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联播类电视节目建设性新闻的优势与审思

2022-08-08宛月琴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3期
关键词:内涵优势

摘要:“建设性新闻”概念源自西方,属舶来品,近几年日渐成为热点话题。建设性新闻的理念和方法为当前做好新闻舆论工作、更好地发挥主流媒体在推进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正向的借鉴与参考。研究发现,联播类电视节目作为重要的舆论阵地,其独特的媒介形态为建设性新闻本土化的实践带来诸多创新,包括直观具象的可视化呈现、信源可靠的权威性报道、强而有力的参与式推进等,使联播类电视节目中的建设性新闻报道具有独特优势和鲜明特征。但在实际操作中,面对建设性新闻这一外来理论框架,媒体人应具备足够的审思能力,不能想当然地“拿来主义”,更不能片面“揭丑”,必须坚守原则、恪守底线。因为只有与中国土壤相融合,在守正中创新,建设性新闻才有望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联播类节目;建设性新闻;内涵;优势;报道策略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3-0183-03

一、建设性新闻的内涵

“建设性新闻”概念最早由西方学者提出。2008年,丹麦广播电视台新闻部总监乌瑞克·哈根洛普提出使用“建设性新闻”,着重强调记者的介入姿态、积极的叙事风格和主动解决问题的导向等[1]。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媒体与文化学院助理教授凯伦·麦金泰尔指出,建设性新闻在坚持新闻核心功能的同时,将积极心理学和其他行为科学的技巧运用到新闻流程和产品中,致力于创作卓有成效、引人入胜的报道[2]。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唐绪军将“建设性新闻”定义为,媒体着眼于社会问题而进行的新闻报道,是传统媒体在公共传播时代重塑自身社会角色的一种新闻实践或新闻理念[3]。

厘清“建设性新闻”概念,有助于理解和把握建设性新闻的内涵和外延。实际上,在我国,建设性新闻多被称为舆论监督报道,以热线报道、帮忙新闻、问政节目等形式出现在各类大众媒介上,在受到受众广泛关注的同时,成为解决问题的重要推手。

从舆论监督报道到建设性新闻,其内涵和外延的最大变化在于理念层面的创新,着眼于社会问题的新闻报道,根本在于解决问题的推动力。从这个意义来看,所谓的“建设性新闻”,核心在于“建设性”,即关键是要解决问题,在坚持新闻核心功能、满足新闻核心要素的同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在报道问题的同时,提供解決问题的策略和方案。相较揭露矛盾、曝光问题的批评类报道,建设性新闻更多地彰显其公共属性、在问题导向思维引领下的新的内容生产机制,以及媒体实现自我价值的重塑和再造。

同时也可以看到,建设性新闻报道重建设、重参与的内涵,正是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的题中之义。建设性新闻的报道内容几乎涵盖了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且都是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或话题。因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调广大人民群众主体地位,依靠公众的参与和共同建设,吸纳更多的群众主体参与对社会问题的解决、对社会治理新格局的构建,主流媒体势必能发挥更大作用,彰显更大价值。

二、联播类电视节目建设性新闻的优势

1994年4月1日,央视《焦点访谈》开播,开辟了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新局面,成为中国电视发展史上值得记录的一笔。《焦点访谈》因聚焦社会问题及自身鲜明的建设性特点,成为人民群众了解世情民意的窗口。从某种意义来说,这就是建设性新闻的实践。此后,肇始于《南京零距离》,全国各地的电视地面频道相继开播大量民生新闻类节目、帮忙类节目,对建设性新闻展开进一步实践性探索。

联播类电视新闻节目通常是区域内唯一上星电视播出机构的时政类节目,是区域内最具影响力和引导力的主流电视媒体的主打电视节目。在这样的节目中,以成就类报道、典型性报道为主,聚焦问题、反思问题的报道并不多见,仅是偶有尝试。

2022年2月,安徽卫视安徽新闻联播开设《优化环境无小事》专栏,聚焦人民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以及市场主体诉求和需要,包括征迁信访、生态环保、“访万企”解难题、基层作风建设等,展开舆论监督,问题直击难点痛点堵点。

实际上,联播类电视节目常态化开设建设性新闻专栏,敢于“揭短”,把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偏差和不足拿到大众媒体上“晒”,本身就体现出舆论宣传的开放、包容、开明、进步。那么,联播类电视节目在建设性新闻生产中究竟有何优势?

(一)可视化呈现更直观

“可视化”原意是“可看见的、清楚的呈现”。研究发现,人类有80%以上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得的。可视化电视画面的现场感和冲击力,使其对社会问题的报道更直观、具象,一目了然的感官认知为问题的揭示、寻找问题的对策增添了极强的可信度和说服力。换句话说,现场的声音和画面能让事实更鲜明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这比任何文字叙述都有力且直观。

《优化环境无小事》中的报道,通过大量现场可视化画面,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这也正是其报道影响力的重要立足点和主要抓手。例如,2022年6月10日报道安庆市怀宁县某农贸市场臭烘烘、湿漉漉、黑乎乎、乱糟糟的乱象,现场的脏乱差在镜头面前无处遁形。又如,2022年6月13日报道宿州市环城河投入上亿元资金治理后,仍出现黑臭水体污染现象。发黑的水体、肉眼可见的水面漂浮物和垃圾,以及镜头前支支吾吾的相关责任人,让事实在全程可视化的语境下显得清楚明了。

(二)权威性报道更有力

一方面,报道的权威性体现在信源的权威性上。与民生新闻对信源的筛选机制不同,联播类电视时政节目往往更具官方权威性。建设性新闻的线索,有的源自省级部门的工作调研或调查,有的是“12345”政府热线接收到的问题线索。

在《优化环境无小事》专栏报道中,涉及生态环境问题的线索,大多来源于安徽省生态环保调查组在各地的调查发现;涉及各地城市管理中的缺陷和漏洞问题的信源,来源于安徽省住建部门或主要领导的基层随机调研发现。

如前文提到的2022年6月10日曝光安庆市怀宁县某农贸市场乱象,以及2022年5月12日播发的《耕地岂能挖塘养鱼》、2022年5月26日播发的《临泉:生活帮扶要加温环境整治要加力》等重磅报道,均来源于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在相关地区的随机督导调研。随行的记者拍下画面,并及时进行同期声采访,通过深度挖掘,制作出即时感和现场感都很强的建设性新闻。

另一方面,报道的权威性体现在主流媒体本身的公信力上。主流媒体的聚焦和报道,本身就代表着主流权威视野的关注,有利于建设性新闻价值的体现及促成问题的解决。例如《扬尘弥漫监管形同虚设》,报道剑指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市石涧镇柴林村中几家生产水泥、石灰的企业扬尘污染严重,附近居民苦不堪言,相关部门监管无力,并且在报道中直接播放百姓“骂声”,尖锐展现现场问题,敢于揭短亮丑。

(三)参与式推进重实效

建设性新闻强调记者并不是孤立的传播者,而应以参与者的角色,推动问题解决,推进社会治理的良性有序。“问题解决向导”的报道框架,要求记者必须注重跟踪问效、反馈回应。

在单纯的“传播者”向事件的“参与者”的身份变化中,除媒体及从业人员的参与,受众的参与也同样重要。联播类电视节目作为我国主流电视媒体中较为特殊的存在,受众群体有很大一部分是各级领导干部,他们对节目的关注及对推动问题的解决,发挥着关键作用,并且一定程度决定了建设性新闻报道的实际效果。

以安徽省为例,当地党委、政府开启了一场自我革命,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着力解决群众和市场主体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在《优化环境无小事》专栏中,几乎每篇报道都一针见血,直指问题,真实、客观地反映事实本身,重参与、重实效,且几乎每篇报道都有明确表述“对于某某问题整改情况,本栏目将继续关注”。每隔一周,节目组还会跟踪报道进展情况。比如,于6月17日播出对6月10日报道的怀宁县某农贸市场问题的整改反馈情况,再次采用可视化画面展现当地相关部门如何立行立改、举一反三,并建立健全常态化监管机制。这一栏目设置有力推动各级各部门在“改作风办实事优环境”行动中真正动起来、干起来、比起来、热起来。

实际上,这样的案例在全国其他省区市也能找到佐证。比如,2014年,浙江湖州电视台推出《联播调查》栏目,五年共播出报道384篇,所曝光的问题有80%得到解决[4]。又如,2018年7月,山东省委意识形态和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要求新闻单位加大舆论监督力度,对贯彻落实党中央部署、省委要求不积极、不到位,对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不闻不问、不担当、不作为甚至违法乱纪的行为,坚决予以曝光。为落实这一要求,山东新闻联播广泛收集线索,进行监督报道,起到了良好的整改促进作用。其中,第一期反映宁阳县政务服务大厅只收现金、群众和企业重复跑断腿的情况,当地连夜开会部署整改,24小时内圆满解决问题。

三、联播类电视节目建设性新闻的报道策略

无论是理念还是实践,建设性新闻给当下的媒体内容生产和格局带来不少碰撞和欣喜。但要强调的是,在具体的新闻业务实践中,建设性新闻在本土化生存过程中,绝不能奉行“拿来主义”,在“择其善者而从之”的同时,必须与中国实际紧密结合,必须顺应发展规律,守好底线,严格把握新聞的“时度效”,坚持科学监督、准确监督、依法监督、建设性监督,恪守原则、保持定力。如此才能取得可持续发展,才能发挥出建设性新闻的正向作用。

(一)恪守真实性原则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没有真实性的新闻报道,本身就毫无生命可言。联播类新闻节目因其严肃性、权威性,对新闻质量的要求本就很高,每一秒每一帧都需要格外谨慎、细致。这类节目在报道建设性新闻时,更应恪守真实性原则,不应有丝毫偏差,不能为了监督而监督,为了揭示问题而回避平衡,选题要客观、真实,采访要扎实、深入,采访链条要完整,给有关各方提供平等呈现的机会。

对记者而言,在实地调查中不能先入为主,而要做到明察暗访、抽丝剥茧,充分记录调查过程,尤其是关键细节、关键画面;要反复求证当事人、政府部门等各方说法,做到关键内容要核准、关键画面不能漏、关键人物要采访;多使用第一手素材和画面,确保有两个甚至更多信源能相互印证,反复核实相关证据,使建设性新闻经得起推敲、受得住考验。否则,不但报道立不住脚,还会削减权威媒体的公信力。

(二)牢牢坚持党性原则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对联播类电视节目而言,建设性新闻属于非常规内容,与常规的时政报道、成就性报道有很大不同。建设性新闻聚焦社会问题,因此在报道过程中,应牢记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基本方针,把握好团结稳定鼓劲的原则。报道的目的不是“揭丑”,煽动社会负面情绪,而是要真真切切地通过媒体的监督、参与和建设性意见,推动问题得到解决,推动社会治理朝着共建共治共享的方向进一步完善。

换言之,党性和人民性是统一的,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建设性新闻报道要牢牢坚持人民立场,从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中找突破口,以小见大,反映其诉求和愿望、展现问题的来龙去脉及前因后果,进而形成舆论声势,督促相关部门解决问题。

(三)厘清介入性与客观性的界限

建设性新闻的核心要义是参与式、介入性,传播者更多时候需要扮演“主动记者”[5],成为解决问题的参与者和推动者。更有学者认为,建设性新闻生产实践体系,就是以介入性取代客观性[6]。这显然与传统新闻学中对新闻客观性要素的界定大相径庭。因而在实际操作中,必须厘清介入性与客观性的界限,过度强调记者的主动介入身份,极有可能使其难以保持中立、客观的姿态,从而影响问题的解决。

(四)主动适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

媒体融合发展步伐加快,若将建设性新闻与全媒体技术相结合,将产生更大影响力。譬如,可视化内容如何通过多平台分发达到最佳传播效果并促成问题解决;如何在社交媒体空间用建设性新闻的理念推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及提升媒体影响力等,都是值得尝试和探索的话题。

对传统主流电视媒体而言,必须主动适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大小屏联动,在线索征集、受众互动、平台分发、跟踪反馈等方面,形成全媒体联动的机制,进而形成监督合力。甚至可以实行清单化推进,定期梳理媒体舆论监督报道事项,将未解决事项提交政府督查督办,已解决事项进行实地督查回访,力争让建设性新闻报道事项见实效、不反弹。

四、结语

任何一种新生事物的发展都可能伴随追捧和争议,建设性新闻的理念亦是如此。对于西方观点,既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全盘照抄,而应坚持在守正中创新,在继承中发展。主流电视媒体在建设性新闻本土化实践中的尝试和探索,为日常新闻生产逻辑带来了新的思想和讨论。未来,要运用好联播类电视节目这一重要的新闻传播平台,发挥好建设性新闻的独特优势,有效规避建设性新闻在实践中容易产生的偏差和误区,在建设性新闻的延展性上、在建设性新闻对社会治理新格局的构建力上、在建设性新闻的全媒体融合度上,进一步开拓和挖掘,更好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守牢主流舆论阵地。

参考文献:

[1] 李彬.建设性新闻之辨[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1(9):116-125.

[2] 凯伦·麦金泰尔,晏青.建设性新闻:一种正在崛起的新闻形式[J].青年记者,2017(10):4-5.

[3] 唐绪军,殷乐.建设性新闻实践:欧美案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15-16.

[4] 朱卫文.舆论监督报道如何更有力、有序、有效的实践与思考:以湖州台《联播调查》栏目为例[J].视听纵横,2019(3):36-38.

[5] 芮必峰,余跃洪.参与者:一种新的新闻职业观:再论“建设性新闻”与我国新闻传播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发展[J].当代传播,2020(5):48-53.

[6] 常江,田浩.建设性新闻生产实践体系:以介入性取代客观性[J].中国出版,2020(8):8-13.

作者简介?宛月琴,硕士,编辑,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猜你喜欢

内涵优势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矮的优势
略述《岁月生香》的壶中内涵
内涵漫画
画与话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发扬优势 有所作为
自选动作拓展改革内涵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