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质量文化的内涵特征、价值意蕴及建设策略

2022-08-06谯利平杨雪梅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师生教学法质量

谯利平 赵 彬 杨雪梅

(川北医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教育质量在我国历来备受关注,尤其是《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后,教育界把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视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明确提出要“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更高素质的人才”[1],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2018年,教育部在其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质量文化建设。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教育现代化是普及、质量、公平、结构等方面整体水平的提升,因此提高教育质量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着力点。2021年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第一次将“质量文化”作为二级指标纳入评估。在此背景下,我们要抓住机遇、攻坚克难,构筑良好的学校质量文化体系,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学校质量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质量文化源于企业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以质量管理为中心、物质文化为基础的企业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的总和。企业质量文化从形态上可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种。有形质量文化即可被人们直接观察到的质量建设实体或行为,是质量文化的表层形态;无形质量文化是企业深层的文化形态,主要由人们对质量的意识、思维、价值观等组成。无论是有形还是无形的质量文化,对企业发展都有巨大推动作用。

质量文化与教育系统结合始于高等教育领域。随着我国高校大量扩招,高等教育步入了大众化阶段,由于相关配套设施不完善,教育质量出现了下滑趋势。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我国提出了内涵式发展思路,从目前情况来看,成效初显。结合学者们对企业质量文化、学校质量文化的研究,笔者认为学校质量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学校办学实践中,构建和形成的质量设施、质量价值、质量意识、质量思维、质量章程等一切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和,其不仅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也是学校质量管理活动的灵魂,对学校教育质量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学校质量文化可以分为精神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及物质文化层四个层次。精神文化层无疑是学校质量文化的基核,对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及物质文化的形成起着基础性作用,主要由办学理念、教学理念、人才培养质量意识等组成。[2]制度文化层是精神文化层的规范性表现,主要由学校质量管理的领导体系、组织机构和规范体系等组成。行为文化层即学校师生员工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引导下,进行质量管理活动、教育教学活动、质量宣传活动等行为模式组成,是质量文化得以落实的主要动力。物质文化层是学校的各种设施中体现学校质量管理理念的外化部分,如校园建筑、校园环境、教学设备等,对师生的行为模式、思想观念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校质量文化具有稳定性、时代性及整体性三大特征。第一,稳定性特征。质量文化的形成并不是颁布几个法规、举行几次活动就能构建的,而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质量文化在这些法规、活动的推广过程中逐步积累和完善,最终形成良好的质量文化。由于质量文化的形成具有长久性的特点,因此它一旦形成就不会随意变动,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第二,时代性特征。质量文化是校园文化、社会文化的一种,其内容势必与时代主旋律相一致,每个时期时代特征都会在质量文化身上打下深深的烙印,呈现出时代特征。如当前综合素质教育、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的主题,这无疑也是质量文化的重要内容。第三,整体性特征。学校质量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内容形态、主体力量、建设要求等方面都体现出整体性。[3]具体而言,学校质量文化涉及到教学、管理、软件、硬件等多个方面,也涉及到教师、学生、管理者等多个主体。构建良好质量文化,必须全方面、多主体协调整体推进。这三大特征,赋予了学校质量文化独特的价值与功能。

二、学校质量文化的价值意蕴

学校质量文化的价值意蕴主要体现在营造学校育人环境、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三大方面。

(一)发挥学校质量文化的濡化和激励功能可以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良好的质量文化必然有优良的教学环境及师生的主动参与为支撑,对中小学育人环境的营造大有裨益。[4]具体而言,良好的质量文化可以通过营造优良教学环境及激发师生积极情感来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第一,优良的教学环境是良好育人环境营造的基础。良好的质量文化必然有优秀的教学环境作为支撑,无论是实体形态的校园硬件环境或是精神形态的校园软件环境,都是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对育人环境的营造有着巨大的影响。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校园环境可以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营造出润物细无声、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激励师生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第二,师生积极情感的激发是良好育人环境营造的原动力。在质量文化建设中,师生是最重要的主体,他们主观能动性的激发,可以产生强大的动力,促进良好育人环境的营造。只有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教学达到“以情感人,以理化人”的理想教学境界。在良好的质量文化中,教师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学生也理解支持教师的工作,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才能得以高效开展。缺乏良好质量文化的学校,教师受到压抑,工作积极主动性不高,学生也相对淡漠,不能很好地配合学校的教学工作。长期下来,师生的积极主动性与热情会被扑灭,影响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发挥学校质量文化的引导和支撑功能可以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

内涵式发展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和谐发展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本真要义和应然要求。良好的质量文化可以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具体体现在学生和学校两个方面。第一,良好的质量文化对学生全面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的教育目的,良好的质量文化可以通过科学的课程设置,促进学生道德品质、智力水平、体育水平、审美水平和劳动能力的提升。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对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行为、道德意志的形成意义重大。体育课程的开设,可以增强身体素质,以更为饱满的精神去接受新知。艺术性课程的开设,可以使情操得到陶冶,审美水平得到提升。劳动教育课程的开设,可以增强学生自我照顾能力、劳动能力等。总之,良好的质量文化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利于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第二,良好的质量文化对学校的和谐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和谐校园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提出的校园建设科学构想,其本质是我国“和谐”思想在教育领域的综合体现。和谐校园建设要以良好的质量文化为支撑,要构建新型的校园生态系统,该系统具有科学性、民主性、人文性和开放性特征。营造良好的学校质量文化,无疑可使学校建设的科学性、民主性、人文性和开放性得到增强,进而加快和谐校园建设步伐。

(三)发挥学校质量文化的规范和约束功能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我国将教育视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期加快推动教育现代化。从目前情况看,教学硬件设施、师资配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依然存在一些严重阻碍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问题。第一,政策落实乏力。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学校教育观念、质量观念也应进行相应调整,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从目前情况看,培养目标与实际教学存在脱节的现象。国家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进行修正,但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这些政策在落实中大打折扣,效果不尽人意。第二,部分师生思想观念异化。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师生产生了巨大影响。如社会上的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冲击着师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部分师生身上出现了价值扭曲、质量意识淡薄等现象,严重阻碍了教学效果的改善。[5]通过构建良好质量文化,在学校形成浓郁的质量氛围,可以规范和约束师生的思想和行为,让广大师生员工树立正确的质量观,调动他们参与提高质量的积极性,进而全面提高教学效果与人才培养质量。

三、学校质量文化的建设策略

学生是高等教育中的核心利益相关者[6],为此本研究从学生满意度的角度,基于新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指标体系》,自编了学校质量文化调查问卷。通过金数据平台向四川的4所高校在校本科学生发放了自编问卷,共收集了1508位学生的有效数据,调查数据结果见表1。

表1 学校质量文化调查问卷结果

由表1可以看出,从精神层面来讲,所在学校具有人才培养质量意识、有较好的学风和考风;从行为层面上看,学校普遍比较重视教育质量、各级领导对教育教学质量普遍比较关心支持,教师对教学工作也投入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学生对学校开展的通识教育、第二课堂较为满意;从物质层面来讲,学生对学校设置的课程、课程内容、教材,对学校适应“互联网+”课程教学需要而配置的设施比较满意。从制度层面来看,学生认为,学校未将其视为核心利益相关者,对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方面满意度不高,特别在课程设置、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方面征求学生意见还不够,表明学校未建立现代的治理体系。总体而言,学生对学校质量文化满意度不高,非常满意仅有师德师风超过40%,对学校设置的课程、课程内容、坚持“学生中心”非常满意的不超过30%。找准问题,方可对症下药。结合问卷调查结果,笔者认为要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体系、治理体系的完善入手,方能有效构建良好的学校质量文化。

(一)以科学化的课程体系促进学校良好质量文化培育

课程是教学质量的载体,课程体系科学与否决定着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影响着良好质量文化建设进程。学校课程体系完善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课程设置突出“以生为本”。“应试教育”在我国仍是主旋律,课程设置围绕考试转的现象仍普遍存在,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良好课程体系、质量文化建设举步维艰。为此必须切实转变观念,树立“以生为本”的课程设置观,这是学校良好课程体系、良好质量文化培育的基石。只有以正确的课程设置观念为指导,质量文化建设方能沿着科学化方向发展。具体而言,学校教育工作者在制定课程计划、课程大纲时,一定要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改变传统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师生观,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师生在良好的课程环境下携手成长,构建良好的质量文化。第二,构建“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课程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课程指指某一门学科,广义的课程不仅包括学校课程表中所规定的课程,还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身心发展尚不成熟,学校、家庭和社会都会对他们产生深远影响,当前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在构建质量文化中联系不够紧密,限制了学校质量文化整体功能的发挥,我们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使三者形成合力,以更好地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具体而言,学校要以国家方针政策为基础,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使课程设置体现师生质量意识的培养。[7]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做到言传与身教结合、德育与智育结合,以营造良好亲子关系,构建和谐的家庭课程环境。社会要多方努力,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以系统化的教学方法体系助推良好质量文化建设

教学质量是质量文化的核心,而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以系统、多元的教学方法体系为支撑,方能增强教学实效、营造良好的学校质量文化。具体而言,要将讨论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等应用到学校教学中,营造充满活力的教学氛围。第一,灵活运用讨论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参与下,学生围绕某一论题,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共同探讨,搞清问题,从而理解并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合作者、促进者角色,通过民主讨论、自我总结、问题引导等方式,让学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运用讨论教学法要做到“引而不发”“导而勿牵”,通常要求教师能正确认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全面熟悉把握所授科目知识体系,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第二,正确运用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是指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运用情境教学法时,若情境运用不当,学生不但不能掌握知识,甚至有可能对学生造成误导。为此要合理创设情境,营造良好教学氛围。第三,科学运用互动式教学法。互动教学法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社会充分交流沟通,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一种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互动式教学法主要有三种形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社”互动。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在运用互动教学法时,三种形式要综合运用,这样方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互动教学法的功效。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将榜样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科学运用到实际教学之中,构建良好的教学质量文化。

(三)以现代化的治理体系保障学校良好质量文化发展

学校治理作为教育治理的微观层面,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于深化学校改革,营造良好质量文化,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当前学校治理体系构建中,存在管理者人本情怀缺乏、法治意识淡薄、管理体制不健全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及质量文化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力:第一,确立以人为本管理思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8]。与此同时,教育的人道性是教育现代化的最重要特征[9],这就要求在学校治理中要做到以人为本,体现人本情怀。管理者不能沿用传统的强制性管理模式,学校的管理不是校长或者领导管理教师,教师管理学生的单线管理模式,而是双向的相互的管理模式,应采用民主管理模式。[10]这种管理模式是建立在有共同目标、先进理念、相互信任、彼此尊重的基础上[11],全体教师拥有着跟校长一样发表意见的权利,学校管理者也应该深入教师队伍中去,真心地把教师当成学校管理事务的主人翁,鼓励教师针对学校的管理活动提出不同的建议,充分发挥学校成员的主体作用,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民主氛围中促进学校管理体系科学化。第二,牢固树立依法治校理念。依法治校是学校管理方式的重要变革,对学校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学校管理者要主动适应依法治国新常态的要求,认清依法治校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树立依法治校的理念思维,为全面推进依法治校提供动力和支撑。依法治校并不是表面意义上简单地遵守法律、法规,而是重在用法治的理念和思维依法管校、从严治校,要真正将法治的理念、法治的精神贯穿于学校运行、制度建设、管理的各个环节,内化为各行为主体的规则觉醒和法律意识。第三,进一步完善现代学校制度。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前提是建立内容科学、程序规范、配套完备、运行高效的现代学校制度体系,使学校治理有法可依、有规可循。首先理顺各主体间的关系。对外要理顺学校与政府的关系,明确政府的管理权限,保障学校可以依法行使办学自主权;对内要理顺党政关系,行政与科研的关系,学校、教师、家长与学生的关系,明确相关程序的运作规则和各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其次,建构权力制约、监督机制。当前对学校领导缺乏有效的外在监督机制,容易滋生暗箱操作、权力寻租等行为,因此建构外在监督平台,让行政人员、教师、学生、家长、媒体、公民等主体都可以直接参与到学校的外在监督中去尤为必要。

总之,良好学校质量文化建设不能一蹴而就,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其建设的长期性与艰巨性,同时要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体系、治理体系上积极作为,推动学校质量文化建设的科学进程。

猜你喜欢

师生教学法质量
“质量”知识巩固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质量守恒定律考什么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高中数学实践教学法的创新策略探讨
质量投诉超六成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