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基于“儿童立场”的小学科学作业设计与实践对策探究
——以“空气”单元为例
2022-08-15鲁国庆
鲁国庆
一、 缘起:“双减”政策下,小学科学作业得不到有效补充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十分注重学生体验的学科。课程以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式学习、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基本理念。强调在科学学习中应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愉快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科学习的兴趣。虽然学生在科学课上会经历探究式的学习,但课后也离不开作业的巩固。一份好的作业不仅能有效的巩固课堂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让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后,让教育一度跃居热议榜首。《意见》中重点指出“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作业变革让学生有了丰富的课余时间,但如何保持良好的学习成效,成为家长忧虑的根源。
(一)课外补充大多是题海战术,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
科学课程在小学四门考试主课中一直处于相对弱势的科目,很多学校也仅以一本课堂作业本作为科学知识的巩固练习。现行小学课堂作业虽然内容详实丰富,但题量过少让许多学生和家长经常会询问教师是否需要额外再购置教材进行刷题练习或是通过背诵知识点的方式达成巩固知识的目的,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
(二)“双减”政策下,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提升综合能力
“双减”并非是对教育的放任自由,而是立足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旨在通过“双减”,使小学教育不再紧盯分数,而真正认识到发展的多元性以及素质发展的主导性价值。小学科学作业可以分为纸笔作业和探究作业,我们通常将目光聚焦在了纸笔作业上,往往忽略了非纸笔形式的作业。小学科学是倡导探究式学习,完全符合“双减”政策背后的需求。
因此,如何设计、实施基于“儿童立场”的小学科学作业,提高学生科学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科学知识的有效巩固,成为笔者思考的问题。
二、 剖析:基于“儿童立场”的小学科学作业设计
(一)厘清儿童特点,寻找儿童立场
从课程性质来看,小学科学是一门囊括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课程,它注重在多个领域的日常实践活动中学习探究方法,了解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合作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从师生个体来看,儿童才是小学教育主体,他们具有属于这个时期独有的特点,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必须以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为大前提。兰本达讲过:“孩子们的探究与科学家的探究有基本相似之处,也有重要的区别,我们必须记住这两点。”究竟是怎样的探究不同呢?我们可以归纳为如下特点:①儿童对科学证据的概念意识较为薄弱,在探究过程中对证据、想象进行区分需要较长的时间。相较于孩童,成年人能更好地厘清证据与概念,甚至可以对探究过程中出现的数据进行解释。②儿童的思维处于前概念思维阶段,对科学探究活动更多的是停留在模仿阶段,而非如成年人会根据社会需求的导向,有意识地进行有目的的探究。③儿童的经历少,面对新概念时,需要较长的时间将其与自身已有的日常经验发生联系。正如成年人遇见闻所未闻的事物时,同样也会难以与已有的经验形成关联。④儿童描述自然现象的语言更偏向于拟人化,无法准确表达。他们更多时候会把自身想象融入对自然现象的表达。我们可以发现儿童的学习无论从过程还是思维方式而言,都是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无论在授课还是作业设计方面,都更应该从儿童立场出发,帮助儿童建构良好的行为特征,才能确保儿童综合素养的形成。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教师对学生评价建议中重点指出:“课堂教学中,可以从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活动、学习方法、知识理解、学习困难及其原因等方面进行评价,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学习过程。”还在学生自评和互评中指出:“引导学生针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与他人相互评价,关注学习任务是否清晰、学习动机是否强烈、学习方法是否得当,学习目标是否实现等。”基于以上两点评价要求可以看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开展离不开学生的兴趣,如何保持学生的求知欲,那就必须与学生的日常经验发生联系,作业也应以儿童立场作为基石去建构。只有随着符合儿童认知水平的实践经历频次逐渐增加,才能有效地为学生建构正确的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故儿童对知识概念的理解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并非由原先的日常经验直接转变为认可的科学解释,儿童通常需要将最初的概念分解为多个步骤理解,直至完全理解并应用于实际生活(如图1)。
图1 儿童对概念理解步骤
(二)分析《课标》与教材,立足儿童立场
基于“儿童立场”的作业设计并不是随心所欲地降低学习难度或是创设新的学习内容,而是需要紧紧围绕课程标准,这样的作业指向才会有迹可循,有据可依。根据《课标》中学习目标的指引,结合教材和现有作业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梳理相关教学活动,才能基于“儿童立场”设计作业。
为了更好地基于“儿童立场”设计学生作业,我们必须先分析与之相关的学段内科学概念与内容标准。以三年级上册“空气”单元为例,结合《课标》的学段目标,分析教材及相关内容,整合各课的科学概念(见表1)。
表1 “空气”单元在《课标》中的概念与内容标准
可以看出,三年级“空气”单元的科学概念主要以空气的性质与风的成因为主,在设计学生作业时必须牢牢围绕学生在这方面的日常经验,而如何将学生现有的日常经验内化为正确的科学概念,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需要有效的作业进行辅助。
三、 践行:基于“儿童立场”的小学科学作业实施
基于上述关于儿童的探究特点和课程的特性,笔者确立了基于“儿童立场”的小学科学作业设计方案,进行了以下两个方面的改革。
(一)以课堂中作业为主,新设前置作业和拓展练习
现在的作业都是在学生经历了课堂学习后完成的,教师通常以作业讲评的方式对课堂知识进行巩固(如图2)。这样的作业模式往往容易导致学生很容易对作业的兴趣不高,缺乏主动性。所以需要教师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思考怎样的作业能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使作业不再单调。本次研究对现有的作业模式进行了补充,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新设了前置作业与拓展作业两个环节(如图3)。
图2 传统的作业呈现方式
图3 基于“儿童立场”的小学科学作业内容增设环节
1. 巧设前置作业,找准学生认知起点
前置作业并非课前预习,它是教师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能力,充分利用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给学生精心设计的一系列具有启发性、体验性、实践性,与学习内容关联,要求学生在课堂学习前完成的前置任务。前置作业的设计并不是要求学生提前学习,而是根据课程的教学环节设计与之相应的辅助活动,所以作业设计的问题和情境必须紧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有更深的理解,对学习目标有更准的把握,要思考:“指向目标,学生能做什么、会做什么?该做什么?前置作业的要求能丰富学生的哪些体验?”高质量的前置作业在设计时也必须基于课标、深研教材、了解学情、精心设计教案的基础上进行的。
例如,《感受空气》一课中,课堂伊始教师会引出“玩空气”的探究活动,希望能借助此活动帮助学生感受空气的特征,引导学生发现空气具有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等特点。随后教师又设计了“传递石块、水和空气”的活动,试图通过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空气会流动的特点。但基于两项活动在课堂中操作能效不高,指向性不强。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在教学设计完成后设计这样一个前置作业,即将课堂作业本中的科学阅读“找空气”中的内容进行重构(见表2)。
表2 “找空气”前置作业记录单
课堂上,教师直接组织学生进行“找空气”的展示汇报,学生的兴致大大得到提高,还可以发现多种不同的方式,如用袋子收集的、用扇子扇风的、藏在土壤空隙中的等。传统课堂上的方式往往会让学生的结果趋同,不利于学生对空气的特点的总结,对空气流动的特征也难由学生自主发现,更不用说生成相应的科学概念。
此外前置作业并不是仅仅指向学生的前概念,还可以是学生技能的前期指导。现在的学生动手能力整体偏弱,以至于课堂上有时候会因为操作不当而发生事故。如在第四课测量空气质量时需要对皮球打气,通过打几筒气与多少豆子在天平上实现平衡来计算空气的重量。使用打气筒看似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实际上还有一些学生未掌握打几筒气的方法,学生通常会在打气时由于过快或是操作不当出现打气出现半筒气或是打气筒损坏的现象。根据此类现象,可以在课前为学生提出给车轮或是自己皮球打气的前置作业来提高课堂实验的成功率。
2. 创设拓展作业,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拓展作业以培养学生对知识运用、实践能力为主,在设计此类作业时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此在设计作业时,我们更应该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进行考量。“深度”是指作业的难易程度,要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认知差异和动手操作能力。“广度”是指在大概念知识体系下,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微项目、STEM项目等方式进行学习,“空气”单元中的空气炮正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在STEM学习初期,空气炮就作为“空气”单元的拓展作业的范例,还可以在空气炮的基础上改良为空气船、空气火箭等,故此处不做赘述。
(二)以课堂作业本为主,充分利用科学阅读
课堂作业本是教师和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辅助材料。现行的课堂作业本也是经过多位教师、教研员们的精心打磨所形成的,但教师和学生往往没有充分地将其利用起来。
课堂作业本通常包括了活动记录、课堂练习、科学阅读三块内容。前两块的作业使用率远高于科学阅读,有些教师在作业反馈时也会忽略这部分的内容。但有许多的科学阅读内容十分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部分阅读资料甚至可以通过前置作业的方式进行呈现,在前文中“找空气”就是将课堂作业本中的阅读资料进行适当改变。这样既可以丰满课堂,也可以让学生不只停留在书面阅读中,下水实践才符合学生的“儿童立场”。
四、 畅想:让“儿童立场”下的科学作业成为学校教学的有机补充
基于此,笔者也对这样的作业模式进行如下展望,认为“儿童立场”下的科学作业模式将会成为学校教学的有机补充。
(一)利用学生差异,创建社团进行深度学习
每一朵花都有不同的花期,孩子也都有各自的差异。课堂学习之后,根据作业情况可以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通过兴趣、程度、能力等不同创设不同学习的社团课堂,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如“空气”单元可以创设空气火箭社团,“光”单元可以创设用光绘画的社团。
(二)结合学校活动,展开面向全体学生的项目化学习
每一年学校都有科技节,大多科技节只是一些简单的小活动、小比赛,但这些内容有的与学生所学的知识有差距。可以结合近期所学的科学知识,设立与其相关的大型项目化研究,让全校学生、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在大概念的引领下建设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也紧扣学生最新的认知水平。
综上所述,在“双减”实施的背景下,教师若能基于“儿童立场”巧妙开展前置作业、牢牢抓住课堂作业、根据差异实行拓展作业,就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可能性,也使学生学习更有意义。基于“儿童立场”设计作业,既符合儿童认知规律,又突显学生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真实、主动、深度地进行有意义的科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