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新闻主义的中西发展脉络探析

2022-08-10杨安然

声屏世界 2022年9期
关键词:主义新闻报道受众

□ 杨安然

新新闻主义也称文学性新闻,针对这一解释,美国著名学者Tom Wolfe与Emory父子在对这个名词的解释被众多学者所认可。Tom Wolfe于《新新闻主义》一文里明确说明,新新闻主义的本质就是记者在报道新闻过程中注重事实,借鉴小说的相应手段,这其中涉及到由一般的对话到现代主义意识流等小说独有的手法,将事件开展具体的说明以及研究。新新闻主义和一般的新闻报道存在着较大的区别,最为明显的不同就是结合了文学的要素,把具体的写作手法运用到了相应的报道里,注重交流沟通以及内心特征。其认为记者能够处于相应的报道里来描绘人本身的感觉以及内心的改变,重视在细节方面的揭露。

新新闻主义起源

“新新闻”最初应用于美国的新闻研究领域,主要是由于很多美国报业企业为了更好地吸引公众、扩大市场占有度而掀起的影响比较广泛的新闻转型活动,通过这样的一次活动确定了未来新闻发展的三个价值方向,也就是趣味性、刺激性以及教育性。

在这一时期,新新闻对于新闻文学化倾向和创造性描写方式的强调还不甚明显,与现在所说的“新新闻主义”还有一定的区别,主要强调与娱乐的结合。“新新闻主义”真正得到发展壮大,是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肯尼迪总统的就任与遇刺、马丁·路德金的被害以及越南战争对美国社会的深刻影响,并且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受法国五月风暴的影响,掀起了一场反传统的风潮,使得美国社会充斥着反权威、反约束、反正统的气氛。当时的人们开始以反传统的生活方式寻找自己的生存姿态,因此传统的新闻报道和消息报道也受到了冲击。并且,当时的人们由于对美国媒体在战争报道中的行为严重不满,使得他们更为迫切需要一些与自身相关的、具有强大信息量的新闻报道。此前的新闻报道经常以一种权威人士的面貌出现在受众面前,他们以消息知情人的面目出现,用不容置疑的口吻告诉大众事件的发展,而新新闻主义的出现打破了原先新闻报道的语言霸权,像是与读者一样对事件的始末一无所知,以探索者的角度来分析事件。新新闻主义就这样在当时反传统、反权威的思潮沃土中茁壮成长。

新新闻主义的异军突起,除了有赖于社会与文化的推动外,也与媒介本身的革新密不可分。电视新闻以其画面的生动形象、报道形式多样以及报道的及时性,对广播和报纸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此外,1961年,电视和电影这种视听结合的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给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带来极大的竞争压力,为了应对新的传播方式——电影、电视带来的威胁,纸质媒体意识到对新闻报道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由于纸质媒体无法比拟电视的时效性与感官刺激,记者只能尽最大努力发挥文字的优势,更加有深度地发掘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和新闻人物的思想,用更细腻和更“人性化”的手段进行新闻报道。

新新闻主义的衰落

新新闻主义的兴起在电视传播占主导的情况下为纸媒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报纸杂志得以在人们的生活中重新占领一席之地。但不可否认的是,新新闻主义许多观念过于极端,这也是它在不久之后渐渐没落以至归于沉寂的重要原因。

实际效果与理论相悖。民众不满于传统报道过于死板的形式与权威的语调,认为其无法真正反映客观现实。报道在传达事实的时候并不是时时刻刻都能坚守自己的理论设想,即使坚守了理论的指导也不可能每一次都取得理想的效果。这样他们本身就会陷入自己在反对传统时运用自己的理论工具挖的陷阱中。

文学元素的加入使得新闻的真实性原则难以保证。新闻核心就是将最近所出现的事情进行报道,核心就是呈递相关的信息,相当注重真实性,可是新新闻主义在创作阶段并不是太重视新闻的真实性,就像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个作品描绘了克拉克一家被杀之前的具体生活情况。克拉克一家所住的房子有两层,男士住在下层,而女士住在上层,克拉克先生在更衣洗漱还有穿衣服不会影响到其夫人。他和夫人是分开居住的,并且结合相应的心理描绘来展现出他在洗漱过程中的想法,创作者不可能知道男主本身的担心情况。可见以上属于创作者本身的猜测,这就代表着以上的阐述并不准确,缺少真实性。为了表达的需要,新新闻作者常用这样详细的自白和意识流,即使明显虚构也在所不惜。此外,在创作新新闻主义作品过程中,作者为了使人物形象符合创作需要的某种类型特征而使用角色拼凑法,将几个角色的特点拼凑捏合到一起,如在《冷血》中对佩利的描写。这种方法更是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

新新闻主义的创作需要投入大量时间。时效性是衡量新闻质量的重要指标,这也是新闻往往被称为“易碎品”的原因。新新闻通常是长篇大论,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进行采访和写作,有时需要几个月甚至是几年。记者不仅需要采访多个事件相关者,了解事情发生的各方面细节,更是需要大量时间精力在写作过程中斟字酌句。虽然这使记者有足够长的时间去为受众勾勒出身临其境的画面,但这与新闻传播所要求的新鲜性、及时性是不相符的。

新新闻主义的复活

上世纪九十年代,查里斯·哈维在《美国新闻评论》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新新闻主义的复活》的文章,通过楼坚的翻译该文在《新闻大学》上刊登。这篇理论性的研究文章给我国相关学者在新新闻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新新闻之所以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创新性的实践与演绎是因为以下几个现实条件:

科技水平提高,采访难度降低。新闻写作的方法与科技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由于过去电报极易中断,记者不得不将最重要的信息放在首段以保证有效通讯,而如今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早已不再是非倒金字塔结构不可。由于科技水平的提高,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更易联系、接触到新闻当事人,观看监控录像查看事件发生时的细节,或利用大数据分析、预测,还原事实难度降低。此外,互联网广泛应用,自媒体传播也登上新闻传播舞台,新闻的生产场域向非专业化偏移,文字表达更加注重情感渲染,以及图片、视频、音频等媒介元素的灵活运用,为“复活”提供了基础。

媒介市场竞争,受众需求增加。在市场竞争中,新闻媒体为了最大程度地争取经济效益,必然会追求发行量、阅读量,最大限度满足受众的需求。在自媒体发展迅速的当下,人人都是信息的生产者,新闻的时效性被发挥到极致,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短短几分钟之内就会有人记录下来并发布到网络上,媒体越来越难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当下的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有限和肤浅的信息传播。人们在理解信息的基础上产生了新的信息需求,这就要求新闻提供更多深层次、更丰富而有价值的信息,并不断拓宽新闻报道的形式写出深刻的观点。特别是受众对有感染力的新闻的需求明显增强,对可读性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即既要满足短、快、多的最低可读性,又要求新闻作品生动、直观、有画面感,让人们享受阅读的乐趣。受众阅读兴趣的变化促使传统媒体不得不另辟蹊径,汲取新新闻的文学性报道特点,追求深度的、富有文字魅力的新闻报道,以满足受众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信息需求,与广电媒体及新媒体抗争。

社会蓬勃发展,报道内容拓宽。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们受教育水平显著提高,每天都有大量思维、观点的碰撞。蓬勃发展的社会为新闻媒介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可供报道的新内容,内容的拓宽决定形式的多样。面对大量的内容,有些新闻事实用传统的报道体裁如通讯、消息等难以理想表达,无法达到报道的预期效果。因此,要尽可能真实地还原新闻事实的原有面貌,保持它们多姿多彩的个性,这就需要采用多样的写作形式。

从不违背真实性和客观性。新新闻主义的一些写作方法之所以在今天重新出现,也是因为新新闻主义与主观主义大不相同。新新闻主义者的理论和实践表明,他们的初衷并非歪曲事实中,将自己的主观意图伪装成客观存在强加于受众。相反,新新闻主义者一再表示,他们采用这种写作技巧是为了更准确、真实地反映事实,向受众传达信息。因为人从根本上无法脱离主观,要试图完全客观地传递新闻信息几乎是不可能的。客观主义的一些做法也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如倒金字塔的新闻结构就是主观选择的体现:什么事实是重要的要写在前面,什么是不太重要的要写在后面,都是新闻人主观选择的结果。一些人认为,新新闻主义再现场景的写法可能更有利于实现新闻的客观。可见,新新闻主义与客观主义不能说是完全相悖的。当然,新闻工作者创新意识的增强,国家政策环境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新新闻主义文体的复活创造了适宜的条件。

新新闻主义对于中国新闻业的影响

新新闻主义在我国的新闻发展中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引导了我国文学创作领域的整体提升。其实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此种文学创作形式就已经被我国的一些学者所运用,在进入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我国的新闻传播慢慢开始重视受众自身的观念,无论是相应的报纸亦或是电视,处在这样的大环境中都在尝试改变新闻报道行业过去僵化的教条路径以及过于传统的文笔特点。新新闻主义注重通过公众的视角来开展创作,深入挖掘细节,通过小处的描写展现大的思想,通过真实的情感进行真相揭露。而我国相关学者结合以上的大环境以及借鉴国外的发展情况创作了很多影响十分深远的文学化的新闻作品,这种新闻作品也被称为报告文学。

如《哥德巴赫猜想》其实已经不再拘泥于传统文学里阐述人物的具体活动、赞扬高尚的品格这样一种形式,而是结合小说的写作手法获得了全新的思维来呈现主要人物陈景润的发展以及个人的活动,切实有效地展示了人物本身的性格特征、精神特点,以及陈景润本身所处的社会环境。这部作品的诞生打开了我国报告文学展现人物命运的先河。

在此阶段我国文学创作发展得极为迅速,主要原因就是思想解放运动逐渐兴起,全新的视野改变且正在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对于传统思想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再加上越来越复杂的社会情况,我国的媒体人有责任有义务来引导人们摆脱困惑,更深入地了解生活的本质。因此,一度被称作是怪胎的报告文学在我国迅速发展,整体的真实性以及想象情况共同存在。

新新闻的文学性写作方法如今仍影响着我国新闻界,通过分析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可以发现一些特点:

采用文学手法,丰富新闻情感。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多采用文学性的写作手法,文章带有较为鲜明的主观色彩。《红都脱贫记》的作者表达的是对于过去列宁小学上课情景的主观想象,满载记者的个人情感。文学化的写作增添了新闻报道的可读性,使新闻打破了人们对于新闻是“易碎品”的固有印象。《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获得了一致好评,至今仍然很吸引人,可见好的新闻作品可以跨越时空,像优秀的文学作品一样散发永恒的光芒。

大量运用对话,还原事件真相。在《咱家的麦子能做面包了》一文中,除了题目直接用了村民的话,在文章中多个段落也大量引用对话:“你知道优质专用小麦为啥身价高?”“也就是说,俺这地里种的麦子磨成面,不但能做馍,还能做面包,怪不得外面的人抢着收购。”记者将想告诉受众的话,通过有关人物的谈话自然而然地交代出来了。

重视细节描写:勾勒人物形象。在《没有挡风玻璃的飞行》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冻坏了的躯体令刘传键在飞机的操控部分更加的困难,梁鹏处于后排给刘传健进行按摩,让他能够摆脱身体的寒冷,间隔一段时间就拍打起肩膀,用手势来鼓励他们。”这篇报道记述了在飞机驾驶舱玻璃意外破碎之后,飞机驾驶人员是如何第一时间作出反应,顶着巨大的身体压力使飞机平安降落的。在描写飞机下降时的恶劣情况的同时不忘记录机长互相安慰的细节,勾勒出沉稳、友爱的机组人员的形象。

深度采访调查,文章内涵丰富。在获奖作品中,大部分作品都是记者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经过细致而广泛的采访、对采访内容小心求证之后再进行写作。如《3.5万救命钱留给病友》,将欧阳志成与彭敦辉之间的深厚病友情谊进行细致描写,讲述了患病二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向往以及对同样身患白血病的病友的祝愿。该文章发表之后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来自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纷纷捐款,两位白血病患者在这则新闻的影响下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治疗,改变了他们的人生。

新新闻主义的舵手Tom Wolfe把信息文的创作手法总结为以下几点,首先就是场景间的描写,其次就是记录对话,再次就是第三者视角,最后属于运用细节。这些特征在我国的新闻奖的获奖作品里基本上都有相应的体现,其实把二者进行联系可以发现,新新闻主义给如今的新闻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仅需要秉承着新闻过去的标准,确定新新闻主义相关操作的需求,而且处于实践角度,结合其创作的具体手段把真实性和文学性进行有机联系,挖掘出全新的创作方法,促使现在的新闻报道能够更好地给公众提供服务。

猜你喜欢

主义新闻报道受众
新写意主义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近光灯主义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冬日 新碰撞主义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