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瓯江口刀鲚渔业生物学分析

2022-08-11陈伟峰蔡继晗张石天

海洋渔业 2022年3期
关键词:瓯江体长站位

陈伟峰,蔡继晗,叶 深,张石天,倪 勇,彭 欣,陈 坚

(1.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浙江温州 325005;2.浙江省近岸水域生物资源开发与保护重点实验室,浙江温州 325005;3.温州市渔业技术推广站,浙江温州 325000;4.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上海 200090)

瓯江口地处西太平洋亚热带北部,其间散落着诸多岛屿,加上瓯江径流带来大量营养盐,是鱼类索饵、产卵、繁育的良好场所[1]。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海域的侵占和长期高强度的捕捞行为,导致海域渔业资源种群结构发生巨大变化[2],以往常见的大型经济种类刀鲚(Coilia nasus)、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和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等资源衰退明显,取而代之的是低龄化、低值化、小型化的鱼类,鱼类群落结构稳定性日益受损[3-4]。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瓯江口岸线被开发的力度越来越大。近岸码头林立,港口运输、沿海工业和滩涂围垦开发等人类活动影响,生态功能逐渐散失。

刀鲚隶属鲱形目,鳀科,鲚属,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和朝鲜半岛[5]。近年来,关于刀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长江口海域,研究内容包括种群和资源变动[6]、生殖特征[7]、年龄鉴定[8]等。有关瓯江口刀鲚研究较少见,沈盎绿等[9]曾报道,瓯江口分布鱼类64种,鱼类种类以暖水种为主,夏季刀鲚在各调查站位出现率大于60%,鱼类多集群于瓯江口东侧区域。陈伟峰等[10]调查结果显示,瓯江口刀鲚多集中河口盐度较低区域。本文根据2017—2019年在瓯江口开展的12个航次渔业资源调查项目数据,对刀鲚种群参数进行估算,旨在丰富近海刀鲚基础研究数据,为更有效地保护刀鲚提供理论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站位和调查方法

数据来自2017年2月至2019年11月的“瓯江口海域渔业资源本底调查”项目。共设调查站位11个(121°00′~121°54′E、27°45′~28°06′N),站位布设如图1所示。调查船为“浙乐渔休00105”底拖网船,调查船主功率为202 kW,吨位为128 t。调查网具为底拖网,水下网口面积约为6 m(宽)×1.5 m(高),网囊网目为2.5 cm,每站拖网时间为0.75 h,拖速控制在3~4 n mile左右,调查均于白天进行。

图1 瓯江口海域刀鲚资源调查站位Fig.1 Sampling stations of Coilia nasus in Oujiang River Estuary

1.2 数据处理方法

刀鲚资源密度计算公式为:

式中:ρj为j站位的资源密度(kg·km-2或103尾·km-2),Cj为j站位的渔获量(kg)或尾数,D为网口水平扩张宽度(km),vj为j站位拖网过程的平均船速(km·h-1),tj为j站位拖网时长(h),E为鱼类的逃逸率(0.5)[12]。

刀鲚体长和体质量的组距[13-14]。计算公式为:

体长组距(Snedecor)=Range/(Range/SD×4)

体质量组距(Sturges)=Range/(1+3.322 LgN)

式中:Range为体长(体质量)的全距,SD为体长(体质量)的标准差,N为总尾数。

刀鲚的体长与体质量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W为刀鲚的体质量(g),L为刀鲚的体长(mm),a为生长的条件因子,b为幂指数。

刀鲚生长方程计算公式为:

式中:l∞和W∞分别为刀鲚的极限体长和体质量,k为平均生长速率,t0是体长或体质量为零时的理论年龄。

t0采用Pauly的经验公式[15]:

资源开发率E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Z为总死亡系数,F为捕捞死亡系数。

捕捞死亡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Z为总死亡系数,M为自然死亡系数。

总死亡系数Z通过体长变换渔获曲线(length-converted catch curve)[16]计算:

式中:Ni为第i体长组种渔获数量,dt为其从体长组下限生长到上限所需的时间,ti为第i体长组中值的年龄,回归方程中斜率的负值-b即为总死亡系数Z。

自然死亡系数M由Pauly的经验公式[15]计算获得:

式中:l∞为极限体长,k为平均生长速率,T为平均水温(℃)。2017—2019年瓯江口海域平均水温为18.9℃。

利用Beverton Holt模型预测相对单位补充渔获量(Y′/R)和相对单位补充生物量(B′/R)[17-18];本文采用了FiSAT II软件中的刀刃式选择假设模型。其中,E10为资源量减少10%时的开发率;E50为资源量下降到原始水平50%时的开发率;Emax表示获得最大渔获量时的开发率,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E为资源开发率,k为平均生长速率,lc为开捕体长,l∞为极限体长,M为自然死亡系数,Z为总死亡系数,F为捕捞死亡系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刀鲚资源季节变化

2017—2019年12个航次拖网调查共采集刀鲚1 008尾。调查海域各季节刀鲚平均资源量指数如图2所示,2017年的平均生物量为16.06 kg·km-2,平均丰度为0.82×103尾·km-2;2018年平均生物量为4.22 kg·km-2,平均丰度为0.13×103尾·km-2;2019年平均生物量为14.62 kg·km-2,平均丰度为0.85尾·km-2。按月份看,平均生物量最大值出现2017年11月,为29.25 kg·km-2,最小值出现在同年8月,为0.39 kg·km-2;丰度指数平均值最高出现在2019年2月,为1.61×103尾·km-2,最低值出现在2017年8月,为0.01×103尾·km-2。

图2 刀鲚生物量/丰度季节变化Fig.2 Seasonal variation of biomass and abundance of Coilia nasus

2.2 体长、体质量分布

瓯江口刀鲚的体长范围为15~357 mm,平均体长为186 mm。由Snedecor分组法计算的组距值为15.88 mm,因此将定,以15 mm为体长统计组距,绘制各组距的频率分布图(图3)。将组内数量占比大于5%的定位优势组,2017—2019年刀鲚的优势体长为90~270 m,占84.36%;刀鲚体质量范围为0.08~195.00g,优势体质量为0~60 g,占86.61%。

图3 刀鲚体长、体质量组成Fig.3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body length and body weight of Coilia nasus

体长与体质量的关系由幂函数拟合,其表达式为:W=3×10-6L3.0178(R2=0.926 4)(图4)

图4 刀鲚体长与体质量的关系Fig.4 Relationship between body length and weight of Coilia nasus

2.3 生长方程及死亡参数

基于刀鲚体长频数数据,求得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生长参数l∞=362.25 mm,Vk=0.440,W∞=158.38 g,t0=-0.31a,Von Bertalanffy体长体质量生长方程分别为:lt=362.25[1-e-0.44(t+0.31)];Wt=158.38[1 -e-0.44(t+0.31)]3.0178(图5)。

图5 刀鲚Von Bertalanffy生长曲线Fig.5 Von Bertalanffy growth curve for Coilia nasus

根据体长变换渔获率曲线法(lengthconverted catch curve)计算总死亡系数Z,拟合的方程ln(N/dt)=6.916-1.33t(R2=0.931),-b=1.33即总死亡系数Z。根据Pauly的经验公式计算得出M=0.43,则捕捞死亡系数F=Z-M=0.90,又由资源开发率E=F/Z得出2017—2019年瓯江口刀鲚的资源开发率为0.68,体质量生长拐点年龄tλ值为2.20龄,相对应的体长为242.0 mm,体质量为47.00 g。对图6中的点计算观测值和预期值之比(图5)得出瓯江口刀鲚开捕体长为229.4 mm。

图6 根据体长变换渔获曲线估算总死亡系数Fig.6 Length-converted catch curve of Coilia nasus

2.4 刀鲚资源利用现状

根据相对单位补充渔获量(Y′/R)与开发率(E)的二维分析图显示了瓯江口刀鲚资源的当前开发程度(图7),E10=0.720,E50=0.401,Emax=0.803。以目前的开捕体长Lc=229.4 mm、E>0.68时,Y′/R随开发率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当Lc=229.4 mm、E<0.68时,Y′/R随开发率的增大而增大。当E从当前的0.68提高至Emax(0.803)时,对应的Y′/R达到最大(Y′/R≈0.103),若降至E50时,对应的Y′/R则下降到0.085。从相对单位补充生物量(B′/R)的维持角度来看,当前刀鲚利用率为0.68,相对单位补充生物量(B′/R)约有20%得到保持;当Emax=0.803时,只有11.8%的相对单位补充生物量(B′/R)得到保持,而当E50=0.401时,约有50%的相对单位补充生物量(B′/R)能得到保持。

图7 瓯江口刀鲚相对单位补充渔获量(Y′/R)、相对单位补充量生物量(B′/R)和开发率(E)曲线图Fig.7 Curve of relative biomass/recruit,relative yield/recruit and exploitation ratio of Coilia nasus in Oujiang River Estuary

3 讨论

3.1 资源变化

颜文超等[19]报道了2013年5月和10月瓯江口各站位刀鲚的出现频率分别为20%和50%;刘志坚等[20]于2015年对瓯江口海域展开了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其结果显示,刀鲚、凤鲚(Coilia mystus)为瓯江口春夏季的优势种。本文统计分析2017—2019年共12个航次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发现,各站位刀鲚的出现频率为42.5%,2017年和2018年刀鲚为常见种,2019年为优势种,资源变动无明显规律。2017—2018年5月、8月的平均生物量和丰度均较低,分别为5.51 kg·km-2和150尾·km-2,DT09和DT11站位未捕获刀鲚。究其原因,瓯江口刀鲚3—4月便开始溯河进入瓯江进行生殖洄游[21],至10月以后瓯江内水温下降则降海进行越冬;2019年2月份在DT09站位单网捕获刀鲚98尾,体长范围为88~280 mm,体质量范围为3.20~76.25 g,亦显示出该海域在冬季为刀鲚的越冬场所。通过对刀鲚出现站位的温盐进行分析,发现瓯江口海域的刀鲚仅出现在表层盐度31以下的站位,而温度则主要出现在表层水温25℃以下的站位。

3.2 生长参数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等影响,海洋渔业资源量及群落结构同以往相比均发生了较大改变,包括刀鲚在内的传统经济鱼类资源衰退明显[22]。本研究结果显示,瓯江口海域刀鲚的体长和体质量范围分别为12~357 mm和0.08~195.00 g,明显小于长江刀鲚[7,24],与钱塘江口刀鲚较为接近[24];本研究结果显示,刀鲚的极限体长、体质量分别为362.25mm和158.38 g,k值为0.440(表1)。2017—2019年瓯江口刀鲚群体的k值小于靖江(k=0.55)、淀山湖(k=0.54)和长江口群体(k=0.51),但高于太湖(k=0.35)和鄱阳湖(k=0.24)群体;相对应的拐点年龄则呈现出鄱阳湖(tλ=4.00)和太湖(tλ=3.10)群体>瓯江口(tλ=2.20)群体>靖江(tλ=1.54)和淀山湖(tλ=1.37)群体[24,26-29]。整体上看,可以发现刀鲚所处的环境在离海域越远的情况下其平均生长速率(k)越小,而其拐点年龄(tλ)越大;这可能与海域中的饵料更丰富、更适宜刀鲚生长有关,亦可能与刀鲚洄游距离大导致消耗的能量更大有关。

表1 不同水域刀鲚生长参数比较Tab.1 Growth parameters of Coilia nasus from different areas

3.3 资源管理

詹秉义[11]研究认为,当总死亡系数与平均生长速率的比值(Z/k)≤3时,鱼类的自然死亡系数相对捕捞死亡系数的占比较高,即自然死亡是群体死亡的主要原因;而Z/k>3时,捕捞死亡系数相对自然死亡系数占比较高,即捕捞死亡是群体死亡的主要原因。本研究中,Z/k值为3.02,表明瓯江口海域刀鲚的捕捞死亡较自然死亡压力大。GULLAND[30]、PAULY和MORGAN[31]提出的鱼类最适开发率分别为E=0.5和E=0.286,METHANNA[32]认为,在相对单位补充渔获量与开发率关系曲线中,开发率E小于最大开发率Emax时,种群资源将可持续性发展,当开发率E大于Emax时,种群资源将会受到破坏。本研究估算出刀鲚的开发率为0.68,大于鱼类最适开发率,但未超过最大开发率,即瓯江口刀鲚资源已充分利用,但若适量减少捕捞压力可更好的保护瓯江口的刀鲚资源量。而通过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的调查发现①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调查结果,尚未公开发表,瓯江中下游的西洲岛-楠溪江口水域为刀鲚的天然产卵场,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刀鲚资源,建议在刀鲚的繁殖期对西洲岛-楠溪江口段水域设立刀鲚产卵场保护区。

猜你喜欢

瓯江体长站位
脖子占体长一半的巨龙——新疆巨龙
Association between estradiol levels and clinical outcomes of IVF cycles with single blastocyst embryo transfer
瞻谢公亭
提升站位讲政治 创新担当争出彩
提高政治站位 勇于担当作为 以从严要求开创人大工作新局面
提高政治站位 服务发展大局 我省部署今年组织工作
《瓯江丛韵》在浙首发
再次邂逅(绝句小说)
利用几何相似性快速测量鱼重的数学模型
不同规格圆口铜鱼幼鱼的化学组成和能量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