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典籍里的中国》:剧媒融合·纵横古今

2022-08-10董怡辰

声屏世界 2022年9期
关键词:典籍里的中国典籍古籍

□ 董怡辰

通过电视节目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播,能够更好地对人民的精神层面进行加强和建设,让新时代的青年能够更好地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抵御西方文化的入侵。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传承的过程当中也出现了新的方式。为了能够更好地加强思想精神建设,可以使用新媒体的方式来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并且在这一过程当中也利于形成全民族认同的价值取向和思想理念,从而能够更好地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进行更新和建设,推动人们在发展的过程当中铭记历史展望未来。时代在发展变化的过程当中也出现了新的媒介方式,能够更好地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发扬,拉近大众与传统古籍之间的距离,能够更好地让传统文化走入大众生活,让大众能够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

剧媒融合的文化价值诠释新角度

《典籍里的中国》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与央视创造传媒联合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在2021年2月首播。该节目在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的过程中立足于我国优秀的古籍,从新的角度来对古籍的内容进行解读,能够让人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古籍的内容,以及古籍在当时的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古籍之所以能够在现代仍能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也证明了古籍自身的重要性,因此在时代发展的过程当中依然能够历久弥新,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典籍里的中国》节目中的《楚辞》部分就很好地对我国古代的诗歌进行讲解,让人们认识到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文学方面所产生的变化。对于如今的人们而言,在时代高速发展的背景之下能够沉心静气地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的人已经逐渐减少了,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分析能够更好地让观众意识到优秀的文学作品即使经过时间的打磨也依旧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对观众思想观念的形成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我国的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和发展的今天,嫦娥奔月的故事也已经成为了现实存在。屈原的那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观众的影响和震撼油然而生,使得观众真正感受到只有攻坚克难、锐意进取,才能够将故事变成事实。

传统的古籍分析和讲解的电视节目,例如《百家讲坛》邀请了著名的专业人士来对优秀的文学著作进行解读,但是关于著作作者本人的故事存在着一定的欠缺,这样的方式比较单一枯燥,很难吸引大众的注意力和关注度,对于并不了解该文学作品的人则会存在着一定的门槛。《典籍里的中国》能够很好地解决了观众在观看传统文化节时因存在门槛和知识储备不足所造成的问题,让人们能够轻松认识到古籍所产生的影响,将文化作品中的内容转化成为一个个的故事情节,让观众身临其境能够带着对典籍的大致印象更容易地进行阅读和理解。但每个人在阅读当中所产生的想法和思想观点是存在着一定差异的,这和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人生阅历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在对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当中很容易出现片面性认知,专家的解读固然是有理有据的,但是每个人的感受和想法却没有办法用同一种表达方式进行概括和凝炼。因此,节目里只有专家对典籍进行解读的节目形式并不能使观众对内容产生内在的理解,而表演与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即演员按照典籍内容编写的剧本加以演绎,再结合主持人的解说,这样能够让观众对古籍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和理解,从而转化为自身所存在的部分,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观众的认知和理解。也正是这样的方式,吸引了人们对于我国古籍的关注,培养人们阅读古籍的兴趣,让人们能够自觉地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电视媒体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出现新的方式,丰富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新媒体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电视媒体发展中所存在的瓶颈问题,但是同质化情况也较为严重。因此必须推陈出新,从新的角度出发将传统文化这一个大IP中的内容能够更好地发扬,找到新的闪光点,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让更多的人能够通过电视节目来对传统文化进行学习和传承,这样才能有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

纵横古今的文化叙述呈现新方式

舞台设计特点。《典籍里的中国》在舞台设计方面主要是通过古今对比的方式来进行展现,不同的舞台分区所承担的功能也有着一定的区别,在设计时就有意识地让舞台和观众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这样的方式也能够让人们更好地对内容进行观看和思考,视觉方面能够得到更好的提升和满足。例如,在《天工开物》这一期中,一号舞台虽然所呈现的内容都是关于麦田的,但是左右两侧却有着古今之别,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更好地让观众认识到我国的发展,以及不同时代的人们都有着同样的梦想,形成了古今之间的呼应,观众受到的震撼和冲击更大。二号舞台主要是宋应星和主持人撒贝宁之间的相遇,这样的设计能够让观众有强烈的代入感,人们仿佛能够将自己代入为撒贝宁的角色,亲自在与宋应星对话。三号舞台在这一过程中分为不同的四个空间,所对应的景色也有着一定的差别,能够更好地为表演者提供相关的区域和方式,并且更好地满足了“穿越”的需求,能够更好地放大戏剧效果,引人入胜,从而使得节目的艺术性得到了极大提升。

舞台在设计的时候不但要考虑现场观众的观看体验,还要兼顾到电视机前观众的观看体验。对于演员而言在进行表演的过程中也应当能够更加深入,让观众的观感能够得到满足的同时节目的艺术性也能够得到相应的提升。不同的服装和时空变化都能够让观众意识到古今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剪辑和镜头的变化在播出的过程中对于舞台内容的呈现能够起到一定的优化作用。

情节设计特点。在情节设计方面主要通过古今之间的对比来进行表现,这样的方式能够更好地突出古今之间的区别以及我国如今的发展,每一期的古籍故事在演绎之前会通过一些有趣的内容来对此进行引入。例如在《天工开物》这一期正式开始之前,由宋应星给儿童讲述自身所著作品当中的内容,并且让现代读书人来给宋应星讲解现代的事物,让宋应星能够了解什么叫扫描,什么是电子书。这样的方式能够更好地突出和放大古今之间的区别,对于古时的人们而言这类事物显然都是不敢想象的存在,在古人的思维和认知当中认为是较为新奇和不可能的事物已经成为现实。这样的安排并不是为了突出古人的无知,反而像是一种回应,告诉当时的古人,我们已经实现了他们一直在孜孜追求的梦想,现在的中国很强大,交出了一份让古人满意的答卷。回顾我国的发展历史,有辉煌,有屈辱,有进步,有落后,但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不服输精神能够克服一切困难,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在一代代中国人的不断努力下才能够有如今的中国。这样的表演方式能够让人油然而生出一种自豪感。

叙述方式特点。《典籍里的中国》节目通常是以多线夹杂的方式来对内容进行叙述,这样的方式能更好地对相关线索和内容进行整合,从而使得故事变得更加立体。观众在观看的过程当中能更好地将相关内容进行表达,观感也会更加真实和全面,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需要使用不同的人物和角度来对相关的内容进行讲述,这样才能增加观众的代入感,让观众更有一种沉浸式的观看体验。《典籍里的中国》节目从故事的主人公角度出发对内容进行相应的讲述,这样的方式能更加全面地对内容进行描绘,仿佛是由作者来亲自讲自身的故事,让人们更加信服,将观众第三人称的视角成功地转化成为第一人称的视角,观众的代入感也因此得到增强。在对内容进行阐述的过程中,撒贝宁对相关的内容进行补充,从见证人的角度更好地对故事的内容进行客观的理解,从观众的角度出发更好地对内容进行发问,问出了观众心中所想的问题,对于故事背后所蕴含的部分也能及时地进行补充,帮助观众进行答疑解惑。这样的方式可以较好引导观众进行启发式的思考,让观众在客观的历史事实中产生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情感表达特点。《典籍里的中国》节目中每一期的故事和内容并不仅仅只是单纯地对古籍背后的故事进行讲解,主人公在进行典籍编著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而这都是需要对此进行表现的,情感的发展变化会让故事内容更为具体,这样观众受到的冲击和影响才会较大,也才会积极去思考当下。每个主人公在完成典籍的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些不理解和不支持,遭受各种各样的困难,对这一方面进行补充能够让观众感受到作者的艰难困苦。观众在观看的过程当中能够及时地对现在的生活进行反思,意识到任何成就的获得都离不开个人的努力。

《孙子兵法》中孙武和伍子胥的诀别场面让观众感到兄弟之间的真挚感情。《史记》中司马谈临终将自己的著书理想托付给司马迁,而司马迁在面对腐刑的时候仍旧坚守志向,最终完成这部伟大的作品并流传于世。《传习录》中王阳明失去徐英之后的难过和悲痛之情,让观众为这一份师徒之情而感到动容。每一个伟大的作品背后都有令人感动不已的情感蕴含,作品的伟大并不仅仅是因为作者付出的努力,而是情感的凝结是对困难和艰险的抗争,最终才能够汇聚成为伟大的文学作品,激励着后世之人。

呈现模式特点。节目在呈现的过程当中也通过不同的方式让扮演者的身份能够得到转化,演员在演绎结束以后会转化成为一名普通的观众来分享自身的感受,也有着较强的仪式感。不仅是扮演者角色身份的转化,更像是一场古今对话的延续,古人的影子投射到了演员的身上,这样的演绎就如同一场跨越时空跨越心灵的沟通交流。实力演员在表演的过程当中能够更好地对人物的内心想法进行表达,从而能够更好地对内容进行演绎。饰演伏生的倪大红在表演过程中,不论是日常的行为举止还是模式都仿佛让伏生活了起来,充分尊重历史尊重人物才能够让观众信服,让观众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沉淀,让观众对于中华优秀的传统服饰文化、礼仪文化的认识能够得到加深。在表演的过程中所涉及的典籍年代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能够进行对比,从而使得自身的认知得到加深和革新,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和眼界。

优秀文化的传承路径呈现新思路

我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国历来注重文明教化,即使是当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寄托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做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释中国特色”正是《典籍里的中国》对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正确打开方式。节目内容中传达了伟大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把中国传统文化精细化、专业化、多元化地传播给观众。

精细化传播。节目内容是以不同朝代的历史典籍来进行分类的,让观众从节目中了解不同朝代、不同领域、不同历史人物的时代背景及当时文化发展的程度。在文化创新和文化强国的背景下,需要对大众进行文化自信方面的宣传,让大众能够主动进行思想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在我国受到外来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入侵相对较为严重的背景下,需要通过电视节目更好地对人们的思想进行相应的教育,只有树立大众的文化自信才能够推动中国稳定、健康、长久地发展。

专业化传播。《典籍里的中国》充分协调和发挥了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的作用,历史学家、文学家、导演、演员、主持人等,把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与古籍内容完美融合在一起,打造了一档全方位知识体现、多领域合作、专业化的传统文化传承节目。正是这样的专业化投入,才更好地凸显出我国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重视程度,才能使得青少年更好了解我国优秀的文化和典籍,更好地构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现代的传播体系,提升民族凝聚力,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心。

多元化传播。《典籍里的中国》中的多元化体现在主持人撒贝宁的角色转换,他通过多种身份在节目中穿插出现,既能够给观众一种穿越时空的新奇感,又能够让观众感受到节目的亲切感。撒贝宁是节目内容顺序和节奏的掌控者,也是节目情节走势的推动者。他不仅起到了将节目多种元素串联在一起的作用,更是节目价值的升华者。在节目中,他用自身文化底蕴及幽默的演绎方式恰到好处地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一边为观众讲述典籍的历史背景故事,一边扮演着古人的学生听取教诲,这样的角色转换方式体现了节目多元化的传播方式。

猜你喜欢

典籍里的中国典籍古籍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典籍里的中国》节目评论
《典籍里的中国》: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央视“神仙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带你“穿越”华夏文明之美
《典籍里的中国》被赞“神仙”综艺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我是古籍修复师
在诗词典籍中赏春日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