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节目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几点思考
2022-08-08陈泽辉
摘要:少年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少年儿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不可小觑。由此,媒体的少儿节目可助力传承,引导少年儿童更好认识、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章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工作中的总结和感悟,分析在少儿节目策划制作过程如何浸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色,让孩子们在休闲娱乐中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在此基础上,本文从七个方面详细论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要素和传播要素,用生动的事例阐述主题,进而得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操作方法和实际效果,提出有建设性和传播效果佳的实施办法,旨在发挥主流媒体作用,用电视节目和新媒体平台引导少年儿童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力军。
关键词:传统文化;少儿节目;传承创新;以德树人;中华文明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3-0192-03
“双减”背景下,如何发扬电视媒体的优势,在少儿电视节目中浸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色,让孩子们在假期和休闲娱乐的时光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值得探讨。
可以看到,央视已经推出一系列少儿文化节目,比如深受广大观众喜欢的《赢在博物馆》《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都让孩子们得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那么地方电视台该如何紧跟时代步伐,让自身少儿电视节目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加相融呢?
一、依托丰富文博资源,引导孩子们增强民族自豪感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他曾多次走进博物馆,探访文化古迹。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要“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1]。少儿电视节目作为孩子们课堂教育在课外的延伸,一定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策划一系列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及新媒体节目。
临汾广播电视台特别策划了系列少儿节目,如《少先队员走进临汾博物馆》《走进晋国博物馆》《走进丁村民俗博物馆》等。临汾是远古文明的发源地,尧文化的起源地,仓颉造字、陶寺文化、晋国文化都熠熠生辉。少先队员们走进博物馆,犹如穿越历史的隧道,近距离感受远古文物。同时,得益于市博物馆现代化的3D裸眼科技赋能,消失的远古文明得以惟妙惟肖地展现出来,参观者身临其境地感受。
节目设置了聆听讲解员讲解、红领巾实践讲解、动手演绎皮影戏和拓印等、文博知识问答四个环节,通过这四个环节让文物在孩子们心中活起来。在欣赏精美绝伦的文物时,领略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深刻了解了自己家乡的历史底蕴,油然升起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2]。该节目制作完成后矩阵推出,同时分发到电视端、微信公众号、临汾家APP等移动端和PC端,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二、依托我国传统节日,引导孩子们树立良好品格
中国传统的节日和节气承载着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历法节气和经久不息的习俗文化,同时蕴藏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是一堂堂生动的德育课、思政课[3]。如何利用好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资源,让孩子们深刻了解到我国节日节气的深刻内涵,并把这一优良传统代代相传。以临汾广播电视台《第一粒扣子》为例,把握好重要的节气节日,比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谷雨、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策划了《过年了》《清明时节话家风》《谷雨时节话农耕》《端午时节话家国》《中秋时节话团圆》等节目。
具体说来,如《清明时节话家风》,在尧陵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以良好家风为主题的活动,用古老的礼仪在尧陵祭拜文明始祖——尧,邀请尧文化专家乔忠延老师从“协和万邦”讲到尧王如何教育儿子丹朱,引导丹朱改恶从善;讲到尧王以自己的两个女儿比试家务,从而选出真正能胜任工作的贤人;讲到尧王禅位给舜,是因为舜感天动地的孝心感染了他。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给孩子和家长上了一堂触及心灵的家风课,同时编导及时抓住这一契机趁热打铁,在尧陵前来了一场感恩教育,孩子们真诚拥抱父母、感恩父母,同时庄严立下“好好学习、报效祖国”的志向。节目在清明节推出,仅在微信公众号上点击量就超过了10万次。《端午时节话家国》,策划是从孩子们诵读经典《离骚》开始,引出战国时期楚国浪漫主义诗人屈原,节目组邀请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专家深情讲述屈原忧国忧民、舍身报国的感人故事,讲述直抵内心,让孩子们接受了一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该节目在端午节推出之后,再掀收视热潮,成为临汾台的一大爆款,有力地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依托国学经典,引导孩子们坚定文化自信
国学经典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灿若星辰、浩如烟海的古诗文更是中国文明的精华。鉴于此,笔者团队组织孩子们诵读《诗经》《唐诗宋詞》《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经典国学,设置了国学经典知识问答环节,并进行了展播。孩子们通过诵读亲近了中华经典,懂得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诵读水平,进一步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积淀,这些节目也充分展现了主流媒体的担当。
四、依托老传统老手艺,引导孩子们成为“非遗”传承的重要力量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是几千年来祖先智慧的沉淀,是我们民族的文化根基。但随着民间艺人的去世,非物质文化遗产遭遇失传的危机。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尤为重要。
以临汾为例,这里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悠久的传统文化滋养着这方土地,很多传统手艺都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威风锣鼓、剪纸、花馍、雄狮登天塔、跑古车、平阳木版年画等。作为地方广播电视台,临汾广播电视台有责任、有义务加入“非遗”的传承和保护队伍中,积极策划拍摄这一主题的电视节目和短视频。
为此,临汾广播电视台少儿节目组深入襄汾大邓乡、汾城镇等农村学校。捕捉到当地在“双减”的背景下建立了自己的少年宫,每周开设两节传统文化课程,课程内容有剪纸、威风锣鼓、木版年画、书法、花馍,以及一些当地特有又濒临失传的传统手艺,特别邀请当地老艺人为孩子们授课,让孩子们在创作中体验剪纸、锣鼓、年画艺术的乐趣和魅力,引导孩子们感受民间艺术的美。实践中发现,“非遗”的传承在进入课堂的同时还要融入生活,让传统文化渗透到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他们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时,一些特殊学校和职业学校也开设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课程,比如乡宁紫砂壶、浮山皮影戏、蒲剧、眉户剧等,涌现出一大批“小艺人”。节目组制作了传承中华文明的系列节目,矩阵推出,很好地反映了当地“非遗”传承的可喜局面。节目在电视端和新媒体端、APP端推出后迅速掀起了“非遗”传承热潮,在引导孩子们传承“非遗”方面发挥了主流媒体应有的作用。
五、依托传统村落,引导孩子们树立独特的审美观
传统村落和附着其中的建筑遗存,以及村落文化在岁月的侵蚀下不断消亡,这些传统村落犹如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固态的文明,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得以生存繁衍的根基,是乡愁的源泉。村落文化已经经历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传承发展,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它所蕴涵的审美价值不容小觑,传统村落保护刻不容缓[4]。
临汾的传统村落多达28个,这些宝贵的传统村落是国人的精神财富。作为主流媒体,一定要利用好少儿节目平台,让孩子们充分汲取这些文化遗存的精神养分,培养他们树立独特的审美观。以襄汾丁村为例,丁村古建筑群是我国北方明清民居的代表,其中保存完好的庙宇、泊池、古民居等建筑有40余座,规模较大、建筑精美、典雅有致,从方方面面展示了丁村人的生活理念和精神追求。同时,丁村遗址发现了举世瞩目的古人类牙齿和右顶骨化石。节目组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组织少年儿童开展了“中华文明”探源活动,在这里找寻渐行渐远的远古文明,聆听文物专家的解疑释惑,亲自动手参与当地的民俗活动,近距离感悟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不朽的文明。
在襄汾古村落陶寺村古观象台的文明溯源活动中,孩子们真正领略了祖先的智慧,了解水稻种植的历史。节目组用电视纪实的手法,真实记录了孩子们在这片土地上研学的真实感悟和情感,让他们穿越历史直面远古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感受脚下这方土地的深厚内涵,增强了孩子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同时激发他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引导他们树立独特的审美观。
六、依托传统农耕文化,引导孩子们把“根”留住
在中华民族上下5000年的历史中,农耕文化贯彻了中华文化的始终。从茹毛饮血到刀耕火种,中国古人的智慧得以凝结。所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农耕文化必不可少,对于新时代的青少年来说,传承农耕文化是我们国家的现实需要,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作为主流媒体,要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并在少儿节目的策划中紧扣这一主题,推出一系列正能量的节目。
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节目组来到尧都区最偏远的枕头联校,拍摄了题为《小农人、大接力》的节目。此节目真实反映乡村学校利用得天独厚、亲近土地的自然优势开设了每周一次的农耕劳动课程,旨在通过这一课程,让孩子们了解农业发展、农作物种植等知识,激发孩子们认识、熟知农业,积极探索农业科技的奥秘和充分体味劳动带来的快乐。他们专门聘请当地的农业技术人员和老农人授课。学校还有自己的劳动实践基地——苹果园和菜地。节目组采用纪录片的手法,真实记录了孩子们在农技老师的指导下播下一粒粒种子,在苹果园里压枝实践的劳动场景以及孩子们立志建设家乡、振兴乡村的信心和决心。农业劳动的体验让孩子们深刻意识到中华传统农耕文化的博大精深。
《小农人、大接力》被临汾市教育局作为重点推介片向全市中小学校推荐,以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仅微信公众号和临汾家APP就获得了超过20万次的点击量,学生、家长纷纷留言互动,对农耕劳动课程的设置表现出极大的认可和好评。同时把根留住、把乡愁留住,在这方面节目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节目播出之后,很多学校开始积极效仿并开设富有特色的农耕文化课程,开辟校园内农耕园和绿色基地,在学校内科学组织学生开展操作方便、力所能及的农业劳动实践活动。
七、依托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孩子们在传承中健康成长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少年儿童无疑是主要力量和生力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在千千万万的中小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才能真正将中华文明发扬光大。为此,少儿节目应该秉承“以德树人”的节目宗旨,采用生动活泼的电视表现手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轻松直观地介绍给孩子们,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们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正确价值取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具体节目的实践中,首要的是必须熟悉当代少年儿童的特点,离他们的认知和生活更近一些,用贴近他们的语言和节目样态逐渐推进,教化于无形之中。让电视搭载新媒体的快车,采用图文、音频、视频、动漫等形式,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运用好融媒体,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得更新颖、更生动。要摸索长短视频结合的方式、线上线下互动等多元化的表现手法,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实质,用少年儿童的视角观照历史、观照传统文化,不能生搬硬套,一味灌输给孩子们,要用孩子们熟悉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点燃孩子们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比如将传统文化融入表演中,融入课本剧中,让孩子们直观感受传统文化,并能自主学习、思考、实践,让传统文化教育融入他们的成长,让传统文化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少年儿童的血脉中。
八、结语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临汾广播电视台制作和传播少儿节目时始终秉承这一理念,守正创新求突破,利用临汾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不断创新節目形式和内容,在少儿节目中浸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色和力量。推出一系列爆款节目,实现孩子们在课堂外的延伸教育,进而成为临汾广播电视台的一档品牌节目,深得家长、老师、学生的信任和喜爱。同时少儿节目组也得到了充分的历练,为制作更多的精品节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百新.记录伟大时代 凝聚磅礴力量:做好新时代重大主题报道[J].新闻战线,2022(5):2-4.
[2] 王君,张晓峰.穿越文明历史,聆听文明对话:纪录片《亚洲 文明之光》创作探析[J].电视研究,2019(9):42-44.
[3] 张卓,张斌.主题、话语与空间:纪录片《中国春节》的跨文化思考[J].电视研究,2018(12):40-42.
[4] 李春雷,张雪婷.电视节目的媒介场景塑造与时代记忆提取: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J].电视研究,2022(1):82-84.
作者简介?陈泽辉,本科,编辑,青少部主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