试题中的双曲线改变为椭圆或抛物线,是否还有相同规律?
(4)
设直线l′的方程为px′+qy′=1,代入式(4)得
两边同时除以x′2,得
(5)
由于平移变换后点A的坐标变为A′(0,0),故kA′P′,kA′Q′是方程(5)的两个根,从而
即
于是
变式2已知抛物线C:y2=4x上一点A(4,4),不经过点A的直线l与C交于点P,Q,若直线AP,AQ的斜率之和为0,证明:直线l的斜率为定值.
y2-4my-4n=0,
从而
Δ=16m2+16n>0,y1+y2=4m.
因为直线AP,AQ的斜率之和为0,所以
即
y1+y2+8=0,
解得
y1+y2=-8,
于是
m=-2,
通过变式1和变式2的探究,我们发现推广1体现的规律在椭圆和抛物线中仍然成立,于是例1所揭示的本质规律可进一步推广到更一般性的情形.
推广2设点A(x0,y0)是对称轴平行于坐标轴的定圆锥曲线(包括圆、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C上一定点,P,Q是C上两个动点,若直线AP,AQ的斜率互为相反数,则当直线PQ的斜率存在时为定值,等于曲线C在点A处切线的斜率的相反数(当曲线C为双曲线时,点P,Q在同支上).
1)当曲线C是有心圆锥曲线时,设方程的统一形式为
λx2+μy2=1(其中λμ≠1),
则
2)当曲线C是抛物线时,可设C:y2=2px或x2=2py(其中p≠0),则
5 结束语
通过上述解法分析与变式探究,例1揭示的内在规律逐步清晰,同时,也不难看出例1第1)小题的问题设置在以往考试中都是第2)小题的难度.新高考压轴题明显减少了送分问题的设置,旨在考查考生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和具备的学科素养,力求更精准地服务高校人才选拔,这也给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