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为本,建设智慧校园

2022-08-15吕慧凤张芯雨明洋张博华北京市第五中学分校附属方家胡同小学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云端智慧融合

吕慧凤 张芯雨 明洋 张博华 _ 北京市第五中学分校附属方家胡同小学

北京市第五中学分校附属方家胡同小学始建于1906年,在百年老校向智慧教育学校的转型中,不断推动互联网和教育教学管理的深度融合,形成新科技革命背景下的未来教育发展态势,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

1.学校教育智能化探索

学校对智慧教学环境、智慧教学资源、智慧校园管理、智慧校园服务、信息安全体系等架构进行设计,既利用黑板、书本作业等传统教育方式,也大力拓展智能化教育模式,让两者相互依托并融合。

一是重塑学习环境。借助互联网和情感感知技术全面了解教育运行状态,将学校变成万物互联、智慧感知、虚实融合的智慧学习空间。例如,学校所有教室均装入多媒体触摸屏。教室内上课,既可以实现教室内电脑直接投屏,也可以用笔记本通过直插或无线网络投屏。智慧校园环境保障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工作。例如,原有的各个系统均为独立使用,获取信息需要在不同的系统间穿梭,通过集合整理和系统的升级换代,使用越来越方便。

二是重构学习流程。第一,普及在线教育学习。学校建立云数据中心,在云端,教师可以实现在家办公,校内的视频和照片资料均可以安全且轻松查找。教师在线App的应用,让专业人员解决相应的技术问题。此外,东城区云图书馆解决了教师资料查找的问题。第二,跟踪学生学习全过程。利用学习分析技术跟踪学生学习过程,洞察学习规律,提供及时有效的学习支持,帮助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在传统课堂之外,教师与学生更加自由,学生可以在课程时间内在线答题、在线提问。教师根据学生们的问答情况进行分析,快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学校教育数字化平台建设

智慧管理。云端通讯录的建立,实现教师、学生、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让学校的信息沟通更方便、迅速、及时。数字平台可以一键发送通知,教师在后台可以及时查看接收情况,且可长期保存。各个部门互相联动,实现智慧管理。

智慧教与学。线上视频会议,实现云端办公;云直播课堂,实现个性化、多元化的学习路径;在线辅导成为学校开展教学的重要方式;云打卡,学生在家中一键上传每天运动情况;云端作业,通过电子设备直接写作业或者拍照上传,教师在云端批改;在云端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在云端,学校建立“五精”会馆,让学生和教师都可随时反复观看其中的内容。

智慧科研。通过数字平台,教师在云端可直接获得北京市优秀课程案例,方便学习、备课。各个教研组的教师都可修改、完善教研文档,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写作。建立智慧资源平台,内容涉及试卷、试题、课件、教案、导学案、素材、视频等,可最大限度满足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对资源的需求,并同智慧资源管理平台结合,采用在线教育“资源分享—资源传播—交流互动”的资源模式。

智慧校园。建立云课堂数据中心。依托线上教育平台,集萃各学科优质课堂教学资源,汇聚各学段课堂实录资源、教学素材资源、课堂成果资源等,构建起课堂大数据中心。依托资源丰富的云课堂数据中心,激发学生内驱力,让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学习做时间的主人。

3.学校教育融合化实践

一是学科融合。学校注重跨学科课程建设,跨越学科专业的界限;信息技术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实现数据互联互通,探索“教育+互联网”发展模式。

一方面是多学科建立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作为媒介传播的有效工具,能够有效丰富枯燥单调的课堂教学,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创新性介质平台,实现传统课堂教学与新型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在信息技术与信息科技教育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将学生置于与教师同等的地位,便于教学内容和引导学习探究过程的创新和发展,由传统教师的引导性学习向学生主动学习的模式转变,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

另一方面是在信息技术学科本位上融合多学科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以“自主、探究、合作”的新型教与学的方式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例如,“走近古汉字——人工智能文字识别”课程,就是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进行跨学科融合。

二是线上线下融合。在线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混合教学逐步走向常态化。学校融合各种教育资源,将课程、教师、设备等统筹考虑,实现所有教育资源向所有学生开放,极大地提高了教育效能。在教学中,将所有学科、所有课程、所有教案、所有教师的教学行为和风格打通,提供整体展示、广泛交流的新空间,使学校线上线下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彻底实现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

猜你喜欢

云端智慧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云端之城
美人如画隔云端
行走在云端
云端创意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