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管理教育的产教融合实践创新探究
2022-08-08庄增晗
摘要:电影专业人才培养是电影强国的基石,而探索高质量的产教合作是实现影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文章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分析以电影管理专业教育的产教融合实践创新路径、经验和启示。在以“东方影都电影创投会”为基础开展的产教融合项目中,发现存在影视高等教育实践的弊病、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不匹配等问题,得出影视高等教育的校企合作应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服务产业经济;电影人才培养应统筹规划,创新实践模式;产教融合项目应服务社会,形成经济协同效应等结论。由此提出校企协同育人改革、探索产教融合深度发展机制及产教融合课程体系构建等建议,旨在探究电影专业高校如何在提升人才竞争力的同时,适应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需求,发挥高等教育资源集约效应,推动教育与地方产业融合发展。
关键词:电影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践创新;经济协同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3-0063-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1年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等学校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M2021093
电影教育是实现建成电影强国和保障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的最基础推动力。在国家电影产业发展政策扶持下,不少省份陆续新增或计划建设多所电影学院,多所综合类大学也新增电影院系,中国电影高等教育将逐渐呈现红海竞争状态。在全国如此密集地开展电影教育的大背景下,影视院校如何树立差异化的核心竞争优势,建设特色化的影视专业品牌是值得思索的问题。
近年来,老牌影视院校都在积极探索符合产业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定位的新型教学体系[1]。全国影视专业的教学改革和实践创新也层出不穷,但其中专门针对影视管理教育的实践相对匮乏,能够服务社会、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更加乏善可陈。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深化产教融合”,这意味着在我国经济、教育、科技都取得繁荣发展的今天,推进彼此间的融合已经成为重要共识。在2021年举办的第三届青岛影视博览会上,青岛电影学院以“东方影都电影创投会”为舞台,摸索出了一条电影市场理论与实践互动、实践反哺理论的产教融合创新路径。
“东方影都电影创投会”(以下简称创投会)旨在扶持优质电影项目,对接产业资本,从800余个电影项目中筛选出20个优秀项目,在第三届青岛影视博览会上向资本方进行路演推介和签约。
青岛电影学院的20名师生一对一配合项目方,参与了制片工坊、会务组织、路演推介、项目签约的全过程。其中制片工坊的整体流程贯彻了产业化的思路,具体分为创意、剧作、导演、制片、投融资、宣发、版权等环节,基本覆盖了电影项目从孵化到面向市场的全流程,通过贴身观摩项目方如何优化剧本、辅助修订路演内容,学生们在行业大型活动中积累了电影项目的流程管理经验,有效培养了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也造就了影视教育与产业经济、地方经济协同发展的鲜活案例。
一、需求导向,服务产业经济
探索高质量的产教合作是实现电影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青岛电影学院(原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简称“北创”)是一所专业电影教育高校,办学前十年的教学体系与北京电影学院一脉相承。作为中国电影管理高等教育(以北京电影学院的电影制片管理、电影发行管理和电影放映管理为代表)的奠基人,王承廉教授在北创任职期间,始终注重教学实践和产业协同,使其延续了北京电影学院的优良传统。
自2021年6月北创转设为青岛电影学院以来,致力于转型成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与同属海发集团旗下的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5G高新视频产业园、藏马山影视基地加强合作联动,以发挥地方经济协同优势。中国电影基金会电影投融资发展基金总监、聚影汇影视文化发展公司(以下简称聚影汇)创始人朱玉卿先生基于青岛影视产业的发展现状、扶持政策和资源优势,提出了以创投会为先导的产学研融合项目。参加创投会的青岛电影学院师生,在与活动组织方(中国电影基金会、聚影汇)以及参加创投的制片方、资方代表的合作中摸索出了一套影视教育教科研实践的新模式。
师生通过与产业各方的沟通交流,充分了解了影视行业痛点,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完善自身。例如,参加创投会的20名师生分别来自管理系的电影学专业和导演系的影视制作专业,通过参与活动弥补了专业教学中的盲区与困惑,明确了自身发展方向。电影学专业是影视管理教育的经典专业之一,在教育部设置的高等教育14大学科门类中,它隶属文学类(一级学科)中的艺术学(二级学科)的下设专业。从学科渊源来看,电影学与文学、艺术紧密相连,注重电影艺术的理论研究与创新。以青岛电影学院为例,电影學专业下设了影视制片、电影市场等分支方向,在课程设置上具备文学艺术、管理学、经济学、市场学等多元化的学科基因。基于这种艺术加市场的专业特色,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和产业发展需求,此类实践活动改善了过去电影高等教育中只重视技术型专业的实践,忽略管理型专业实践的弊病,为电影管理实践教育找到更加深入的产学结合落脚点。
对于导演系影视制作专业的师生而言,从影视项目全流程开发运营角度,应该深度了解如何打通市场端和制作端的盲区,如何改善那些文本充满生命力但在类型、制片流程和市场潜力等方面存在短板的作品。通过贴身观摩和参与市场化的影视剧本修改、项目推介和路演、片方与资方交流等过程,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影视技术型人才过度注重艺术化、个人化的表达,填补了其不懂经济、忽略市场的认知短板,从而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道路。
校方在参与行业大型活动中还增强了与地方经济的互动,形成“产学研用”的良性实践循环,构建贴近产业需求的人才输出机制。首先,站在推动者的立场,总结出高校服务青岛电影经济发展的做法、经验,帮助师生建立起电影市场化思维,例如探究校内人才选拔和影视作品推选机制,使学生作品也成为市场参与者。其次,通过系列产学互动,可以使校方融合产业、贴近前沿,配合更加敏捷的教学管理,对课程设计和教学体系进行持续优化,以保持学校在行业中的先锋性和引领性。第三,发挥高校教育、人才和科研优势,通过此类项目为产学研协同发展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提升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力。
二、统筹规划,创新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是电影强国的基石。中国电影发展和电影人才培养是电影研究视线中的两条双行线,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看,共处于同一系统内,构成外部生态环境和人才培养活动之间的关联[2]。系统化的电影人才培养有其内部的结构、层级和运行方式,形成自洽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内,教育实践者总是追求人才培养的最佳效率。根据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的理论“教学过程的最优化”,需要遵循教育的整体性、联系性、有序性和动态管理的原则,为找到人才培养效果最优的科学方式而努力。以青岛电影学院为例,人才培养活动通常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遵循“教学进程表”在不同年级设置不同课程或实践教学活动。通过从一个实践活动中举一反三,不断地回顾和反思人才培养方案,不断科学化地设定教学任务,使各要素规律性地组合运行,从而有序、高效地完成人才培养过程,实现培养目标。
首先,要想了解电影产业生态,除了专业知识,更要在人脉资源及平台资源上赋予人才更多竞争力。实践活动能够使人才培养成果在市场中试验性地得到检验,同时能让校方更真切地认识到电影产业现实,如准入门槛低带来激烈的人才竞争环境,数字技术的祛魅和电影文化的普及使得更多人才进入电影市场,在创投会征集到的八百多个创投项目中不乏非专业、跨专业的电影从业者。此外,专业话语权主导并挑战人才的生存空间,通过与创投会片方及资方的交流,感受到从业者发展空间的狭窄,了解到年轻导演、编剧、摄影师、录音师同样有着很难获得市场机遇的困惑。在行业“二八定律”下,年轻的电影人走出校园获得发展需要复杂的推动因素。
其次,要立足电影人才供需生态现状,意识到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存问题和不足,寻求与产业的对接点。例如,来到青岛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的创投剧组,通常抱有拍摄资源本地化和压缩成本的想法,试图寻找合适的学生及场地完成电影拍摄,通过交流发现,很多岗位学生都无法胜任。不可否认,专业人才进入产业后,需要一段必要的职业化成长时间,但以青岛电影学院毕业办统计的就业情况为例,目前依旧存在电影企业高需求率和低签约率并存的现实,暴露了用人单位需求与电影院校人才供给错位的问题,而人才培养与产业职业设置的错位,导致部分专业与岗位要求难以对应。针对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可以通过三个层面来解决或优化。
第一,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改革要突出企业的关键作用,通过战略合作等方式深度挖掘校企协同育人改革模式。例如,以创投会为依托,青岛电影学院与聚影汇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师生在实习实践、人才培养以及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开展长期合作,开发创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项目。在行业联合发面,加强影视高校与实践基地、影视产业园的联结,建立对接本地产业链的学科专业体系。建立健全以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结构动态调整机制,推动高等学校和企业面向产业技术需求开展人才培养和协同创新。
第二,探索产教融合深度发展机制。以高校为重要支撑、企业为重要主导、产业关键核心需求攻关为中心任务的高等教育产教融合创新机制。积极推动校企双方资源、人员、技术、管理、文化全方位融合,例如在创投会的项目评价主要以专家打分为主,缺乏对剧本的科学化市场评估机制,聚影汇将与青岛电影学院师生共同开发“影视智能测评项目”。
聚影汇拥有专利脑电设备,长期从事观众和项目测评,将传统定性调研法与结合脑电波和表情捕捉的定量手段相结合,已取得了上百部影片项目方的认可。其“基于脑电波监测的影视系统研发”在2016年获批北京市教科委文化科技创新专项支持,获18项知识产权专利,2项发明专利。在聚影汇的软硬件优势和行业经验引领下,结合高校教科研基础,共同开发“影视智能测评项目”,能够在今后为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内的影视头部项目提供初剪素材测评,为投资人提供参考指标和工具,同时依托投融资产业数据,建立智能观众测评厅,为产业项目提供决策依据。这有助于合力推动产业疑难问题的解决,为青岛电影产业发展建言献策为电影经济的发展架桥铺路。
第三,完善产教融合课程资源建设与课程体系构建。一方面为行业导师特设岗位,一方面将专任教师派驻到企业定期实践锻炼,达成校企人才双向交流。从行业岗位要求出发,与企业人员共同确定课程体系,合作研发教材,制定课程教学和质量监控标准;在实施内容上体现行业要求、职业标准、技术标准、企业新技术、行业新规范,同时涵盖团队合作、责任担当与奉献精神等职业素养的培养;提高实践学分比例,将教学、实践和科研活动都纳入学生的学分体系,也纳入教师的工作量统计。
例如,借鉴创投会经验,建立校内模拟创投比赛、深耕毕业联合作业的人才和作品推选机制,让学生了解项目路演形式和流程的基础上,在指导老师带领下在校内开展剧本项目创投比赛,并在大赛中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展示实力,挖掘人才。通过这一平台联动各院系专业,形成多个学院创作团队,在毕业联合作业的实践中打磨团队配合,并进一步加工作品。最终学院推选优秀团队和作品参与“东方影都电影创投会”项目征集,形成学院层面的人才和作品选拔机制。此外,还应当依托信息化技术,开发校企共享的优质网络课程、模拟实训软件等,形成产教融合成果的资源库。
三、经济协同,社会服务效应
教学改革项目探索应当形成“复合式”协同效果,以便在积累产学融合经验的同时,让高校更好地发挥其服务社会的功能[3]。创投会项目以青岛影视产业发展政策为依托,在今后可以顺势实现影视人才和作品的引流,一方面可以开发出相对成熟的电影管理教育的产学研融合路径,塑造应用型影视高校的品牌认知;另一方面,為青岛电影之都经济的深度可持续性发展积累经验,唤醒产业和地方经济对本地高校的认同,为地方企业、行业公司、政府机构通过产学活动挖掘人才提供模式参考,也为山东各高校锻炼和培养具有产业对话视野的影视人才积累经验,形成模式借鉴。
以创投会为代表的产学融合项目可以带动社会服务和产业经济的连环反应。创投会在路演大会期间,由学院师生带领近百位项目方及资方代表考察东方影都产业资源,40多个专业摄影棚、藏马山影视基地,以及青岛的山海景观、现代都市和美丽乡村等,部分项目方完成了勘景工作,对周边产业形成了经济辐射带动作用。通过深度参与组织行业活动,为青岛西海岸新区的名片“电影之都”“会展之滨”增光添彩,形成了为社会经济、文化服务的集聚效应。
四、结语
无论是创建应用型高校,还是建成电影强国,都是“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宏大工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电影的创作和艺术本体之外,电影产业应用研究中的很多问题应当引起影视教育从业者的重视,电影人才培养需要从实践以及相关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出发,从现实问题中寻找答案。电影院校应立足本职,积极探索产教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推动专业教育与地方产业发展融合互动,优化资源整合,发挥高等教育资源集约效应。
参考文献:
[1] 何小青.中国电影专业教育的改革与反思[J].当代电影,2017(5):102-105.
[2] 王昱华.中国电影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8:99-106.
[3] 刘江凯.纪录片影视教育的跨国协同实践创新:“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的启示[J].当代电影,2018(10):175-176.
作者简介 庄增晗,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电影市场、电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