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联合穴位刺激对母婴分离早产儿初产妇乳汁分泌量的影响
2022-08-10李海仪李小仁曾丽容
李海仪,李小仁,曾丽容
中山市博爱医院产科门诊,广东 中山 528400
母婴分离是指新生儿由于各种高危因素,立即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进行观察和治疗,与产妇分离,就意味着母乳喂养的中断,其中早产儿占比较高。母婴分离使得产妇乳房刺激减少,泌乳II期启动延迟,最终导致产妇泌乳量不足,母乳喂养失败[1]。母乳中含有大量营养成分和免疫因子,母乳喂养的失败不利于新生儿的生长发育,使其远远落后于同龄人群[2]。因此,必须采取一些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来提高母乳喂养的成功率。乳房按摩是一种无创的护理措施,可刺激乳房分泌乳汁。中医认为乳汁是水谷精微的产物,泌乳量不足是由于产妇气血不足引起的,穴位刺激可疏通经络、调节气血[3]。基于此研究背景,中山市博爱医院对母婴分离早产儿初产妇应用按摩联合穴位刺激,分析按摩联合穴位刺激对母婴分离早产儿初产妇乳汁分泌量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 年1 月—2020 年1 月中山市博爱医院收治的82例母婴分离早产儿初产妇的临床资料,按照护理方式不同,对照组(n=40)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n=42)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按摩联合穴位刺激。纳入标准:孕周34~37 周,母婴分离的初产妇,能配合完成研究、沟通良好的产妇。排除标准:存在母乳喂养禁忌证,依从性不佳的产妇。观察组年龄29~40 岁,平均年龄(34.25±5.13) 岁,孕周35~37 周,平均(35.32±0.84)周,顺产20 例,剖宫产22 例。对照组年龄29~40 岁,平均年龄(34.65±4.93)岁,孕周35~37 周,平均(35.47±0.61)周,顺产20例,剖宫产20例。两组产妇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研究方法
两组产妇的护理干预均从回到产科病房后立即开始,维持至产后第7 d。对照组产妇给予常规产后护理,观察组产妇给予按摩联合穴位刺激,具体内容如下。
1.2.1 常规产后护理 (1)保持乳房的清洁:应每天采用温毛巾擦拭乳头,注意力道轻柔,此外如果乳头周围存在垢痂,可采用刺激性弱的肥皂或沐浴露清晰,避免乳头皮肤破损。(2)给予信息支持:为产妇讲解婴儿早产的原因,每日告知产妇新生儿的治疗情况。(3)指导母乳喂养:向产妇宣讲母乳喂养的好处,并指导正确进行母乳喂养。在进行母乳喂养时,产妇应采取侧卧式、坐式或环抱式的体位,随后托起乳房,逗引新生儿打开口腔,产妇随后将乳头塞入新生儿口腔。在喂养时,应注意将乳头及大部分的乳晕一起塞入新生儿口腔,以防止乳头的皲裂。母婴分离的产妇无法早期进行母乳喂养,护士还应指导产妇如何挤奶,还可借助吸奶器等工具,将乳房彻底排空。(4)饮食指导:嘱产妇不必急于减肥,注意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瘦肉、蛋、奶、豆类、胡萝卜、莲藕、花生、麦芽、葡萄、芝麻等,避免冰淇淋、可乐、咖啡等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1.2.2 按摩产妇 回归病房后,立即应用六步按摩法按摩乳房。护士减去指甲,清洗干净双手,设置好室内温度(22~24 ℃),避免产妇着凉。嘱产妇放松、平躺,除去衣物,并进行遮挡,保护产妇的隐私。先用温热的毛巾清洁乳房,然后进行乳房的按摩,按照抹油、抖动、梳抓、揉按、推拿和揉拉6 个步骤进行。(1)抹油:护士双手抹上润滑油,四指并拢置于乳房基底部,按照顺势针方向,360°按摩乳房。(2)抖动:双手握住乳房基底部,以适宜的力度抖动整个乳房。(3)梳抓:护士五指呈爪状,从乳房基底部开始,顺着乳腺导管的方向,梳抓至乳头。(4)揉按:护士一手四指并拢,一手抓住乳房,利用四指指腹按照顺时针的方向按摩乳房。(5)推拿:护士将手掌大小鱼际肌紧贴在乳房上,按照顺时针的方向进行推拿。(6)揉拉:护士将拇指、食指和中指置于乳晕的根部,并向乳头的方向轻轻拉扯和揉捏。每个动作重复20次,力道要由轻到重,以产妇感觉到舒适为宜。每次按摩时长为20 min,一侧乳房按摩10 min,6次/d。
1.2.3 穴位刺激 在按摩结束后,立即开始穴位刺激,本研究主要选取乳根、膻中、合谷和少泽穴等4 个穴位进行。可采用捏、推、掐、按和拿等方式,以产妇感觉酸胀为准,所有操作结束后,用温水清洁乳房。每次穴位刺激时长为4 min,一个穴位1 min,3次/d。
1.3 观察指标
记录产妇记录泌乳Ⅱ期启动时间、产后1~7 d 内的泌乳量和乳房胀痛程度;出院后随访30 d,登记纯母乳喂养的人数。
1.3.1 泌乳Ⅱ期启动时间 泌乳Ⅱ期启动是产妇自觉乳房非常胀满且开始大量泌乳。
1.3.2 乳房胀痛程度 采用数字疼痛评估量表进行评估,评分范围为0~10分,得分越高疼痛情况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 S22.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产后泌乳Ⅱ期启动时间、30 d纯母乳喂养情况
观察组的泌乳Ⅱ期启动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30 d 纯母乳喂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产后泌乳Ⅱ期启动时间、30d纯母乳喂养情况
2.2 两组产妇产后7 d的泌乳量情况
两组产妇产后第1 d 泌乳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的增加,泌乳量有所增加,且观察组产后第3 d、5 d、7 d的泌乳量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产妇产后7 d内的泌乳量情况(±s) mL
表2 两组产妇产后7 d内的泌乳量情况(±s) mL
a 表示与产后第1 d 相比较,P<0.05;b 表示与产后第3 d 相比较,P<0.05;c表示与产后第5 d相比较,P<0.05。
组别观察组(n=42)对照组(n=40)t值P值第1 d 1.23±0.54 1.04±0.31 1.941 0.055第3 d 64.00±14.06a 57.96±13.24a 2.000 0.048第5 d 256.24±31.36ab 243.21±25.21ab 2.067 0.041第7 d 543.14±53.25abc 511.24±51.24abc 2.329 0.022
2.3 两组产妇产后7 d的乳房胀痛程度情况
两组产妇产后第1 d 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产后第3 d VAS 评分有所增加,在产后第5 d VAS 评分下降,且观察组产后第3 d、5 d、7 d 的VAS 评分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产妇产后7 d的乳房胀痛程度情况(±s) 分
表3 两组产妇产后7 d的乳房胀痛程度情况(±s) 分
a 表示与产后第1 d 相比较,P<0.05;b 表示与产后第3 d 相比较,P<0.05;c表示与产后第5 d相比较,P<0.05。
组别观察组(n=42)对照组(n=40)t值P值第1 d 0.45±0.10 0.44±0.09 0.475 0.636第3 d 2.16±0.49a 2.44±0.43 2.744 0.007第5 d 1.70±0.56ab 2.01±0.54ab 2.549 0.012第7 d 1.30±0.45abc 1.56±0.52abc 2.424 0.017
3 讨论
目前我国产妇6 个月母乳喂养率仍不足30%,产后少乳、无乳已经成为一个常见的产科问题,对新生儿的生长发育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4]。产后疲劳、精神过度紧张等使得产妇的神经分泌功能发生紊乱,再加上早产儿转入重症监护室,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初产妇经验不足等原因均使得产妇体内催乳素和缩宫素分泌量大大减少,产后少乳、无乳,最终导致母乳喂养失败[5-6]。因此,及早采取有效的催乳护理措施对提高母婴分离早产儿初产妇的母乳喂养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泌乳Ⅱ期启动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表明按摩联合穴位刺激可有效促进母婴分离初产妇的早期泌乳,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7-8]。在正常情况下,新生儿可给予乳头刺激,引起母体一系列信号传导,从而完成哺乳行为。但这一生理作用并不适合母婴分离早产儿初产妇,由于乳头刺激的减少,泌乳Ⅱ期启动延迟,产妇不仅推迟泌乳,且泌乳量较正常产妇少。由于缺少婴儿的吸吮,乳房不能及时排空,乳汁堆积在乳腺细胞,乳腺组织充血、水肿,导致乳房胀痛[9]。为了改善母婴分离早产儿初产妇的种种泌乳问题,本研究使用六步按摩法,每天以固定时间和频率按摩乳房,在疏通乳腺管的同时模拟婴儿吸吮行为,加强对乳头、乳管腺的刺激,不仅可以缓解产后疲劳,促进乳房的血液循环,缓解乳房胀痛。更重要的是其可模拟婴儿吸吮行为,及早启动泌乳Ⅱ期,增加泌乳量[10-12]。因此观察组泌乳量高于对照组,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
中医学认为,乳汁靠脾胃、气血化生而成,产妇产后机体气血不足,乳汁无法充足分泌,也会影响其母婴喂养顺利进行[13]。膻中位于人体胸部的正中线上,属任脉,为“气海”,可理气通络、活血;乳根位于乳房根部凹陷处,属足胃经经脉,可将由胃部上行而来的气血营养乳房组织,提供乳汁合成的原料;合谷位于手背第二掌骨桡侧的中心点,属手阳明大肠经,可通经活络,改善乳房血液循环;少泽位于尾指末节尺侧,属太阳小肠经,可将脾上行而来的气血输送至乳房,补充气血,促进乳汁的分泌[14-17]。乳汁量的增加和乳房胀痛的缓解,有助于提高初产妇母乳喂养的信心,从而提高30 d纯母乳喂养率。
综上所述,按摩联合穴位刺激可加速泌乳的进程,增大乳汁分泌量,缓解乳房胀痛,提高30 d 纯母乳喂养率。本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样本量太小、未对产妇进行长期随访等,未来将考虑扩大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进一步探讨本研究结果的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