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鲥内源性营养阶段脂肪酸组成及利用
2022-08-11施永海徐嘉波严银龙张之文刘永士于爱清邓平平袁新程
施永海,徐嘉波,严银龙,张之文,刘永士,于爱清,邓平平,蒋 飞,袁新程
(上海市水产研究所,上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上海 200433)
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又名美洲西鲱,属于鲱形总目(Clupeomorpha),鲱形目(Clupeiformes),鲱科(Clupeidae),西鲱属,为洄游性鱼类,原来主要分布于北美洲大西洋西岸海洋和通海河流中[1-3],中国于1998年开始从美国引进美洲鲥受精卵进行人工繁养[4]。由于美洲鲥与中国鲥(Tenualosa reevesii)的外形相似、肉质鲜美,美洲鲥也深受国内市场的追捧,销售价格较高[5-6]。近几年,随着美洲鲥全人工繁育技术的突破,国内养殖量也日趋增长,苗种年投放量大概在200多万尾。虽然美洲鲥人工繁育技术日趋完善,但在美洲鲥苗种培育早期,特别是仔鱼内源性营养阶段成活率较低,这也成为美洲鲥规模化人工繁育的技术瓶颈。营养支持对鱼类早期发育(特别是内源性营养阶段和混合营养阶段)至关重要,支撑鱼类内源性营养阶段个体生长发育的营养和能量来源主要是储存在其卵黄囊中的脂类,而且脂类还参与调节生理活动和构建器官组织[7-8],所以,脂类含量和脂肪酸组分密切关系着鱼类早期生命阶段的生长、发育及存活[8-10],特别是DHA和EPA是海水鱼类早期发育的必需脂肪酸,仔稚鱼阶段是脑神经和视神经迅速发育的时期,仔稚鱼需要大量的DHA等重要营养物质,来满足脑神经和视神经发育的需求[8,10]。了解鱼类早期的营养利用有助于探究鱼类在该发育阶段的生命生理活动,进而从营养角度分析其生长和存活规律。因此,研究仔鱼对脂类的利用和消耗有助于探究美洲鲥早期发育阶段成活率低的原因。
迄今有关鱼类早期生命阶段对脂肪酸利用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海水或者淡水鱼类,如:菊黄东方鲀(Takifugu flavidus)[10]、日本鬼鲉(Inimicus japonicus)[7]、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8]、黄颡 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9]和白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11],而海淡水洄游性鱼类发育早期对脂肪酸的利用相对比较特殊[12],美洲鲥作为典型的溯河繁育、降海育肥的洄游性鱼类,其内源性营养阶段对脂类的利用可能更为特殊。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美洲鲥的脂类营养状况和需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开口摄食后的仔鱼脂肪酸组成[13]、当年鱼种的脂肪酸组成变化[4]、幼鱼的脂肪需求[14-16]、成鱼的肌肉营养成分分析[17-20]等。有关美洲鲥发育早期内源性营养阶段脂类代谢的研究目前尚未见公开报道。本文检测了美洲鲥胚胎孵化期间和仔鱼开口前的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分析了美洲鲥胚胎出膜前后和仔鱼开口前对脂肪酸的利用程度,旨在揭示美洲鲥发育早期对脂肪酸的利用规律,以期为提高美洲鲥发育早期仔鱼成活率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与处理
实验用美洲鲥的受精卵和仔鱼来自上海市水产研究所奉贤科研基地,于2018年6月底到7月初全人工繁育获得,亲本培育和人工繁育方法参照张根玉等[1]和施永海等[5-6]。选取人工促产、自然交配、产卵受精的鱼卵作为实验材料,鱼卵从集卵箱收集、清洗后转移到孵化池,孵化池为锥形底,水体为1.6 m3,每个孵化池内设置2个气石,孵化池上方约2 m处覆盖双层遮荫率为90%的遮荫膜,连续曝气,静水孵化,孵化密度为8~10万粒·池-1,每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总水体的2/3,温度控制为(18.98±0.32)℃,仔鱼孵化出膜后,还继续在孵化池内暂养至鱼苗开口;采用解剖镜吸管吸取的方法[12]分别获取胚胎(原肠期)、0日龄和4日龄仔鱼(摄食前),随机取样,用滤纸吸干表面水分,每个发育阶段算一组,每组样品分3个平行,每个平行按胚胎(15~17 g)和仔鱼(2~3 g)取样,再测算每组样品单位质量的个体数。样品用离心管密封保存,先在-20℃的冰箱冷冻24 h,而后转移到-76℃的冰箱保存。
1.2 样品测定方法
用SIM冷冻干燥机(型号:FD5-3,产地:美国)采用真空冻干法测定水分,用真空干燥箱(型号:DZF-6020,产地:中国上海)采用氯仿甲醇法提取粗脂肪,用气相色谱仪(型号:Agilent 6890,产地:美国)测定及色谱峰峰面积归一法计算出脂肪酸相对含量(GB/T22223-2008)[4]。
1.3 数据处理和统计
所有数据用mean±SD表示,采用Excel 2003和SPSS19.0处理数据。采用oneway ANOVA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如数据是百分数,先用反正弦函数转换后再方差分析,用Duncan法多重比较,以P<0.05表示有显著差异[4]。
1.4 计算公式[12]
单个个体的脂肪酸绝对含量(Mn,μg):
胚胎出膜阶段脂肪酸减少量(Mg,μg):
胚胎出膜阶段脂肪酸减少率(Rg,%):
仔鱼开口摄食前脂肪酸利用量(Mf,μg):
仔鱼开口摄食前脂肪酸利用率(Rf,%):
式中,Mwt是单位鲜重的粗脂肪含量(%),C是各脂肪酸的相对含量(%),N是各发育时期每克鲜重的生物体个数,Mu、M0和M4分别是胚胎、0日龄仔鱼、4日龄仔鱼个体的脂肪酸绝对含量(μg)。
2 结果与分析
2.1 内源性营养阶段的水分和粗脂肪含量变化
美洲鲥内源性营养阶段水分相对含量随着个体的发育而显著降低(P<0.05),每个发育阶段的水分含量均显著高于下个阶段(P<0.05)(表1)。美洲鲥内源性营养阶段干物质的粗脂肪相对含量随个体发育微弱升高,各阶段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1);鲜质量的粗脂肪相对含量从胚胎的0.58%显著上升至4日龄仔鱼的2.25%(P<0.05)(表1);然而,由于个体发育消耗了体内大量的营养物质,单个个体质量迅速下降,导致单个个体的粗脂肪绝对含量随个体发育呈现显著下降趋势(P<0.05),从胚胎的60.04μg显著下降到4日龄仔鱼的41.91μg(P<0.05)(表1)。
表1 美洲鲥内源性营养阶段的水分和粗脂肪含量(n=3)Tab.1 Moisture and crude fat content of Alosa sapidissima during endogenous nutrient stage(n=3)
2.2 内源性营养阶段脂肪酸的组成变化
2.2.1 单个脂肪酸相对含量的变化
美洲鲥胚胎、0日龄和4日龄仔鱼检测到的22种脂肪酸相对含量见表2,内源性营养阶段各时期相对含量排前4的脂肪酸均分别是C16∶0、C18∶1n9c、C22∶6n3(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和C18∶2n6c(表2)。
C16∶0相对含量较高(21.65%~23.06%),0日龄仔鱼的C16∶0相对含量显著高于胚胎和4日龄仔鱼(P<0.05),且胚胎和4日龄仔鱼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C18∶1n9c的相对含量丰富(19.02%~20.93%),其相对含量随着个体的发育而显著降低(P<0.05);C18∶2n6c相对含量相对较稳定(12.33%~14.43%),其相对含量随着个体的发育而显著降低(P<0.05),4日龄仔鱼的C18∶2n6c相对含量显著低于胚胎和0日龄仔鱼(P<0.05),而胚胎和0日龄仔鱼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表2)。
美洲鲥胚胎、0日龄和4日龄仔鱼的C22∶6n3(DHA)均较丰富(15.02%~18.20%),其相对含量随着个体的发育而显著升高(P<0.05),4日龄仔鱼的C22∶6n3(DHA)相对含量显著高于胚胎和0日龄仔鱼(P<0.05),而胚胎和0日龄仔鱼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2)。美洲鲥内源性营养阶段的C20∶5n3(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虽然相对含量不高(1.05%~1.49%),但其相对含量也随个体发育而显著上升(P<0.05)(表2)。DHA和EPA含量均随个体发育而上升的相似变化规律也使DHA+EPA随个体发育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P<0.05),4日龄仔鱼的DHA+EPA(19.69%)显著高于胚胎和0日龄仔鱼(P<0.05),而胚胎和0日龄仔鱼之间(分别是16.07%和16.63%)的差异不显著(P>0.05)(表2)。
2.2.2 SFA、MUFA和PUFA相对含量的变化
美洲鲥胚胎的SFA相对含量(32.39%)显著低于4日龄仔鱼的(33.53%)(P<0.05),而0日龄仔鱼SFA相对含量(33.39%)分别与胚胎以及4日龄仔鱼的均无显著变化(P>0.05)(表2)。MUFA 的相对含量相对较低(20.92%~22.82%),且随个体发育而显著下降(P<0.05)(表2)。美洲鲥内源性营养阶段的PUFA含量丰富且稳定(44.76%~45.55%)(表2),胚胎、0日龄和4日龄仔鱼之间的PUFA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表2)。
2.2.3 ∑SFA/∑UFA和∑n3PUFA/∑n6PUFA比率的变化
美洲鲥4日龄仔鱼的∑SFA/∑UFA比例(0.50)显著高于胚胎的(0.48)(P<0.05)(表2)。美洲鲥内源性营养阶段的∑n3PUFA/∑n6PUFA比例随生长发育而明显上升(P<0.05),其数值从0.69上升到0.94(表2),胚胎和0日龄仔鱼的∑n3PUFA/∑n6PUFA比例显著低于4日龄仔鱼的(P<0.05),而胚胎和0日龄仔鱼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表2)。
表2 美洲鲥内源性营养阶段的脂肪酸组成及相对含量(n=3,%)Tab.2 Fatty acid composition and content of Alosa sapidissima during endogenous nutrient stage(n=3,%)
2.3 内源性营养阶段单个个体的主要脂肪酸的绝对含量变化及利用
美洲鲥内源性营养阶段单个个体中各脂肪酸的绝对含量见表3。由表3中各发育阶段的脂肪酸绝对含量,依据公式可分别获得主要脂肪酸在胚胎孵化出膜阶段的减少量和减少率,以及在仔鱼内源营养阶段的利用量和利用率(表4)。
美洲鲥内源性营养阶段的单个个体的脂肪酸绝对含量前4的分别为C16∶0、C18∶1n9c、C22∶6n3(DHA)和C18∶2n6c(表3)。随着美洲鲥的个体发育以及卵膜的脱落,除了C24∶1n9绝对含量先略微下降(P>0.05)再显著上升(P<0.05),C15∶0的绝对含量呈现显著的先降后升趋势(P<0.05),C17∶1绝对含量先略微上升(P>0.05)再显著下降(P<0.05),C17∶0、C20∶0、C20∶4n6、C20∶5n3(EPA)及C22∶6n3(DHA)的绝对含量无显著变化外(P>0.05),其余的14个脂肪酸绝对含量均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P<0.05)(表3);多数脂肪酸下降的叠加效应造成了单个个体的SFA、MUFA和PUFA绝对含量随个体发育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P<0.05)(表3)。另外,EPA+DHA和∑n3PUFA绝对含量随个体发育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而∑n6PUFA绝对含量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P<0.05)(表3)。
表3 美洲鲥内源性营养阶段单个个体的脂肪酸绝对含量(n=3,μg)Tab.3 Fatty acid absolue content of individual Alosa sapidissima during endogenous nutrient stage(n=3,μg)
美洲鲥胚胎孵化脱膜,由于个体发育、出膜以及卵膜的脱落等因素造成主要脂肪酸实际减少量前4的分别是C18∶1n9c(256.31μg)、C16∶0(154.55μg)、C18∶2n6c(141.93μg)和DHA(132.23μg)(表4)。比较单个个体中SFA、MUFA和PUFA 的实际减少量,PUFA 为最高(429.99μg);从各主要脂肪酸的实际减少率来看,除了C20∶5n3(EPA),其他的主要脂肪酸减少率相对较均衡(11.72%~23.28%)(表4);SFA、MUFA和PUFA减少率也较均衡,数值分别为13.22%、19.45%和15.98%。综合减少量和减少率,胚胎孵化破膜以及卵膜的脱落过程中,C18∶1n9c的减少较多(分别为256.31μg和20.40%),更值得注意的是,C20∶5n3(EPA)减少量和减少率分别为-6.32μg和-10.00%(表4)。
表4 美洲鲥内源性营养阶段单个个体的主要脂肪酸的利用程度Tab.4 Utilization degree of main fatty acids of individual Alosa sapidissima during endogenous nutrient stage
美洲鲥仔鱼开口摄食前,单个个体的各主要脂肪酸的利用量前3的分别是C16∶0(256.35 μg)、C18∶2n6c(207.48μg)和C18∶1n9c(201.86 μg),利用量最少的两个脂肪酸是EPA和DHA(分别是7.28μg和10.98μg)(表4);比较单个个体SFA、MUFA和PUFA的实际利用量,PUFA为最高(355.49μg)。单个个体各主要脂肪酸的利用率前4的分别是C18∶2n6c(28.64%)、C18∶3n6(26.53%)、C16∶0(22.02%)和C18∶1n9c(20.18%),利用率最少的3个脂肪酸是DHA、C18∶0和EPA(分别是1.42%、2.96%和10.47%)(表4)。SFA、MUFA和PUFA利用率较均衡,数值分别为16.59%、20.37%和15.73%(表4)。综合利用量和利用率,仔鱼开口摄食前,利用较多的单个脂肪酸是C16∶0、C18∶2n6c和C18∶1n9c;值得注意是,美洲鲥开口前仔鱼对∑n6PUFA的占用较多(295.41μg和23.81%),对∑n3PUFA的占用较少(38.67μg和4.19%),尤其对DHA+EPA的占用更少(18.26μg和2.17%)(表4)。
3 讨论
3.1 美洲鲥内源性营养阶段的粗脂肪含量及脂肪酸组分的特征
美洲鲥受精卵和开口前仔鱼的干物质粗脂肪相对含量(16.33%~19.13%)与其他一些海水鱼类早期发育阶段干物质粗脂肪含量相似:如,条石鲷(9.27%~23.77%)[8]、日本鬼鲉(13.85%~11.66%)[7]和菊黄东方鲀(21.27%~31.70%)[10];美洲鲥内源性营养阶段的干物质粗脂肪含量远低于同是洄游性鱼类的长江刀鲚(Coilia nasus)(53.10%~60.97%)[12],但由于美洲鲥内源性营养阶段个体较大:受精卵的直径[(4.03±0.25)mm][2]远大于长江刀鲚的[(0.91±0.02)mm][21],造成美洲鲥内源性营养阶段单个个体的粗脂肪量(41.91 μg~60.04 μg)高于长江刀鲚(16.27μg~43.62μg)。另外,相对于长江刀鲚单个个体在开口摄食前消耗掉62.70%的粗脂肪,美洲鲥单个个体开口前(4日龄仔鱼)只消耗掉30.20%的粗脂肪,这说明美洲鲥仔鱼开口摄食时,其体内还有较多脂类(41.91μg,占原有的69.80%)被留存,这从理论上解释了美洲鲥仔鱼开口摄食后混合营养阶段较长的原因。
鱼类为变温动物,其脂肪中含有能降低脂肪酸熔点的n3PUFA,可维系细胞膜的渗透性和流动性[22]。海水鱼类因需要调节渗透压,其脂肪中含有较高n3PUFA以更好地维系良好的细胞膜通透 性[10,23]。相对于淡水鱼类,海水鱼类的∑n3PUFA/∑n6PUFA较高,在内源性阶段,其比值一般高于2,如:日本鬼鲉(2.74~3.98)[7]、条石鲷(6.18~7.62)[8]和菊黄东方鲀(5.26~6.55)[10]。而美洲鲥发育早期内源性阶段的∑n3PUFA/∑n6PUFA较低(0.69~0.94),其特征更接近淡水鱼类,如:黄颡鱼的受精卵(1.22~1.35)和开口前仔鱼(1.19~2.26)[9]、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受精卵及仔鱼(0.65~2.68)[11]、刺鲃(Spinibarbus caldwelli)鱼卵(0.45)[24]、鲤(Cyprinus carpio)鱼 卵(0.43)[25]和鲫(Carassius auratus)鱼卵(0.88)[25],美洲鲥内源性营养阶段较低的∑n3PUFA/∑n6PUFA比值也符合其生态洄游的习性,美洲鲥亲鱼从海里上溯到江河淡水环境中繁育,其早期发育阶段均生活在淡水环境中,一般到当年的秋冬季,幼鱼随江河流水进入海洋越冬[4]。但美洲鲥幼鱼进入海洋越冬前,为了适应外界盐度和低水温,需要更多的n3PUFA来维系细胞膜良好的渗透性和流动性。因此,美洲鲥仔稚幼鱼发育期间有必要增加投喂富含n3PUFA的饲料,让鱼体内提前积累n3PUFA,提高美洲鲥对外界盐度和低水温的耐受力。
3.2 美洲鲥各生长发育阶段的脂肪酸组分比较
美洲鲥鱼卵[26]、胚胎、开口前仔鱼、当年鱼种鱼体[4]、江苏养成的成鱼肌肉[20]之间的大多数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相近,而与摄食饲料的仔鱼、摄食卤虫的仔鱼[13]以及广东养殖的成鱼肌肉[18]差异较大:美洲鲥鱼卵、胚胎、开口前仔鱼、当年鱼种鱼体、江苏养成的成鱼肌肉之间的脂肪酸含量较多的均是C18∶1n9c、C16∶0、C18∶2n6c和C18∶0[4,20,26]。仔鱼分别摄食卤虫和配合饲料后,其脂肪酸组分差异较大,如:C18∶1n9c(分别为32.54%和19.66%)、C16∶0(分别为10.41%和24.52%)和DHA(分别为0.26%10.71%)[13],美洲鲥当年鱼种鱼体和江苏养殖的成鱼肌肉的∑ n3PUFA、∑ n6PUFA、∑ SFA/∑ UFA、∑n3PUFA/∑n6PUFA(分别是3.65%~6.99%和3.65%、21.22%~27.12%和18.04%、0.40~0.58和0.45、0.15~0.29和0.20)[4,20]与广东养殖成鱼肌肉[18](分别是0.93%、44.06%、0.85和0.02)相差较大,同时广东养殖成鱼肌肉脂肪酸主要是C16∶0和C18∶2n6c,两者加起来的百分含量达到67.66%,其C18∶0和C18∶1n9c的百分含量非常少,分别是0.79%和0.95%[18],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可能与饲料的脂肪酸组成有关。
鱼卵脂类不仅是内源性营养阶段的主要能量来源,还参与构建机体的组织和调节生理活动,因此,脂类及脂肪酸的含量与内源性营养阶段的发育及存活有着密切的关系[10]。同时,美洲鲥(特别是亲本)肌肉的营养蓄存与其所产鱼卵的营养水平存在密切关系[10]。美洲鲥内源性营养阶段(鱼卵[26]、胚胎和开口摄食前仔鱼)的∑n3PUFA含量(13.16%~21.16%),特别是EPA+DHA的含量(12.02%~19.69%)远远高于江苏[20]和广东[18]养殖成鱼肌肉的含量(分别为3.65%和0.93%、0.69%和0.65%),同时美洲鲥鱼卵[26]、胚胎和开口前仔鱼的∑n3PUFA/∑n6PUFA虽然已经很低(0.51~0.94),但还是明显高于其养殖成鱼肌肉的(0.02~0.20)[18,20](表5)。因此,美洲鲥人工繁殖前,要挑选营养状况优良的成鱼作为后备亲本,同时在亲本培育期间,增加喂食富含n3PUFA(如DHA)的饲料,以加强美洲鲥亲本营养积累。
3.3 美洲鲥胚胎出膜阶段脂肪酸变化的特点
鱼类的胚胎发育和出膜期间,脂类下降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胚胎发育及出膜等生理和生命活动需要消耗大量体内能量,脂类作为鱼卵中能量储存的主要营养物质也随之消耗;另一方面是卵膜的脱落造成结合在卵膜的脂类也跟随丢失[11-12]。本研究中,美洲鲥干物质的粗脂肪含量在胚胎和0日龄仔鱼之间的差异不显著,而个体的粗脂肪含量显著下降。从单个脂肪酸来看,主要脂肪酸中实际减少量前4的分别是C18∶1n9c、C16∶0、C18∶2n6c和DHA。综合减少量和减少率,胚胎孵化破膜过程中,C18∶1n9c的减少较多(分别为256.31μg和20.40%),DHA也有较大程度的减少(分别为132.23 μg和14.64%);更值得注意的是,C20∶5n3(EPA)有所增加(减少量和减少率分别为-6.32μg和-10.00%)。因此,可以推断,美洲鲥胚胎出膜阶段,EPA被先行留存,而DHA被大量利用。虽然有研究表明有些鱼类品种的发育初期有先期留存n3PUFA的征象,如: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23]、菊黄东方鲀[10]和长江刀鲚[12]等;但美洲鲥胚胎发育期间出现EPA暂存、DHA被大量利用的现象还比较少见,这也说明DHA在美洲鲥胚胎发育中的重要性。另外,EPA有所增加的原因,除了由于脂肪消耗对EPA的蓄留外,也可能是美洲鲥胚胎具有把短链的18C-PUFA转变成长链的20C或22C-HUFA的功能[9,11]。
3.4 美洲鲥仔鱼开口摄食前阶段对脂肪酸利用的特点
研究证实,海水鱼类自身一般不能合成n3PUFA,n3PUFA是需要通过食物链来摄食获取的,n3PUFA 被认为是海水鱼类的必需脂肪酸[10],如在鱼类发育早期就必须要有足够量的DHA等脂肪酸来满足神经系统快速发育的需求[10]。本研究中,美洲鲥仔鱼开口摄食前,对脂肪酸的消耗是有先后顺序的:n6PUFA>MUFA>SFA>n3PUFA,特别是n6PUFA中的C18∶2n6c和C18∶3n6、SFA中的C16∶0、MUFA中的C18∶1n9c优先被仔鱼利用,证明n6PUFA对美洲鲥开口前仔鱼提供能量的重要性,而n3PUFA利用量和利用率极低(38.67μg和4.19%),尤其是EPA+DHA(18.26μg和2.17%),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美洲鲥早期仔鱼对DHA和EPA的暂存,DHA和EPA未被动用可能因为它是细胞膜的必需成分,对维系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极为重要[9];另一方面是美洲鲥仔鱼可能启动了生物转化功能(即把短C链的脂肪酸转化合成为长C链的PUFA),仔鱼把18C-PUFA(如:C18∶2n6c、C18∶3n6)转变成20C或22C-HUFA[9],美洲鲥开口前仔鱼 对C18∶2n6c、C18∶3n6的利用量和利用率数据上也有体现:C18∶2n6c(207.48μg和28.64%)和C18∶3n6(48.77μg和26.53%)。美洲鲥仔鱼的生物转化能力在其他淡水和河口性鱼类上也已经有发现,如黄颡鱼[9]和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11],但海洋鱼类是不具备的[11]。这也说明美洲鲥早期仔鱼具有对脂肪酸的生物转化能力,呈现了淡水鱼类的特点。
3.5 美洲鲥内源性营养阶段脂肪酸利用特点与仔鱼存活
DHA与EPA是公认的动物生长发育的必要脂肪酸[27],鱼类内源性营养阶段是鱼类神经系统发育的快速期,此阶段就需要消耗大量的DHA来维系和支持其需求[9]。本研究中,美洲鲥胚胎发育期间对DHA的大量消耗,可能会造成初孵仔鱼体内DHA的匮乏,较低水平的DHA可导致刚出膜的仔鱼对环境响应水平的下降,以至于仔鱼的死亡[28],这或许是造成美洲鲥胚胎出膜后到仔鱼开口前的阶段成活率较低的一个原因。因此,在美洲鲥亲本培育和促产期间,要投喂富含DHA的饲料,以及时将DHA补充到亲本体内及转化到卵巢及鱼卵中。
4 小结
美洲鲥内源性营养阶段,单个个体的粗脂肪含量较高,仔鱼开口前只消耗掉其中的30.20%。各时期的相对含量排前4的脂肪酸均分别是C16∶0、C18∶1n9c、C22∶6n3(DHA)和C18∶2n6c,其∑n3PUFA/∑n6PUFA较低。胚胎出膜阶段,EPA被先期暂存;开口摄食前,仔鱼对脂肪酸利用的先后顺序为:n6PUFA >MUFA >SFA >n3PUFA,n3PUFA被优先保存,尤其是EPA+DHA。因此,建议美洲鲥亲本培育和促产期间,增加投喂富含∑n3PUFA(特别是DHA)的饲料,以增强亲本营养积累和及时补充∑n3PUFA(特别是DHA)到亲本体内,增加鱼卵营养储备,进而提高美洲鲥开口前仔鱼的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