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背景下高职教育服务农村社区教育机制创新探究*
2022-08-15赵玲珍
赵玲珍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城乡融合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社区教育作为支撑城乡融合的重要内生力量,在社会服务、人才培养、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2]。依托专业和区位优势,参与社区教育,扩大社区教育资源供给,是高职教育服务城乡融合发展的有力支点。
一、城乡融合背景下高职教育服务农村社区教育的功能价值
(一)城乡融合为高职教育拓展服务功能提供新机遇
城乡融合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的新型城乡关系,实现城乡要素、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空间景观和公共服务等多方面的融合[3]。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城乡融合发展对高职院校既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1.城乡融合需要技术技能人才的支撑
人才是第一资源,加快培养农业技术型人才和城乡管理型人才,特别是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是实现乡村振兴、城乡融合的关键。2018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4]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通过参与农村社区教育,面向人人,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缺领域,高质量推进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增强乡村创业吸引力,有利于实现共享。
2.城乡互补需要高职教育的支持
城乡融合要求从根本上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站在城乡互动、互补的角度,寻找城乡价值和需求的契合点。而目前高职院校及其继续教育主要在大中城市展开,对城市文化及企业的现代化发展元素有较多了解,其专业、师资、设备等资源也较为丰富。近几年随着高职的扩招,农村生源比例扩大,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有利于实现城乡人才互动、智力互补和文化互融。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教育的统筹,空间布局的优化,也需要高职教育面向市场,拓展农村继续教育、社区教育,发挥相关专业优势,开展文明乡风、文化技能培训和老年教育、美丽乡村、数字乡村等项目合作,以实现对农村社区教育的城市辐射和资源共享。
3.农村社区教育需要高职院校的助力
目前,社区教育在区域和城乡之间发展不够平衡。城乡融合要求破除在封闭体系中发展社区教育的观念,立足城乡一体化发展、共同富裕的现实需求,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整体进程中,对农村社区教育予以新的定位和优化[5]。因此,积极推进农村社区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需要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多主体共同参与农村社区教育的公共治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共享模式。
(二)高职教育助力农村社区教育展现新作为
1.分类施训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水平
城乡融合首先是经济发展的融合。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指出:“国家采取措施,支持举办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组织开展农业技能培训、返乡创业就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培养高素质乡村振兴人才。”[6]面向不同群体,分类实施技能培训特别是中高级技术技能培训,是高职院校服务农村社区教育的主要内容。其中重点包括几种群体:一是对“不离土不离乡”的留守农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提升城乡融合发展的能力;二是对“离土不离乡”转移农民和失地农民开展职业转换培训,为“离土又离乡”的农民开展异地转移培训,使转移农民能尽快融入城镇生活[7];三是开展乡村治理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养“村官”和有志于从事农业产业化投资、开发的创业致富能人,促进农民致富[8]。
2.资源共享完善农村社区教育体系
教育等公共产品服务共享均等是城乡融合的重要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高职教育已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可以项目为依托,发挥教学科研资源优势,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融入农村社区教育,共同开展社区教育发展研究,科学引领,积极导向,推动终身学习体系的建立。同时,依托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社区教育网络构建,实施信息化教学,开发优质课程资源包,实现高职教育与农村社区教育的融合。
3.传承创新助力城乡文化融合
城乡融合的根本在于文化的融合。高职院校在开展农村社区教育时,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的特色校园文化,引入乡村,创新乡村文化,弘扬善行义举,培育与美丽乡村建设相适应的优良家风、文明乡风,培养与乡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商业精神、经营美德等,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9]。纺织服装类、艺术类专业学校可发挥专业优势,送“艺”下乡,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如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将学生时装表演走进乡村“梨花节”“稻田文化节”和“油菜花节”,让时尚文化与乡土文化融合,在为乡村文化增色添彩的同时,促进了乡村文化旅游。同时发挥学校艺术专业和美育教育特色,充分挖掘乡村传统文化,传承创新非遗技艺,创立“民艺社”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教育品牌项目。
二、高职教育服务农村社区教育存在的不足
高职教育与农村社区教育都是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教育,在区域性、全民性、公共性等方面有着共通之处,服务农村社区教育有天然的优势,但从现实来看还存在着以下不足。
(一)理念需要更新,服务意识不够强
长期以来,受城乡二元发展思维的影响,职业教育大多以城市中心为发展定位,城乡职业教育二元分割[10]。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国家和地方教育部门虽出台相关文件,引导职业教育面向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进城务工人员等重点人群开展培训,但缺乏统一的规划组织和明确指导。高职教育在服务理念上面临选择面向“乡村”还是“城市”的矛盾[11]。部分高职院校特别是非“三农”特色的高职院校,更多关注学历教育,以及面向城市与第二、第三产业开展校企合作、推动产教融合,对本地区实施乡村振兴在主动服务、抢抓机遇方面需要加强。
(二)支持不够明确,内外部融合体制机制不够健全
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明确提出:“鼓励职业学校积极参与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与普通高校、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独立设置成人高校、各类继续教育机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形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发展合力。”[12]但由于体制机制不够健全,高职教育与农村社区教育之间缺少实质性联动。一是有的地区缺乏落地政策,职业院校与社区等相关部门的权利与义务不明确,缺乏专门机构协调;有的地方委托开放大学管理,但联系不够密切,经费支持、权益保障、成果激励等方面的制度不够健全。二是部分高职院校内部机制不健全,与农村社区教育融合发展动力不足。目前,通常由继续教育部门兼管农村社区教育工作,缺少专门机构人员、专项设置经费、教师开展农村社区教育工作激励机制等,资源共享广度与深度不够。
(三)定位不够准确,精准服务能力不够强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高职教育的发展适应产业经济发展需求,人才培养主要服务城镇化发展,与人才的适农性要求不相适应。从项目内容来看,许多乡村居民希望获得一技之长,提升实际就业技能。而目前农村社区教育较多表现为宣传普及、文体娱乐和文化素质类专题讲座,高职院校大多参与了少数通识类课程资源的建设,有的照搬城市社区教育的模式,教学内容、组织模式未能面向“三农”职业人才需求来设置和调整,与乡村产业发展实际结合不够。加之乡村居民文化层次各异、教育内容缺少地方特色等,农村居民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不高。
(四)师资不稳定,专业化队伍不足
服务农村社区教育教师数量不足,师资不稳定,专业化队伍不能充分满足乡村居民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农村社区教育工作多属于公益性劳动,出于时间、精力、绩效等多种因素的考虑,一些高职院校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同时高职教育的教育对象主要是全日制学生,而农村社区教育作为非全日制教育,其教育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环境都有所不同,有的教师缺少系统培训,从事农村社区教育的专业能力不足。
三、城乡融合背景下高职教育服务农村社区教育机制探究
在城乡融合背景下,建立政策保障、融合创新、资源共享和运行管理长效机制,是提升高职服务农村社区教育有效供给的关键所在。其中特别是需要理顺高职院校与社区教育的协同关系,畅通多方联动融合。
(一)政策保障机制
高职院校开展农村社区教育多以公益或微利项目为主,但各项工作却又离不开经费的投入。因此,地方政府要出台切实有效的措施,保障职业教育服务农村社区教育的整体投入。在政策制度上,根据地方城乡融合发展和乡镇居民需求,制定指导高职院校等多元主体参与农村社区教育的宏观引导和政策激励措施。高职院校内部也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如将教师参与农村社区教育工作纳入工作量统计等,以激发内驱动力。
(二)融合创新机制
完善内外部治理结构。可通过组建多方参与的农村社区教育联盟或集团,充分发挥政府统筹指导作用,构建以地方政府牵头,高职院校、社区教育为龙头,以项目为载体,企业行业等多主体合作的联动机制。如江苏省溧阳市基于区域发展整体情况和发展特色,通过组建由乡镇社区教育中心牵头,整合当地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培训机构、教育服务“三农”基地等相关单位参与的农村社区教育集团,推进农村社区教育形成合力,促进城乡社区教育均衡发展[13]。建立高职院校内部多部门协作机制,推动设立二级学院性质的农村社区教育学院,打造协同发展平台。
(三)资源共享机制
建立高职院校、区县、乡镇、村社区职业教育四级培训网络,明确多方主体责任与权益,形成高职教育、社区教育、政府机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资源共享机制;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围绕“一乡一品”“一村一品”建设,利用“互联网+项目”“互联网+基地”网络学习平台,开发数字化学习资源,建立农村居民互助学习圈、共同体,扩大资源共享。鼓励教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建设符合农村居民需求和城乡融合要求的特色课程和社区教育品牌项目。如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创办的“民艺社”、直播带货课程等,帮助提升了农民生活质量。结合乡村产业,推进高职院校与乡村企业合作培训,优化人力资本结构,促进乡镇产业、社区教育、高职教育良性互动发展。打通师资壁垒,以项目为依托,整合高职院校“双师型”骨干教师,开展针对性培养培训,创建团队,打造“名师工作室”,带动更多教师参与农村社区教育;充分整合区域内高职院校、社区、企业、科研院所等不同领域专家,组建讲师团,开展适农性培训。例如,南京市由教育局牵头,多所高校联合,成立了农科教讲师团,探索了一套成熟的运作机制,形成了“农民、涉农街(镇)社区教育中心、涉农区教育局、讲师团”等四级服务体系,在开展农民培训、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取得了成效[14]。
(四)运行管理机制
建立供需精准对接的机制。高职院校通过建立信息化平台,深入一线调研,找准不同类型、年龄层次农村群体的需求,结合自身资源供给和不同地域的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课程培训,构建完整的组织、实施和评价体系,使进城的农民能顺利融入城镇生活,使选择留守和建设农村的农民能提升素质,提高生活品质,逐步实现城乡融合发展[15]。建立社区村(居)民参与学习的管理机制,制定相应的学分认证制度和转换制度等,把村(居)民学习、从业经历记入学分银行和成果转换名录,使社区村(居)民在就业、升学、薪酬等方面能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从而引导社区村(居)民积极参与农村社区教育活动[16]。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将高职院校参与农村社区教育教学工作纳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完善评价督查机制。
在城乡融合背景下,高职教育应当树立终身教育理念,抓住机遇“办适合的教育”,进一步探索高职教育与农村社区教育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在推动农村社区教育质量提升的同时,拓展自身发展空间,赋能乡村振兴,助力城乡融合。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健全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背景下,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农村社区教育融通发展将进入新的阶段。未来发展应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主导引领作用和高职院校的主体作用,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乡镇社区联合,利用各自优势,探索新时代“校政”“校企”“校社”合作共赢、服务农村社区教育的协同创新机制。高职院校要进一步转变观念,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面向农村,因地制宜,内外联动,创新服务农村社区教育的管理运行机制。要进一步细化激励保障的落地举措,促进人才、课程、培训、科技、服务全要素跨界合作,打通资源壁垒,提高农村社区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提升农村居民的综合素质和技术技能。在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背景下,要充分挖掘自身特色,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人人终身学习需求的农村社区教育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