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融合中媒体与公众间演进式情境的互动逻辑研究

2022-08-08晋林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3期
关键词:媒体媒体融合

摘要:目前,媒体与公众之间的互动深受媒体融合所处各阶段与情境的影响。为了探究媒体融合情境中媒体与公众的动态关系和互动逻辑,文章借鉴戈夫曼情境互动论的观点,从互动框架、情境定义、互动秩序等要素出发,建构出“演进式情境互动”的分析框架,运用案例分析研究方法,以央视主持人转型实践为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媒体融合中媒体与公众互动的特有逻辑以及主持人在媒体发展历时性转型中的发展与实践,丰富现有媒体与公众互动关系的知识图谱。文章研究发现:在媒体融合的不同阶段,媒体与公众相继通过“单向传播—双向沟通—人机协同”机制展开互动,形成“虚拟—真实—虚实互联”的框架进程,在不同情境下展开合作约定,最终形成“权威接受—平等交流—沉浸体验”的秩序演进。

关键词:媒体融合;媒体-公众互动逻辑;演进式情境互动;主持人转型;互动秩序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3-0006-03

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指出,“强化媒体与受众的连接,以开放平台吸引广大用户参与信息生产传播”[1]。这意味着媒体融合在推进媒体与公众关系进程中需要不断跨越式发展与创新。“媒体与公众关系”是媒体转型的核心议题之一,从21世纪初的互联网2.0时期开始以较为静态的功能性划分转变为相对动态的互动性研究,从而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解释力的理论内容。例如,在宏观层面,媒体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在由二元互动到多元互动的模式演进;在中观层面,形成了从魔弹论、有限效果论和宏观效果论等解释框架;在微观层面上,则聚焦于从说教式到交流式、体验式的传受关系研究。不过,现有研究大多是经验性总结,虽有一定的规律探索,但媒体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其不同发展阶段均使得媒体与公众之间的互动关系变得更为复杂。

综上,融合语境是当前主持人转型面对的新常态,媒体与公众间的互动成为实现媒体融合转型升级的共识性议题。这其中还有诸多问题可探究:第一,媒体融合的情境较为复杂,如何在不同融合阶段针对公众期待选择匹配的媒介形象?第二,媒体融合的不同阶段中媒体与公众互动策略不同,主体间的策略选择是怎样相互影响实现的?第三,媒体融合的发展过程具有系统性和历时性,上一阶段所形成的互动秩序怎样继续影响下一阶段的秩序与行动?为此,展开以下探究。

一、分析框架下媒体融合与情境互动的互嵌

欧文·戈夫曼研究日常生活中个体间的微观互动关系、过程及其运作机制,具有普遍意义的阐释性[2]。情境互动论是一种主体间的建构,行动者通过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适应当下情境维持特有的框架,并且也会在持续调整过程中形成共识,建构框架[2]。具体来讲,欧文·戈夫曼运用“框架”“情境定义”“互动秩序”等概念阐释了微观互动特征及宏观结构之间的密切联系。同时,随着社会的情境和经验环境之变化,微观层面上的行为秩序与宏观层面上的媒介秩序之间复杂又松散的关系也会随之变化,也就是秩序会随着情境不断变化[2]。

二、基于分析框架的央视主持人转型实践考察

在媒体融合的早期、中期、后期三个时期,媒体与公众的互动阶段依次呈现为全媒体阶段、融媒体阶段和智媒体阶段,每个阶段的行动者会围绕不同的机制展开互动,并形成相应的情境定义和互动秩序。

(一)第一阶段:全媒体阶段

媒体融合的初始阶段,行动者对媒体融合的认知处于浅层次阶段,媒体融合被定义为传统报纸、广播、电视的形式全、种类多,是物理性的相加。从1994年到2004年的互联网启蒙期到雅虎、新浪等互联网1.0时期,互联网酝酿自身优势并挑战传统媒体,此阶段的电视媒体与公众的互动依然是传统电视时代的单向传播式互动。

1.全媒体框架:基于虚拟交流语境的单向传播式互动

不同层次的框架其动机和目的不同,全媒体时期主要是技术和渠道的融合,媒体与公众之间依然是“我说你听”“一对多” 的单向传播,这种传播关系是虚拟的,但没有创造真实性的交流语境。由于广大普通公众无法掌握传播技术,因此媒体与公众之间保持着特定的区域边界,主持人对公众而言,依然保持着神秘感,而这种神秘感就会产生神圣和权威。在技术的限制下,主持人和公众很难开展即时、直接的互动交流,且对公众而言,与主持人互动耗时耗力,交流成本过高,因此主持人掌控着交流主动权,公众处于被动、服从状态。

2.情境定义:虚拟交流語境

这一阶段情境定义是行动者基于对全媒体的认知而达成的共识。通过主持人在演播室以精心装扮的形象,正襟危坐、字正腔圆的播报,第一层次的情境定义也由此达成,即主持人在演播室面对并无公众的空间,完全依靠头脑中的“对象感”与公众进行交流对话。主持人的权威性是情境定义中较为核心的内容,对公众的行为具有指导性。与此同时,主持人根据当下情境来选定互动时间、互动内容等,以此达成“合作约定”对各主体的行为做出规范。

3.互动秩序:权威接受达成

在传播情境定义和各类行为规范共同合作的作用下,一种“权威接受”的互动秩序即可达成。主持人依靠主流媒体所具有的公信力,成为信息的权威发布者、舆论引导者。同时,可通过行使媒体人特有的公共权利,运用媒介这一社会公器成为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的第一定义者,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把关者,公众则是被动接收信息的受众。

(二)第二阶段:融媒体阶段

1.融媒体框架:基于真实交流语境的双向沟通式互动

2004年后随着媒体融合程度逐步深入,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媒体之间开始产生化学反应,形成了以互联网为底层逻辑的融媒体[3],颠覆了传统媒体的组织结构、生产流程和营销方式,也重塑了媒体与公众的互动关系。在技术赋权下,人人都有了麦克风。公众不仅轻易掌握了主持人信息发布的技能与方法,而且进一步了解了信息生产方式,并且可以取代主持人成为信息的第一定义者,进而进行议程设置,引导舆论。曾经主持人带有的神秘感消失了,代之以如普通公众一样的互联网中的一个节点。媒体与公众之间由“一对多”传播转变为点对点传播、一对一传播,曾经的受众成为用户,基于真实交流语境下的双向沟通式互动成为现实,双方共同建构这一融媒体框架。

2.情境定义:真实语境

融媒体阶段的情境定义是在媒体与公众之间不断互动、协调、理解过程中形成的,尤其当媒体与公众之间出现认知不协调时,更需要在互动中对情境进行重新定义。如2019年8月,央视新闻联播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又接连入驻抖音和快手。当李梓萌突然说出“老铁们你们好”这句话时,公众印象中传统的《新闻联播》已然发生了变化。李梓萌作为严肃的新闻节目主持人,在短视频中呈现出俏皮、活泼的形象。前后形象差异让公众产生认知失调,于是开始重新定义央视主持人形象。

从主持人康辉、朱广权、撒贝宁、尼格买提“央视boys”组合到微博“康辉vlog”走红,以及撒贝宁被挖掘出综艺人设,不仅唱《野狼disco》,还玩各种花式互怼,彻底重塑了主持人形象,公众也在不断调整认知的过程中与主持人一起重新建构起全新互动情境。2020年4月7日央视主播朱广权与带货一哥李佳琦组合,碰撞出“次元壁破了”的奇妙火花[4];2020年5月1日四位央视主播的带货直播,主持人对公众不再是头脑中想象的“对象感”,不再是虚拟的沟通,而是公众与主持人面对面的即时交流。这一次直播节目“四个男人一台戏而且还是群口相声,在小品的过程中买东西”“有梗有内涵,比综艺还好看”再次刷新公众对主持人的认知[4]。“段子手”朱广权、“多才多艺”撒贝宁,让公众看到一个直播间之外更具个性化、更接地气的主持人。2020年9月,非职业主持人出身的王冰冰成功“出圈”,不仅因其具有甜美可爱的外表,还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邻家小妹的熟悉感。自此,公众完成了对央视新闻主持人从偶像崇拜、权威接受到优秀的普通人、有个性魅力、同食人间烟火的凡人的转变。

根据戈夫曼的拟剧论,每个人都是演员,演员的活动区域有“前台”“后台”之分,一旦“后台”的内容泄露出去就会导致“坍台”,原先由演员和观众共同维持的情境就会打破,因此演员和观众就要重新调整自己的行为,以和新的形象相符,即对情境进行重新定义,重塑互动秩序。从全媒体到融媒体,主持人在一次次的转型中,塑造了自己的新形象,并与公众达成共识,从而共同建立起真实的互动情境。

3.互动秩序:平等交流

电视主持人从大屏转移到小屏,从电视转移到微博、视频号、抖音等平台,极大降低了与公众的沟通门槛,公众对话主持人不再遥不可及,而是随时随地。同时,主持人褪去了偶像的光环,强化了个性魅力,主持人的原始高位身份在弱化,“小尼”“小撒”等独具个性又多元的人格化形象在增强。此外,公众对主持人也不再需要仰视,而成为用户、买家、被服务的对象,他们就像点评任一自媒体人、任一微博博主一样,对主持人进行或赞美或批评的真实评论,甚至插科打诨、嬉戏调侃,双方建立起平等、自由的沟通互动,形成了平等交流的互动秩序。

(三)第三阶段:智媒体阶段

2018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人工智能發展现状和趋势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5]。目前,人工智能正逐步应用到信息传播领域,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到AI主播、元宇宙,基于虚实互联语境的智媒体框架正在形成,未来媒体与公众将共建起沉浸体验式互动秩序。

1.智媒体框架:基于虚实互联语境的人机协同式互动

智媒体阶段,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更多地应用于新闻融合领域,也应用于主持的不同场景。因此,主持人除了能采编会主持,还要掌握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在各种虚拟场景中以主持人身份或记者身份进行主持或报道。如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很多媒体创新性应用AI、VR、8K、云计算等技术赋能两会报道新样态。如央视推出了《“冠”察两会》,超仿真“AI王冠”首次亮相,模拟央视财经评论员王冠亮相,其依托强大算力可以独自完成“采”“编”“播”的完整链条[6]。再如2022年全国两会之前,新华社智能化编辑部推出“2022年全国两会融屏访谈”节目,节目在新立方智能化演播室完成。新华社从“同屏”到“跨屏”再到“融屏”,这是继“全息异地同屏访谈”和“2021年全国两5G 沉浸式多地跨屏访谈”之后的又一成功节目[7]。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王亚平正在太空执行任务,无法到现场参会。新华社智能化编辑部联合新华社解放军分社,运用虚拟空间、扩展现实等技术,实现了主持人从新立方智能化演播室“抵达”中国空间站专访王亚平代表,实现“裸眼3D”般的“全实景和真融屏”的交流[7]。总之,在智媒体阶段出现了虚实互联语境的人机协同式框架。

2.情境定义:虚实互联语境

这一层次的情境定义建立在人工智能与新闻融合的基础上。媒体与公众将共同面对虚实互联的场景。这一情境定义是在媒体与公众互动中“合谋”形成的,主持人通过在虚拟场景中的真实表演,达到难辨真假的目的,公众则有意或无意地配合主持人进入情境,完成身心体验,从而共同建构起虚实互联的互动情境。

3.互动秩序:沉浸体验

在虚实互联的情境下,人工智能助力媒体与公众的互动超越时空限制,实现“上天入地”“博古通今”,互动能够更加及时、精准、全面,而互动环节也将贯穿内容生产前、中、后各个阶段。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促使着媒体与公众的边界有望进一步消融,赋予公众与媒体从业者对技术同样的操控权力。

从技术运用的两面性而言,每一次技术进步,都意味着人的意识与行为会做出相应的改变,因此人工智能应用于新闻领域,既标志着传播技术与机制的升级迭代,同时也隐藏着人被进一步物化、异化的风险,技术客观性、普适性与人的情感性、独特性始终存在着矛盾与冲突。因此,电视媒体与公众必须共同对技术进行把控,平衡好人与技术的关系,最终构建出沉浸体验式互动秩序。

三、结语

央视主持人的转型实践,将媒体融合中媒体与公众互动逻辑总结为“演进式情境互动”模式。演进式情境互动是指媒体融合过程中,媒体与公众的各方行动者于媒体融合的不同阶段下通过不同机制开展互动,从而形成“单向传播—双向沟通—人机协同”不同的互动框架,进而定义“真实—虚拟—虚实互联”不同阶段的情境,展开合作约定,最终形成“权威接受—平等交流—沉浸体验”不同的互动秩序。“互动框架、情境定义、互动秩序”形成了演进式情境互动的逻辑链条,而“演进”就是对媒体融合中媒体与公众互动逻辑的基础性特征描述。

参考文献:

[1] 宋岩.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zhengce/2020-09/26/content_5547310.htm,2020-09-26.

[2] 向玉琼,赵焱鑫.“叠层式情境互动”:危机治理中国家与社会的互动逻辑:基于中国疫情防控的历时性考察[J].公共管理学报,2022(2):21.

[3] 方兴东,潘斐斐,李树波.新媒体之道与媒体融合战略选择:纽约时报与人民日报媒体融合20年历程与经验比较研究[J].新闻记者,2016(1):12-22,165.

[4] 蒋琳.传播学理论下的直播卖货现状与思考:以央视主播直播卖货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20(13):43.

[5] 张靖.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和趋势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党史上的今天[EB/OL].百度,https://baijiahao.baidu. com/s?id=1715091611067567632&wfr=spider&for=pc,2018-10-31.

[6] 黄楚新,薛德岳.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2年全国两会报道创新策略分析[J].新闻论坛,2022,36(2):20-22.

[7] 陶一萍.科技赋能“天地跨屏”创意引领刷屏之效:从新华社智能化编辑部2022年全国两会报道看媒体融合与创新[J].中国传媒科技,2022(5):10.

作者简介?晋林,本科,二级播音员,首席播音员,主持人,研究方向:媒体融合与主持人转型。

猜你喜欢

媒体媒体融合
重农抑商与社会稳定发展研究
媒体服务大局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之我见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如何通过媒体提高英语听力水平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
论循证新闻的方法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