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探索
2022-08-04强巴
强巴
摘要:高校重视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有利于统计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实际情况。文章分析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重要意义,探讨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从社会层面、高校层面、教师层面对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应对路径进行探索,以求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实践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共同体意识;培育
中图分类号:G7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18-0037-03
一、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重要意义
依据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切实做好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学生自主培养工作的通知》要求,从2018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招收的预科学生实施自主培养,省属高校招收的预科学生原则上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由学校自主培养或集中培养。在新的工作机制下,了解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提高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成为当前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自主培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当前,全球化和信息化的纵深推进,使各国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愈加频繁,随之涌入的非主流意识形态对当前中国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同时,在意识形态斗争领域,国外敌对势力从没有停止过对我国的渗透,日益纵深发展的信息化使得这种渗透呈现出多渠道、便捷性、隐蔽性等特点。而尚处于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则成为了意识形态“争夺”的重点地区。在这种态势下,少数民族大学生成为了意识形态“争夺”的重点群体。因此,高校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高校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切实提高他们的政治站位和思想素质,确保他们的人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成为一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高校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有效化解各民族因经济、文化等差异性带来的消极影响,有力抵御西方敌对势力的刻意挑拨,对于国家安全、民族团结和改革发展大局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现状及原因分析
为夯实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本研究首先调查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的认知,并梳理了对“五个认同”和时政形势了解的现状,依据调查结果得出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状况整体较高,对我国多民族国情、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具有高度认同与较强的自豪感,对我国的制度体系和未来走向具有较高的情感卷入,对我国的民族政策持积极肯定态度,国家价值取向持高度认可态度。在时政调查部分,绝大多数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坚定认为,“香港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支持中央和香港政府及警察”,这表明他们都有着一颗中国心,在关乎国家统一的原则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但是,极少数学生存在对党的基本路线方针认识模糊的现象。还有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认识模糊,对关心国家大事的热情度不高。
2.部分高校教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采取的是普适性教育,共有文化不突出
当前,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有较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但仍有一定比例的同学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较弱。少数民族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机,由于历史背景、文化、经济社会和心理发展等方面都具有特殊性,他们一直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敌对势力进行思想渗透的重要群体。而目前高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往往十分注重“各民族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以及十分强调“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的教育。但是部分高校在教育资源的挖掘和使用中,共有文化还不够突出,更多依赖于直观经验的表象特征、目标定位的普适要求和学校教育的普遍范式,以普遍模式套用特殊群体,并没有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对历史文化的介绍相对宏观。因而,当少数民族大学生真正涉及自我的情感和行为时很难形成统一又有效的认知标准,仅停留在常识性的认知基础上,从这个角度而言,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各民族共有的历史文化的资源挖掘,注重共有文化教育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3.高校课堂主渠道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基于自身的年龄阶段,缺少丰富的生活阅历,对国家制度体系和价值取向相对缺少完整而系统的实际体验机会。而在高校课堂主渠道中,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仅在部分高校中开设,没有学习过该课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就缺乏系统学习全面了解国家民族政策的机会。除此之外,在中华文化认同教育中,高校有待进一步将中华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结合,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认清“一体”和“多元”之间的关系,进而明确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高校要加强中国近代史教育,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了解、熟悉国家的历史,使学生了解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的历史以及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树立起包容多样、相互欣赏、互相借鉴、共同繁荣的意识。
4.高校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途径有待进一步优化
任何一个个体都是现实经验性的存在,其对一切事物的看法和观念都来源于自身已有的经验性知识,这也是其采取何种态度和选择何种行为的依据。因此,个体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不可能单纯通过知识的传递有效形成,而是与其日常生活体验有着重要的关系。在访谈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往往对过于宏观的问题没有什么思路,尤其是问到“你如何理解自己的国家”这类问题的时候,他们给出的答案都相对模糊,大多来源于多年课堂所学的关于国家的定义和概念。而当被问及“进入大学后,你感觉自己的最大变化是什么”这类问题的时候,学生会表现得思路清晰且有很多话要说,大多对自己的角色转变、社会责任有相当强烈的认知。由此得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与其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有着极强的正相关。
三、高校少數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应对路径
1.社会层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教育中的引领作用
首先,在入党启蒙教育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牢社会主义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宗教观以及历史观等。教师要将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民族理论相联系,逐步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其次,在大学生教育中,继续加强和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并以此为风向标,大力普及党的基本知识,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加强对党的认识、增进对党的情感,形成端正的入党态度,帮助他们在思想上追随党的纲领和党的章程,在行动上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再次,进一步加强家校的沟通,通过家访等形式向学生家庭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家庭能够一方面感受到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另一方面了解国家的法律法规,促进家校合力育人。这样,能促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坚定不移地走党的路线,树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树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
2.高校层面:全方位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主渠道建设
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的内容构建上,应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文化、经济、风俗习惯等特点,构建适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特点的内容体系,通过宣讲和普及党的历史等知识,让少数民族大学生了解中国的风雨历程、血与泪的成长过程,了解党的宗旨和作风,激发和培育出他们的爱国热情。除了纳入历史、文化等内容以外,针对少数民族部分大学生可能会存在的自卑、敏感等不良心理问题,再加上就业压力、人际关系等各种问题,高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师资建设方面,高校除了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原有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基础,还要具备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和中国近代史等专项知识。高校还要紧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和培育社会主核心价值观这一主题,密切配合第一课堂教学内容,积极开展文化第二课堂,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不断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巩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进而促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实现由认知到行为的转化。
3.教师层面:多种形式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日常生活体验教育
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要积极倡导知行合一,要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教育。由于在内地就读的少数民族大学生都感念于国家对民族地区的大力扶持,因此在这个层面上更加容易提升他们的认同感,所以教师应在爱国主义精神主旋律引领下,加强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教育,帮助他们分析民族地区纵向上的飞速发展和横向上的相对落后的原因,以厘清本民族发展与中华民族发展的紧密关系,强化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认同意识与其日常生活体验的关系,促进他们把国家与家乡和个人紧密联系起来。教师要利用寒暑假组织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整合实践教学、“暑期三下乡”、大学生实习、志愿支教等活动,让少数民族大学生深入基层,了解国情和国内外形势,把爱国主义和国家认同落实到行动中,发挥会双语和专业优势,看到家乡的巨大变化,加深对党的惠民政策的了解,珍惜来之不易的团结、和谐、稳定社会局面,从而培养和强化他们的“五个认同”。在日常生活体验教育中,除了采用原有的文体活动、参观访问等形式外,教师还要善于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实践教育,突出网络教育中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体性,促使他们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其中,最终提高实践体验的效果,促进他们自身的发展。
四、结语
总之,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最终要聚焦到“聚民心、育新人”的使命任务上,始终站在培养少数民族优秀人才、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本研究立足于新时代背景,基于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采用问卷调查等科学可靠的方法,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同时,本研究成果对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而言,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及较强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刘霞.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2).
[2]赵雅静.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D].中北大学,2019.
[3]岑锦媚.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隐性教育途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
[4]李然.新媒体时代下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探析[J].新闻传播,2019(04).
[5]朱涛.高校思政课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四重路径[J].重庆日报思想周刊,2019(12).
[6]刘洁.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综述[J].就业与保障2019(12).
[7]刘英,郑倩.国家认同视角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路径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9(10).
Exploration of the Cultivation Path of Ethnic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Qiang Ba
(Shanghai Lixin College of Accounting and Finance, Shanghai 291209, China)
Abstrac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ethnic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aware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statistics of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cultivation of ethnic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aware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of cultivating ethnic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aware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discusses the problems and reasons existing in the cultivation of ethnic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aware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and explores the ways to cultivate ethnic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aware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from the society level,university level and teacher level in order to provide an effective reference for the educational practice of ethnic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collegesand universities; ethnicminoritycollegestudents;communityconsciousness;culti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