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理气法联合盐酸伊托必利片治疗脾虚气滞型糖尿病胃轻瘫疗效观察
2022-08-06刘晓琳
陈 亮 刘晓琳 赵 佳
(河北省唐山南湖医院消化内科,河北 唐山 063000)
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发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点的代谢紊乱,是临床常见的内分泌疾病,随着国内经济发展,居民生活、工作方式的变化,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呈现出上升趋势,且患病年龄逐渐低龄化。糖尿病高血糖控制不良可造成多系统损害,导致肾脏、中枢神经系统等组织病变或功能异常,其中胃肠道是糖尿病较易受累器宫之一,常表现为糖尿病胃轻瘫[1]。糖尿病患者胃轻瘫发病率达到50%,是指无机械性梗阻情况下出现的胃动力障碍及胃排空延迟,以胃蠕动减弱或缺如、胃排空延迟等胃肠道症候群为主要表现[2]。糖尿病胃轻瘫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原发病治疗、针对性药物治疗,原发病治疗以控制血糖、饮食干预等为主,针对性药物治疗多给予多巴胺受体拮抗剂、5-羟色胺4(5-HT4)受体激动剂、胃动素受体激动剂等。但长期西药治疗会导致一定的不良反应,且存在耐药性,停药后易反复,因此寻求更佳的治疗方案对改善糖尿病胃轻瘫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学将糖尿病胃轻瘫归属于“消渴”合并“痞满”“胃痞”等范畴。《神农本草经疏》记载“痞气属脾气虚及气郁所致”,认为该病是由于消渴病程日久,脾胃耗损,运化失职,升降失常,痰湿食滞中焦,气机不利所引起[3]。中医学认为,脾虚导致其他脏腑功能失调,阻滞气机,必影响胃气通降,胃气不降,气机壅塞[4]。因此,糖尿病胃轻瘫常见脾虚气滞证,治疗以补气健脾、和胃理气为原则。因此,本研究采用健脾理气法联合盐酸伊托必利片治疗糖尿病胃轻瘫40例,并与盐酸伊托必利片治疗4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我院消化内科脾虚气滞型糖尿病胃轻瘫门诊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观察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43~65岁,平均(52.18±4.81)岁;糖尿病病程4~14年,平均(7.30±2.01)年;胃轻瘫病程1~4年,平均(2.03±0.29)年。对照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45~65岁,平均(51.76±4.95)岁;糖尿病病程4~13年,平均(7.14±2.14)年;胃轻瘫病程1~4年,平均(2.10±0.25)年。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
1.2.1 诊断标准 ①西医诊断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5]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空腹血糖(FPG)≥7.0 mmol/L,餐后2 h血糖(2 hPG)≥11.1 mmol/L。胃轻瘫符合《胃轻瘫临床管理指南》[6]相关标准,即糖尿病患者且具有:餐后上腹饱胀感、胃脘疼痛、反酸、嗳气、恶心、呕吐、便秘等症状;排除由幽门部器质性病变造成的梗阻;胃排空延迟。②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脾虚气滞型胃痞诊断标准制定[7],主症: 胸胁胀满,胃脘痞闷,纳食减少,神疲乏力。次症:恶心,嗳气,大便稀溏,或大便不畅,舌淡苔白,脉细弦。符合3项主症、2项次症即可诊断。
1.2.2 纳入标准 符合以上中西医诊断及辨证标准;年龄18~65岁;近4周无影响胃肠功能药物服用史;患者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
1.2.3 排除标准 合并严重肝、肾、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合并肠梗阻、胃癌、克罗恩病等其他胃肠道疾病;手术、中枢神经疾病等其他疾病引起的胃轻瘫;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有药物过敏史者。
1.2.4 剔除标准 治疗依从性较差;治疗期间出现其他胃肠道疾病;中途退出研究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给予控制血糖、调整饮食等基础治疗。盐酸盐酸伊托必利片(苏州爱美津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977),每次50 mg,每日 3 次口服。连续治疗4周。
1.3.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药健脾理气法治疗。药物组成:白扁豆、黄芪、茯苓各30 g,砂仁10 g,陈皮、山药、太子参各15 g,清半夏、白术、乌药、木香、枳壳各9 g,生姜、甘草各 6 g。 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 300 mL,早、晚各150 mL温服,连续治疗4周。
1.4 观察指标 ①血糖指标。治疗前后检测FPG、2 hPG、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②胃排空时间。检查前1 d 20:00后禁食,检查当日8:00进食试验餐,20 min内完成,随后口服医用硫酸钡制剂,进食2、4、6、8 h 后拍摄腹部 X 线片,观察钡剂排空情况,记录胃排空时间。③胃排空率(GER)。禁食方式同上,早餐进食吞20根钡条,餐后3 h测定,胃排空率=(20-胃内钡条数)/20×100%。④中医证候积分[7]。主症由轻到重评分0、2、4、6分;次症由轻到重评分0、1、2、3分,舌脉不记分。⑤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7]拟定疗效标准,治愈:临床症状消失,疗效指数≥95%,GER≥80%;显效:症状明显减轻,疗效指数≥70%,GER≥60%;有效:症状有所减轻,疗效指数≥30%,GER≥40%;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疗效指数=(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2组治疗前后胃排空情况比较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GER增加,胃排空时间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GER高于对照组,胃排空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胃排空情况比较
2.2 2组治疗前后血糖指标比较 2组治疗后FPG、2 hPG、HbA1c较本组治疗前降低,FINS升高(P<0.05),但2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血糖指标比较
2.3 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2组治疗后中医证候各项评分及总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各项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
2.4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92.50%(37/40),对照组总有效率75.00%(30/4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4。
表4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5 2组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发生率10.00%(4/40),对照组发生率12.5%(5/40),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2组不良反应比较 例(%)
3 讨论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上升,糖尿病人群基数逐年增加,由其引发的各类并发症也呈现上升趋势。糖尿病胃轻瘫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资料统计显示,约50%的糖尿病患者发生胃轻瘫[8],主要表现为脘腹胀满、纳差、早饱、恶心、呕吐等,也是糖尿病患者出现营养不良的重要原因。西医认为糖尿病胃轻瘫是由于高血糖引起的自主神经病变,导致胃肠道神经异常,或高血糖对胃电活动、迷走神经活性、胃肠激素分泌等产生抑制作用,延缓胃排空,抑制小肠、胃窦部收缩,又或因高血糖引起的代谢紊乱、微循环障碍等导致胃动力下降[9]。在糖尿病胃轻瘫的治疗上,西医临床常在控制血糖、调整饮食等基础治疗上予以促进胃肠动力药物,包括莫沙必利、盐酸伊托必利片、多潘立酮等,其中盐酸伊托必利片属于消化道促动力药物,可拮抗多巴胺D2受体,增加机体内源性乙酰胆碱释放,并且盐酸伊托必利片对胆碱酯酶有抑制作用,控制乙酰胆碱水解,加快释放的乙酰胆碱聚集,且主要集中在胆碱受体部位,最终使胃部内源性乙酰胆碱水平增加,调节胃肠功能协调性,促进胃排空。但长期西药治疗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且病情易反复,效果较为局限[10]。近年来随着中医对糖尿病及其相关并发症研究的深入,中西医结合治疗为糖尿病胃轻瘫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且临床疗效逐渐得到提高。
中医学将糖尿病胃轻瘫归于“痞满”“胃痞”“反胃”等范畴。《脾胃论》记载:“呕吐哕皆属脾虚气滞,或寒热所侵,……致气上逆而食不得下。”《丹溪心法》认为:“有中气虚弱,……有饮食痰饮不能施化为痞者。”《圣济总录·消渴门》记载:“不能食者,末传中满臌胀。”《杂病源流犀烛·肿胀》亦曰:“痞满,脾病也。”总而言之,认为本病由脾气虚,气郁不能运行而滞,心下痞塞胀满,因此中气不足,不能运化而成胃痞[11-12]。我们认为,糖尿病发生以阴虚燥热为本,病程日久致脾胃损伤,脾虚气滞,气机升降失司致气滞于中焦,从而出现湿阻、食滞等病理产物。糖尿病胃轻瘫常见为脾虚气滞证,治宜补气健脾,和胃理气,升清降浊。
本研究针对脾虚气滞型糖尿病胃轻瘫采用健脾理气法治疗,方中陈皮味苦、辛,性温,入肺、脾经,理气健脾,燥湿化痰,是治疗脘腹胀满、食少吐泻的良药;茯苓味甘、淡,性平,入心、脾等经,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二药合用发挥健脾理气之功效,共为君药。白扁豆味甘,性微温,入脾、胃经,健脾,化湿;砂仁味辛,性温,入脾、胃经,开胃,温脾,理气;清半夏味辛,性温,入脾、胃等经,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本草纲目》记载:“半夏,除腹胀,目不得瞑,……”;山药味甘,性平,入肺、脾经,健脾,补肺,《本草纲目》载:“山药,益肾气,健脾胃,……”;太子参味甘、微苦,性平,入脾、肺经,益气健脾,生津润肺,多治疗脾虚体倦,食欲不振;白术味苦、甘,性温,入脾、胃经,益气健脾,燥湿,主治腹胀泄泻,脾虚食少;上述5味共为臣药。黄芪味甘,性微温,入脾、肺经,补气固表,托毒排脓,利尿;乌药味辛,性温,入肺、脾经,行气止痛;木香味辛、苦,性温,入脾、胃、大肠等经,止痛行气,健脾消食,常用于脘腹胀痛、食积不消等;枳壳味苦、辛、酸,性微寒,入脾、胃经,理气宽中,行滞消胀;生姜味辛,性微温,入脾、胃经,解表,温中,止呕;上述药物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药性,为使药。全方共奏补气健脾、和胃理气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健脾理气中药能降低糖尿病胃轻瘫大鼠血糖水平,减少胃内色素残留率,增加血浆胃动素分泌等[13]。太子参、山药等健脾中药能够调整胃肠蠕动功能,促进消化吸收[14];乌药、木香等行气中药能够提高胃肠平滑肌兴奋性,促进胃排空[15];白术主要成分白术内酯Ⅰ、Ⅲ能够调控肠道菌群平衡[16];枳实提取物能够增加胃肠神经兴奋性,提升胃肠蠕动功能[17]。
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治疗后FPG、2 hPG、HbA1c水平较本组治疗前降低,FINS水平升高,但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健脾理气法联合盐酸伊托必利片对血糖水平无明显影响。观察组治疗后GER高于对照组,胃排空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健脾理气法联合盐酸伊托必利片能够促进糖尿病胃轻瘫胃排空作用。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及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盐酸伊托必利片联合健脾理气法治疗能明显改善糖尿病胃轻瘫临床症状。本研究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刘旭等[18]报道基本一致,也说明健脾理气法联合盐酸伊托必利片疗效安全可靠。
综上所述,健脾理气法联合盐酸伊托必利片能改善糖尿病胃轻瘫症状,提高胃排空率,降低胃排空时间, 临床疗效确切,且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