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舟曲县地名文化景观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2022-08-06卡召草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舟曲文化景观

卡召草

(西藏大学,西藏 拉萨 850000)

地名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某一地方历史、地理、语言等的变迁过程,是人们对具有特定方位、地域范围的地理实体赋予的专用名称。[1]也是对人类社会中特定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域以及居民居住地的专有名词。

大致从20世纪70年代国内就有了地名学史系统而科学的研究,是这一领域现代意义上的研究肇始。传统的地名学研究都是以地名的起源、发展、命名原则、标准化等研究为主。至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学者开始运用定量分析法和GIS技术对地名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相继在各大期刊发表了不少研究成果,对地名学学科领域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其中,姚露露等运用数理统计和GIS核密度技术分析了徐州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类地名空间分布特征和成因;[2]李丁等运用GIS技术统计分析兰州市三县村级的自然地名和人文地名类;[3]王雨菡等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和数理统计方法对甘肃省武威市的7833个乡村聚落地名进行了分析;[4]刘力源等运用分类统计方法、GIS的核密度估计法以及定性分析法对重庆市忠县的4523个地名进行了分析;[5]张琪以南京市210个历史地名作为离散点,运用数理统计法与GIS核密度分析法对南京市的历史地名文化景观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6]

白龙江流域出现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甸文化、寺洼文化等说明了其流域内从新旧石器时期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舟曲县历史悠久且文化底蕴深厚,是多种民族和多元文化的交汇融合之地,也是甘南州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舟曲县地名数量众多、命名方法多种多样。故此,本文运用核密度分析法对舟曲各类地名文化景观进行直观分析,可以为舟曲地名命名提供重要的历史地理参考。

一、舟曲县基本概况

舟曲(Vbrag Cha)县,原名为西固县,以境内的白龙江藏语名称命名,意为“像一条白色巨龙的江水”,地处我国西部的甘、青、川三省交界地带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东经103°51′30′′—104°45′30′′,北纬33°13′—34°01′之间,总面积为3010平方千米。[7]63舟曲县西北接迭部县,西南接文县和九寨沟县,东北接宕昌县和武都区,县境内总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舟曲自古被称为“陇右孔道”“甘川锁钥”等,是明代丝绸之路的河南道和甘、青、川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从西汉(公元116年)始建置了陇西郡羌道县。到了唐朝(公元764年)开始为吐蕃所有。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建置西固县,西固为藏语音译(Gser Sgo),意为“金门”。新中国成立后于1953年设舟曲行政委员会,1955年12月改为舟曲县。舟曲县现辖4个乡15个镇,分别为曲瓦乡、八楞乡、南峪乡、插岗乡、巴藏镇、大峪镇、立节镇、憨班镇、峰迭镇、坪定镇、江盘镇、东山镇、武坪镇、拱坝镇、博峪镇、大川镇、果耶镇、曲告纳镇、城关镇。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舟曲县常住人口为12.54万人。舟曲县目前有藏族、汉族、回族、蒙古族、撒拉族等民族。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文所采用的地名数据,均通过Google Earth、百度地图、高德地图等开放性地图软件,还有博雅地名网等多种途径搜集而来。地名来源与相关的历史文化信息均来自《舟曲县志》《舟曲县地名概况材料》《舟曲文史(舟曲文史资料选编1-8辑)》《甘南藏族自治州政区建制暨村镇地名》等文献资料以及实地调查资料。除去一些地名无从查起以外,共搜集到了754个地名作为本研究的数据。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以舟曲县地名志和各类与舟曲县有关系的书籍资料为主,了解舟曲县各类地名的由来,以此搜集地名信息。

2.实地调查法。深入田野点对舟曲县各乡镇村庄的居民深入访谈,以第一手资料作为研究依据,对相关研究进行有力的佐证和补充。

3.统计法。通过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结果并结合各类地图,进行地名数量统计并分类。

4.密度估计法。运用Google Earth查询舟曲县各类地名的地理坐标,把各类地名的地理坐标和地名信息导入ArcGIS,建立ArcGIS地名数据库,通过GIS核密度估计法(KDE),得到舟曲县各类地名文化景观的核密度分布图,实现舟曲县地名文化景观的分布可视化分析。

三、舟曲县地名文化景观分类与统计

(一)舟曲县地名分类分析

根据地名的含义,从专名分类法的角度,将舟曲县的各类地名分为自然景观类与文化景观类地名两大类。体现自然景观类的地名进一步细分为方位、地形、水文、动植物资源等4小类,体现文化景观类的地名进一步细分为姓氏、建筑、宗教、历史遗迹、数字、愿景等6小类。具体分类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舟曲县地名用字(词)统计表

(二)舟曲县地名统计分析

在舟曲县各类地名中,体现自然景观类的地名共出现了509次,在地名总数中占67.51%,其中地形地名出现的比重最大,共出现了342次,占地名总数的45.35%,含“山”“沟”字的地名出现次数最多,含“山”的地名共出现了90次,含“沟”字的地名共出现了60次,含“洞”的地名共出现了59次。水文类地名较多,共出现了80次,是地名总数的10.61%,含“河”字的地名共出现了47次。方位地名共出现了72次,占地名总数的9.55%,含“上下阴阳”的字相对较多。动植物类地名相对较少,共出现了15次。

体现文化景观类的地名共出现了245次,在地名总数中占32.49%,其中数字类的地名字(词)出现的次数最多,共出现了127次。在舟曲县的村镇地名当中,大部分行政村里的“某某一组”“某某二组”之类的自然村地名占很大一部分,数字地名占舟曲地名总数的16.84%。历史遗迹地名共出现了54次。宗教类的地名共出现了27次,含“寺”的地名最多,共出现了21次,还有含“南(Gnas)、勒(Glu)”字的地名,“南(Gnas)”是藏语,意为朝圣地点;“勒(Glu)”同样是藏语,意为水神。含“桥、城、宫、院、楼、观”等字的建筑类地名出现了13次。愿景类地名意为“平安”“幸福”的地名共出现了7次,是地名总数中比重最小的一种地名。

四、舟曲县地名文化景观的分布特征

(一)总体空间分布特征

通过地名文化景观特征常用的地名密度估计法,将舟曲县的各乡镇、山类、水类的坐标统计数据进行整合,计算出舟曲县各类地名的核密度,最后运用ArcGIS绘制出舟曲县各类地名的密度分布图(见图1)。从图中可看出舟曲县的东北方因人口稠密、经济发展水平高,地名的分布密度都高于其他地方,如城关镇、江盘镇和果耶镇。与之相对的舟曲县西南方因地势陡峭,多高山峡谷不宜居住,导致地名分布密度较浅,如博峪镇和武坪镇等。总体看来,舟曲县的地名空间分布并不均衡,这种不均衡受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程度、地形地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图1 舟曲县地名总体空间分布图

(二)体现自然景观类地名的空间分布特征

地名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发展经历了原始社会时期的崇拜自然,到封建社会时期的敬畏自然,以及现代工业社会时期的征服自然的过程,随着人们对自然的进一步了解,体现自然景观的地名也逐步增多。高山流水、草原湖泊等自然景观在地球数亿年的地壳运动中逐步形成,很少因外界因1.地形地名舟曲县境内的地貌以高山峡谷为主,因此以地形命名的地名在舟曲县各类地名中占多数,分布也相对较平衡(见图2)。独特的地形地貌使县境内的村庄大都分布在山坡上,虽然近几年受政府异地搬迁等民生项目的影响,有部分村庄搬迁到河谷地带,但村庄的名称基本没有发生变化。地形地名的用字种类繁多,主要以“山、梁、坝、洞、沟”等形式出现,其中“山类”地名最多,例如拉尕山、翠峰山、露骨山、草坡山等等。文章中的“洞类”地名统计以30平方米以上的洞穴为主,共计59个,这些洞穴用途多样,有僧人修行的山洞,也有历史战乱中的避难所和防空洞等。例如面积最大的坪定镇白尖山蛇口洞(面积约12000平方米)、竟石洞(面积约9000平方米)、西寨背洞(面积约4000平方米),以及城关镇的黄前洞(面积约3000平方米),三角坪乡的狼洞、沟洞(面积约2150平方米)等。“梁类”地名共有47个,例如洋布梁、插岗梁、安扎梁等。“沟类”地名共有60个。例如人命池沟、庙尔沟、南峪沟、金钱沟、武都关沟等。

图2 地形地名分布图

素而改变其特征,所以这些以自然地理实体特征命名的地名相对稳定,很难进行变更。

2.方位地名

“使用方位地名进行地名命名源于方位具有明确的指向性”。[8]本文共统计到72个描述方位的地名,如“上巴藏”“下巴藏”“东街”“北街”“阴山”“阳山”等,将这些方位词跟地名结合,常用于表示其地理位置特征,有时是为了和已有的地名进行区分。[2]195舟曲县方位类地名主要集中在西北部的曲瓦乡和巴藏镇,东北边的舟曲县城、果耶镇以及八楞乡,还有西南边的博峪镇等地区(见图3)。舟曲县山峰、盆地、川坝等星罗棋布、高低错落,河流、湖泊以及瀑布等交叉分布、纵横交错,为舟曲县的地域、地点的命名提供了多样的天然参照系。同时,历史悠久、形式多样、用途各异的人造景观也为地域和场所的命名提供了丰富的人文参照体系。这两个参照系为舟曲县地名结构中的方位元素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参照资源,从而形成了舟曲县地名景观中独特的方位地名。例如:上巴藏村和下巴藏村是巴藏镇村落名。上巴藏曾用名为“什巴绕”,而下巴藏曾用名为“宁巴绕”,藏语意为阴面和阳面。“巴藏”,曾用名为巴皂,藏语“Sbar rdzog”,意为扎帐篷的地方。传闻格萨尔王沿白龙江南下时到今巴藏镇,因劳累在该地扎帐篷休息了片刻而得名为巴藏。北山村,因村落坐落在立节镇的北边的山顶上,因此得名为北山村。西街村、北街村、东街村、南街村等是城关镇的村落名,是以舟曲县城十字街为中心进行划分。城马村,曾用名为除瓦村,藏语“Chu ma”,意为两河之间。头沟坝村,藏语“lung mgo nang”,意为山沟尽头的村庄。老地村,藏语为“Stod sde”,意为上面的村庄,是大峪镇的村落。多拉村,藏语为“Mdo na”,意为山脚下的村庄,属大峪镇的村落。老沟村,藏语为“lam vog”,马路下方的村庄,属憨班镇的村落。

图3 方位地名分布图

3.水文地名

舟曲县的水系发达、河流众多。地表水中白龙江、拱坝河、博峪河等河流“过境流程总长193.5公里,多年平均出境径流量36.96亿立方米”。[7]111“全县地下水总储量3.542亿立方米,占地表水径流量的9.58%,径流模数3.76公升/秒/平方公里。”[7]112丰富的水资源使得与水文相关的地名随之而产生。舟曲县的水文类地名主要分布在“一江两河(白龙江、拱坝河、博峪河)”流域(见图4)。“河类”地名共有47个,例如黑水沟河、大沟河、大峪沟河、拱坝河、博峪河等。舟曲县古有“泉城”之称,相传有九十九泉眼之说,但如今很多泉水已干枯,因此目前搜集到了14个“泉类”地名,例如三眼泉、水家泉、瓦厂泉和间歇泉等。“湖类”地名有4个,例如青山梁湖、人命池、大海沟湖、锁儿头潭等。

图4 水文地名分布图

4.动植物类地名

舟曲县动植物类地名主要分布在立节镇、憨班镇、曲告纳镇等地区(见图5),这类地名共出现了15次,占舟曲县地名总数的1.99%。舟曲县全县的植被覆盖率差异较大,白龙江流域植被较稀疏,而拱坝河流域和博峪河流域植被条件好,因此有不少的动植物类地名。例如南峪乡(Gnyan yul),曾用名为“蓝花”,据说以前南峪乡的后山上开了许多蓝色的花朵,因此命名。

图5 动植物类地名分布图

(三)体现文化景观类地名的空间分布特征

地名作为一个地方的标签,既反映出该地方浓厚的历史文化,同时又承载着这一地方的发展与变迁。舟曲县地处汉藏走廊的中间地带,史称“川陇钥匙”,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多元文化并行不悖的沃土。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造就了舟曲县多彩的地名类型,记录了舟曲这一区域内特定的文化风貌和历史变迁,反映了人们对特定人文环境的独特认识,是研究舟曲地区人类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1.姓氏地名

地名和姓氏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在人类文明史中经历了一个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过程,在社会交际中起着重要作用。回望历史不难发现姓氏和地名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姓氏源于地名,地名源于姓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舟曲县出现的少数“姓氏类”地名主要分布在东山镇,少数分布在曲瓦乡和八楞乡境内(见图6)。例如,东山镇原由弓子石乡和中牌乡组成,2005年撤销弓子石和中牌乡建制,合并设立东山乡。[9]东山镇境内都为汉族故而姓氏地名相对较多,如:石家山村、韩家沟村、鲁家村、罗家村、杨家村、毛家村、谢家村、刘家、白家、奂家、尹家、韩家、张家等。还有八楞乡境内的东岔湾村,意为“东Ldong”氏,为藏族四大姓氏之一,东岔湾村本地藏语称多耶(Ldong yul),意为东氏(董氏)聚居区。

图6 姓氏地名分布图

2.建筑地名

舟曲县建筑类地名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其中多数集中在峰迭镇境内(见图7)。据《舟曲县志》记载,峰迭乡曾为宕昌古城,境内的武都关、瓜咱古城、牛头城等都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地名。还出现有“坝”“桥”“寨”字等建筑地名。坪定镇位于舟曲县北部,共有八个行政村,坪定是以“平定关”命名。据《舟曲县志》记载,坪定为秦汉羌道县的治所。到北宋时期在此设“平定关”为古道要塞,从坪定镇到县城距离有13公里左右,由于这中间的路段很早之前开始因滑坡将白龙江拦腰截断,因此上河段的人们只能经过坪定关去县城进行交易。骞必诺村,藏语为Chgas pvi nng,曾用名为西寨村,是以平定关的西寨而得名。

图7 建筑地名分布图

3.宗教地名

舟曲县的宗教类地名分布较为均匀(见图8),反映出舟曲县境内的宗教派别主要有佛教和道教。据口传历史资料和有关文献记载,“舟曲藏族是吐蕃王朝不同时期被派往唐蕃边境戍边驻军的后裔,苯教和佛教随军相继传入舟曲。”(1)政协舟曲县文史资料委员会.舟曲文史(舟曲文史资料选编1-8辑)内部资料。公元841年,由于藏王赤达玛乌东赞兴苯抑佛,很多佛教僧侣逃往安多地区,藏传佛教因此在甘南藏族地区进行了广泛的传播,在舟曲地区找到了藏传佛教的生存空间。“宗教类”地名有27个,例如水泉村(Klu vdu nng)、南峪乡的勒地村(Klu sde)、拱坝镇的勒卧村(Klu yul),都是跟藏传佛教中的“鲁神Klu”有关,其他的还有宾格寺、杰迪寺、黑峪寺、八楞寺、翠云寺等。

图8 宗教地名分布图

4.数字地名

舟曲县的数字地名大多分布在巴藏镇、峰迭镇、江盘镇、城关镇、南峪乡等地区(见图9)。数字类地名共出现了127次,占体现社会历史文化特征类地名的51.84%,占地名总数的16.84%。“在数字地名家族中,一部分是原有数字地名,一部分则是其新成员——由普通地名转化而来。”[10]舟曲县地名中有少数的原有数字地名,例如“二喜山”“三川子”“十子梁”等。大多数新成员由普通地名转化而来,例如八楞乡的花园沟(La kha phyin pa gu na)村一组、花园沟村二组,大多都是行政村下的自然村。

图9 数字地名分布图

5.愿景地名

愿景类地名共有8个,是舟曲县各类地名中数量最少的一种(见图10),这类地名的产生源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农作物的丰收和家庭富裕等的期盼。如八楞乡的西岔村(Skyid yul),意为幸福的地方,相传此地具足“土地十优美”(2)富裕地方的十种优美条件:远、近牧草美,田、宅土质美,饮、灌水性美,础、磨石质美,屋、薪木材美,总称十美。的特征而得名。

图10 愿景地名分布图

6.历史遗迹地名

根据境内发现的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以及寺洼文化等古文化遗存,反映出舟曲地区从新石器开始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据《舟曲县志》记载,“舟曲古来是‘陇右西陲’,‘陇右孔道’,通峡川之要冲,‘一线通路,三面临番。居洮岷阶文之间,为左控右犄之地’。又是原丝绸之路河南道必经地之一。”[7]3因此境内有不少文化遗址和古城遗址类的地名。这类地名大多集中在峰迭乡境内,还有一部分分布在县城西北边的巴藏镇和立节镇,东南边的拱坝镇和曲告纳镇,以及峰迭乡附近的舟曲县城(见图11)。例如:瓜咱村(藏语为“Glang mgo”),意为献牛头,曾用名为“洛果”,属峰迭镇村落。舟曲县自古以来就有参狼羌以及武都羌繁衍生息,因此峰迭镇的吾岱村(藏语为“Bod sgo)和狼岔坝村(藏语为“Gling tshang pa”,曾用名为武都关村)的老人称他们的祖先来自古老的参狼羌和武都羌。

图11 历史遗迹地名分布图

五、结语

现有的地名文化景观从地名的角度反映了人们对当地自然资源和文化环境的感知、态度和价值观。地名作为一个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记述一个民族及一个地域历史演变的“活化石”。文章通过田野访谈和数量统计以及ArcGIS核密度分析的方法对舟曲县各类地名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可视化分析,阐释了地名中所包含的历史文化因素。结果表明:舟曲县各类地名可分为体现自然景观的地名与体现文化景观的地名两大类。经过统计表明体现自然景观类的地名数量比体现文化景观类的地名数量多,而体现自然景观类的地名中地形类地名最多,分布较均衡,水文地名和方位地名,反映出舟曲县境内的多高山峡谷地貌和水资源丰富的特征。体现文化景观类的地名中数字地名最多,而且都分布在县城东北部的巴藏镇、峰迭镇、江盘镇、城关镇、八楞乡等乡镇,这种分布特征与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随着当地经济水平的发展和社会历史的变迁,一些旧地名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趋于消失,新地名也会随着新事物的产生而不断出现,地名文化资源的利用也要与时俱进,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舟曲文化景观
《上河降魔记》所见《格萨尔》在舟曲境内的流传
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探究与实践
黔东南稻作农业文化景观与糯稻品种的多样性保护
鄂伦春族文化景观变迁及对其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影响
武夷山:作为“文化景观”的历史演变
再造河山建家园——赞舟曲抗灾斗争
英雄舟曲的史诗
不舍舟曲等4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