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谈话类节目中的“地域消失”现象分析
——以《非正式会谈》为例

2022-08-10毕明茹

声屏世界 2022年9期
关键词:媒介文化

□毕明茹

消失的地域

《消失的地域》为约书亚·梅罗维茨在1985出版的一本著作,其中结合了他本人的媒介场景理论、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和麦克卢汉的许多观点进行讨论,详细阐释了电子媒介出现后所构建的媒介情境与人际行为的影响关系。书中的主要观点认为,电子媒介的出现会影响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会以各种形式产生融合,其中“消失的地域”体现了电子媒介出现后的众多变化。在书中,作者将电子媒介与印刷媒介下的传播进行了大量的对比,其中电子媒介主要指当时兴起的电视。虽然此书在完成之时还没有出现互联网媒体,但里面的众多概念在如今仍适用于解答当下的场景现象。

在当前新媒体背景下的有关地域文化的综艺节目研究中,主要在于探索户外体验类综艺及文化类电视节目领域。在户外综艺方面,体验类真人秀通过明星真实体验当地的民俗文化、互动竞赛等引起社会效应,不仅让受众了解到当地的地域文化,更发挥出文化传承、媒介教化等社会价值。在慢综艺方面,《向往的生活》更是通过场景贴近田园生活,且内容主题、后期效果均较为温情和舒缓,展现出独特的叙事风格。语言类文化节目则是从媒体融合的角度出发,旨在提升地方文化传承的动力及创新的传播形式,也诠释出此类节目的独有价值。本文将主要针对《消失的地域》中的“公开场景的融合”“公开和私下行为的模糊”“社会地点与物质地点的分离”等方面,结合媒介情景理论对《非正式会谈》节目中的地域文化进行讨论和分析。

《非正式会谈》节目分析

《非正式会谈》是由湖北卫视在2015年推出的一档全球文化交流的访谈类节目,迄今已播出六季,且自第五季开始,湖北卫视联合网络平台哔哩哔哩共同制作,节目同步在哔哩哔哩播出,热度持续走高。在豆瓣上每一季的节目评分均保持在9.5分以上,最高达到了9.8分,这在国内综艺节目中属实耀眼。

此节目以“全球文化相对论”为主旨,由十一名来自世界各国的青年和四名主持人组成,一起围绕当下年轻人普遍关心的议题进行一系列的深入分析。议题有时下的热点问题,也会关注各国社会的现实情况,其中包括较为轻松的日常话题,也有正经的科普内容和严肃的社会话题讨论。节目旨在展现各类文化的共通和差异之处,让受众可以直观感受到各国充满魅力的地域文化。

节目背景。《非正式会谈》从全球化的视角出发,是一档放眼国际视野的脱口秀节目。节目的主要核心是十一名来自各国的青年代表,在节目中分别代表着各自不同的文化。同时,他们都在中国生活,在节目中大家都能够通过流利的中文对探讨的话题表达各自的观点和思考。各位嘉宾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通过多元话题讨论和环节设置,展现不同文明间的差异之处和共通之点,搭建起跨文化传播的桥梁,观众可以看到众多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让观众了解到多元的文化思路。此外,对于大家存在的不解或偏见,嘉宾代表也是直接解惑,消除误解,加深与世界文化的深入联系,最终以文明融合或者是创新、多元、包容的角度去看待世界。

节目形式。节目采用嘉宾齐坐在演播厅的场景谈话形式,庄重的会议厅场景中展现出很强的仪式感,而节目中的议题环节和辩论环节更是让嘉宾和观众都被“严肃”的环境所影响,有很强的现实体验感,体现出文化谈话类节目的特别之处以及节目标题中“会谈”之意所表明的庄重感。而标题中的“非正式”说明这是一档综艺节目,即节目话题选择更多元。在讨论过程中,有轻松诙谐的日常话题讨论,也有深刻思考的文化碰撞,展现出极具反差性的“非正式”谈话的场景。每期节目均有介绍各国文化的内容,方面涵盖社会自然、人文习俗、误解偏见等,充分展现出观众对这类内容的好奇心理及多元理解,更是赋予了谈话类节目思想的新高度。

由于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然爆发,线上网络互动成为当时社会交流的重要方式,可将不同场景的人融合到同一线上场景中,让不同人群的信息系统都能结合。节目也调整为“云录制”模式,将整体内容改为线上交流的“非正式访谈”。主持人与在世界各国的嘉宾通过电脑进行视频连线,以“云形式”进行话题讨论,实现在网络上的在线互动,而“非正式访谈”形式也展现出对新媒介的广泛使用,增加社会对信息的“共享”。在节目内容方面,讨论话题调整为更为轻松和亲民的内容。节目形式的转变并没有影响到节目质量,反而让屏幕前的观众感觉更贴近。嘉宾的镜头中不仅展现出自己家中的日常场景,还会展现出当地独有的家居特色和别致装饰,让受众感觉更为真实。这相较于之前在演播厅的录制来说,线上形式更为轻松,能让观众更直观地体会到当地文化。外国嘉宾经常还会提及对中国地域文化的思念,并录制视频展示自己做中国美食的过程,这充分体现出传统定义下的地域已经开始消失。外国嘉宾已将中国料理融入日常,美食文化重构了个人身份与地域的关系。

节目设置。节目具体由三个板块构成,即文化与娱乐化相结合的“非正式短剧”小剧场、有文化价值的“全球文化相对论”和具有社会热点价值的“提案环节”。其中“全球文化相对论”环节的讨论更为激烈,针对文化议题进行讨论,各国代表通过自己对当地的了解进行全面而丰富的阐述,最终让受众不仅感受到轻松诙谐的讨论氛围,而且对于各个国家不同的文化习俗也有更深入的了解。而“提案环节”选择的话题也至关重要。在选题上,提案会选取嘉宾自身所遇到的情况进行讨论,更具针对性和争议性。这个环节中也更体现出各国代表自身的思维方式和辩论能力。嘉宾分成两队进行观点辩论,通过多元视角呈现世界的多样性,也增强了节目的可观赏性,此外,话题也不仅仅停留在表层上的讨论,还会根据话题相应提出更深层的延伸话题,让观众对问题的思考更全面,所体现出的人文情怀的观点更深入人心。

节目分析。一、双向文化输出。在节目中,有期节目讨论嘉宾中文名字的来由,原来嘉宾的中国名字均有各自的含义。大多嘉宾的中文名都和自己本国的名字有一定的关联,从原名进行音译再融入到中国文化中,说明中国语言文化的良好输出。各位嘉宾本身个人带有自己的身份、名字特点,也尽量让其融入到自己的中文名字当中,从而取出最符合自己身份的中国名字。对于嘉宾自身来说,找到一个合适的名字会让其和整个文化感到更加贴近和熟悉。还有嘉宾将自己的中国生肖融入名字中,生肖也是中国传统的文化。因此,这都体现出嘉宾个人对双方的地域文化实现了良好的融合。

双向话题的讨论让文化交流进入双向输出,不仅国外嘉宾融合中国地域文化,国内观众也更加了解国外的语言文化。作为节目来说,这是向观众输出外国的地域文化。而外国嘉宾都有自己的中国名字,则体现出中国文化的输出效果。嘉宾“消失”了自身文化传统的某些地域性,展示出自己在中国的地域性,这表明外国嘉宾已经融合了中国的地域文化,并作为一种媒介对其周围的人进行宣传。这不同于节目本身对观众的各国文化输出,它是嘉宾本身对当地群体的中国文化输出。

二、男性和女性气质融合。节目中也有体现男性和女性气质融合的方面。如有一期议题是“每天护肤的男人正常还是不正常”。对于这个话题,各国嘉宾的态度有很大不同,部分代表根据自己的认知以及当地的教育、习惯等,认为男性不应去护肤和化妆。也有部分嘉宾认为这是个人的自由,没必要如此严格。这里存在关于性别的刻板印象,但即使在激烈讨论中仍有嘉宾会以调解说明的方式调和大家。通过此类辩论也让观众接触到更多外部信息,包括关于男性女性角色分工等方面的差异。

来自伊朗的嘉宾华波波,在代表团中以有很多化妆品著称。他每天都要护肤,日常也会带化妆品在身边,甚至还有粉色的化妆品。从华波波的行为上可以看出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融合,但是他也一直强调要有阳刚之气。看似比较矛盾但也说明了时代的发展,男性“爱美”并不表示会缺失男性独有的魅力,而是相结合之后呈现出新的概念。包括在东方视角中这是越来越普遍的现象,甚至在日韩的百货商场里有男性化妆品专柜。他们认为护肤只是让自己看起来更整洁,这也是东西方观点碰撞的表现。最终,辩论的结果是认为男士化妆并没有什么对错之说,个人的选择才是最重要的。大家理解问题的角度不同,节目要呈现给观众多元的视角,让观众进行思考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

三、消除偏见。节目在消除文化偏见方面也做出了许多努力,有多期节目的主题就是关于刻板偏见和误解。比如,固有刻板印象有日本人过于礼貌,日韩的英语口音严重,美国人比较自大,意大利人从不加班等情况。各国嘉宾也会给出解释,让观众减少错误的刻板印象,消除各类偏见。这也表明通过文化类电视节目,观众可以了解到“偏见”的真实性。节目有时会邀请不同国家的嘉宾,当期节目话题便会围绕对于这个国家的印象展开。各国嘉宾这时从观众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疑问,这些疑问很大程度上也是观众所疑惑的,也都是大家认知中较为常见的误解,而嘉宾则会对所有问题进行解答,消除误解。

因此《非正式会谈》节目的价值意义,在于观众不需要跑到当地才能了解到当地的文化信息,在国内就可以通过节目获取到当地真实的政策信息等。各国嘉宾会从自身角度出发让观众尽可能多的了解到各国文化和社会情况,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通过了解各国的信息也可以帮助大家更好了解其社会的发展情况。

对于想要出境游玩的观众来说,嘉宾也会给出旅游时的安全提示及注意事项,还会从当地人的角度给大家推荐新旅游景点,并准备许多照片资料。由于这些内容提供自当地民众,对于观众来说内容可信度更高,也更能直观地了解到当地文化。通过直接邀请来自当地的嘉宾,让传者和受者之间通过媒介直接创造了一个全球化语境,观众身临其境地了解到国外的真实文化,观众的知识范围也得到扩展。加上嘉宾通常表现热情,回答问题时也是声情并茂,进而也会影响观众对当地居民的印象。因此,嘉宾的形象也会提高异国文化和旅游的吸引力,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四、语言文化。节目中的方言地域文化,在伊朗代表华波波身上也体现得最为明显。华波波作为一名在上海生活多年的伊朗人,生活的经历让他已经熟练掌握了一些上海方言,甚至他在取中文名时会规避上海方言中谐音意思不好的音译名,在节目中有时也会随口蹦出一些沪语,甚至他把自己定位为上海男人,表达出对中国的喜爱,这体现出方言文化在他身上的地域消失。这与直接展示伊朗语言的不同,地方方言对于国内尤其是南方观众或多或少能够听懂。而对于北方观众来说,其经常性的方言输出也会让人觉得更加亲近,能了解到某些方言的口头禅,之后也能够代入生活进行直接运用。

在中外语言文化中,美国嘉宾左右的发言体现出其中文语言的不足。在发言过程中,他经常会卡壳,汉语表达能力不够好,一句话中会时不时地蹦出英文单词,而节目组也会贴心地结合实时字幕,向大家翻译他的意思。这对于观众来说也是很好的学习时间,观众不是单独在学习某个单词,而是结合整个句子的语境理解这个单词。在节目中通过左右再结合整个话语的语境,可以让观众在即使没有字幕翻译的情况下也能猜出这个单词的大概意思,而字幕则给出确切的单词意思,从而让观众了解这个词在怎样的语境下可以使用。如果左右有某个口头禅,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观众对这个词的理解,可见节目无意中实现了教学功能。

结语

易接受性是影响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因素,对于跨文化类电视节目,要丰富节目的体裁与形式。对于谈话类节目来说,应让节目形态表现得更为多样化;节目话题选择及节目嘉宾选择也应更加多元化,增加节目的吸引力。比如谈话类节目中可以加入有趣的小剧场,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增加对话及文化间的碰撞,促进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推动不同文明间的包容和沟通,展示世界的多样性。

猜你喜欢

媒介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谁远谁近?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