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网络地理边界拓展对后发区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

2022-08-04罗曼萧

时代经贸 2022年7期
关键词:边界协同区域

程 跃 罗曼萧

(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4)

目前对于创新网络的研究已成为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领域之一,但伴随着创新网络地理边界的拓展,我们更需要关注这一过程能否为网络中的企业带来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后发区域企业通过什么途径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此,本文将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调研数据为基础,探讨后发区域创新网络地理边界拓展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路径,重点关注以下问题:创新网络地理边界拓展能否有效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创新网络地理边界不同维度拓展(横向和纵向)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各维度指标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创新网络地理边界拓展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机理。

理论基础

(一)创新网络地理边界拓展

各国区域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显示,产业发展过程一般要经历产业集聚——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几个发展阶段,创新网络作为产业集聚的高级阶段是产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是技术创新。然而,创新网络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其运行的优劣不仅依赖于内部协同机制,外部环境也会带来重大影响,因此为了避免出现集群“锁定风险”和“路径依赖”,创新网络必须注重内外部网络的均衡,建立开放性的创新网络。

近几年来,随着全球化深入和科学技术发展,开放性创新网络研究有了新的进展。经济地理学对此的关注尤为突出,研究主流集中在全球生产网络(GPN)、全球创新网络理论的背景下产生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和技术创新合作,认为区域的产业发展必须融入到大的创新网络中,网络地理边界的拓展有助于实现生产要素流通、最优配置和资源整合。因此,对创新网络的关注不能仅局限于单一空间尺度,而应该基于全球与地方融为一体的视角来研究,实现创新网络地理边界的拓展。新的研究显示,创新网络地理边界拓展有利于不同国家、区域间知识的传播、转化、共享以及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知识的传播并不完全依赖于地理空间集中,而是需要社会网络关系嵌入到一个更广阔的网络中,这对于集群内企业知识更新和创新能力提升都非常重要。目前对于网络地理边界拓展与创新能力之间的关联问题已逐渐受到关注,但研究主要集中于研发网络,范围较狭窄,两者之间的作用关系还有待进一步厘清。

(二)后发区域技术经济赶超与创新网络构建

后发区域是与先发区域相对的概念,一般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层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明显低于先发区域的区域。针对后发区域的发展问题,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格申克龙最早在1962年提出了“后发优势”的概念,又被称为“赶超效应”,是指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能够利用经济落后所共生的某些优势来帮助其实现经济的爆发性增长。此后,学者们对后发优势理论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阿伯拉莫维茨认为技术水平、教育状况、财政制度等是实现经济追赶的前提和重要影响因素。范艾肯采用实证方法验证了企业通过模仿、引进和创新能够帮助后发区域实现技术和经济赶超。这些研究都认为,对于后发区域企业来说,技术水平提升是实现技术经济赶超的一个重要方面。

创新网络的构建能够帮助企业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知识和技能的共享互补,有效解决后发区域资源短缺、知识水平落后等问题,帮助后发区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因此可以被看作是后发区域企业实现技术经济赶超的良好路径。很多研究也证实了“全球链接”能够改变区域原有发展路径,是很多区域特别是后发区域的“机遇面”,能够帮助后发区域实现路径再造和发展转型,并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后发区域企业通过基于地理边界、组织边界、知识边界的研发网络构建,能够实现创新追赶。

综上,企业创新网络地理边界的拓展已成为趋势,后发区域企业要想实现技术经济赶超,努力拓展创新网络地理边界是必然选择。然而,目前对于创新网络的研究还较少针对后发区域,特别是后发区域企业利用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创新绩效的追赶路径和机制问题更是寥寥无几,即后发区域企业创新网络地理边界拓展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系还未完全清晰明了。针对后发区域特点,探索在创新网络地理边界拓展过程中,如何利用更广泛主体和资源的力量提升后发区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以及最大化创新绩效的路径问题,无疑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指标度量和研究假设

(一)指标度量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目前,对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定义主要是基于知识资源观和动态观两种角度。其中,知识资源观认为能力的本质是知识,知识是对资源的整合,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可以看作是企业所拥有的与技术创新活动有关的所有知识和资源的总和,这是相对静态的观点;动态观则在知识资源观的基础上考虑到了环境动态性对企业竞争优势和创新绩效的影响。Teece认为动态能力是企业获取、整合、建立和重构内外部能力和资源来应对快速变化环境的能力;陈劲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将企业内外部知识进行激活、整合、创造并实现其价值的能力。后发地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是技术创新能力研究领域的一个重点问题,一般认为技术能力的赶超是与技术的持续学习互动有关的,对新技术和知识的消化、吸收能够使后发区域企业实现技术能力的提升。技术能力来源于学习,发展过程体现为从生产能力到技术创新能力的跨越。考虑到技术创新能力的动态性及后发区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特点,本文具体从自主创新能力、组织学习能力、网络协同能力三个角度进行研究。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高级阶段,是企业将新技术知识进行内化和应用,是技术创新能力演化提升的趋势;组织学习能力是指对创新网络中外部知识的吸收和整合能力;网络协同能力是指企业对于创新网络中各主体及拥有资源和知识的管理和协调能力。

创新网络地理边界。企业创新网络的范围一般划分为区域内和区域外,沿用这一观点,从全球化角度来看企业创新网络又可以划分为地方层和国际层,分别着重于在本地和全球范围与其他创新主体开展联系。全球化的创新网络是在保持了区域创新网络地方根植性的基础上,将企业合作伙伴范围扩展到全球范围。因此,本文对创新网络地理边界范围的衡量分别考虑国内和国外两方面联系,国内又具体分为省内和省外两种情形。在网络类型划分方面,根据Gereffi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和技术创新合作网络类型划分方式采用两类指标:一类是从纵向上衡量企业的供应商和客户的联系范围,即生产价值链分工网络;另一类是在横向上构建技术创新联盟并开展技术创新合作而形成的网络,即技术创新合作网络,每一类网络根据主要合作伙伴所在区域属于省内、省外或国外三种范围尺度,来判别该企业合作创新网络的地理边界范围,并检验拥有不同地理边界范围网络的企业间技术创新能力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二)研究假设

创新网络地理边界拓展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区域创新网络是一种“本地化网络”,网络内地理和技术的邻近性有利于网络内主体的组织学习和隐性知识的获取和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创新绩效的提升。但是,网络成员知识信息往往是有限的、同质的,因此地理位置的临近性会导致网络发展出现惰性和锁定,陷入“固步自封”的困境,从长期来看不利于企业创新的持续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促使企业必须走出区域创新网络的桎梏,构建起跨区域的全球性创新网络。一方面该网络能够帮助企业快速寻找战略合作伙伴,促使企业开展更广泛的组织学习,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该网络也有利于企业与全球范围的客户、供应商等建立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关系,完善产业链,嵌入全球生产网络,这也将带来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创新网络地理边界从本地化到国际化的拓展过程,有利于后发区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H1:创新网络地理边界拓展正向影响后发区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H1a:创新网络地理边界拓展正向影响后发区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H1b:创新网络地理边界拓展正向影响后发区域企业组织学习能力;H1c:创新网络地理边界拓展正向影响后发区域企业网络协同能力。

纵向创新网络拓展、组织学习能力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纵向创新网络是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扩大供应商和客户的联系范围而形成的生产价值链分工网络。全球化视角下的生产价值链构建要求企业在更大的范围内获取知识、技术和信息,将内外部技术和知识进行整合,通过内外部多种渠道实现商业化,从而满足市场上差异化产品的需求,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获利能力。该过程中技术和知识在全球生产价值链中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转移,领导者进行技术和知识的传播,被领导者通过搜寻、 获取、吸收、创新和应用来完成技术和知识的获取。这种以技术开发和研究成果共享为特征的知识合作,能够帮助后发区域企业快速获取支持创新的知识资本,提高合作成功率,并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因此,企业纵向创新网络边界拓展过程将带来后发区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该过程是通过企业不断地搜集、获取知识,通过组织学习将知识吸收、内化来完成的。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H2:纵向创新网络地理边界拓展正向影响后发区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组织学习能力在该过程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

横向创新网络地理边界拓展、组织学习能力与网络协同能力。横向创新网络是企业通过与其他主体构建技术创新联盟并在此基础上联合开展技术创新而形成的合作网络,该网络中的主体包括大学、科研机构、企业等,不同类型的主体拥有异质性的资源,企业与来自于不同区域和行业的主体建立技术创新联盟及合作关系可以广泛汲取异质性知识和资源,从而有利于增强后发区域企业的网络协同能力,成为企业创新的一个重要趋势。随着创新网络的拓展,在新组建的开放性技术创新联盟中,企业可以与更广泛的创新主体开展合作创新,通过组织学习获得更多异质性知识,在这个过程中,网络中的各个成员之间的协同关系得到增强,彼此之间只有相互合作、协同才能形成稳定、有序的网络结构,保证技术和知识的流动通畅。因此,后发地区企业想要更好地拓展横向地理边界,需要通过组织学习来将异质性知识和资源进行内化,从而在网络中能够掌握更多主动权,更好地协调网络成员关系,保持优势地位。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H3:横向创新网络地理边界拓展正向影响后发区域企业网络协同能力,组织学习能力在该过程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

以上分析可以概括为图1所示的研究假设模型。

图1 研究假设模型

研究设计

样本数据。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是北部湾经济区内的技术创新型企业,主要集中于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玉林、崇左等市。对样本选择设置了如下标准:企业规模在 20 人以上;企业成立年限在 1 年以上;企业资产规模在100万以上;问卷的填写者主要是公司高层或中层主管,这主要是考虑问卷涉及到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选择以及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等问题,由企业主管来填写能够有效保证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问卷发放方式为直接发放和委托机构发放,共发放问卷690份,回收问卷463份,其中有效问卷222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32%,对于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21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

变量测量。本研究借鉴国内外相关成熟量表及实证研究的成果,并根据我国后发区域特点设计问卷。其中,网络协同能力参考了林润辉、Walter、Bonner和Dwyer的量表,组织学习能力参考了陈国权的组织学习能力问卷,自主创新能力则综合借鉴了Fan等、Smith等的测量量表。以上问卷测量项目均采用李克特五分量表法进行设计,每个题项都针对测量变量设计相应的陈述性题目,由答卷者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打分。在创新网络地理边界度量方面主要参考了曹贤忠的测量方法,设置了共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重要主体的所在区域、联合申请专利重要主体的所在区域、主要原材料、半成品(服务)供应商来自区域及主要产品(服务)投向区域几个问题选项来加以度量,分别赋予省内、省外、国外三个范围指标以1、2、3赋值,不存在创新网络的赋值为0,数值增大表明企业创新网络边界的拓展。

信度与效度检验。对上述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所得结果如表1所示。所有潜变量的 Cronbach’α系数均大于0.7,说明该量表有较高的信度。在KMO 检验和Bartlett 球度检验结果中,KMO 取值均大于0.6,而Bartlett 球度检验结果概率均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可接受检验的零假设,因此适合进行一般因子分析。另外,采用最大方差法旋转提取的因子结构与初始设计量表结构一致,说明选项和因子的对应关系明显。

表1 信度、效度检验和因子分析

?

实证研究与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本文所收集的222份有效样本情况如表2所示,其中大部分企业处于发展和成熟期,私营企业规模最大,占据了52.25%;从员工数量来看,大部分为500人以下的中小型企业,资产规模也相对较小,这充分体现了后发区域企业发展的现状,所得结论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表2 有效样本描述性分析

?

另外,本文中的创新网络边界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变量,从表3可以发现目前该区域的创新网络还主要集中于国内,特别是省内,有48%和58%的企业没有开展共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联合申请专利。因此,目前北部湾经济区尽管已经成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很多企业也开始走出国门瞄准国际市场,但是由于资金、人才、战略等种种因素的掣肘,创新网络边界范围依旧偏向于国内,国际化水平不高。

表3 北部湾经济区创新网络边界状态

?

(二)假设检验

本研究首先通过相关性分析检验网络地理边界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性。如表4所示,网络纵向边界拓展与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显著正相关,网络横向边界拓展则与企业网络协同能力提升显著正相关,网络整体拓展对自主创新能力、网络协同能力以及技术创新能力总体都显著正相关,这初步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H1中的H1a和H1c以及H2和H3。

表4 变量间相关系数

注:“*”和“**”分别表示P<0.05,P<0.01。

?

为了检验网络地理边界拓展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本文以后发区域企业创立时间和经营绩效作为控制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模型1所示。在此基础上,考察随着创新网络边界两个方向的同时拓展是否会带来技术创新能力整体的显著提升,结果如表5模型2所示,可以发现网络整体拓展能够显著提高企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0.120,P<0.05)。进一步分析网络整体拓展对各维度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分别将自主创新能力、组织学习能力和网络协同能力作为因变量进行检验,结果如表5模型3(0.161,P<0.01)和模型5(0.132,P<0.05)所示(组织学习能力检验结果不显著,未列出),因此企业网络地理边界拓展能够显著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网络协同能力,H1a和H1c得到支持,H1b没有得到支持。

表5 网络边界拓展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回归结果

注:回归系数为标准化路径系数;“*”和“**”分别表示P<0.05,P<0.01。

?

如果将网络地理边界的横向和纵向拓展分别考虑,那么它们将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体系中哪些能力指标的提升?具体的影响机理是怎样的呢?依据上述相关性分析的结果,本文分别验证了纵向和横向网络边界拓展对自主创新能力、组织学习能力和网络协同能力的影响,结果如表5模型4和模型6所示(横向网络边界拓展对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纵向网络边界拓展对网络协同能力的影响以及双向网络边界拓展对组织学习能力的影响均不显著,未列出),模型4中自主创新能力回归系数为 0.179(P<0.01),模型6中网络协同能力回归系数为0.139(P<0.01)。因此,结果表明纵向网络边界拓展更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横向网络边界拓展则主要促进企业网络协同能力提升。

接下来,本研究进一步将组织学习能力作为调节变量,验证了其在纵向网络边界拓展与自主创新能力、横向网络边界拓展与网络协同能力间所起到的作用,结果如表5模型4和模型6所示。由此可以看出,在模型3和模型5的基础上如果考虑了组织学习能力的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组织协同能力(△R=0.105,0.104),回归系数均在P<0.01水平下拒绝原假设。

综上,本文提出的假设H2和H3均得到了支持。

(三)结果分析

根据以上回归模型结果可知,企业创新网络边界国内到国外的拓展能够带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其中对自主创新能力和网络协同能力的影响更为明显;同时,纵向和横向不同方向的边界拓展对后发区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各维度指标的促进作用是不同的。具体来说:

第一,后发区域企业网络地理边界拓展能够有效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从整体上来讲,无论是企业在横向上通过构建技术创新联盟来形成技术创新合作网络,还是从纵向上与供应商和客户加强联系形成生产价值链分工网络,都能够有效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创新网络拓展过程中,企业能够从外部获得更多异质性资源与知识,这些资源和知识的内化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但是由于知识属性、环境需求和交易成本的不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产生的绩效是不同的。在本研究中网络地理边界的拓展主要带来的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网络协同能力的提升,而对组织学习能力的影响不显著,这主要是由于自主创新能力和网络协同能力是企业网络边界拓展过程中影响更为直接的能力。例如,企业合作网络地理边界的扩大能够给企业在整个产品价值链中带来更为开放的知识库,企业通过对新知识的获取和整合以及逐步内化及利用来产生价值,这种影响必然带来企业自主创新水平的逐步提升。而在地理边界拓展过程中除了知识资源的扩大,还有合作主体的增多以及关系的复杂程度提高,需要企业更多地处理主体间关系及利益分配,企业在网络中的地位也是需要动态调整的,这些对企业能力影响最为直接的是企业组织协同能力的提升。

第二,纵向创新网络地理边界拓展能够有效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组织学习能力在此过程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供应商、合作商和下游分销商等纵向边界拓展,给企业带来的是新的资源和知识,网络边界的拓展使企业能够与更多异质性创新主体合作,接触这些主体所拥有的异质性知识,但是这些知识要想上升为能力还需要通过企业组织学习能力的运用。企业组织学习能力越强越能够加速企业对外部知识和资源的消化和吸收,进而带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第三,横向创新网络地理边界拓展对网络协同能力的提升产生促进作用,组织学习能力在此过程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对于创新网络中的企业来讲,通过组建技术创新联盟或者开展合作专利申请等合作创新行为,要求企业必须拥有良好的网络协同能力。拓展边界由国内到国外的变化,企业需要接触更大范围的合作主体,要想在新的创新网络中立足,赢得竞争优势,就必然要求企业的网络协同能力更快提升,而网络协同能力的提升也是与企业组织学习活动分不开的,企业需要将更大范围网络中资源、信息进行整合形成行动的惯例,才能更好地协调网络主体关系,管理好创新网络,最大限度地获得协同红利。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纵向和横向创新网络地理边界拓展对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各维度的影响各有侧重,但从实践来看横向和纵向网络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因此各技术创新能力维度之间也会存在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企业需要根据自身需求以及发展阶段,通过拓展纵向和横向创新网络的地理边界来重点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子能力指标,同时还要注意两者的协调发展,形成合力促进创新绩效提升。另外,企业组织学习能力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调节变量,虽然创新网络地理边界的拓展没有直接带来组织学习能力的提升,但是如果没有它的参与,其他能力的发展速度和质量都会受到影响,因此组织学习能力的提升应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持续关注的能力指标。

结论与展望

对于后发区域而言,网络地理边界拓展能够带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进而带动企业创新绩效的改善,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和网络协同能力,企业进行创新网络地理边界的拓展是一种必然。本文探讨了创新网络横向和纵向地理边界拓展对后发区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各维度指标的影响。结论表明,纵向地理边界拓展主要带来的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横向地理边界拓展主要带来的是企业网络协同能力的提升,两个能力提升过程都需要组织学习能力的参与,它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系统中的重要要素。

本文聚焦于后发区域创新网络特点,探讨创新网络地理边界拓展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机理,以探究创新网络地理边界拓展能否以及如何带来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不同维度的边界拓展侧重哪种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如何提升等问题。将该作用机理进行阐述和呈现,以期有助于后发区域企业更好地制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路径,有效利用全球化背景下创新网络资源提高创新绩效,尽快实现技术和经济赶超。

猜你喜欢

边界协同区域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守住你的边界
分割区域
擦桌子
有边界和无边界
OF MALLS AND MUSEUMS
京津冀协同发展
人蚁边界防护网
区域发展篇